摘 要 贵州省盘州市结合当地粮食种植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定位,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改善粮食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总结盘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等方面论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贵州省盘州市
中图分类号:S513;S565.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22
盘州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总面积4 057 km2,地理坐标为北纬25°19′36″~26°17′36″、东经104°17′46″~104°57′46″,境内属喀斯特地貌,多为高原山地,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盘州市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5.2 ℃,年均降水量在1 390 mm,无霜期271 d,年日照时间1 593 h,雨热基本同季。盘州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受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的影响,盘州市在粮食作物种植方式、种植结构等方面相对单一,制约了农业发展和整体效益。近年来,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盘州市积极探索并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旨在通过利用复合种植技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促进土壤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
1.1 提高粮食种植效益
近年来,盘州市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时面临以下2方面挑战。1)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盘州市宜耕地面积9.7万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3.9%。耕地资源的紧张直接导致可用于农业种植的土地面积减少,从而限制了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同时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粮食种植结构不合理,影响农业整体经济效益。盘州市普遍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虽然近年来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但在种类和规模上仍显不足,未能显著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1]。2018年,盘州市玉米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5.30万hm2减少至
1.58万hm2,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72万hm2。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得玉米产量明显下降。盘州市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既保证了玉米总产量,又实现了大豆的增产增收,进一步提高了粮油作物综合效益,对于巩固粮食生产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盘关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经济效益相比于单一种植玉米提高了67.52%,相比于单一种植大豆提高了81.35%[2]。2024年,盘州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25个乡、镇(街道)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程,共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 666.67 hm2。
1.2 提高土地利用率
盘州市适宜种植粮食的土地有限,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在同一地块上种植玉米和大豆两类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3]。此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避免单一种植玉米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4]。相较于传统玉米单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强作物固碳能力,提高大豆根瘤的固氮量。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2.1 选地整地
选择良好的耕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环境,一般选择肥力中等以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好、土质疏松的农田作为复合种植地块[5]。同时,考虑到种植对旱季灌溉、雨季排涝防湿的要求,农户应考虑选择周边有蓄水池且有利于田间排水的地块。确定地块后,深翻土壤,翻耕深度为25 cm,以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利于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6]。对于肥力偏低的地块,可以在翻耕时配合施用底肥,可每
667 m2施腐熟农家有机肥1 500~2 000 kg,每667 m2施尿素1 kg、磷肥1 kg、钾肥1 kg、硫酸锌1 kg。
2.2 品种选择
根据盘州市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以往的种植实践,选择合适的大豆与玉米品种进行播种[7]。一般来说,农户宜选择黔豆12号、齐黄34、七星
1号等大豆品种,同时可以选择靖单11号、煌单558、禾玉6号、青青009、安单2号及顺单6号等玉米品种。
2.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挑选颗粒饱满且无病虫害的种子,并将挑选出的种子放在阳光下晾晒3~4 h,以缩短种子休眠期,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进行拌种[8]。其中,
1 kg玉米种子使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 mL拌种,1 kg大豆种子使用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 mL拌种。
2.4 播种
根据土壤墒情确定播种时间。一般来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时间宜安排在每年4月,田间持水量在60%时播种[9]。盘州市复合种植中的播种模式以“2+3”模式为主,即玉米2行、大豆3行[10]。其中,玉米株距14~18 cm,行距30~50 cm;大豆株距7~9 cm,
行距30 cm左右。
2.5 田间管理
2.5.1 查苗补苗
在大豆和玉米出苗后,做好田间检查工作,一旦发现缺苗,及时补栽或补种,尽可能保障大豆和玉米全苗。在补苗时,种植户还应注意补种的品种要与原品种相同,并在补种前将种子放于清水中浸泡5~6 h[11]。
如果补苗时发现土壤过于干旱,则要使用滴灌补充土壤水分,以保证补栽的种子能够顺利发芽出苗。大豆和玉米进入苗期后,种植户就可以按照每667 m2种植玉米3 500~4 000株、大豆9 300~11 900株,进行间苗作业,以免因植株之间相互争抢水肥而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长质量。
2.5.2 化学除草
由于人工除草费时、费力,因而可选择化学除草方式,实行大豆、玉米定向分带除草。在玉米种植带,每667 m2使用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0.7~1.0 g。
在大豆种植带,每667 m2使用10%精喹禾灵乳油50~100 mL和25%氟磺胺草醚水剂50~100 mL;也可以单独使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除草,每667 m2用量为68~132 mL[12]。
2.5.3 水肥管理
在出苗后,种植户需要监测土壤水分,如果土壤墒情偏差(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60%),种植户可以通过施肥或者灌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为大豆和玉米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其中,施肥以尿素为主,每667 m2用量为2~3 kg。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种植户要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特性和状况,合理选择化肥种类及施肥量,科学施肥。在施肥过程中,每667 m2
氮肥用量在10~15 kg。对于大豆,可以不施加氮肥。同时,种植户需要监测和控制大豆和玉米生长过程中田间湿度,一旦田间积水过多,就要及时排水。若种植地较为干旱,就要做好灌溉工作。
在后期大豆开花时,可每667 m2追施尿素6 kg。进入花荚期后,至少喷施1次亚硫酸氢钠,每667 m2用量为10 g。玉米大喇叭口期时,可每667 m2追施尿素17 kg。有条件的种植户可以选择采用滴灌和微喷带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满足大豆和玉米水分需求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
2.5.4 病虫害防治
2.5.4.1 玉米主要病虫害
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穗腐病、茎腐病、蚜虫、螟虫等。其中,穗腐病主要在8—9月发生,为害玉米的果穗及籽粒;茎腐病主要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生,为害玉米的茎部或者茎基部,导致植株枯萎死亡;蚜虫主要啃食玉米叶片、花丝和雄穗,导致果穗少行缺粒;螟虫主要发生于6—9月,主要为害植株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株枯萎,茎秆遇风易折断。
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种植户可以先注意密切观察玉米种植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根据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加强对高发病虫害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加以防范。针对茎腐病和穗腐病等病害,可以每667 m2喷施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50~75 mL,间隔7~10 d用药1次,共喷施2~3次;针对蚜虫,可以在高发期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倍液喷施,间隔7 d用药1次,共喷施2次;针对螟虫,可以在高发的大喇叭口期对玉米的心叶部位每667 m2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3~6 kg进行防治。
2.5.4.2 大豆主要病虫害
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黑潜蝇、蚜虫等。其中,根腐病多发于5—6月,导致大豆植株根部腐烂,侧根减少,根瘤数量减少,植株矮小;黑潜蝇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多发,导致植株早衰,荚粒数减少,粒质量减轻;蚜虫主要发生于5月中下旬及晚秋时期,导致植株矮小,茎叶卷曲,结荚小,籽粒品质差。
针对黑潜蝇的预防,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
液或者5%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施,每7~10 d
喷施1次,共喷施2次;针对根腐病,可以每667 m2使用50%甲基硫菌灵溶液100 g左右,兑水50 kg,对准大豆茎叶部位喷施,每7~10 d喷施1次,共喷施2次,也可以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准茎叶部喷施,每7~10 d喷施1次,共喷施2~
3次;针对蚜虫,可以每667 m2使用50%抗蚜威水分散粒剂20 g,兑水60 kg喷雾,每5~7 d喷施1次,共喷施3~4次。
2.6 适时收获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中,大豆与玉米的收获期不同,需要分情况进行收获。一般情况下,对于大豆,当其叶片变黄,部分叶片开始脱落,且豆粒归圆、荚粒分离时,即可收割;对于玉米,当其苞叶变白,上口松开,籽粒乳线消失时即可收获。收获后的大豆、玉米需要及时晒干储存,避免霉变。
3 结语
盘州市针对当地农业特色,创新性地采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一科学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粮食种植效益,还有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因此,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应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种植户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技术要点,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到适时收获等环节,都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操作方式,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实现粮食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为农户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邢全道,秦海龙,刘天星,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农机化,2023(1):38-41.
[2] 匡贵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及推广应用措施[J].种子科技,2024,42(9):131-133.
[3] 邹灿,刘飞.浅谈丘陵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1):47-48.
[4] 宋维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3):37-39.
[5] 马晓青.贵州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4,42(6):25-27.
[6] 陆文,陆英燕,吕群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效益比较[J].耕作与栽培,2023,43(3):153-154.
[7] 周艳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2(23):40-42.
[8] 吕磊,王小龙,许志红,等.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配置对其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24,41(5):12-14.
[9] 魏建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8):227-229.
[10] 陈西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应用综述[J].种子科技,2022,40(14):33-35.
[11] 刘方,师立松,赵璇,等.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高效施肥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24(5):104-105.
[12] 韩孝君,刘立军,解红英.东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2,
2(4):57-59.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