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357)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山东省济南市正积极推进乡村园林建设。为提升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品质,服务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分析当前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考量不足、功能性布局不合理、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体现不充分、公众参与和人性化设计有欠缺等,并提出实现生态振兴与园林绿色发展;多功能融合与乡村公共空间重塑;挖掘地域文化,塑造乡村特色景观;倡导公众参与,推进社区共治共享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 园林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山东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54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区域代表,正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笔者通过深度剖析当前济南市乡村园林规划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并提出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园林规划设计优化策略,以期解决现有短板,提升园林规划设计品质,从而推动济南市乃至全国乡村地区园林景观建设的可持续与高品质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1 现状

长期以来济南市高度重视园林规划建设,先后编制和修订了多个版本的《济南市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并结合山东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双提升”行动,促进了济南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和绿化覆盖率的提高[1]。具体来看,济南市新增绿地面积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140.6万m2。同时,济南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稳步增加态势,2020年已达到16.38 m2。在城市森林建设方面,济南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森林覆盖率和蓄水量逐步提升。目前,济南市已基本建成“一山一水一城一路一片一带”六大生态廊道框架,形成连片的生态网络格局。在此基础上,济南市还根据实际,大力发展沿黄生态建设带,建设黄河两岸林带,打造特色景观。尽管济南市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从全局看,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与建设中仍存在诸多短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环境考量不全面

济南市部分园林在规划建设中,绿地生态环境考量存在一定问题[2]。从规划设计层面看,部分园林绿地在立项及方案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需求,缺乏针对性。例如,济南新枫景苑项目在规划初期,没有充分考量项目区内存在的天然水系,在后期工程建设中填埋部分河流,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此外,一些新建园林绿地选址不当,占用了当地珍稀植物的生长空间。例如,济南黄河森林公园项目选址区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河红豆杉自然分布,但在设计方案中没有给予充分的保护。从建设实施层面看,部分园林工程施工过程监管不严,损害了周边生态环境。例如,济南市长清区北大沙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泄漏的燃油污染了项目区附近的河道支流,水生生物密度出现短暂下降。

2.2 功能性布局合理性不足

济南市部分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在功能性布局上存在一定缺陷,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零散布局,连片性较差。济南市范围内,许多小型绿地、防护林带等布局分散,与主体公园绿地体系衔接不紧密,无法发挥规模效应。例如,历城区域内老城区改造过程中保留的绿地块较小,零星分布,连通性差,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提供[3]。2)分类布局不明确,多功能性发挥有限。济南市文化园林、生态园林、游憩园林等混杂分布,功能定位不清。例如,济南中心公园内文物保护区与娱乐休闲区域混合设置,文化内涵与日常使用需求之间矛盾突出。3)空间布局优化有限。受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影响,济南市部分建成园林面临功能转换压力,优化改造空间受到一定限制。济南趵突泉公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功能转型及新业态引入都受面积限制。4)生态廊道与园林体系衔接亟待加强。当前,济南市生态廊道建设与主体园林绿地还没有形成有效衔接,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部分城市主干道两侧防护林带与市政公园等也缺乏有效过渡,影响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2.3 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体现不充分

济南市部分园林绿地在规划设计中,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4]。济南市区内存在多处历史风貌区和文物古迹,但在规划过程中,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部分规划设计方案直接占地或改建了历史建筑,缺乏文化延续性。例如,曹州古城内建设的部分景观节点,在施工过程中损坏了部分古建筑。2)地域场所精神融合表现不足。济南市部分新建公园缺乏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表达,场所精神特征不明显。园林设计中山水植物、建筑材料等多具有外来风格,没有充分体现山区、水系、黄河文化等地域特色。3)传统园林语言应用程度较低。济南市作为名园之乡,拥有众多传统私家园林,但在当代园林设计中,这种地域园林语言的延续和应用还比较欠缺,创新性有待提高,如仅从景观造型上借鉴一些传统符号,却没有继承核心精神。4)地方特色植物配置利用不足[5]。济南市所处地域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但在园林绿化配置中,地方特色植物的选择运用还比较有限。例如,过分使用外来物种,偏离了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景观的识别性[6]。

2.4 公众参与和人性化设计存在短板

济南市部分园林绿地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高,人性化考量也比较欠缺。1)社区居民缺乏项目决策参与渠道。济南市一些园林规划设计方案制订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和社区居民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吸纳,设计方案缺乏针对性。例如,部分旧城改造项目在改造方案编制中没有开展公众调查,结果与居民需求脱节[7]。2)特殊人群需求考量不足。济南市部分景观公园和植物园在设计中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分析不够全面系统,如座椅、护栏、指示标识等公共设施配置没有充分考虑这些群体的特点,使用性较差[8]。3)人机环境整体设计亟待完善。当前,部分园林空间中的人机交互设计还比较薄弱,智能化水平较低。例如,电子导览、语音提示、交互游戏等数字化服务手段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协同互动有待提高[9]。4)缺乏定期满意度评估机制。对于济南市部分公园和景观资源没有建立规范的用户满意度评价机制,对园林质量和服务情况缺乏有效监测,不利于后续管理与优化[10]。

3 对策建议

3.1 生态振兴与园林绿色发展

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济南市应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视角优化园林规划,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景观。1)建立科学的生态调查评估机制。在新建或改造乡村园林过程中,有必要开展详细的生态资源调查,评估项目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充分维护。评估内容应涵盖土壤、水文、气候、植被、野生动物等多个方面。2)构建乡村生态廊道体系。要合理布局乡村防护林体系,强化其与自然生态空间的廊道连通。在此基础上,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走廊,实现乡村景观与周边林地、水系的和谐统一。3)配置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优化园林绿化时,要注重使用当地适生性植物,避免引入外来入侵物种。同时,根据乡村微气候和土壤特点,科学选育抗逆性强的观赏植物品种,降低后续维护成本。

3.2 多功能融合与乡村公共空间重塑

为丰富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多样化需求,济南市应优化园林功能布局,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休憩、社交娱乐等多功能融合,持续提升乡村公共空间质量。1)明确乡村园林类型与定位。改造或新建乡村公园时,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内涵和村民需求特点,明确功能定位,分别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记忆园林、生态效益突出的绿色休憩园林、体验互动性强的娱乐园林等。2)联动布局,构建多功能空间组团。在空间布局上,要做好文化体验区、运动健身区、社区交流区等不同功能分区的融合布局,提高复合利用效率,丰富体验。此外,要协调周边景观要素,共同形成富有凝聚力的群落活动中心。3)延续地域元素,强化空间识别性。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时,在景观语汇上要保留地域历史记忆,如传统庭院式微景观、村落建筑风格等文化符号,增强设计个性与感染力。此外,可采取种植地方特色植物、巧妙设计地标景观节点等举措,进一步强化园林空间特色。

3.3 挖掘地域文化,塑造乡村特色景观

为充分体现乡村地域文化,济南市应持续塑造文化内涵丰富、乡村特色鲜明的景观格局。1)在乡村园林设计中,要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底蕴,探索当代转化表达,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景观语汇体系。例如,可采用区域性建筑风格与元素、巧妙运用古朴自然的园艺装置等[2]。2)提炼地域精神符号。要立足乡村发展历程与集体记忆,提炼富有代表性的地域符号,运用于景观中,如入口意境雕塑、暗藏式印记等,帮助增强场域精神。3)强化立体层次感。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的立体关系,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如构建中心活动区到周边产业景观区渐变过渡,增强融合感。采取立体隔断、平台轮廓及点线面整体性运用等手法也有助于提升整体景观规划设计质量。

3.4 倡导公众参与,推进社区共治共享

为提高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针对性,满足多样化需求,济南市应大力倡导公众参与园林规划建设过程,共同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社区融合发展。1)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应加强前期需求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形成用户画像,提高设计针对性。后期还要建立规范的满意度测评机制,实现设计优化和决策改进。2)加强特殊群体需求考量。要统筹兼顾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人群需求,打造无障碍友好型公共景观空间。此外,要关注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提供场景化体验活动,增进社交互动。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要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构建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园林设施使用预约、活动发布互动、管理维护互助等,增强公众获得感。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共建共治。4)提供多样活动载体。在空间布置上,要兼顾静态景观和活动场所布局,在空间布局上精心策划社交互动区域,并设置必要的器材设备,提供公共活动载体,促进交流融合。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也是维系集体记忆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在济南市乡村振兴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当前,济南市在该领域还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布局、文化体现、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短板。因此,济南市必须从生态修复、公共空间重塑、地域特色挖掘及社区共享等方面着力,持续推进园林建设水平提升,以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 朱雷.参与式方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2] 佚名.济南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J].风景园林,2016(4):15.

[3] 张建霞.智慧园林在济南市的实践与应用:以市中园林为例[J].居业,2023(8):163-165.

[4] 彭旭,贺燕,张吉祥.济南节假日园林植物选择与应用:以清明、“五一”时段为例[J].绿色科技,2021,23(13):9-12.

[5] 杨笑笑,赵宁,张婧文.城市园林绿化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21):141-143.

[6] 朱雷.参与式方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7] 王庆丰.济南市园林施工中反季节种植技术应用探析[J].南方农业,2023,17(22):211-213.

[8] 何宁,李爱倩.节约型园林理念在济南市花圃公园改造提升中的实践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6):50-51.

[9] 曹灿景,刘真华.济南市彩色园林植物资源与景观应用策略[J].湖北林业科技,2021,50(3):

53-58.

[10] 康建美.济南市道路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4):90-93.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济南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