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16)

摘 要 确保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应用、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对保障城乡经济稳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加大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水土资源保护力度和水土流失防控力度,在分析崆峒区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及其保障措施,包括强化领导角色,突出政府的引领作用;加强机制创新,打造协同治理的新模式;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径流流域;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48

水土流失即土壤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遭受侵蚀、流失或损坏的情况,主要是雨水冲刷、河水侵蚀、风力腐蚀等自然力量作用于裸露且无保护的地面时发生的[1]。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降低和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等。随着生态系统的退化,水土流失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导致地形遭到破坏、土地面积缩减,从而加剧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制订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及其保障措施,为实现崆峒区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贡献积极力量。

1 崆峒区概况

崆峒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土地总面积1 936.18 km2,总人口53.32万人,水土流失面积

1 436.2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18%,是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从水系上看,崆峒区处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境内主要河流为泾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因此,该区对于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构筑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11年起,崆峒区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崆峒区通过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全区各项水土保持工作已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崆峒区先后启动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工程等重点项目,基本覆盖了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截至2020年底,崆峒区实施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新增梯田1 012.20 hm2,整修道路

70.5 km,完成投资951.25万元;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新增梯田341.91 hm2,整修道路33.3 km,封禁治理47.00 hm2,林草治理9.00 hm2,完成投资653.95万元;实施的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梯田修建834.00 hm2,整修道路61.6 km,林草治理149.33 hm2,完成投资1 873.84万元;实施的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新增梯田76.50 hm2,整修道路4.3 km,林草治理31.85 hm2,完成投资1 853.75万元。

2 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存问题

2.1 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有限的资金投入,导致崆峒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资金和技术的双重短缺,导致水土流失的治理进展缓慢,问题依然突出[2]。此外,崆峒区存在重视治理和建设、忽视预防和日常管护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土治理效果。

崆峒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其流域综合治理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在塬面沟头区域,侵蚀现象尤为严重,沟道治理工作滞后、治理难度较大。此外,受部分生产建设项目的影响,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也格外突出,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3]。

2.2 水土保持投入难以满足治理需求

近年来,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于崆峒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未能充分满足治理的实际需求。这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的规模较小,导致治理项目推进缓慢;同时,现行的财政补助标准不能满足山、水、林、田、湖、草等多元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需求[4]。

3 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3.1 总体目标

基于目前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仍存在水土流失防治难度大、水土保持投入难以满足治理需求的实际问题,崆峒区制订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以“科学治理、高效防护、稳定投资”为目标,规划实施

8类水土保持项目,包括崆峒区泾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崆峒区黄土塬面保护工程、崆峒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预计到2025年底,将构建一个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水土流失防治综合体系,达到以下目标:关键预防区的生态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治理效果预计达到74.3%;通过有效保护和恢复森林、草地植被,预计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4.6万t,显著减少进入江河湖泊的泥沙量。此外,崆峒区将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监测站点和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水土保持的综合监管工作,初步建立起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水土保持系统,实现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5]。以下选取崆峒区泾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崆峒区黄土塬面保护工程、崆峒区梯田建设工程进行深度建设规划。

3.2 崆峒区泾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崆峒区泾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包括崆峒区泾河南部山地丘陵区生态修复项目、崆峒区泾河上游水源地生态修复保护项目、泾河干流崆峒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这3个子项目的具体规划思路如下。

1)崆峒区泾河南部山地丘陵区生态修复项目。在泾河南岸的崆峒镇、峡门乡和大寨乡3个乡镇,规划治理面积30 km2,主要进行封禁治理、营造水保林,以及安置标志碑座、警示牌等。

2)崆峒区泾河上游水源地生态修复保护项目。在泾河上游的西阳乡、崆峒镇、安国镇3个乡镇,规划治理面积20 km2,主要进行封禁治理、营造水保林、新建垃圾转运站、配备固定式垃圾箱及净化水质等。针对面源污染区域,通过修建生态护篱及水源涵养林减轻有机物对水库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达到改善水文状况、提高水质的根本目的。

3)泾河干流崆峒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在泾河干流各乡镇规划治理面积30 km2,规划新修梯田、改造劣质梯田、营造水保林(乔木林、灌木林、果园经济林)、荒山荒坡种草,以及实施淤地坝、塘坝、水窖、涝池、谷坊、沟头防护等治理工程,以实现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3.3 崆峒区黄土塬面保护工程

根据崆峒区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特定地形、水土流失特点,以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东北部建立一套多层次防御体系,包括塬面、沟头、塬坡和沟道4个关键防线。

1)塬面防护体系。以塬面的水系和道路网络为基础架构,以条田为主,形成一个田、路、林、村相互支持的综合防护体系,旨在减少因暴雨引发的灾害和侵蚀沟的形成。

2)沟头防护体系。修沟边埂、涝池、沟边防护林带或护栏,形成拦、蓄、排体系,避免沟头溯源侵蚀发育发展[6]。

3)沟坡防护体系。在沟坡缓坡地带修梯条田、陡坡整地造林种草,形成以植被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沟坡防护体系,减轻沟坡水力侵蚀。

4)沟道防护体系。从上游到下游,由支毛沟到干沟,以谷坊或谷坊群为主修建小型拦蓄工程,营造沟底防冲林、护岸林,形成沟道工程建设与植物种植相结合的沟道防护体系,抬高侵蚀基准点,防止崩塌、滑坡、沟岸扩张等重力侵蚀,保障村庄、道路和耕地安全。规划综合治理塬面面积13.5 km2,包括草峰塬、寨河香莲塬、白庙大秦塬、大寨塬及索罗塬。

3.4 崆峒区梯田建设工程

崆峒区梯田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崆峒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崆峒区劣质梯田改造工程。其中,崆峒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根据崆峒区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采取“坡耕地改造”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需求,将25°以下满足条件的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并配套田间道路及小型蓄水工程;对于15°以下不满足条件的坡耕地进行保土耕作;对15°以上不满足坡改梯条件和25°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规划治理面积2.78 km2。崆峒区劣质梯田改造工程主要针对崆峒区过去修筑的劣质、低质梯田。1)土壤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梯田整修。对现有梯田进行整平和加固,优化梯田的形状和坡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梯田的耐蚀性和稳定性[7]。3)建立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提高灌溉效率。4)积极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监测,实现精准灌溉和

管理。

4 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保障措施

为确保崆峒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能够顺利推进并达成既定目标,提出以下3项保障措施。

4.1 强化领导角色,突出政府的引领作用

崆峒区政府需要在规划执行、资金拨付、组织动员等关键环节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依据各自职能协同作战,共同推进水土流失的预防及治理。同时,崆峒区需要建立地方政府负责、水利部门牵头、各相关水保机构发挥专业能力、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从而为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2 加强机制创新,打造协同治理的新模式

崆峒区应改革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有效利用金融政策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一个多级别、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保护与受益双方的利益关系;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水土流失防治服务。

4.3 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崆峒区政府应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应针对水土流失的机制、防治原理、治理模式及信息化监测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形成一系列具有明显效果的科技成果。

5 结语

针对崆峒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的紧迫需求,通过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现状,明确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策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对保护崆峒区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在维护和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淑虹,周宝华.浅谈新疆于田县水土保持规划要点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4(1):50-53.

[2] 王生栋,李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临泽县水土保持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24(1):66-68.

[3] 蒲朝勇.开拓进取 攻坚克难 全力推进新阶段水土保持目标任务落地见效[J].中国水利,2023

(24):19-20.

[4] 杨文婷,陈旭欣.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体系分析与构建[J].亚热带水土保持,2023,35(4):27-32.

[5] 张文祥,魏雯.定西市高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实践[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23(4):27-29.

[6] 徐云,唐梓钧,程子岳.大亚湾区湿地生态空间规划探析[J].林业建设,2023,41(5):54-59.

[7] 王莉娟,韩剑桥.凤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的做法及成效[J].中国水土保持,2023(10):

31-32.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崆峒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