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428)

摘 要 安徽省蒙城县是农业大县,也是玉米生产大县。近年来,蒙城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种植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分析蒙城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行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耕地地力、优化栽培管理技术等对策。

关键词 玉米;单产提升;安徽省蒙城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21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高低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6.5亿t以上。

安徽省蒙城县是玉米生产大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9.0万hm2左右,总产量60万t左右。为进一步挖掘玉米生产潜力,近年来蒙城县大力实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工程,全面推广高产、绿色、低能耗配套栽培技术,着力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受气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关键技术、项目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对策,以期进一步大面积提高蒙城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

1 蒙城县概况

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县域总面积2 091 km2,耕地面积14.42万hm2。该县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15.4 ℃,常年平均无霜期为212 d,大于10 ℃的有效积温4 830 ℃左右,年降水量960 mm左右,但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土壤有砂姜黑土、棕壤、潮土、碱土4个类型,其中砂姜黑土面积最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9.04%。该县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轮作,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万hm2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56万t左右,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蒙城县玉米生产现状

近年来,蒙城县以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行动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不断加大优良品种、关键技术和配套机具的推广力度,做到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和良制“五良”配套,着力提高玉米生产的良种覆盖率、技术到位率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蒙城县积极深化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产业科技特派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到“一县一团队,一镇一专家”;大力实施“吨粮田”创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高产示范田创建工作和高产竞赛活动。通过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行动的深入实施和绿色高产示范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蒙城县把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升。2020—2023年,蒙城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6 120.00 kg·hm-2、6 326.10 kg·hm-2、6 388.40 kg·hm-2、6 451.80 kg·hm-2,在安徽省属于较高水平。2023年,蒙城县玉米核心示范区单位面积产量为10 668.75 kg·hm-2,其中省、市、县三级指挥田单位面积产量为10 576.50 kg·hm-2;立仓镇示范片实收单位面积产量为15 043.5 kg·hm-2,荣获安徽省玉米高产竞赛第四名;玉米平均节本1 350元·hm-2以上,累计节本增效1 800万元,项目区单位面积产量水平高于周边区域,节本增效稳定在5%以上。

3 蒙城县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存在的问题

3.1 气候方面

蒙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梅雨季节特点显著,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在玉米生长期间,蒙城县灾害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6月下旬至9月中旬,会出现多次旱涝、大风、高温、热害等灾害性天气过程。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农户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给玉米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苗期常出现涝渍,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同时影响化学除草效果,造成杂草防除不彻底,杂草滋生危害较重;玉米开花授粉期经常遇到高温热害,影响玉米授粉和结实,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玉米收获期间会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造成部分田块收获不及时,收获后的玉米因为不能及时脱粒或晾晒而霉变,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3.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

近年来,尽管蒙城县加大了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往往只重视路、渠、桥、涵的建设和大中沟的开挖疏浚,忽视了农田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灌溉能力差,不能满足当前灌溉需要;管理不够到位,重建设、轻管理,导致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丧失功能;农田“大平小不平”现象普遍存在,遇到干旱、长时间阴雨、短时强降雨等自然灾害时,不能进行有效排灌,大大降低了农田排灌能力。以上原因导致农田总体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成为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3 耕地地力方面

蒙城县的砂姜黑土质地黏重,物理性状不良,适耕期短,耕作层浅,土壤通气性、透水性较差,保肥保水性能弱,易遭受旱涝灾害,加之有机质含量较低,锌、硼等微量元素缺乏,是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4 栽培管理方面

农户的文化素质偏低、科技应用意识不强,在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品种布局不合理、肥料施用不科学、播种质量不够高、种植密度不合理、田间管理较粗放及玉米收获期偏早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受限。

3.4.1 品种布局不合理

目前,蒙城县缺乏高产稳产、综合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优质品种覆盖率较低。市场上玉米品种繁多,而蒙城县农户大多选择大穗型品种,特别是玉米种植大户,未能做到多品种搭配,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增加了种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1]。

3.4.2 肥料施用不科学

受传统施肥习惯影响,蒙城县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未能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往往重视氮肥而忽视磷钾肥、重视大量元素肥料而忽视微肥、重视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等现象依然存在,不仅浪费肥料、污染环境,而且制约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

3.4.3 播种质量不够高

播种质量关系着玉米的田间出苗率、均匀度和整齐度,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玉米专用播种机械的推广和应用,蒙城县玉米播种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受降雨、土壤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蒙城县玉米播种质量整体不高,缺苗断垄、出苗不齐不匀等现象依然存在。

3.4.4 种植密度不合理

玉米是高秆作物,需要充分的光照,只有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碳水化合物和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会获得高产。近年来,蒙城县玉米种植密度呈现两极化,部分农户过于追求产量,种植密度超过10.5万株·hm-2,部分农户种植密度则低于4.5万株·hm-2。

3.4.5 田间管理较粗放

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玉米种植的多为妇女和老人。部分妇女和老人缺乏粮食安全意识,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对农业新科技的接受能力有限,导致玉米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田间管理粗放,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控、肥水调控等不及时、不精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关键田间管理技术应用率较低。

3.4.6 玉米收获期偏早

玉米是活秆成熟的作物,适期晚收可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收获,玉米千粒重和产量最高。蒙城县夏玉米播种期一般集中在6月10日左右,但集中收获期在9月20日左右,整体偏早。有些农户常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此时千粒重仅为完熟期的90%左右,一般会导致减产10%左右。

4 蒙城县玉米单产提升对策

4.1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4.1.1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蒙城县应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按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要求,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和精准化水平;完善农业农村、气象、水利等部门灾害监测站网布局,明确重点监测区域,提高监测覆盖度;加强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配足专业技术人员,综合采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采集和分析研判技术,利用先进预测预报模式,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风险监测,对自然灾害及有关要素进行实时观测,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重大病虫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提供及时精准的短时临近预报,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4.1.2 提升广大农户防灾减灾意识

蒙城县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采取培训会、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户宣传普及重大病虫害、洪涝等灾害防控相关知识和技术,全面提升农户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开展玉米苗情、病虫草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及时精准发布监测信息;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和重大灾害发生时间节点,及时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因地制宜给出技术意见,指导农户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4.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蒙城县应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切实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提供保障。1)提高建设标准。按照集中连片、土地平整、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及土壤肥沃等基本要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对老化严重的水利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新建,全面提升灌排能力。2)加强监督管理。按照建管并重的总要求,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监管和保护力度,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功能完好。3)推进土地平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使用大型专用机械平整土地,切实改善田间灌排条件和耕作条件,形成良好的土壤耕作层和表nSoj4vbsAAsP1hqct5H14g==面状态,充分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各种因素,为玉米播种、生长和田间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4.3 全面提升耕地地力

蒙城县应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大砂姜黑土培肥改良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例如,采取秸秆还田、土壤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切实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保肥保水性能和有机质含量,为玉米高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另外,蒙城县应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时补充锌、硼等微量元素,做到平衡施肥。

4.4 优化栽培管理技术

蒙城县应集成精量播种、化学调控、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机”(全程机械化生产)、“两培”(培育优良品种、培肥地力)、“三改”(改粗放播种为高质量精密播种、改田间粗放管理为精准管理、改早收为适期晚收)的玉米栽培技术模式[2]。

4.4.1 优化品种布局

选好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蒙城县应优先选择生育期较长(中熟或中晚熟)、株型紧凑、综合抗性好、水肥利用率高、物质转运率高及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优良玉米品种,重点推广中科玉505、汉单777、裕丰303、MY73、鲁星702及夏兴168等优良品种,全面提高优良玉米品种覆盖率,确保玉米优良新品种应用覆盖率在98%以上。

4.4.2 加强水肥调控

水肥调控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3]。玉米超高产多是在高密度、高肥水的条件下实现的[4]。蒙城县农户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集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及叶面喷肥等关键技术,实现有机肥与化肥结合、基肥与追肥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同时,蒙城县应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综合考虑地力水平、目标产量、玉米需肥规律及特性等,进行科学精准施肥。按照9 750 kg·hm-2的产量目标,氮肥、磷肥、钾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40.0 kg·hm-2、112.5 kg·hm-2、90.0 kg·hm-2,磷、钾肥全部用于基施,氮肥的基肥与追肥比例各为50%。对于缺锌的土壤,建议基施锌肥22.5 kg·hm-2左右。

4.4.3 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质量直接影响玉米的出苗率和“三度”(密度、整齐度、均匀度),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因此,蒙城县应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技术,选择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的优质玉米品种,在确保墒情良好的前提下,使用专用精量播种机播种,确保做到一播全苗。

4.4.4 科学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5]。可以重点选育和推广紧凑型玉米品种,以提高玉米品种的耐密性[6-10]。蒙城县应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和熟期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通常全面推广“宽行缩株增密”技术,一般每公顷留苗67 500~90 000株。

4.4.5 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蒙城县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农业网站等媒介,多途径、多形式宣传普及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还应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玉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化学调控防倒、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科学安全用药、水肥一体化及防灾减灾等关键田间管理技术,确保关键技术到位率在90%以上,实现科技与农户的“零距离”对接,全面增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水平,为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赋能。另外,应充分发挥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加快推广精准高效施药器械和新型农药,大力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4.4.6 推行适期晚收

蒙城县应将玉米收获期推迟8~10 d,待玉米苞叶干枯松动、乳线消失、黑粉层出现、水分低于28%时方可收获。同时,应采用高性能、低破损的联合收割机进行籽粒机收,有条件的地区配套烘干设施,实现烘干、贮藏一体化。

4.5 强化示范带动引领

蒙城县应按照交通便利、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等要求,选择玉米生产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乡镇,建立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示范片,示范片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技术指导及统一机械作业;大力推行全程农事托管服务,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组织化、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实现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同时,做好玉米新品种肥水一体化、高密度精准调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建立高产创建点和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实现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促进全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和节本增产增效。

5 结语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行动是增强粮食供给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蒙城县应坚持问题导向,全力突破品种、技术、农业机械等瓶颈,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艺融合;扎实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切实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覆盖率,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稳产”;坚持示范引领,大力宣传玉米单产提升行动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实现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

参考文献:

[1] 赵霞.河南省玉米栽培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3-56.

[2] 李少昆,王克如,杨小霞,等.玉米高产纪录田块技术与效益分析[J].作物杂志,2017(6):1-6.

[3] 梁国伟.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评价与应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 黄振喜.超高产夏玉米光合与养分生理特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5] 张立梅.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2):99-101.

[6] 刘月娥,徐田军,蔡万涛,等.我国玉米超高产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物技术通报,2023,39(8):52-61.

[7] 杜妍,徐超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4(2):36-38.

[8] 崔世磊.氮素形态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3.

[9] 姜宇博,蒋和平,钱春荣,等.我国玉米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5):12-15.

[10] 何冬冬.扩行缩株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18.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蒙城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