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河南省洛阳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急需优化园林景观设计,以彰显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基于此,为给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简要概述了洛阳市园林景观现状,分析了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历史文化元素保护与有效利用不足、园林特色与现代功能融合度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规划不足、空间布局及设施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历史文化元素保护和利用、加强园林特色与现代功能的创新性融合、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规划、科学规划空间结构与优化升级基础设施等对策。
关键词 园林景观;城市更新;河南省洛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52
城市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园林景观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洛阳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急需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洛阳市园林景观现状,剖析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1 城市更新背景下洛阳市园林景观现状
当前,洛阳市正处于城市更新的关键时期,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1)洛阳市园林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与洛阳市悠久的历史紧密相连,彰显了城市的文化特质。2)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现代化建设与功能需求不断提升,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融入园林景观,创造出兼具传统魅力与时代气息的城市空间,是急需探索的重点[1]。3)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等生态景观设计策略的应用,为洛阳市园林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城市更新的复杂背景下,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仍面临诸多不足,急需在文化传承、功能整合、生态营造、空间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创新。
2 城市更新背景下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历史文化元素保护与有效利用不足
洛阳市园林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但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针对这些元素的保护与利用尚存在诸多问题。1)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面临威胁。例如,在龙门石窟景区开发中,部分石窟曾遭到不当改造,原有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受到损害。2)文化元素的挖掘与阐释有待深化。例如,关林景区内部分历史遗迹缺乏系统性的解说展示,难以充分传递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3)历史元素与现代景观的融合不够。例如,在王城公园改造中,一些现代化设施的引入未能与传统园林肌理形成和谐统一,反而产生了一定的视觉冲突[1]。4)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活化利用有待加强。洛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唐三彩、牡丹文化等,却未将其充分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创新性的展示手段与传播途径[2]。
2.2 园林特色与现代功能融合度低
洛阳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园林景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园林特色与现代功能的融合度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洛阳市传统园林营造技法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之间缺乏有机衔接,难以实现古典意境与现代功能的和谐共生。例如,在某些景区的游览路径设计中,对传统园林中曲径通幽的空间序列把握不够,忽视了通过景观节奏的变化来引导游览体验,导致空间层次单一,景观意境深远感不足。在景观设施的布局与设计方面,也未能充分考虑现代游客的行为模式与使用需求,休憩设施、观景平台等的设置缺乏合理性,难以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游览体验。而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对于传统园林中“移步异景”的意境营造手法运用不足,植物配置缺乏多样性,未能通过色彩、质地等要素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丰富变化的景观画面,景观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内涵不够凸显。
2.3 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规划不足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规划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园林绿地系统的整体性与连通性有待加强。例如,城区内各大园林景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生态廊道连接,难以形成完整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有限。2)园林景观的雨洪管理能力不足。例如,洛浦公园内虽然建设了一些雨水花园,但受限于设计与施工水平,其对于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的效果并不理想。3)园林植被的生态多样性有待提升,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置未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例如,关林景区内的植物种类选择较为单一,未能营造出具有洛阳市特色的园林意境;龙门石窟景区内植被群落的结构较为简单,缺乏本土物种的合理配置,难以发挥园林植被的生态功能[3]。4)园林景观的微气候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例如,关林景区内部分游览路径缺乏遮阴树种的合理配置,不利于改善夏季高温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憩体验。
2.4 空间布局及设施难以满足需求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布局及设施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日益凸显。1)园林空间布局缺乏弹性适应性,难以响应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例如,龙门石窟景区周边区域在城市发展中定位发生改变,但园区内部空间布局未能及时优化,导致景区与周边城市空间衔接不畅,影响了园林景观的使用效能[4]。2)园林景观设施的更新速度滞后。例如,王城公园内的游览步道、照明系统等设施老化严重,安全隐患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游憩需求。3)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应用不足。例如,王城公园内缺乏完善的无障碍道路、厕所等设施,影响了部分人群的游览体验[2]。4)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有限。例如,缺乏数字化导览、智慧停车等系统的应用,难以适应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需求[5]。
3 对策
3.1 加强历史文化元素保护和利用
1)深入挖掘洛阳市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元素。例如,洛阳市作为东周王朝的都城,其布局与营建蕴含着“周礼”思想,这些思想可以通过现代景观语言予以转化与呈现,如在园林空间布局中采用“前朝后市”的概念,营造出兼具仪式感与开放性的园林氛围。2)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手法,利用数字化技术、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增强历史文化的可读性与互动性。例如,在关林景区内建设牡丹文化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全息投影等技术,生动再现牡丹花开的盛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洛阳市牡丹文化的独特魅力。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在尊重历史肌理的基础上,以创新的设计对传统园林进行当代诠释。例如,在龙门石窟景区内营造沿崖而建的“禅意空间”,将石窟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巧妙结合,创造出融自然山水与人文内涵于一体的禅意景观。4)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例如,在王城公园内设置唐三彩非遗文化展示区,邀请唐三彩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展示,让游客近距离体验唐三彩制作技艺,感受洛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洛阳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融入,彰显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3.2 加强园林特色与现代功能的创新性融合
洛阳市要实现园林特色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需要在传统园林营造手法与当代景观设计理念之间找到平衡点。1)要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传统园林的意境营造手法。例如,可以借鉴苏州园林的布局手法,通过曲径通幽、借景引景等方式,营造出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游览空间,同时结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合理设置休憩节点、观景平台等功能区,提升游览体验。2)要在景观设施设计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例如,在关林景区内设置互动式牡丹文化展示系统,利用触控屏、体感交互等技术手段,让游客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牡丹文化,提升园林景观的教育功能。3)要注重园林景观与城市慢行系统的衔接。例如,在公园周边规划建设绿色慢行走廊,利用小品景观、休憩设施等营造出连续的景观节点,实现园林景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无缝连接。4)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要在传统植物配置手法的基础上,适度引入乡土植物,增强园林景观的生态性与地域适应性。例如,在公园内营造兼具观赏性与生态性的滨水植物群落,选用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滨水景观,同时发挥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提升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在传统园林营造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之间找到契合点,有助于在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实现园林特色与现代生活功能的创新性整合,提升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与使用价值。
3.3 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规划
洛阳市要立足生态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营造等多个维度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规划。1)要构建连通完整的园林绿地生态网络,利用绿道、廊道等将城区内分散的园林绿地、滨水空间等有机串联,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格局。例如,在伊河两岸规划建设连续的滨河生态景观带,通过生态驳岸、湿地公园、水源涵养林等多种生态景观类型的营造,提升河岸带的生态功能,发挥园林景观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作用。2)要加强园林景观的海绵化设计,通过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增强园林景观对雨洪的调蓄与净化能力。例如,可建设一系列分散式雨水花园,利用耐湿植物、砾石、卵石等材料,营造出兼具观赏性与生态功能的景观节点,在提升景区环境品质的同时,发挥雨洪调蓄与水质净化作用。3)要优化园林植物景观的群落构建,注重乡土物种的合理配置,营造出结构丰富、物种多样的复层植被。例如,在公园内营造兼具观赏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复合型植物群落,将乔、灌、草合理搭配,营造出近自然的植被景观,为鸟类、昆虫等小型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要加强园林景观的微气候调节功能,通过合理布局遮阴乔木、结合水体营造等方式,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园林小气候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的系统应用,有助于在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的协同提升,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3.4 科学规划空间结构与优化升级基础设施
洛阳市要想实现园林景观设计适应城市更新需求,需要在空间结构优化与设施升级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1)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对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进行动态优化。例如,在龙门石窟景区周边,可依托城市发展定位,合理规划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枢纽等,并通过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等形式,增强景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视觉与功能联系,营造协调统一的城市景观界面。2)加强园林景观设施的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例如,在王城公园、关林等00KYdyKQ6DCk1g1WgGsEnq8uEGLcTVGDPf5Z8/4AyYw=重点景区,全面推行无障碍设施,通过设置无障碍坡道、盲道、语音提示系统等,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提供便捷、安全的游览环境,提升园林景观的社会包容性。3)注重厕所等配套设施的精细化设计,通过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营造整洁舒适的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4)要加强智慧化景观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景观照明系统,通过智能控制、情景模式设置等,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夜景效果,延长园林景观的使用时间;在景区出入口设置电子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语音讲解、线路推荐等智能化服务,提升游览体验。5)要重视旅游交通设施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智慧停车系统、自行车共享服务等,引导游客绿色出行,缓解景区交通压力。科学规划园林空间结构,升级改造景观设施,综合运用适老化、无障碍化、智慧化等设计策略,有助于在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持续优化空间品质,提升景观设施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需求。
4 结语
城市更新背景下,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着历史文化传承、功能优化、生态提升、空间品质优化等多重挑战。通过分析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历史文化元素保护和利用、加强园林特色与现代功能的创新性融合、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规划、科学规划空间结构与优化升级基础设施等优化对策。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洛阳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不断探索创新,以精益求精的设计品质,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宜居、韧性的生态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闫兆海.浅析隋唐洛阳城的建设及园林文化[J].今古文创,2023(36):129-131.
[2] 李瑞发.无遗存名园营造方法与工程技术研究[J].居舍,2023(9):121-124.
[3] 钱伟,王雨晗.古代洛阳私家园林的文学书写谫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1-6.
[4] 乔栋.洛阳周山森林公园不同园林树种土壤固碳效益评价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22.
[5] 董嘉明.洛阳市寺观园林调查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22.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