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油茶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284)

摘 要 贵州省是我国重要的油茶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贵州省油茶生产面临着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病虫害侵袭及市场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制约了油茶产业发展。为促进贵州省油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分析了贵州省油茶生产存在的气候变化加剧影响油茶生长、土壤侵蚀与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并提出了培育抗逆品种、加强土壤保育与合理施肥、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市场分析与多元化经营模式探索等对策。

关键词 油茶生产;气候适应性;土壤保育;生物防治;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5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在贵州省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然而,当前在贵州省油茶生产中面临着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病虫害侵袭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影响油茶的生长和产量,也给农户的经济收益带来不确定性。因此,探讨贵州省油茶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于保障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

贵州省油茶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油茶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贵州省油茶种植面积已超过100 000 hm2,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黔南州、遵义市等地区[1]。贵州省油茶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种质基础[2]。同时,贵州省大力推广油茶良种嫁接繁育技术,通过芽接、高接等方式提高油茶的成活率和产量,并引进现代化育苗技术,采用容器育苗、工厂化育苗等方式,提高油茶苗木质量,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贵州省积极探索油茶生态种植模式,通过开展油茶林下套种中药材、食用菌等作物,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油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气候变化加剧影响油茶生长

油茶生长对温度和水分条件有着特定要求。然而,近年来贵州省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油茶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春季低温冷冻天气会延迟油茶萌芽期,影响新梢生长;夏季高温干旱则会抑制油茶花芽分化,导致着果率下降;秋冬季节温度波动大,易引起油茶落叶提前或推迟,破坏油茶正常的生理节律[3]。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油茶林内小气候环境,加剧病虫害发生风险。例如,温度升高可能会延长茶尺蠖等害虫的活动期,而湿度增加则有利于炭疽病等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总的来说,气候变化加剧对油茶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监测预警,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提高油茶林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

2.2 土壤侵蚀与肥力下降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山地丘陵区,山地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多样,油茶多种植于坡度较大的坡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类地区土壤侵蚀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在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坡地表层土壤中的细颗粒、有机质和养分不断流失,导致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孔隙度降低,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侵蚀还会使土壤变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加剧土壤退化,导致林地小气候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油茶生产的不稳定性。

同时,油茶作为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养分[4]。然而,受传统种植模式影响,贵州省山区一些油茶林还存在土壤管理粗放、有机肥施用不足等问题,导致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持续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肥力下降问题。土壤养分贫瘠直接影响油茶生长发育,导致新梢生长量减少、开花着果率下降、单株产量降低,甚至引发落花落果、树势衰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油茶减产。土壤肥力下降还会间接影响油茶的抗逆性,贫瘠的土壤环境容易诱发油茶生理障碍,降低油茶抗病虫害能力,加大病虫害发生风险,不利于油茶生产。

2.3 病虫害发生严重

近年来,在贵州省油茶生产中,病虫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且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给油茶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例如,油茶炭疽病会感染油茶嫩叶、新梢,引起组织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枝梢枯死;而茶翅蝽作为油茶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和若虫吸食油茶嫩芽和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形,影响光合作用[5]。同时,贵州省油茶病虫害种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常见的茶尺蠖、茶毒蛾等食叶害虫,近年来茶黄螨等次要害虫的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病虫害的频发不仅直接导致油茶减产,还会影响油茶果实品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4 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收益不稳定

贵州省油茶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收益不稳定仍然是制约油茶生产的重要风险因素。油茶价格易受到市场供需关系、产品质量、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6-7]。例如,当油茶丰收时,市场上油茶供大于求,价格往往会出现下跌;而当极端天气或病虫害导致油茶减产时,价格又会出现上涨。这种价格波动给油茶生产收益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同时,贵州省油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精深加工水平不高,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溢价,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而且,近年来油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人工费用、农资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但油茶收购价格增幅有限,导致油茶生产利润空间被压缩。此外,油茶种植的投资回收期长,通常需要6~8年,在这期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稳定性。

3 对策

3.1 培育抗逆品种

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剧对油茶生长的影响,贵州省需要着力培育抗逆油茶品种,提高油茶树体的气候适应性。1)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等,筛选和培育耐寒、耐旱、耐高温等性状优异的油茶新品种。例如,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鉴定出与抗逆性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油茶基因组进行定向修饰,获得抗逆油茶新品种。2)在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区域,定向选育和繁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油茶品种。例如,在温度较低的高海拔山区,选育耐寒性强的油茶品种;在干旱缺水的石漠化地区,选育根系发达、耐旱性能优异的油茶品种。3)探索油茶良种嫁接改良技术,将抗性强的油茶无性系作为砧木,嫁接在生长势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上,实现高产与抗逆性状的有机结合。

3.2 加强土壤保育与合理施肥

针对贵州省油茶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土壤侵蚀与肥力下降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土壤保育,科学施肥,提升土壤质量,为油茶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1)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侵蚀态势。因地制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油茶林分布的地形特点,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区,可通过修筑梯田、等高带、沟谷拦截坝等工程设施,拦截地表径流,减缓其对土壤的冲刷。同时,加强油茶林下植被管理,适度培育林下植被,如在油茶林下广泛种植豆科植物作为覆盖作物,利用其根系发达的特性,促进土壤团粒形成,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2)在控制土壤侵蚀的同时,着力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大力推广有机肥施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施用畜禽粪便、绿肥、沼气肥等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为油茶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同时,优化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可针对油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制订科学的施肥方案,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缓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促进油茶对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为实现精准施肥,可引入土壤养分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养分水平,并考虑气象条件、油茶生育期特点等因素,动态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既满足油茶生长需求,又减少养分浪费。

3.3 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

针对贵州省油茶生产中病虫害频发的问题,急需建立综合防治体系,提高油茶病虫害防治成效。1)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对油茶林进行大范围、高频次的影像获取,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建立油茶病虫害信息数据库,实现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精准预测和风险预警。例如,通过叶面光谱分析,识别油茶树体内源性抗性水平,提前预判病虫害高发区域,为精准防控提供决策依据。2)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构建综合防控体系。例如,在农业防治方面,可在油茶林间种植麦冬、薄荷等芳香植物,利用气味驱避害虫;合理密植,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油茶生长环境,增强树势,提高油茶抗病虫害能力。在物理防治方面,在油茶林周边布设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装置,大量诱杀害虫成虫,控制虫口基数。在生物防治方面,引进和繁育天敌昆虫,快速扩繁后在油茶林内释放,以控制常见害虫数量。3)探索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应用。从某些特定植物中提取杀虫活性物质,研制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例如,从鸡眼草中提取吡咯烷酮类杀虫活性物质,制备成悬浮剂、可湿性粉剂等剂型,用于防治茶翅蝽、茶尺蠖等。同时,利用刺桐、苦楝等提取有效物质,制备植物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油茶病虫害,减少环境污染和农残风险。

3.4 加强市场分析与多元化经营模式探索

面对贵州省油茶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收益不稳定的风险挑战,急需加强市场分析,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1)建立完善的油茶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油茶产量、价格、消费需求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为油茶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可开发油茶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油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监控,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市场预判的科学性和精准性。2)积极发展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可引进先进的低温物理压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等工艺技术,生产高品质茶油,提高油茶的出油率和营养价值。同时,利用油茶果壳、茶粕等副产物,开发茶多酚、茶皂素等功能性食品和日化产品,拓宽油茶产品的应用领域。例如,可与化妆品企业合作,利用茶籽油的保湿、抗氧化等特性,研发高端护肤品,提升油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依托贵州省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集油茶观光、采摘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体验油茶文化,带动农家乐、特色民宿等配套服务发展,拓宽油茶产业增收渠道。还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油茶文旅电商,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产品销售与旅游服务的无缝对接。4)加强油茶品牌建设,塑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市场认可度。制定严格的油茶生产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严把产品质量关。开展油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油茶品牌,提高产品溢价能力,增强油茶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 结语

贵州省油茶生产存在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加剧影响油茶生长、土壤侵蚀与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收益不稳定等。这些风险不仅影响油茶的生产效益,更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当进一步培育抗逆品种、加强土壤保育与合理施肥、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市场分析与多元化经营模式探索等。通过多措并举,贵州省油茶产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绿色动能。

参考文献:

[1] 杜黔峰,赖庆奎.贵州油茶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24,52(1):84-88.

[2] 邸亚峥.莫富元:加大油茶产业扶持力度 为多彩贵州添彩[N].中国邮政报,2024-03-09(1).

[3] 黄浩.贵州油茶主要害虫绿色防控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3.

[4] 王悦,王珊.贵州油茶产业农旅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旅游,2022(23):26-28.

[5] 柏文恋,黄安香,杨守禄,等.贵州油茶主产区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肥力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22,35(9):2096-2106.

[6] 赵芳玲.油茶种植推广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15):131-132.

[7] 李丽清,全志红,潘江洲,等.苍梧县油茶生产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12,

41(1):79-80.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油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