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属于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水资源匮乏制约着农业发展。为促进都兰县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论述都兰县农田水利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配置水资源,统筹供需平衡;改造更新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制等对策。
关键词 农田水利;灌溉;发展对策;青海省都兰县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47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5°29′~99°16′、北纬35°15′~
37°27′,总土地面积4.7万km2,辖4镇4乡107个建制村,总人口近10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76万人。都兰县总耕地面积2.6万hm2,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枸杞等。都兰县属于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仅179.1 mm,蒸发量在1 358~1 765 mm,加之水资源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1]。近年来,都兰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但大多数农田仍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保障都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状
1.1 水资源概况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水资源匮乏。据统计,都兰县年均降水量仅179.1 mm,
而蒸发量为1 358~1 765 mm。都兰县水资源总量为1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10.443亿m3,地下水资源8.310亿m3。都兰县年供水总量为7.030亿m3,其中河流供水6.755亿m3,水库可供水量2 790万m3。但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70%集中在5—9月汛期,且丰枯年差异较大。都兰县总用水量2.78亿m3,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3.88%,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1.2 农田灌溉模式
目前,都兰县农田灌溉主要采用传统的漫灌和渠道灌溉模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用较少。据统计,都兰县约有80%的农田仍采用漫灌方式灌溉。漫灌是将水直接自河道或渠道引入农田,任其自流扩散,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此外,约有18%的农田采用渠道灌溉,将水由主渠分别引入田间支渠和毛渠,灌溉相对均匀。但由于渠道大多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渗漏和“跑冒滴漏”等问题。目前,都兰县农田仅有不到2%的面积使用了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喷灌主要应用于枸杞等经济作物,微灌如滴灌在设施农业中推广较多。传统的漫灌和渠道灌溉浪费严重,急需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农田灌溉水平和水资源利用率。
1.3 农田水利设施情况
都兰县农田水利设施总体上仍较为落后。截至2015年,都兰县已建成中小型灌区7处,分别为察苏灌区、夏日哈灌区、查查灌区、香日德灌区、巴隆灌区、科尔灌区、诺木洪灌区和英德尔灌区。其中,已建成水库
5座,总库容量990万m3。但大多数水库年久失修,防洪防渗能力降低。都兰县现有灌区渠系总长约1 690 km,
其中干支渠约460 km、斗渠632 km、毛渠597 km。但大部分渠道未经衬砌,存在严重渗漏现象[2]。都兰县建有农村饮水工程32处、堤防3处、水闸6处。总体来看,都兰县现有水利设施落后,加之管理疏漏和投入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抗旱节水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农业高效节水发展的需求。许多设施急需改造维修,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
都兰县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农业生产及城乡生活用水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都兰县水资源总量达11.646亿m3,但其中70%集中在5—9月的汛期,丰枯年份差异也较大。而农业用水需求则延续全年,枯水期缺口严重。从空间分布看,水资源在不同分区分布不均,个别地区供需缺口较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同时,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尽管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但由于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生活和工业等其他领域用水存在浪费,用水效率亟待提高。此外,生态用水比重偏低,多年来未能保证河湖生态需水。水资源配置未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加剧了供需矛盾。
2.2 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效率低下
都兰县现有农田水利设施总体上建设相对滞后,年久失修,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虽然都兰县已建成7处中小型灌区,布设了一定数量的渠系、水库、水闸等设施,初步形成了农村水利基础工程体系,但大部分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问题。其中,灌区渠系长度虽然超过1 690 km,但未经衬砌的毛渠、斗渠占比极高,严重渗漏现象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已建成的5座水库防渗能力逐年降低[3]。再加上设施管理缺位等原因,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高,设计标准较低,一些重要设施如排水沟、水闸等配套不完善,防汛抗旱能力差。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水毁设施事故时有发生,急需修复加固。
2.3 灌溉方式落后,漫灌现象严重
都兰县农田灌溉方式落后,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都兰县约80%的农田仍采用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即直接将水由河渠引入农田,任其自流扩散。这种漫灌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灌溉不均匀,大量水资源被浪费或被田间地膜阻隔而导致利用不足。即便采用渠道灌溉的耕地,由于大部分渠道年久失修、裸露、存在严重渗漏等问题,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近年来,尽管政府已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但这些技术在都兰县农田中的普及和应用严重不足。目前,农田灌溉仍以传统、粗放、低效的方式为主,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极不相符。
2.4 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都兰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一直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管理层面来看,虽然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但权责分工不够明确,缺乏高效的工作协同机制,决策执行效率低下。农田水利项目管理中,审批手续复杂冗长,资金到位滞后,施工质量把控不力。同时,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缺乏科学的决策咨询机制,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日常养护投入严重不足,加剧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破损的状况。更为关键的是,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不够,资金严重匮乏。地方财政紧张,难以拨付足额资金;农户自身经济实力有限,无力承担高额建设和维护费用。相关部门在申请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时,缺乏规范的程序和有力措施,未能充分扭转被动局面。
3 对策
3.1 科学配置水资源,统筹供需平衡
针对都兰县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农业生产及城乡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必须从源头加以科学治理,统筹平衡各方用水需求,实现动态供需平衡。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需水。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都兰县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制度,规范各类用水行为[4]。同时,加大节水力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合理配置农业、生活和生态等不同领域的用水,统筹制定各类用水的保障目标。结合实际需求和可利用水量,科学核定各区域、各行业的用水定额。对农业生产实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灌溉用水总量和作物保证率。严格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额度控制,防止无序扩张。此外,保留必要的生态基流,维护河湖健康。完善水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建立水资源跨区域调度机制,加强区域水资源均衡配置。建立水权交易市场,鼓励工农业主体通过有偿方式获取用水权利。
3.2 改造更新农田水利设施
都兰县应通过改造更新,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和运行效能。重点对中小型灌区进行全面整治,对干支渠系、毛渠、斗渠实施加固维修或改建,解决管线渗漏严重的问题。同时,对水库开展除淤疏浚,提高库容;加固大坝,提升防渗能力。对重要的渠系建筑物、水闸等也要进行修缮加固,确保行洪、分水的基本功能。在设施整治的同时,立足长远,全面提升设计标准,预留今后提质改造的空间。在新建或改建的渠系中,优先采用防渗衬砌结构;在蓄水工程中,优先选择大中型水库或大型蓄滞洪区,提高调节能力。对重点易涝区域,新建配套排水沟、泵站等防涝设施。在工程建设中必须从严从细落实质量管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过硬[5]。同时,注重防灾防汛能力的提升,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把提高抗灾防洪能力贯穿始终。设计中还要统筹考虑自动化、信息化等智慧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为未来农田水利的现代化发展留有空间。
3.3 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目前,都兰县农田灌溉方式相当落后,大面积采用传统漫灌和渠道灌溉,浪费严重。因此,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由于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适合发展以喷灌为主、以微灌为辅的节水灌溉模式。喷灌技术操作简便,一次成本投入较低,适合推广应用于普通农作物的大面积露地作物。特别是对于平整度要求较高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喷灌优势更为明显。结合都兰县现状,可在一些田园区域先行铺设输水管网,建设大中型机电提水泵站,辐射供水灌溉,实现喷灌覆盖。同时,大力发展微灌技术,尤其是在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上。微灌具有用水精准、灌溉均匀的优势,非常适合应用在枸杞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通过引入滴灌等微灌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此外,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的实操和管理能力。只有将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节水潜力,助力都兰县农业绿色发展。
3.4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制
都兰县农田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和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必须从政策和体制层面着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制,为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投入方面,都兰县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农田水利建设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合理规划中长期投资计划。同时,创新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田水利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利益分享等方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创造良好预期。在管理体制上,都兰县要坚持政府主导,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的职责分工,避免侵权越界和多头管理。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发挥专家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性。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格项目审批把关,加强工程质量和运行监管。同时,合理确定管护主体,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切实提高管护水平。只有财力和制度双管齐下,通过持续投入和精细化管理,都兰县农田水利事业才能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托起坚实的水利基础。
4 结语
都兰县农田水利存在供需矛盾突出、设施落后、灌溉方式低效、投资和管理不足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兰县应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措施,包括科学配置水资源、统筹各方需求;改造更新灌溉设施,提升工程质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职能。只有这样,农田水利事业才能全面振兴,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张猛.青海省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管理问题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1.
[2] 朵玉玲.青海省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及灌溉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2022(23):58-59.
[3] 白建秀.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机市场,2024(3):91-93.
[4] 陈金霞.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现状及路径[J].河南农业,2024(4):65-66.
[5] 莫日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建议[J].农家参谋,2021(17):185-18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