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23)

摘 要 湖北省恩施州森林资源丰富,但在抚育间伐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抚育间伐时机选择不当、抚育间伐强度把握不准、抚育间伐树种选择不合理、抚育间伐后林地管护不足等问题。为有效提升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抚育间伐时机的选择、合理控制抚育间伐强度、科学选择抚育间伐树种、加强抚育间伐后的林地管护等对策。

关键词 森林培育;抚育间伐;湖北省恩施州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8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于武陵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恩施州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战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成效显著。森林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抚育间伐是保证森林健康生长、提高林木质量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森林培育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对于促进恩施州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恩施州森林概况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山区,属武陵山脉向鄂西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形成了立体气候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多种类型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2]。2023年,恩施州的森林覆盖率为67.31%,居湖北省首位。恩施州森林资源以天然林为主,人工林所占比重较小。其中,天然林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等为主要森林类型,以栎类、槠类、樟类等地带性顶级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而人工林多为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针叶树种。就森林面积而言,恩施州位居湖北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但就森林质量而言,恩施州森林结构相对简单,以中幼龄林为主,森林抚育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促进森林培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过去几十年间,恩施州林业部门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森林抚育间伐工作[4]。然而,由于森林抚育间伐缺乏系统性指导和科学规划,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2 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

2.1 抚育间伐时机选择不当

在恩施州森林经营实践中,抚育间伐时机选择不当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部分地区在开展森林抚育间伐时盲目跟风,缺乏因地制宜的科学指导,未能充分考虑立地条件、林分结构和树种特性等因素,导致抚育间伐时机把握不准。2)对森林抚育间伐重视不够,往往不会将抚育间伐工作纳入森林经营的整体规划,施工时间随意性大,难以达到预期的抚育效果。3)在开展森林抚育间伐工作时缺乏必要的调查监测和科学论证,主观臆断和经验决策现象普遍,抚育间伐时机的选择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森林抚育间伐时机选择不当,导致恩施州许多林分出现生长不良、稳定性差、通直度和成材率低等问题,既影响了单位面积材积和森林蓄积量的提高,也制约了森林质量的整体改善[5]。

2.2 抚育间伐强度把握不准

对抚育间伐强度的控制直接影响林分的生长发育。然而,当前恩施州在森林抚育间伐强度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部分林业经营者缺乏对抚育间伐强度影响林分生长的科学认知,凭主观经验确定抚育间伐强度,抚育间伐随意性较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抚育效果。2)部分地区在开展森林抚育间伐时,抚育间伐强度的确定往往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林木个体,忽视了林分内部的生长差异,可能导致上层林木抚育间伐不足、下层林木抚育间伐过度等问题,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3)部分地区在开展森林抚育间伐时,缺乏对不同树种和林分类型抚育间伐敏感性的分析,采用“一刀切”的抚育间伐强度,忽视了树种和林分类型的差异,难以达到因地制宜、分类抚育的目标。抚育间伐强度的不当控制,可能导致林分生长停滞、林分结构失衡、林分质量下降等问题,既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也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抚育间伐树种选择不合理

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在树种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1)部分林业经营者在实施森林抚育间伐时,对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习性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研究,难以根据林分的组成和立地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抚育间伐树种,导致抚育间伐效果不理想。2)一些林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在森林抚育间伐树种选择上过于强调择伐速生树种,忽视了对林分结构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可能导致林分单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3)许多林区在制订森林抚育间伐方案时,缺乏对不同树种生长规律和竞争关系的定量分析,难以准确预测抚育间伐后林分的生长发育动态,树种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4)部分林业经营者受传统习惯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对抚育间伐树种的选择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整体性的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树种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导致林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4 抚育间伐后林地管护不足

恩施州在森林抚育间伐后的林地管护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抚育间伐后的跟踪监测不到位。许多地区在完成森林抚育间伐作业后,缺乏对林分生长状况的持续观测和数据收集,未能及时掌握抚育间伐后林木的生长动态、林分结构变化及潜在的病虫害风险,导致无法对抚育间伐效果做出科学评估,也难以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抚育间伐后的林地整理工作不充分。部分林区在完成森林抚育间伐后,对林地的清理工作重视不够,间伐剩余物未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有的甚至随意堆放在林间,不仅影响了林地景观,还增加了林火隐患和病虫害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因抚育间伐而受到扰动的林地土壤,缺乏必要的恢复措施,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影响林地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3)抚育间伐后的补植补造工作不到位。在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后,一些林区未能及时对林分密度不足或空缺地段进行补植补造,可能导致林分结构失衡,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一些生态脆弱区域,补植补造工作的滞后可能引发局部生态退化,不利于森林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

3 对策

3.1 优化抚育间伐时机的选择

为优化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时机的选择,林业主管部门应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森林资源的本底调查,全面掌握不同区域、不同林种、不同林分类型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立地条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抚育间伐的技术规程和操作标准。林业技术人员应深入开展林分生长监测和数据分析,综合考虑林龄、树高、胸径、冠幅及枝下高等指标,利用生长锥芯分析、树干解析等技术手段,准确判断林木生长的快慢和林分竞争的强弱,合理确定森林抚育间伐的最佳时机。例如,对于幼龄林,可通过分析主要树种的高生长指数,把握抚育间伐的时间窗口;对于中龄林,可通过跟踪检测林分的连年径向生长量,动态调整抚育间伐时机;对于成熟林,则应重点关注优势木的生长状况,适时实施抚育间伐。同时,林业经营者应将抚育间伐纳入森林培育的整体规划,根据培育目标、林种结构、工程进度等要素,统筹安排抚育间伐时间,避免盲目跟风、随意施工。此外,在森林抚育间伐的全过程中,要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模型和数字化工具,提高抚育间伐时机选择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只有不断优化抚育间伐时机的选择,才能充分发挥抚育间伐在调节林分结构、改善林分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林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

3.2 合理控制抚育间伐强度

为合理控制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强度,需要加强对抚育间伐强度影响林分生长规律的基础研究。林业科研人员应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分类型和树种特性,开展系统的抚育间伐试验,通过长期定位监测和数据分析,揭示抚育间伐强度与林分生长、材积生产力、林分稳定性等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科学确定抚育间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林业经营者应充分考虑林分内部异质性,对不同层次的林木个体实施差异化管理。可根据离地高、枝下高、冠幅等指标划分林木等级,分别设定抚育间伐强度,促进林分各层次协调发展。例如,针对上层优势木,可适度降低抚育间伐强度,促进其充分生长;而针对中下层林木,则适当提高抚育间伐强度,减少林分内部竞争。此外,加强抚育间伐的树种敏感性分析。林业技术人员应比较研究不同树种和林分类型对抚育间伐强度的响应差异,利用生长模型预测不同抚育间伐方案下的林分生长态势,选择最优的抚育间伐强度组合,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针对速生丰产林,可适度提高抚育间伐强度,优化林分结构;而针对生态公益林,则应适度降低抚育间伐强度,确保生态功能的发挥。

3.3 科学选择抚育间伐树种

为科学选择森林抚育间伐树种,恩施州林业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评估,重点分析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及对抚育间伐的响应差异。同时,林业经营者应根据立地条件、林分结构特点及培育目标,合理确定抚育间伐树种的选择原则和优先序列。通常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目标树种、珍贵树种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树种进行重点抚育。例如,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中,可重点抚育杉木、马尾松等用材树种;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中,则应优先抚育栎类、槠类等乡土树种。此外,林业科研人员应加强不同树种抚育间伐效应的定量研究,利用大样地监测、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手段,揭示树种与抚育间伐措施的互馈机制,为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可利用树干解析技术比较分析不同抚育间伐方式下目标树种的生长响应,利用生长模型预测不同树种组合的抚育间伐效果,进而优化抚育间伐树种的搭配方案。

3.4 加强抚育间伐后的林地管护

为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后的林地管护,恩施州林业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森林抚育间伐后的林分监测体系。抚育间伐作业完成后,林业部门应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林区,针对不同林种、不同立地条件,布设长期定位监测样地,定期开展林分生长状况的跟踪调查。监测内容应全面覆盖林分密度、郁闭度、林木生长量、林分结构等关键指标,并重点关注优势木、目标树种的生长动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航拍、遥感等获取高精度影像资料,并运用大数据分析、生长模型模拟等手段,及时掌握抚育间伐后林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评估林分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维度效果,作为后续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2)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后林地的清理整治。抚育间伐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开展林地清理,将散落的抚育间伐残余物集中处理,可进行就地粉碎还田,促进林地养分循环;或将其集中堆放,用于制作木炭、栽培食用菌等,变废为宝。对受到扰动的林地,要及时松土、平整,恢复林地生产力;对存在水土流失隐患的斜坡,要种植固土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加剧。3)适时开展补植补造,优化林分结构。对森林抚育间伐后出现的林分空缺地段,应视其面积大小、立地条件等,及时开展补植补造。补植树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与原林分的物种组成、林龄结构的协调性,提倡选用当地适生的乡土树种,促进复层异龄混交林的形成,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4 结语

恩施州森林抚育间伐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抚育间伐时机选择不当、抚育间伐强度把握不准、抚育间伐树种选择不合理及抚育间伐后林地管护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未来,恩施州林业部门应着力优化森林抚育间伐技术体系,加强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推广先进适用的抚育技术,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森林经营的精准化水平。通过持续改进森林抚育间伐工作,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恩施州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生态恩施、富美恩施”的美好愿景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向新,周瑜.恩施州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经营策略[J].湖北林业科技,2023,52(6):51-54.

[2] 黄超.恩施市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2.

[3] 田祚德.恩施市森林保险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湖北林业科技,2018,47(2):53-56.

[4] 邱成富.恩施州森林资源保护问题探讨[J].绿色科技,2018(5):165-167.

[5] 佚名.恩施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J].国土绿化,2018(1):56.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林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