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东省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推动青岛市乃至全国林业高质量发展,论述青岛市林业工程概况,分析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立地条件,提高林地生产力;合理配置造林树种,优化林分结构;创新造林技术,加强林木培育管理;完善林业工程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监控等提升营造林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林业工程;营造林;可持续发展;山东省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79
山东省青岛市地处黄海之滨,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自然条件优越,植被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林业基地[1]。近年来,青岛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林业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营造林面积持续增加。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营造林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林分生长缓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林业生态效益的发挥。因此,分析影响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青岛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青岛市林业工程概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林业生态环境独特[2]。近年来,青岛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绿色青岛、生态青岛”。通过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青岛市加大林业工程建设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造林绿化方面,青岛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开展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着重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公益林。例如,在崂山区大规模营造以侧柏、黑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在西海岸新区建设以刺槐、侧柏等为主的防风固沙林,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在林木种苗培育方面,青岛市加强良种壮苗培育基地建设,引进和推广嫁接、组培等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的无性系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一大批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生长快的优良苗木,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优质的种苗保障。在森林经营方面,青岛市积极推行科学的森林抚育和林分改培技术,通过合理密植、修枝、除草、施肥等措施,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此外,青岛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推动林业由单一的生态功能向生态、经济、社会多功能转变,实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制约
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受到立地条件的显著影响。立地条件是指林木生长所依赖的环境因素总和,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等。青岛市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山地丘陵,也有沿海平原,不同地区的立地条件差异明显。例如,在崂山区,山地面积占比较大,坡度大,土层浅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受海洋气候影响,台风频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林木的生长发育[3]。而在平度市,土壤以潮土和棕壤为主,土层厚,肥力高,但部分低洼地区排水不畅,造成林地积水,影响林木根系发育。此外,青岛市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干旱少雨,夏秋季多台风暴雨,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木的健康生长。
2.2 造林树种选择与林分结构的匹配度
造林树种选择与林分结构的匹配度直接关系到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在造林树种选择上,青岛市普遍存在盲目引进、滥用速生树种的问题。一些地区为追求短期效益,大量种植速生阔叶树种,如泡桐、杨树等,这些树种生长快,但根系浅,抗风力弱,遇强风易倒伏,难以形成稳定的林分结构[4]。同时,一些珍贵树种如楠木、檀香木等,由于繁殖难度大,推广应用受限,种植比例低,不利于构建多样化的林分结构。在林分结构配置上,一些地区过于注重纯林营造,忽视了复层异龄混交林的构建。大面积纯林抗病虫害能力差,生态稳定性差,难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例如,平度市大规模营造的侧柏纯林,郁闭度高,植被稀疏,枯枝落叶难以被快速分解,易引发森林火灾。而在莱西市,由于混交林比例低,林分结构单一,导致林木自然更新能力差,林分营造后继乏力。
2.3 造林技术与林木培育措施的科学性
造林技术和林木培育措施的科学性对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青岛市在造林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部分地区对容器苗认识不足,野外植苗仍以裸根苗为主。裸根苗在运输和栽植过程中根系易受损,成活率低,而容器苗根系完整,植后成活率高,但推广力度不够。2)机械化造林水平较低,影响造林效率和质量。在山地丘陵区,由于地形复杂,大型造林机械难以进入,造林作业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造林进度慢。在林木培育管理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部分造林地除草抚育不及时,杂草丛生,影响林木生长;幼林修剪不规范,造成通风透光差,林木徒长;林地施肥不科学,忽视了测土配方施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5]。3)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上,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忽视了生物防治等环保措施,易引发农药污染和抗药性问题。
2.4 林业工程管理体系与质量监控机制
林业工程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是保障青岛市营造林质量的基础,但在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中,青岛市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1)项目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估,项目论证不充分,导致一些项目脱离实际,盲目上马。2)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大部分项目仍采用传统的纸质文档和台账管理,信息传递和共享效率低,影响了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在质量管理方面,现行的监管体系不完善,定期检查制度执行不到位,检查频次低,覆盖面窄,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3)第三方监理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监理单位职责不明确,监理流于形式,未能切实发挥质量把关作用。4)技术规范和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难以为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例如,由于缺乏完善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崂山区无法实时掌握林业工程实施后的造林质量、林木生长状况等信息,影响了后续管理决策。
3 营造林质量提升对策
3.1 优化立地条件,提高林地生产力
针对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制约,青岛市应采取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的方式,优化立地条件,提高林地生产力,具体策略如下。1)加强林地地形改造,对小珠山、浮山森林公园等山地丘陵区的陡坡地进行等高阶地化整理,打破水平方向的地形阻隔,增加林地可利用面积,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在低洼林地,因地制宜规划排水系统,采取建设明沟、暗沟、涵管等工程措施,疏通排水路径,降低林地积水风险。2)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等措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山地林区,大力开展全垄深翻、分层施肥等作业,打破土壤板结,加深熟土层厚度,为林木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3)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在缺水林区,合理规划蓄水池、水窖等雨水收集设施,提高雨水就地利用率。在崂山区等山地林区,大力推广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加强森林小气候调控,通过营造复层混交林、林间种植绿肥等措施,改善森林小气候环境,减少极端天气对林木的不利影响。
3.2 合理配置造林树种,优化林分结构
为提升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必须立足当地立地条件和生态需求,科学规划造林树种,优化林分结构。1)严格控制速生树种使用比例,在崂山区、平度市等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因地制宜营造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抗风能力。在树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合理搭配乡土阔叶树种如栎类、槭类等,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珍贵树种,加强良种选育,完善扦插、嫁接等繁殖技术,扩大种苗生产规模,为营造林分创造条件。2)在林分结构优化上,大力发展复层异龄混交林,科学设计上层乔木、下层灌木搭配方式,形成丰富的垂直层次结构,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例如,在崂山区营造油松林时,可适当混交五角槭、六道木等耐阴树种,既可丰富林分层次,又能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在平度市、莱西市等地,因地制宜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复合经营模式,形成立体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实现多目标综合经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林分结构动态监测,及时开展林分抚育、补植等作业,优化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确保林分结构优化到位。
3.3 创新造林技术,加强林木培育管理
青岛市要进一步提升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必须紧跟现代林业科技前沿,大力创新造林技术,强化林木培育管理。1)在苗木培育环节,全面推行容器苗生产技术,加强基质配方和容器类型研发,培育出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优质苗木。在山地丘陵区造林时,可采用大型容器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育苗过程中,要科学调控水肥供应,提升苗木品质,为营造高质量森林奠定基础。2)加快机械化造林进程,研发适合山地丘陵区作业的轻便型挖坑机、植苗机等机械,提高造林效率和质量。在造林作业中,严格落实整地、挖坑、植苗等技术规程,规范操作流程,确保造林质量。3)在林木培育管理中,加强科学抚育。在幼林抚育时,及时开展除草松土、修枝整形等作业,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在中幼林管理中,合理密植,科学间伐,调控林分密度,优化林木生长环境;在郁闭后的成林,开展修枝、透光等抚育作业,促进林木径向生长,提高木材品质;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林木生长监测平台,及时掌握林木生长状况,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在病虫害防治上,强化预警监测,推广生物防治、林间套种等生态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促进林业生态健康发展。
3.4 完善林业工程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监控
青岛市要切实提升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必须进一步完善林业工程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监控,从项目规划设计入手,建立科学规范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估价机制,全面评估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优化项目布局和规模。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Remote Sensing,RS)等技术的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进度、质量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为科学管控提供依据。2)在质量监控方面,健全第三方监理制度,引入专业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材料、工艺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创新监管方式,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远程监控和动态巡查,提高监管效率。3)在工程验收中,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验收结果客观公正。对于质量不达标的工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整改,直至合格。在青岛市定期开展林业工程质量专项督查,对突出问题进行通报,并对相关责任方进行问责,形成有力的质量监管震慑。
4 结语
提升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林业部门、科研机构、林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未来,青岛市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索各种影响因素与营造林质量的内在机理,为提升营造林质量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此外,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质量监管,为营造林质量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坚持多措并举,才能不断提升青岛市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为建设美丽青岛、生态青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鹏,罗杰,庄戈,等.青岛智慧园林林业系统建设初探[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11):173-175.
[2] 佚名.“读懂”青岛交通、民营经济、林业未来[N].青岛日报,2021-09-04(3).
[3] 田新程,姜胜勇.绿色青岛和谐发展:山东省青岛市林业建设成就综述[J].中国林业,2011(18):10-15.
[4] 张羽茜,吴兆喆,姜胜勇.青岛西海岸新区培育林业产业新秀[N].中国绿色时报,2019-01-15(2).
[5] 林荣亮.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