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现代林业建设是山东省济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是保证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推动济宁市林业高质量发展,论述济宁市林业建设现状,分析当前林业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及林业监管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完善林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培育壮大林业产业集群、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加强济宁林业监管执法等对策。
关键词 林业建设;生态保护;山东省济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80
山东省济宁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黄河入海口,是山东省重要的中心城市,总面积11 187 km2,辖2个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济宁市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林业资源禀赋良好,现有林地面积625.4 km2,
森林覆盖率30.2%,活立木蓄积量1.3亿m3。林业在济宁市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柱产业之一[1]。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济宁市林业生态环境压力与资源约束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加快济宁市现代林业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济宁的必由之路。
1 济宁市林业建设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地貌较为复杂,海拔在30~650 m。东部山峦起伏,主要山系有曲阜尼山(主峰海拔344 m)、邹城峄山(主峰海拔545 m)、凤凰山(主峰海拔648.8 m)等;中部有南四湖(微山湖、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贯穿南北。济宁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均气温13.3~14.1 ℃,年均降水量597~820 mm,年日照时间2 600~2 900 h,无霜期199 d左右。济宁市整体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有利于林木生长。
1.2 林业资源分布
济宁市林业资源分布状况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东部山地丘陵地带是济宁市林业资源的主要分布区,森林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梁山县林地面积最大,达2 427 hm2;泗水县和邹城市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6.2%和31.8%。济宁市主要树种有枫杨、泡桐、椴树等落叶阔叶林和少量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林。中部湖区及周边平原地带林业资源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湖岸、河流两侧及村庄附近,以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树种以杨树、柳树、泡桐及果树等为主。西部黄河冲积平原地带由于土地肥沃,主要为农田,林业资源较为贫乏,仅在村镇和人口集中地附近分布有少量防护林和经济林。
1.3 林业建设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大力推进荒山绿化等重点林业工程。截至2022年底,济宁市林地面积达到625.4 km2,活立木蓄积量1.3亿m3,森林覆盖率30.4%,比2017年提高0.4个百分点。济宁市坚持以工程造林为主攻方向,近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45万hm2。同时,大力实施退化低效林修复,已完成1.2万hm2;强化天然林抚育管理,新增抚育面积2.07万hm2。重点打造泗水县青龙山森林公园、嘉祥县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林业生态景观,建设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2]。济宁市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建立了凤凰山花卉苗木基地、梁山猕猴桃基地等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0.8万hm2,林果产业产值超35亿元,林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2 济宁市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济宁市林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1)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耕地和林地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占用和破坏。2)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污染物排放增加,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林木生长受到不利影响。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利用,部分地区出现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森林病虫害等问题,生态系统健康面临威胁。
2.2 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虽然林业是济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就目前来看,林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济宁市林业产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以家庭农户和小型林场为主体,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有限,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利润空间遭受挤压。此外,产业结构单一,以人工商品林为主,林下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济宁市大力发展林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但整体来看仍以传统木材和板材加工为主导,新兴林业产业占比偏低,难以适应市场多元需求。同时,产业集群效应未完全显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带动。
2.3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济宁市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林区道路网络布局不够合理,通往林地的路面多为简易路面或泥沙路,给林木运输和林业机械作业带来诸多不便。林区缺乏足够的防火监控设施和装备,应对重大森林火灾的能力有限。部分重点林区甚至缺少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给林农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困扰。济宁市林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实际需求。由于地形地质等因素,济宁市林区内旱情频发,但灌溉设施严重不足,林木抗旱能力薄弱。林区人工林的灌溉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干旱年份造林困难增加。即使有少量水窖或蓄水池作为补充水源,但其规模较小,蓄水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林区长期的用水需求。
2.4 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济宁市林业的绿色转型和现代化发展。目前,济宁市在林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科研队伍力量薄弱,创新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林业科技创新的需求[3]。林木新品种选育缓慢,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滞后,创新型企业占比偏低,林业产业整体创新活力不够。同时,济宁市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创新链条出现断裂。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使得创新资源未能高效对接市场需求。此外,林业科技人才匮乏,高端人才招引难度较大,年轻人从事林业行业的意愿不高,人才队伍建设受阻。林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切实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2.5 林业监管执法力度不够
目前,济宁市林业监管执法力度不足。从监管机制来看,现有的林业监管体系存在重叠交叉、分散分割的问题,缺乏统一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同时,林业执法队伍人手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监管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够。从实际执法力度来看,部分地区对林业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林农对破坏林木行为的认识存在偏差,防护林带和生态林地时常遭受违规占用的侵扰情况。一些林地开发建设项目在审批和实施过程中,环评把关不严,监管缺失。此外,对林业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和破坏性采挖行为仍较普遍,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进展缓慢。重点保护区域的监管力度不足,偷猎野生动物及破坏其栖息地的行为时有发生。
3 对策
3.1 完善林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完善林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推进济宁市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济宁市应从制度设计和资金投入两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补偿范围、标准、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可考虑按照林地面积、森林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对防护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分类施策。同时,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切实保障林农权益。针对重点林区,制定精准扶持政策,鼓励发展特色林业产业[4]。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补偿资金。积极争取中央林业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支持,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政府、企业、林农多元出资的方式,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创新林业生态效益资产化运作模式,探索绿色金融保障模式,努力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确保补偿范围准确、力度适中,调动林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2 培育壮大林业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林业产业集群,是推进济宁市林业现代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立足济宁市林业资源优势,统筹布局产业功能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林业产业集群。依托优质林地资源,重点发展林产品加工集群。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传统林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换代。立足气候、土壤等禀赋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扩大经济林面积。以果品、蔬菜、中药材等为主攻方向,规模化种植并建设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区域品牌。结合旅游业发展,培育林旅文体康养产业集群,丰富林业发展内涵。
3.3 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是推进济宁市林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滞后不仅影响林业生产效率,也制约着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只有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夯实林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才能为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务之急是加快林区道路网络建设,打通林地管护“最后一公里”。科学规划路网布局,有序推进机耕路、运材路等林业专用路建设,消除林区交通瓶颈,提高林业机械化作业效率[5]。同时,加大对重要木材集散地、集贸市场的路网改造力度,打通产业集聚集散通道。统筹林区水利设施建设,构建林地抗旱排涝防护体系。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型水窖、蓄水池、渠系及管网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兴建林区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切实提高林木成活存活率。
3.4 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济宁市要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化人才培养、完善创新机制等方面着力,持续增厚创新实力。当务之急是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支持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重点林业实验室,打造创新高地。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为科技攻关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探索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造就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可在高校设置相关林学专业,为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调动创新积极性。
3.5 加强济宁林业监管执法
济宁市应理顺现有监管机构职能,消除职责交叉重叠,建立高效协调运转的部门联动机制,明确权责分工,避免资源分散和履职缺失。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应用大数据、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智能化林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林地开发利用全流程监管,提高监管精准性和时效性。同时,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对破坏性采挖、防护林带被占用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维护法治权威。此外,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增强全民林业资源保护意识。探索社会共治新模式,动员广大林农积极参与,发挥群防群治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呵护林业生态的浓厚氛围。
4 结语
推进济宁市林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生态保护、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监管执法等方面采取全方位对策。济宁市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培育壮大林业产业集群,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监管执法。只有将各项举措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济宁市林业现代化建设才能行稳致远,林业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建设绿色生态强市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玉庆,孙善光,魏冠楠.济宁土发谱写“双碳”新篇章[J].山东国资,2022(11):76-77.
[2] 吴日勇.发挥生态优势推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24(1):33-35.
[3] 张泽国.厚植德州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J].中国林业产业,2024(1):125-127.
[4] 杜丽娟.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现代林业发展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2):72-74.
[5] 杜杨.持续推进林业特色产业链快速发展[N].经济导报,2023-08-16(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