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低效林改造中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策略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45)

摘要陕西省是我国低效林大省,改造任务艰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形势严峻。低效林改造在提高林分质量的同时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植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促进低效林改造与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论述陕西省地理环境概况及低效林改造现状,分析低效林改造对植物种质资源的影响,提出加强低效林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低效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构建低效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网络、完善低效林改造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等保护策略。

关键词低效林改造;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策略;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S756.5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56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人为干扰,陕西省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大面积低效林。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陕西省低效林面积达332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8.7%,严重影响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力。低效林改造在提升林分质量的同时,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植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笔者基于陕西省低效林改造的实践,从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视角,分析低效林改造对植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植物的影响,探讨加强低效林植物资源调查、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构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网络、完善低效林改造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等保护对策,以期为低效林改造和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陕西省地理环境概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部内陆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陕西省总面积约20.58万km2,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境内兼具秦岭山脉、大巴山等山地,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等丘陵和平原,以及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等多个盆地。陕西省横跨3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陕西省年平均气温在9~16℃,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增。陕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mm,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陕西省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500~2400h,太阳辐射总量为4200000~5400000kJ·m-2[1]。

2陕西省低效林改造现状

2.1低效林定义和类型

低效林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林木生产力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地。根据成因和特点,低效林可分为以下6个类型。1)人工林,主要是指未采取整地、未选用适宜树种或良种壮苗、栽植密度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低效人工林。2)退化天然林,包括过度采伐、过度放牧、山火等干扰破坏形成的次生林,以及林分密度过大或过小、郁闭度过高或过低的差异化天然林。3)纯林或者单一树种集中连片种植,导致林分结构单一自我更新能力差的简单林。4)树种与立地条件不相匹配,生长发育不良,林木生产力难以充分发挥的非适地适树林。5)衰老过熟林,林龄过大,树木生长停滞、腐朽,病虫害严重失去正常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6)受环境胁迫或者污染破坏,林木大量死亡生态系统退化的受损林。

2.2陕西省低效林分布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低效林分布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陕西省林地总面积为858.23万hm2,其中有低效林332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8.7%,低效林面积居全国第7位。从空间分布上看,陕西省低效林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地区低效林面积为120.52万hm2,占全省低效林总面积的36.3%,主要为人工林,以刺槐、侧柏、油松等为主要树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低效林面积为105.44万hm2,占全省低效林总面积的31.8%,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树种有刺槐、侧柏、柠条等;秦巴山区低效林面积为106.04万hm2,占全省低效林总面积的31.9%,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分布在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等地的中低山区,树种以栎类、松类等为主[2]。

2.3低效林形成的主要原因

陕西省低效林形成原因复杂,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1)不合理的造林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林地面积快速增加,但在造林过程中存在对立地条件考虑不周、树种选择不当、造林密度过大、整地和抚育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人工林普遍生长不良,部分演替为低效林。据统计,陕西省有67.3%的低效林为人工林。2)过度的人为干扰。长期以来,陕西省森林资源遭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盗挖山石等人为干扰,致使林分破坏严重,林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更新能力降低,逐渐演化为低效林。尤其是1950—1979年陕西省森林采伐量大,许多天然林被砍伐后未得到有效更新,日益退化。3)极端的自然灾害。陕西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干旱、洪涝、冰雪、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部分林分受灾后得不到及时抚育,逐渐失去生长活力,导致林分质量下降。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每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林地面积近10万hm2[3]。

2.4低效林改造的主要模式

陕西省是我国低效林大省之一,为改善低效林现状,提升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陕西省采取了多种低效林改造模式,主要包括补植改造、抚育改造、封山育林、择伐更新等模式。1)补植改造。主要针对林分密度低、林下空地多的低效林,通过补植乡土树种和适生灌木增加林分密度,优化林分结构促进低效林向健康林发展。截至2022年,陕西省累计完成补植改造面积42.3万hm2,占低效林总面积的12.7%。2)抚育改造。采取修枝、间伐、除草等抚育措施,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截至2022年,陕西省现已完成抚育改造面积56.8万hm2,占低效林总面积的17.1%。3)封山育林。对严重退化、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低效林实施全面封禁,减少人为干扰,恢复林地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截至2022年,陕西省已实施封山育林面积21.5万hm2,占低效林总面积的6.5%。

3低效林改造对植物种质资源的影响

3.1改造过程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低效林改造在提升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稳定性的同时,对林下植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改造过程中的皆伐、炼山、整地等措施干扰了原有的林下植被,导致部分物种受损甚至消失。改造后林分郁闭度增大,林下光照条件恶化,不利于耐阴性差的物种生长。改造过程中引入的外来树种也可能对当地物种产生竞争排斥效应,影响群落物种组成。低效林改造会导致林下植物物种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然而,也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改造措施如择伐、补植等,通过创造异质性生境为更多物种提供生存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物多样性恢复。总之,低效林改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作用,需要在植被恢复和物种保护之间寻求平衡[4]。

3.2改造过程对珍稀濒危植物的影响

陕西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珍稀濒危植物400余种,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对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影响备受关注。低效林改造通过补植、封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林下环境,为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例如,通过封山育林,大巴山区珍稀植物铁坚油杉的种群数量增加了20%以上。但低效林改造过程中的皆伐、炼山、整地等措施也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据统计,秦岭地区有15种珍稀濒危植物在低效林改造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如太白红杉等。这些物种多为林下耐阴植物,对生境变化敏感,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差,一旦生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会迅速下降,严重者可能灭绝。

4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策略

4.1加强低效林植物资源本底调查

加强低效林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是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的基础。陕西省地域辽阔,低效林类型多样,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低效林的植物资源状况差异明显。因此,要全面查清低效林植物资源家底,摸清物种组成、分布格局、濒危状况等基本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1)系统开展低效林植物资源普查,重点调查物种名录、生长状况、生境条件等,并建立信息数据库,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2)强化低效林重点区域和重点类型的植物资源专项调查,查明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物种和关键种等重点保护对象的分布、种群结构、生存压力等信息,制订针对性保护措施。

4.2建立低效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

建立低效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是加强低效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调查评估识别出低效林中珍稀濒危程度高、生存压力大的植物种类,进行名录化管理可为保护工作提供重点指引。建立低效林珍稀濒危植物评估指标体系,从物种的濒危等级、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生存压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识别保护优先度高的物种。开展低效林珍稀濒危植物专项调查,全面掌握其种群分布、数量、结构、动态等信息,摸清保护对象的基本底数。参考国家和陕西省现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结合低效林调查评估结果遴选出低效林中保护急迫、保护价值高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编制低效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明确保护重点[5]。

4.3构建低效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网络

构建低效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陕西省需要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因保存等多个层面入手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以低效林改造为契机,在改造区域内建立植物种质资源就地保护点,通过划定保护区、设置保护标识、加强人员巡护等措施,维护珍稀濒危植物的原生境,保护物种多样性。根据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繁殖特性,在适宜区域建立迁地保护基地,采取人工繁育、扩繁等方式实现物种的异地保存和种群恢复。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低效林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构建种质资源库,实现植物基因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合理利用。

4.4完善低效林改造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

完善低效林改造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是推动低效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恢复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低效林改造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改造实施主体等各方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形成权责明晰、协调有序的管理格局。制定完善低效林改造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从改造规划、实施、监管、考核等各个环节入手,规范改造行为,确保改造过程科学有序。特别是要强化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相关规定,将保护要求全面纳入改造方案设计、审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保障保护措施落地见效。健全低效林改造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补偿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低效林改造和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5结语

陕西省低效林问题严重,改造任务艰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形势严峻。陕西省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低效林改造和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二者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施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开展低效林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珍稀濒危植物的影响。加强基础研究,查清家底,摸清资源状况和濒危机制,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完善保护网络,强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因保存等综合措施,切实提高保护成效。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江波,李汉斌,李磊.汉中市南郑区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3(10):181-183.

[2]张喜芹.浅谈延安城区残次低效林的形成原因与改造途径[J].陕西林业,2011(3):38.

[3]孙光明,马建国.榆林市退耕还林山杏低效林品种改优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51-252.

[4]李建林,景跃民,杨森保,等.杜仲低效林改造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1995(2):37-38.

[5]黄腾.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提质增效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3):8-10.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陕西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