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广西灵山县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淡水鱼人工繁育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为加强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析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揭示目前尚存在的保护体系不完善、人工繁育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产业发展滞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提出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 土著鱼;种质资源;广西灵山县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47
广西灵山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截至2023年,该
县养殖水体面积0.34万hm2,年产鱼苗超过1 000亿尾,产值达40亿元。灵山县在“四大家鱼”及其他传统常规品种人工孵化领域技术领先,鱼苗畅销全国,但土著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并制定发展策略。笔者将对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1 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现状
灵山县地处广西东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拥有钦江、沙坪江、武利江等大小河流683条,其中包括流域面积50 km2以上较大的河流30条,拥有灵东水库、思明水库等149座国有水库,水域面积广阔,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灵山县土著鱼类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目前驯化繁育的土著鱼有赤眼鳟、三角鲤、乌原鲤、桂孟加拉鲮、暗色唇鲮、倒刺鲃、光倒刺鲃、须鲫、黄颡鱼、泥鳅、刺鳅、黄鳝、桂华鲮、乌鳢、月鳢、马口鱼、塘鲺及中国斗鱼等20多种,这些土著鱼类在钦江流域、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赤眼鳟、倒刺鲃、乌鳢、月鳢、泥鳅、桂华鲮、黄鳝及塘鲺等土著鱼是灵山县重要的渔业资源;桂孟加拉鲮、暗色唇鲮、三角鲤、乌原鲤、斑鳠及长臀鮠等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对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土著鱼类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当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保护和合理利用灵山县土著鱼种质资源,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2 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灵山县不断加强与水产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开发利用土著鱼类资源,创建了灵山县名优特色淡水鱼种业示范区,建立了一个省级暗色唇鲮良种场,挂牌广西地方特色鱼类种质资源场两个,是国家淡水水产种质资源库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土著鱼类保种试验基地和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土著鱼类保种、繁育试验基地,同时积极参与广西乃至全国的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为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赤眼鳟、桂华鲮、倒刺鲃、泥鳅、塘鲺、乌鳢、月鳢及土鲮等土著鱼繁育技术成熟,已成为灵山县重要的养殖品种,丰富了市场供应,也增加了渔民收入。灵山县还利用丰富的国有水库资源,大力发展土著鱼类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桂孟加拉鲮、暗色唇鲮、三角鲤、乌原鲤、斑鳠及长臀鮠等珍稀濒危物种是灵山县近年来人工驯化繁育的主要土著鱼类。目前,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利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稳步发展,但与丰富的渔业资源禀赋相比,土著鱼类产业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以充分发挥土著鱼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
3 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完善
灵山县拥有丰富的土著鱼类资源,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相对滞后,威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保护管理机制薄弱。灵山县尚未建立专门的土著鱼类保护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非法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行为屡禁不止,对土著鱼类种群构成直接威胁。部分水利工程未设置鱼类洄游通道,阻碍了鱼类的自然繁衍和迁徙。2)监测评估系统不健全。目前,灵山县尚缺乏长期、连续的土著鱼类资源监测数据,难以准确把握种群数量、分布变化和受威胁程度,无法为土著鱼类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3)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生态环境异常,严重破坏了土著鱼类的生存环境。4)外来物种入侵构成潜在生态威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中,福寿螺、克氏原螯虾、尼罗罗非鱼及拉丁美洲清道夫等水产入侵物种,与土著鱼类形成激烈的生存资源竞争[3]。这些外来物种通过抢占生存空间、争夺食物资源,已经对土著鱼类种群造成严重冲击,导致某些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危险。
3.2 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灵山县在“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鲮鱼等传统养殖品种的人工繁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但对于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土著鱼,如桂孟加拉鲮、暗色唇鲮、三角鲤、乌原鲤、斑鳠、桂华鲮、倒刺鲃、黄鳝及刺鳅等的生物性状研究、亲鱼驯化培育、苗种培育、人工催产、病害防治等方面亟待完善。目前,灵山县土著鱼类苗种繁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限制了土著鱼类产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
3.3 土著鱼类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灵山县土著鱼类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以分散的家庭式养殖、人工繁育试验、提供增殖放流苗种、培育观赏鱼为主,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产业链短,销售渠道单一,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繁育技术的升级,制约了土著鱼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3.4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灵山县从事土著鱼类繁育的从业人员大多依赖家族传承和经验积累,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养殖管理理念和规范的操作规程,对土著鱼类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亲鱼驯化培育、苗种培育、选种育种、病害防控等方面的技能存在不足,急需引进和培养水产专业高层次人才。灵山县目前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吸引和留住高层次水产人才的有效措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不仅阻碍了土著鱼类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制约了灵山县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4 灵山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利用策略
4.1 建立健全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为有效保护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灵山县应建立健全土著鱼类保护体系,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策略。1)建立专门的土著鱼类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划定保护范围,实施休渔制度,禁止破坏性开发活动,有效保护土著鱼类栖息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增设鱼道和过鱼设施,确保鱼类的正常繁衍和洄游。2)构建现代化的土著鱼类资源监测评估体系。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面的土著鱼类资源信息数据库,对鱼类种类、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并定期对种群进行评估,为科学保护提供精准决策依据。3)加强公众保护意识培养。通过多渠道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土著鱼类保护的认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形成全民共同守护的良好氛围。4)建立外来水生物种入侵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对已入侵的外来物种进行有效控制和清除,降低对土著鱼类种群的潜在威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著鱼类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义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交易等行为[4]。
4.2 加强土著鱼类繁育技术研发与推广
灵山县应强化土著鱼类繁育技术研发与推广,为土著鱼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加强土著鱼类繁育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应涵盖土著鱼类繁育各环节,重点突破亲鱼人工驯养与人工催产、苗种培育、土著鱼类特有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2)加强合作,引进先进的繁育技术,攻克技术难关。灵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应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引育种中心及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鉴其先进成熟的经验理念,并根据灵山县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3)注重土著鱼类繁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基地创建等方式,向水产苗种企业和个人普及先进的繁育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4)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土著鱼类繁育技术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规范和市场信息,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加速土著鱼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效益转化。
4.3 推进土著鱼类产业高质量发展
将土著鱼类产业与传统灵山县鱼苗产业相结合,推进灵山县土著鱼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积极引导和扶持水产苗种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土著鱼类养殖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5]。2)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土著鱼附加值,在开发利用新的土著鱼类、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例如,开发观赏性土著鱼,驯化繁育经济价值高、食用价值高的品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3)积极拓展市场,构建多元化销售渠道,完善销售网络,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土著鱼类市场占有率,丰富水产品菜篮子。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土著鱼类产业,为土著鱼类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5)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提升土著鱼类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6)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将土著鱼类产业与休闲渔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结合,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
4.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灵山县需要强化人才支撑,驱动土著鱼类产业发展。1)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收具有土著鱼类驯化繁育专长的优秀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灵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指导,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繁育技术、科学养殖管理、市场营销等技能的本土人才队伍。3)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建立人才激励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人才基金,为优秀人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和创新创业扶持。4)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其职业资格水平。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对在土著鱼种质资源利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尊重人才、重视技能的良好氛围。
5 结语
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灵山县应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升繁育技术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从而充分发挥土著鱼类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玉梅.黔东南自治州水产养殖及种质资源现状分析[J].贵州畜牧兽医,2023,47(4):16-18.
[2] 梁用本,潘家有,张云,等.浅谈公园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九龙池公园宜良白鱼保护为例[J].科学养鱼,2022(12):72-73.
[3] 张建斌,王志飞.云南土著鱼类研究与开发前景展望[C]//第四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生物种业论坛论文集,2014:818-821.
[4] 郭少鹏,方民杰,黄智森,等.永春湖洋溪黑脊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鱼类资源调查[J].渔业研究,2024,46(3):279-285.
[5] 张胜宇.洪泽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管、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产,2020(6):20-23.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