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为给江苏省徐州市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分析其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应用水平低、管护运营薄弱及城乡供水统筹不足等问题,提出完善规划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管护运营及统筹城乡供水等对策。
关键词 农田水利;水利建设;农业发展;江苏省徐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57
江苏省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总面积11 258 km2,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徐州市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23年,徐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 364.9亿元,粮食总产量505.07万t。然而,徐州市地处过渡气候带,属于缺水地区,农业用水严重依赖于人工调节。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用水,对进一步提高徐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徐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徐州市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年来,徐州市持续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截至2020年,徐州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09万hm2,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0万hm2,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在72%以上。同时,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建设,截至2022年,已建成睢宁凌城等4个大型灌区,43个中型灌区,正在升级改造7个中型灌区,灌区总面积达7.08万hm2,惠及20个乡镇。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1615”示范工程,推动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与农田建设同步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镇、区,灌排设施得到完善。通过多管齐下,徐州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徐州市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划缺乏科学性
当前,徐州市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够科学、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问题。现有规划往往只是简单列举项目清单,未能从全局出发统筹谋划,缺少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和用水需求的科学预测[1]。部分规划存在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低效情况,难以真正发挥综合效益。同时,规划内容缺乏协调性,农业、水利等部门之间计划缺乏有效衔接,导致项目建设缺乏系统性。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徐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1)现有灌溉设施陈旧老化,效率低下。大部分灌区工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数十年的运行,建筑物完好率不高,渗漏失水情况时有发生。干支渠系年久失修,漏水、堵塞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实现精准高效的水资源调控,无法满足节水增效的迫切要求。2)末级配套设施匮乏,田间工程严重滞后。现阶段,徐州市大部分灌区虽已建成干渠主体,但相应的斗渠、毛渠及田间平整、排水等配套工程跟不上进度。末级渠系缺失、田间工程欠账较多,无法实现田间精准控制,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2.3 科技应用水平低
虽然近年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一定推广,但整体上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在徐州市尚未普及。传统的大田漫灌方式在部分地区仍较普遍,田间精准控制水平不高,浇灌定额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徐州市农田水利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亟待提升。目前,徐州市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调度手段较为传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水利现代化的新要求[2]。此外,信息采集手段单一、管理系统不健全、智能化程度低下等问题,制约了农田水利的精细化管理。徐州市许多灌区的渠系控制和计量等环节缺乏信息化支撑,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工程运行状态,制约了用水调度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4 管护运营薄弱
徐州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运营工作显现出一些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徐州市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对已建成工程的后续管护运营工作关注度不够,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长期缺乏必要的维修保养,导致设施质量性能加速下降,工程效益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灌溉渠系长期处于失修破损状态,严重影响了农田的正常供水,制约农业生产发展。部分地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工作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导致管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管护机制,无法为农业灌溉用水提供可靠保障。此外,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管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2.5 城乡供水统筹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徐州市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系统长期“两张皮”,缺乏高度统筹。城区供水基础设施主要依赖地下水和外部调入水源,而农村地区则主要依赖当地小型水库、塘坝等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两大供水系统存在较大脱节,难以实现优化组合、互为补充。此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长期滞后,供水保障能力较为薄弱。尽管部分地区已初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但供水范围和水质水量依然存在不小差距。总的来看,徐州市农田水利建设中城乡供水系统缺乏高效统筹和互补协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整体调度和优化配置。
3 对策
3.1 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农田水利建设
徐州市必须立足长远,从整体高度科学预判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和用水需求变化,统筹谋划各类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范围、时序安排和空间布局,确保工程项目与农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徐州市要充分考虑辖区内各地的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制订差异化方案,发挥区位优势互补效应,彰显特色农业基地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各县(市、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分解上位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到目标任务上下贯通、工程建设环环相扣。同时,徐州市必须加强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的协调互动,实现相关规划的高度融合。规划编制不能简单罗列清单,而要从全局出发系统谋划,注重水利工程之间的衔接配套,发挥集成效应,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低效情况。
3.2 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
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是破解徐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困境的关键所在。徐州市应进一步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为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注入新动力。1)增加财政投入。政府要从工作重心和财政预算等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重点领域,单列专项资金,确保投入渠道顺畅。可谋划编制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层面的规划,并在建设中细化任务、明确时序,为资金到位奠定坚实基础。此外,积极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投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2)为社会资本营造良好环境。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收益空间,鼓励社会资本积极介入。例如,可探索特许经营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运营创造条件。同时,建立风险分担和回报机制,合理分配权益和利益,发挥市场力量的推动作用。徐州市还应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债券等金融产品,不断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方位夯实农田水利基础。
3.3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节水灌溉新模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徐州市要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持续加大农田水利科研投入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农田水利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田水利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农田水利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政府部门也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为农田水利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4]。同时,要加快农田水利科技成果在徐州市的转化推广应用。建立多方参与的农田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针对徐州市农田生产实际,重点推广应用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行测墒配方施肥、物联网远程控制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田水利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外,要加大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农田水利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数据实时监测和快速处理能力。推进农田水利“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应用,实现生产全程可视、可溯、可追踪。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监管平台,为精准管控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4 加强管护运营,保障水利设施平稳运行
徐州市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全面理顺管护体制机制,明确相关单位职责分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社会力量介入的新型管护模式,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公司负责日常维护,提高管护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财政预算内资金外,还可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城乡统筹发展转移支付资金等,为管护运营提供长效资金保障。同时,徐州市急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运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这要求既要对从业人员开展持续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理念和管护技术,又要主动“引智”,充实一批高素质人才,打造高水平专家队伍。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操作规范、健全监管机制等,进一步规范管护运营行为,防止工程效益流失。此外,徐州市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例如,可探索建立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其与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挂钩,并适当向农户及合作社开放一定管护权限,有效增强农户的主人翁
意识。
3.5 统筹城乡供水,确保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徐州市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城乡供水“两张皮”的体制藩篱,完善供水规划布局,优化水源配置,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徐州市要坚持整体谋划、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测算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未来用水需求,合理确定城乡供水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布局,使之能够协同高效、相互补充。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安排供水格局,确保用水平衡。在工程建设方面,徐州市可按照“多水源并举、因地制宜”的思路,统筹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不同水源,优化调度各类水利设施,实现高效配置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水需求[5]。特别是要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步伐,切实增强乡村地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同时,徐州市要建立科学的城乡供水调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分工,健全水资源统一监管机制,实行水资源跨区域统一调度,确保城乡供水无缝对接。此外,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城乡供水发展平衡协调,切实维护农业农村用水权益。
4 结语
徐州市农田水利建设对推动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促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徐州市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系统周全的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加大建设力度,持续夯实基础设施;加强管护运营,保障工程高效运行;统筹城乡供水,确保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只有从体制机制、投融资、运营模式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补齐存在的短板,才能充分发挥农田水利支撑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徐州市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描绘新的美好蓝图,谱写新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 孙妹杰.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分析[J].农机市场,2024(6):87-89.
[2] 杨雪梅.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质量控制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4,53(5):28-29.
[3] 穆长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4(2):103-104.
[4] 熊先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4(5):103-105.
[5] 马成龙.农田水利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5):112-113.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