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26 阅读(437)

摘 要 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为促进山东省枣庄市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保障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分析近年来枣庄市在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峻、耕地质量下降与生态环境受损、土地执法监管力度不足及农民土地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遏制浪费现象;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完善执法监管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增强农民土地保护意识,形成共护氛围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山东省枣庄市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50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以及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合理地利用并切实加强保护农村土地,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枣庄市坐落于山东省南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其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1]。笔者深入分析枣庄市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枣庄市乃至全国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枣庄市农村用地利用与保护现状

枣庄市地处鲁南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枣庄市土地总面积45.635万hm2,耕地面积204 634.49 hm2。其中,水田面积814.88 hm2,占0.40%;水浇地面积119 440.75 hm2,占58.37%;旱地面积84 378.86 hm2,占41.23%。近年来,枣庄市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以养殖业、林果业为辅,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产业格局。2023年,枣庄市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85 51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7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29.5%。

近年来,枣庄市始终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村用地数量、质量、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在加强耕地数量保护方面,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提高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在加强农田生态保护方面,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加强耕地地力保护,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总体而言,枣庄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村用地保护成效显著,为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和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枣庄市在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2 枣庄市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峻

枣庄市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显著,亟待解决。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促使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耕地因此长期撂荒,资源闲置问题凸显。同时,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许多农民在城市安家后,其原有的宅基地便长时间无人居住,加之宅基地管理存在漏洞,一户多宅情况普遍,加剧了宅基地资源的浪费。此外,部分乡镇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科学用地规划和节约用地原则,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闲置厂房和废弃建设用地随处可见,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些现象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2 耕地质量下降与生态环境受损

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枣庄市农村地区的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工业废弃物的无序排放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推手,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倾倒在周边农田,严重影响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力急剧下降[3]。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农膜,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恶化,导致土壤酸碱度失衡,微生物生态平衡被打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耕地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过度开垦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现象频发。同时,为发展水产养殖等经济活动,部分地区盲目围垦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农村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3 土地执法监管力度不足

枣庄市在土地利用与保护实践中,执法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违法占用土地、破坏耕地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监管部门却难以迅速响应并有效遏制,这使得违法成本偏低,难以对潜在违法者形成有效震慑。究其原因,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薄弱是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执法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国土、规划、环保等,但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联合执法机制缺失,导致在面对违法用地行为时,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这种割裂的管理模式不仅会减慢执法反应速度,还因责任界定模糊,易出现推诿现象,严重影响执法效率和效果[4]。

更为关键的是,执法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执法水平也有待提升。部分执法人员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理解不深,执法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执法的公正性,还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2.4 农民土地保护意识薄弱

在枣庄市的农村地区,农民作为土地的直接守护者,其土地保护意识的薄弱成为制约土地保护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许多农民对土地资源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意识,导致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当行为。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短期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未能有效提升作物产量,反而加剧了土壤污染,破坏了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

部分农民在宅基地和耕地的管理与使用上也显得随意。随意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宝贵的耕地资源被非法侵占,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宅基地的闲置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多农民在城市购房后,原有的宅基地便长期空置,加之宅基地管理存在漏洞,一户多宅现象频发,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民土地保护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而且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3 枣庄市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遏制浪费现象

针对枣庄市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严峻状况,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刻不容缓。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土地政策能有效实施。为此,需设立一个专门的土地政策监督机构,该机构将肩负起全面监督地方政府执行土地保护政策的重任。在监督手段上,应注重多元化,结合定期巡查、专项检查及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对土地管理各环节的问责力度,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不变形”[5]。一旦发现政策执行偏差或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纠正土地浪费现象。积极引导农民和乡镇企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针对长期抛荒的耕地,要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复耕或流转给有意愿种植的农户;对于闲置的宅基地和乡镇企业用地,则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其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切实遏制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保障枣庄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生态保护

为改善枣庄市农村地区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需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对工业废弃物排放的监管力度,确保工厂不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倾倒至农村地区,从根本上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管理,推广科学的施肥、用药及农膜使用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及农膜对土壤的污染。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开垦规模,保护植被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问题加剧。湿地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加强对其的保护和管理,严禁围垦湖泊、沼泽等湿地,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土地整治和修复项目,整治修复受污染和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6]。实施这些措施,可有力推动枣庄市农村地区的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

3.3 完善执法监管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针对枣庄市土地执法监管力度不足的现状,完善执法监管机制、提高执法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是提升执法效率的关键。应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促进各职能部门在土地管理上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通过设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土地管理数据的实时对接与整合,为精准执法提供有力支撑。

土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执法效率的重要保障。需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法律素养、业务能力,确保执法过程规范、公正、高效。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励执法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土地执法队伍。

在加大执法力度方面,对违法占用土地、破坏耕地等行为必须严惩不贷。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如增加罚款额度、实施联合惩戒等措施,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加强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土地保护,对举报属实的给予适当奖励,营造全社会共同守护土地资源的良好氛围。

3.4 增强农民土地保护意识,形成共护氛围

为增强枣庄市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护土地的良好氛围,需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措施。可以组织专业培训班,邀请土地管理专家、农技人员等为农民讲解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及科学利用与保护技术,确保农民掌握实用知识。编发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如手册、海报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农民直观了解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定期举办科普讲座,通过互动交流,解答农民在土地保护中遇到的疑问,提升其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在宣传培训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土地保护激励机制,对在土地保护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激发农民参与土地保护的内在动力。

除对农民的直接宣传外,还需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扩大宣传范围,提高社会公众对土地保护的认识。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传播土地保护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政府应加强对土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宣传培训活动有序开展,各项土地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共同守护好枣庄市的土地资源。

4 结语

农村土地的利用与保护是关系到农粮供应链稳定、生态环境保护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枣庄市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现状,可发现虽然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枣庄市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和生态安全贡献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土地利用与保护的新模式、新方法,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谢瑞伟.农村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新农业,2023(24):90-91.

[2] 刘哲.浅议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3(7):95.

[3] 陈广民.探究农村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参谋,2021(22):191-192.

[4] 秦竞,王洪涛,孔令刚,等.枣庄市茄果类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业知识,2024(7):4-6.

[5] 王文超.乡村振兴背景下枣庄市市中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4.

[6] 王伟,于红,宋兆光,等.枣庄市台儿庄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3,29(2):53-56.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潘文清(1977—),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管理。E-mail:18266282276@163.com。

标签:  枣庄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