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林场薇甘菊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6 阅读(427)

摘 要 薇甘菊属于一种极具侵略性的外来有害生物,探究有效的薇甘菊防控措施,降低薇甘菊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意义重大。为提升广西国有博白林场薇甘菊防控水平,促进林场健康稳定发展,介绍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林场的发生现状,提出加强监测预警及开展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薇甘菊防控对策,并简要分析林场在薇甘菊防治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 薇甘菊;发生现状;防控对策;广西国有博白林场

中图分类号:S45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48

薇甘菊属于一种极具侵略性的外来有害生物,在全球范围内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其凭借超强的繁殖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迅速侵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森林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广西国有博白林场(以下简称博白林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其近年来也受到薇甘菊的不良影响,因此重点实施薇甘菊防控工作势在必行。笔者将探究博白林场薇甘菊的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薇甘菊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茎细长,呈匍匐或攀缘状,茎节处常生根,颜色多为淡绿色至褐色,表面有细毛[1]。其叶片为心形或卵形,质地薄软,边缘有浅锯齿,叶色鲜绿且富有光泽,与当地一些常见阔叶植物叶片在质感和色泽上略有差异,这种形态使其在攀附其他植物时能更好地获取光照;花为白色头状花序,细小而密集,呈伞房状排列;果实为瘦果,黑色,顶端具白色冠毛,借助风力可飘散至较远的区域进行繁殖,传播范围广泛。

1.2 生长习性

薇甘菊原产于热带美洲,喜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适宜,降水充沛,能够为其生长提供优良条件。薇甘菊还具有极强的耐贫瘠能力,能在养分匮乏的土壤中扎根繁衍,无论是山坡荒地还是林间空地,都能迅速立足。其繁殖方式多样,既可通过种子随风、水流等自然媒介远距离传播,又可凭借茎节生根进行无性繁殖,在短时间内形成大片密集群落,抢占生态位,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2 博白林场概况

博白林场始建于1962年6月,坐落于玉林市博白县,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林场交通便利,为资源运输与管护提供了便利条件。博白林场境内属于北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21.9 ℃,年平均降水量1 756.2 mm,年平均日照时间1 778.3 h。博白林场土壤类型以赤红壤为主,土层中厚、排水良好、肥力中等。近年来,博白林场积极开展林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加大森林培育力度,通过引进优良种苗、优化造林模式,每年新造林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博白林场薇甘菊发生现状

3.1 分布范围

近年来,通过对博白林场的全面调查发现,薇甘菊入侵比较严重,各分场均有发现,同时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调查显示,博白林场内薇甘菊主要集中在与广东省接壤的边界区域及林场内部分交通干道两侧,这些区域人员、车辆往来频繁,薇甘菊种子极易借助气流、交通工具等传播。从不同分场来看,靠近两广边界的分场受薇甘菊侵害最为严重,部分山头几乎被薇甘菊完全覆盖;而位于博白林场中心区域的分场,由于相对封闭,薇甘菊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但近年来也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从最初的零星分布逐渐转变为成片蔓延,威胁着林场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

3.2 为害程度

薇甘菊对博白林场的为害体现在较多方面。1)在森林资源方面,对林场内的马尾松、杉木、桉树等用材林,以及八角、玉桂等经济林造成不良影响,致使林木材质疏松,纹理变差,严重影响林场的经济效益。2)对于生物多样性,薇甘菊的入侵打破了林场原有的生态平衡。许多本土植物因无法与薇甘菊竞争光照、水分和养分,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考验,生态链的完整性受到较大威胁。3)从生态景观角度,薇甘菊的蔓延使得林场部分区域景观遭到破坏,一些用于生态旅游的步道周边,薇甘菊肆意生长,极大地降低了林场的生态旅游吸引力。4)在经济层面,除了直接影响木材、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导致经济损失,林场为防治薇甘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约了林场在森林培育、产业拓展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影响林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薇甘菊防控对策

4.1 构建监测预警体系

为有效防控薇甘菊,博白林场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预警体系。1)组织专业的护林员队伍,按照预定的监测路线定期对林场内的林地进行人工巡查,重点关注林缘、疏林地、溪边、道路两旁等薇甘菊易入侵的区域,仔细观察是否有薇甘菊的新植株出现或已有植株的扩散迹象,一旦发现,立即记录其具体位置、生长状况等信息,并及时上报。2)借助无人机技术,利用其携带的高清摄像头,对大面积的林地进行航拍监测,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快速、精准地定位薇甘菊的分布范围,绘制出详细的薇甘菊分布图,对比不同时期的图像,分析其蔓延趋势。防治人员获得详细的数据信息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防控,实现对薇甘菊的及时处理,避免林木受到严重影响。

4.2 开展人工防治

4.2.1 点状散发区处理

对于点状散发区,常见于新入侵发生地和已有实施防除的再发生地,这些区域内薇甘菊单株相对独立生长。在每年3—6月,薇甘菊藤蔓较短,尚未大面积缠绕扩散,博白林场需要组织人工采用专业工具连根拔除薇甘菊,确保根系完整清除,避免残留茎节再次生根发芽[2]。对于拔除后的薇甘菊植株,需要将其集中收集,装入密封袋,运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其种子散落传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复查,若发现仍有薇甘菊发生,选在4—10月薇甘菊生长期,及时将其拔除,直至连续2年内不再发现薇甘菊为止,杜绝其复发生长的可能。

4.2.2 集中连片区治理

对于集中连片区,多为不适宜采用除草剂除治的区域,如靠近水源地、生态敏感区或有珍稀植物分布的区域。博白林场应在薇甘菊营养生长期,先组织人员使用刀、修枝剪等工具,将上树的薇甘菊藤蔓在离地面50 cm处割断,尽量避免对树木造成过多损伤,同时清理地面上的薇甘菊藤蔓,集中堆放。随后用铲或锄小心挖出根部,挖掘深度要达到30 cm,确保根系完全清除,将挖出的根部与藤蔓运至远离林地的空旷场地进行粉碎发酵销毁,使其失去繁殖能力。

4.3 开展化学防治

4.3.1 适用场景与药剂选择

博白林场应结合薇甘菊的不同生长环境,科学选择化学防治药剂。针对荒地、闲置地等远离敏感植物的区域,可用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均匀喷湿内外层枝叶;对于荔枝、龙眼等经济林,以及攀绕乔、灌木的薇甘菊,为避免对经济作物造成药害,可选择24%氨氯吡啶酸水剂800~1 000倍液,使用机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或者高压喷雾器喷雾处理;针对蔬菜、花卉、药材、林果苗圃、水库、鱼塘、水渠及水源周边区域,优先选用24%氨氯吡啶酸水剂100~300倍液进行防治,用药时应选择在无风天气,严格控制喷雾方向和范围。

4.3.2 施药要点

施药环节,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选择静风、晴好天气条件,一般在9:00—11:00或16:00—18:00进行喷雾,此时风力较小,药剂不易漂移。根据薇甘菊的生长密度和覆盖度,精准控制药量,避免用药过量造成土壤污染和药物残留,影响后续植被恢复[3]。在施药区周边插上明显的警示牌,标明施药时间、药剂名称、注意事项等信息,严禁人畜在药效期内进入,防止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博白林场需要配备专业的施药人员,施药前进行全面培训,使其熟悉药剂特性、施药技巧、安全防护知识等,同时制订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应对施药人员中毒、药剂泄漏等情况,确保化学防治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4.4 开展生物防治

4.4.1 替代植物筛选

博白林场需要开展长期观察与试验工作,从而选出适宜当地生长且与薇甘菊具有竞争优势的植物如葛藤、五爪金龙等,与薇甘菊竞争生长空间。这些植物叶片宽大,光合作用效率高,在资源竞争上更具优势。在种植替代植物时,根据不同的生境条件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和布局,如在林缘、疏林地,每隔2~3 m种植一株葛藤或五爪金龙,形成竞争屏障,逐步压缩薇甘菊的生存空间。

4.4.2 天敌引入

引入薇甘菊天敌昆虫安婀珍蝶,其幼虫以薇甘菊叶片为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在引入天敌前,进行严格的生态风险评估,确保其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4]。通过在小范围隔离区域内进行试养驯化,观察天敌昆虫的适应能力、繁殖情况及对薇甘菊的取食效果,待其适应当地环境后,逐步野化释放。同时,加强对天敌昆虫种群数量的监测,根据薇甘菊的发生程度和天敌昆虫的控制效果适时调整种群数量,建立天敌昆虫与薇甘菊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生物防治的可持续性。

5 薇甘菊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现存问题

博白林场在开展薇甘菊防控工作时仍面临一些问题。1)防控薇甘菊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力、药剂、设备等诸多方面。以化学防治为例,每年都需要购置专业除草剂、防护用具及租赁施药设备等,耗费较多;人工防治需要组织大量人员长时间作业,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然而,博白林场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靠上级拨款与部分自营收入,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制约防控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尤其是一些偏远区域因资金不足,无法及时进行监测与防治,导致薇甘菊蔓延态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2)技术推广存在障碍,新的防控技术从研发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并不顺畅。例如,在生物防治中,天敌昆虫的引入与驯化技术复杂,博白林场基层工作人员往往难以熟练掌握,致使新技术无法充分发挥效能。同时,部分先进的监测设备,如高分辨率无人机、智能监测传感器等,因操作复杂、维护成本高,在林场难以得到广泛普及,传统人工巡查仍占主导,监测的及时性与精准度大打折扣。

5.2 应对策略

为化解薇甘菊防控中面临的种种难题,博白林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多渠道筹措资金。博白林场应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林业专项防治资金,详细申报薇甘菊在林场的为害现状、防控规划、资金需求等内容,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5];探索与周边企业合作模式,如生态旅游企业等,以保护林场生态景观、提升旅游资源品质为切入点,吸引企业投资防控项目,同时合理利用林场自身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将部分收益用于薇甘菊防治,拓宽资金来源。2)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博白林场应定期组织林场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邀请科研院校专家、行业资深技术人员授课,针对化学防治精准用药、生物防治实操细节、新型监测设备使用等重点内容进行理论讲解与现场示范,并且设置考核环节,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技术。同时,在林场内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展示先进防控技术成果,供工作人员学习借鉴,加速技术落地应用[6]。此外,博白林场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为自身薇甘菊防控提供全新思路。例如,可借鉴部分地区通过构建“政府+科研+企业+农户”多元合作体系防控薇甘菊的方式,通过整合各方优势,提升薇甘菊防治效果;借鉴其他林场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智慧林业防控平台,实现薇甘菊实时监测、精准防治的方法。博白林场可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吸收这些经验,探索出适合自身的防控策略,保证林场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博白林场在发展中受到薇甘菊的影响,因此其需要深入了解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精准掌握薇甘菊的发生现状,在此基础上科学制订有效的防控方案,降低薇甘菊对林场林木生长的威胁。博白林场还应重点分析当前自身开展薇甘菊防控工作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案,确保薇甘菊防控工作顺利推进。在后续发展中,博白林场需要持续加大薇甘菊防控力度,不断优化防控技术,进一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强化公众参与意识,以确保薇甘菊得到长效、彻底的控制,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李锦红.关于薇甘菊蔓延成灾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J].农家科技,2022(9):69-71.

[2] 莫小铭,吴丰宇.广西国有六万林场林地薇甘菊现状及防治策略[J].南方农机,2018,49(6):196.

[3] 黄汉林,曹思妮,庞洁,等.入侵植物薇甘菊与菟丝子对桉树的化感作用[J].桉树科技,2024,41(3):52-58.

[4] 梁晨,泽桑梓,高燕珠,等.薇甘菊花芽分化前后内源激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23,43(2):229-241.

[5] 黄小荣,曹艳云,何燚,等.广西陆川不同树种人工林的薇甘菊入侵程度变化[J].生态科学,2020,39(5):109-114.

[6] 何玉带.林地薇甘菊防治对策研究[J].园艺与种苗,2022(11):47-48.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陈恒(1970—),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研究。E-mail:13635052130@136.com。

标签:  博白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