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
辽东山区大叶芹林下栽培技术
郑颖
大叶芹(Spuriopimpinella brachycarpa)别名山芹菜、假回芹、明叶菜、蜘蛛香、三叶菜,伞形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1]。经医学应用证明,大叶芹有活血降压、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清肝、益气、止痛等功效,对高血压、中风有预防作用。大叶芹嫩茎叶可食,其鲜叶中含维生素A、C、E和铁、钙等营养物质,清香爽口,味道独特鲜美,是色、香、味俱佳的山野菜。近年来,大叶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仅靠现有的野生资源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本文介绍了大叶芹林下栽培技术,以期充分利用土地和环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林农带来经济效益。
1 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
大叶芹株高50~120 cm,根状茎短而粗大,密生暗褐须根,茎直立、单一,具棱条,节部有密毛;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柄较短,基部成狭鞘状抱茎,鞘边缘为薄膜质,最上部叶的叶柄全部成鞘;叶片质薄,通常三出复叶,稀为二回三出复叶;复伞形花序,顶生,通常单一,无总苞片或有1~2枚,每个花序有10余朵花,花小、白色;双悬果两侧扁平,近圆形;花期7~8月份,果期8~9月份。
1.2种子特征
大叶芹种子具胚后熟特征,形态上成熟的种子需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使种胚发育完全,才具有发芽能力。
1.3环境条件
大叶芹是林下荫性植物,喜生于山坡、半山坡,针阔混交林、杂木林或较潮湿的灌木丛中,喜腐殖质丰富的土壤,适合微酸性至中性土壤。
2 栽培技术2.1选地与整地
根据大叶芹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郁闭度为0.4~0.6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土层深厚、湿润、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土壤,坡度小于20°的半山坡为佳。清除林内枯立木、病腐木、枯枝和杂草,作床前要先施足底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每亩施腐熟农家肥或猪粪1 000~1 500 kg,将粪肥翻入土中拌均、搂平、整细,作床,床宽1.0~1.2 m、床高25 cm、床长视地形而定,一般不超过10 m。
2.2播种繁殖
2.2.1种子处理
秋季播种,于9月中旬将成熟种子拌以3倍湿润的细河沙,细河沙湿度为30%,拌匀后贮于-5~5℃窖内,也可以在野外不积水的露地挖30 cm深沟,将种沙放入。在播种前1周左右将种沙取出,在15~20℃条件下自然催芽;春季播种,当温度降至-16℃以下时,将种子浸水24 h,混拌2倍细沙,细沙湿度为50%,拌匀后进行冷冻。翌年4月上旬将种沙取出进行催芽处理,温度控制在15~20℃,当种子已有30%左右露出芽时,即可播种。
2.2.2播种
10月中旬,采用条播,在床上按10 cm行距开深、宽均 2 cm的小沟,将种沙撒入,播种量为1.0 kg/亩,覆土1.0 cm后稍拍实即可;4月中旬,在做好的床面浇足底水,第2天开始播种,也采用条播,沟深、宽、行距、播种量、覆土厚度同秋播,播种后床表覆盖草帘、树叶0.5~1.0 cm厚,向上喷水,保持床面湿度。目前生产上多采用秋季播种。
2.3移植
5月中旬,采挖野生大叶芹种根进行移植,采挖时应去除地上干枯茎叶,少伤根,根茎挖出后,不要把根部附着的泥土去净,以利于缓苗和成活,最好随采挖随移植,以免根部失水,不利于成活。如长时间不能移栽,要立即假植,浇足水,或放在小河沟旁,随栽随取。移植前应施足底肥、整好地,采用垄栽,开深10 cm左右的小沟,将采挖的根茎掰成单根摆放到沟内,株行距为15 cm×30 cm,栽时将须根展开,覆土后踩实。
3 田间管理大叶芹播种后大约15~20天苗出齐,撤掉覆盖物,向床表喷水,保持床面湿润,防止幼苗枯萎,根据床面情况,及时拔草松土;秋季播种后,翌年5月上旬幼苗出土,适当喷水,保持床面湿润,生长季保持床面无杂草危害。播种苗可留床生长,用于以后几年的收货,但应在6月进行间苗,按10 cm× 10 cm留苗,其余起出,再按10 cm×10 cm株行距移植别处,浇足水。
移植根茎后需要浇透水,遇到干旱时,视情况浇水。要经常注意清除杂草,全年需要除草5~6次,除草应避免用化学除草剂,土壤板结时需要进行松土。第一个生长季的大叶芹苗,应在当年入冬前在床面上覆盖2~3 cm厚的枯枝落叶。
4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为斑枯病,发病时,可用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主要虫害为蚜虫,可用低毒药剂采收后喷洒防治。
5采 收当茎叶长到20 cm高时即可采收,采收方法分平茬和擗采两种,平茬是在地表处用刀齐割,擗采是采四周的茎杆,中心生长点保留。平茬收获量大,但有的生长点破坏,以后易死株;擗采产量小,但不易死株。采收后去除杂质,按一定量扎成小捆,一年可采收2~3次,每年亩产可达200~300 kg。
第1作者简介:郑颖(1987-),女,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张亚楠)
1001-9499(2016)04-0035-02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