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known 发布于 2025-07-01 阅读(397)

米娜娃·莫依明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党中央对儿童教育越来越重视,积极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对儿童教育的引导能力,努力营造学习型、友好型、团结型社区教育氛围。但是在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目标不明确、资源难开发、人员不配合等问题,因此需要社区加强管理,清晰的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开发并利用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儿童的成长与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关理论基础(一)生态理论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与成长的场所,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难以离开社会和他人。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提出,每个人的发展环境是从小到大逐层扩展的系统,每一层系统都会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同样各层系统之间也会相互作用,从而为个体成长带来学习与生活资源。从生态理论可以看出社区在儿童成长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会对儿童的思想认知以及行为习惯等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会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成熟而变得更加广泛与深远;这种影响也会取决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有效开发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会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发挥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对儿童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主要发源于对人类认知的研究,对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主要受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当儿童作用于生活环境时,其认识构建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不断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儿童需要在生活环境中实际操作,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索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或者解决问题,因此社区需要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操作场所,满足儿童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此外,构建主义理论研究者维果斯基认为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成长与认知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一切更加高级的认知过程都需要与社会接触,只有参加社会活动,与社会成员相互交流,才能帮助儿童深刻理解社会生活与文化。

(三)“活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将美国儿童教育与中国化的儿童教育相结合所提出的儿童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人类生活的自然、社会都是活的教材,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形式化、间接的教学知识,只有身处于大自然与社会中才能感受到更加鲜活的知识与内涵。首先,大自然、社会是知识的来源,在自然与社会中凝聚了许多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教材,能够更加生动、形象与直观,同时避免了其他形式的扭曲与变化,让儿童直接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在自然与社会中为儿童展现教育素材,更为丰富,也能极大的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儿童更愿意并接受到自然与社会中学习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转变了固化与刻板的说教形式,对儿童心灵的启迪更加深远与持久。因此,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儿童的成长与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其具有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撑,经过了无数人的探索与研究,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

二、社区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原则(一)主体原则

在以往的社区教育方式比较落后,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与陈旧,有些社区对教育资源没有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对儿童教学不重视,甚至有些社区将儿童教育作为形式,采取说教或者强制的形式,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儿童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对社区教学没有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烦心理,这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与学习。因此,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秉持儿童为主体的原则,明确儿童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地位,将儿童作为核心,站在儿童的角度深入对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突破固化或者以成人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儿童具有探究、社交、艺术以及制造的本能,因此社区就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设施设备,让儿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比如:在广场中放置探究材料或者设施等,让儿童自己制造出想要的物品。

(二)适合性原则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适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素材,不能与儿童的发展相违背,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首先,社区要从儿童的年龄出发,一般来说,儿童的普遍年龄在一岁到六岁之间,好奇心强、求知欲重,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要具有创新性与新鲜感,随时为儿童提供惊喜,调动儿童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次,儿童教育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过犹不及,根据儿童的年龄所需为其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比如:为学步儿童提供适宜行走并安全的场地与路面;对于两岁到六岁之间的儿童则需要较大的运动场地与设施;同时基础设施也要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如图书馆需要采购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目、科技馆资源要满足儿童的探索需求。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靠成人的意愿,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成长需要,提供新鲜与适合的学习资源,才能引导儿童在社区中健康成长。

(三)发展原则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发展与成长所需,不能为儿童提供华而不实的教育资源,应该从实际出发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最前沿、最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秉持儿童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社区教育资源的持续性与长远性。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从全局出发,不能仅仅关注当前与片面,在以往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部分社区忽视了发展性原则,为儿童提供的学习资源缺乏整体性,同时过于注重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能力,经常忽略了对儿童情感的培养。因此,社区需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所需,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从儿童的行为习惯以及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与提升,保证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丰富化发展。

三、社区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一)从自然资源出发,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

在以往很多社区对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在设施设备的投入、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支持等方面难以满足儿童教育资源的需求。因此社区应该认识到儿童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然后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学资源。首先,社区应该从已有的自然资源出发,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感悟世界,并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获得相关的技能,丰富情感认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哪种类型的社区资源都会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儿童可以在大自然中观察四季更替、鸟兽鱼虫的成长;也可以在城市的花园、植物园中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其次,自然资源可以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源泉与力量。子啊自然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需要儿童进行探索与观察,通过认知自然的发展与变化,儿童能够将身边的事物与生态系统与大自然相联系起来,经过大脑的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同时自然界为儿童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灵感,引导儿童将形象的认知转变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社区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紧密结合自然资源,通过社区的树木、花草、鱼虫等为儿童提供思维认知的素材,满足儿童对世界的探索与观察。

(二)加强对社区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其中社区公共场所是每个社区不可缺少的标配,如果能够将社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儿童借助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极大的提升了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儿童也会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成员。首先,社区应该规范空间资源的使用,尤其对公共场所的利用与管理要与社区大多数人的利益相结合,坚决不能让公共空间被私人所占据,为儿童提供安全、开放、宽敞的环境。其次,为了保证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社区应该按照不同的使用原则将其划分开来,比如:游戏区、戏沙区、戏水区以及运动区等,同时还应该为儿童增添适合的设施设备,目前部分社区投放了大量的成人健身器材,忽视了对儿童运动设备的投入,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身体发育以及运动兴趣等投入相关的器材与设备等。

此外,还可以借助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为儿童提供学习机会,比如:社区医院、社区图书馆、社区派出所、幼儿园等,可以组织并开展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借助社区体检、社区消防演练、社区安全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儿童进行较色扮演,以“小小志愿者”为主题,带领儿童检查垃圾分类情况,社区宠物饲养情况等,通过真实的社区活动,让儿童积极的融入到社区建设中,不仅提升了儿童的思想认知以及生活技能,同时还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

(三)加大宣传,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社区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需要深入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将其他领域或者行业的的儿童教育资源引进社区,使得社区教育资源更丰富,领域更多样。首先,社区应该极大宣传,让社区每个人能够认识到儿童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引导社区成员踊跃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中,提高社区人员的配合度。同时还应该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为社区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努力。比如:邀请儿童教育专家或者教授等,来社区为家长提供儿童科学成长咨询,解决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与儿童的互动,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动态,还可以开展亲自游戏,增强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结束语

社区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情感体验,增强儿童对自然界以及社会的认识,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意识。因此,社区要重视对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遵循主体原则、适合原则以及发展原则。首先,从自然资源出发,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并应用自然事物进行创新创造。其次,社区还应该加强对社区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社区要加大宣传,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为儿童的成长努力。

标签:  儿童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