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角度下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01 阅读(284)

于琰 潘春英 哈尔滨剑桥学院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考过程,进而间接的操纵舆论的形成。传媒机构的立场在客观上无法达到绝对的公平,难以摆脱政治团体和权贵势力的左右。新闻语篇中的语言信息受其代表的政治团体、权贵势力的利益驱动的影响,会隐匿透露出这些幕后主脑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而润物无声的诱导受众的思想。因此,选取具有政治性的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具有代表性。

“认知”在语言学领域的意义,代表研究人类感知世界、观察事物进而获得经验后驾驭语言的过程,尤其在相同语言标准规则之下选取各异的词汇和句式来阐明主观的意义,这些不同的主观表达代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人类认知机制特点的分析为我们分析不同意识形态提供了帮助。

一、范畴化机制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模式。人们认知环境和改造环境中,分类、存储、记忆是必须的步骤。人类对事物认知后,必将形成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形成的结果为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认知心理学家 EleanorR osch基于原型理论对范畴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该学家认为人类形成的范畴均能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原型,因为原型是范畴成立的基础。范畴内分为“核心”和“边缘”两类成员,这两类成员按照与原型特征的认知距离远近来划分,核心成员是范畴的典型代表,边缘成员按与核心成员的相似程度确定非典型地位。范畴与范畴之间没有精确的(clear-cut)界限。

范畴化意味着人类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进而具有了赋予语言符号意义的能力,同时,说明范畴化是主客观相互影响的产物。范畴化过程中涵盖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言行中的基本能力。人类靠经验将事物归纳为不同的多重范畴,形成不同级范畴。

例如,在《中国日报》的某个新闻的标题中,某个事件被明确地范畴化为“a terror attack”(恐怖攻击)。同样的事件,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新闻标题中被范畴化为“cry of desperation”(绝望的叫喊)。评论者对语言资源筛选的认知过程即为语言的范畴化。“恐怖攻击”和“反暴政暴力行为”在范畴属性上共同归属于“暴力行为”。在范畴的层级上分,“暴力行为”的层级在前两种之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利用范畴化成员间的相似性混淆视听,歪曲事实。《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将“暴力行为”这一事件范畴转嫁到听众的情感范畴---“绝望的叫喊”,美化无耻行为的同时,为暴行寻找理由。

二、隐喻机制

隐喻机制在认知语言学中的作用是指在语言中能够产生新的意义,隐喻可以将两种概念联接起来。隐喻机制的过程通过筛选来源认知域和目标认知域的一些因素,使两种认知域相互关联,将来源认知域关联进目标认知域。这一过程对研究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很有价值。

《纽约时报》发布的新闻《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injects vigor into SCO development》中指出各国的经济合作将加强亚、欧、非三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各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这一新闻中出现了很多对中国的排斥性内容,如“China Remodels an Ancient Silk Road City,and an Ethnic Rift Widens”,暗指中国的经济合作模式扩大种族差异,“A Reliance on China Jeopardizes the South Korean Economy”暗指中国经济模式影响其他很多国家的经济。分析西方媒体的新闻标题发现,“threaten”(威胁)、“hinder”(阻碍)等不良倾向词汇多次呈现在一些负面报道的新闻标题中。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强调概念形成过程中对认知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意识形态提供了大量的参考。综上,我们知道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机制、隐喻机制的研究应用能够剖析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内涵,为英文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标签:  范畴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