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一、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情感教育可以满足学生的语文素养成长需要,符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现象、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正面引导,可以开展实践化的语文教学,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了对学生情感升化目的,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
(二)优化学生人生态度情感包含了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小学生的年龄阅历尚浅,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学生还难以运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感性认知思维阶段特征,以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的实施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语言文字,推动学生不断优化情感价值观。
(三)拓展学生语文思维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深刻的品读文本,调动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教师适当的运用鼓励、表扬、关怀的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在语文课堂上设置良好的情境氛围能调动生活经验,促进小学生深刻品读文本,激发学生的语文学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有重要价值。
二、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问题分析(一)缺乏情境导入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情境导入,教师的情感未能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情绪,不能调动学生深刻的品读文本的人物形象,不利于达到学生思维共鸣的目标。教师不能基于情感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秋天的文章时,没能带领学生课前欣赏秋天景色的美,不能结合文章设置必要的情感导入方式,因此无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体会。
(二)缺少教育探究探究教材的环节应当调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把情感投射到文本内容当中。有时教师过于注重对课文进行语言表达技巧、生字词的分析讲解,不注重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师没能做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不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成长目标。
(三)师生缺少互动师生互动是增加师生情感,促进学生放松尽情,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有些语文课堂教学过于严肃,语文教学时师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感。例如,有些教师没能深刻的认识提问的情感沟通作用,往往把提问看作是调动学生注意力,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不能在提问中实现情感的必要交流,因此不利于在提问中关怀学生,没能促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导作用。
三、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一)设立语文教学情境情境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设置必要的语文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心境。教师应当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优化课堂语言艺术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主动投入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当从情感上与学生保持互动,在互动中促进学生主动投入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还要优化语言表达艺术,通过有温度的教学语文感染学生。例如,毫无情感的语言讲解不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无论课文怎样丰富,意境怎样优美,都需要教师设置用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教师要做到有情感的阅读课文,能够情绪饱满的示范领读。其次,教师还要善于用语言描述文本的情境,注重声情并茂的构建学生的文本审美空间,切实增强课文的带入感。第三,还要优化课堂互动关系,尊重学生兴趣需要,围绕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能力开展互动讨论沟通,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考,在鼓励中促进学生投入语文学习活动。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情感融入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应当构建创新性的教学载体。首先,教师应当把情感教学融入课堂,注重优化文本题材,通过各种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与情感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还要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能够在信息资源的辅助下组织开展讨论、互动、表演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第三,实现微课教学,进一步把教学内容向前延伸,促进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体会,在课上集中解决学生思考困惑,达到思想情感升化的目标。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片,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形象分析乌鸦的心理变化,增加学生的情感分析能力,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
四、结语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应当增强情感引导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性的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基于学生的情感需要设置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氛围,实现必要的师生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