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征 周口师范学院
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若干个时代,它起源于电影,被格里尔逊引入到电视领域,实现了自我的涅槃,到了如今,新媒体咄咄逼人,从新媒体中诞生的新的影像形式正在蚕食所有传统影视样式的生存空间,2017年火热的短视频和2018年爆火的“Vlog”,这些新视频类型,以其裂变式的受众增长速度,正在疯狂的榨取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下,积极转型,在语境下找到新的策略,完成传媒媒介的跨越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当年从电影到电视的跨越让纪录片保留了火种,并在90年代熊熊燃烧,我想这次也不会例外。《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看作是这样一次尝试,它开始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到新媒体的环境中去讲故事。而不是像之前的纪录片对新媒体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营销宣传上,究其本质依然是电视产品。那《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叙事策略进行了那些适应性调整呢,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压缩时长,迎合新的叙事节奏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之前央视还有没一个此类的纪录片,每一集的长度仅为5 分钟。选择5 分钟的时长,一方面跟导演的创造理念有关,这部作品计划用100集来简述来自全国各地的100 个文物的故事,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摄制组奔向全国各地去寻访,拍摄了我国上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以及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最终精选出了100 个文物。如果按照传统的分集策略,依据时代或地域来将文物进行组合的话,每一集会出现大量的文物,这样每个文物反而都很难得到突出。于是导演组就把每集的时长定为5 分钟,这种定位一方面符合了导演的最初期待——拍出文物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暗合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特征。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是一个常常被提出的词,每天都要接收海量信息的我们,注意力变得空前的分散,长时间的去关注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了。如何在受众主力力消耗殆尽之间完成信息的传达呢?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减少片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络剧的时长都是5 到15 分钟,如《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等网络剧,当然随着电视剧整体的迁入网络媒体,网络剧发展的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时长也慢慢跟一般电视剧一致。但在此时,短视频又兴起了,这种创造样式更短小,也更具杀伤力。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视频的长度逐渐缩短已经形成主流之外的另一条河流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种5 分钟的时长设置,无疑迎合了这种趋势,使视频能够在受众注意力强度最高的时段对受众传达信息。
二、符合受众口味的解说词《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受众目标是1995—2010 出生的所谓“Z 世代”用户。这些人在新媒体时代长大,而且正在成为最有活力的受众群体,也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参与者和中坚力量,只有把握了这群人的收视心理,才能够在新媒体时代残酷的媒介战争中生存下来。
这一代人成长在物质条件丰富的时代,自幼衣食无忧,能够享受到较好的教育,注重自我的个性伸张,对事物又自己的判断和品味。可以说这是一群不那幺容易被讨好的观众。如何创做出符合他们口味的纪录片呢?独特的解说风格是重中之重,解说词作为文字语言往往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解说词中金句、秒词,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中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年《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与其创造的“舌尖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金句秒词在网络传媒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全新的话题,并裂变式的将作品的口碑传达出去,以吸引更多受众。《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新颖而独特,文艺又实在,深刻又接地气,如《人头壶》这一集中的“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这样诗意化的解说词非常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在年轻人口中相互传播,很好的扩大了作品的而影响力。又如“从高贵,到不祥,再到呆萌,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其语言平实、口语化,其中“呆萌”这个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无疑能打动年轻观众,在严肃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词汇,这种“反萌差”引发了较大的正面讨论,笔者在B站观看这部作品时,此处很多受众都发了弹幕来表达自己的认同。接近年轻人,用年轻人熟悉的词汇,喜欢的样式去遣词造句,书写解说词是《如果国宝会说话》能在年轻受众心中形成良好印象的重要原因。它对解说词网络化、年轻化改造无疑会给新媒体时代下的纪录片一些启示。
三、对等的交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互动性。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一方面给予所有人参与的机会,网络评论和弹幕,让这种互动快捷而自由。而且由于网络世界中人们更容易剥离现实社会赋予人身上的差异,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平的。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习惯于平等的交流,也就更排斥自上而下的灌输。而长期占据话语权的传统媒体,并没有平等与交流的经验,这也是会什幺很多传统媒体置办的新媒体很难获得成功的原因,两种创作逻辑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导致不管怎幺做,产生的作品中总与传播环境格格不入。而《如果国宝会说话》则采取了平等的姿态来进行创作,其叙事策略如下:
1.抛弃以往单视角的叙事模式,大胆的采用了双重视角,如简述匈奴历史的《鹰顶金冠饰》这一集,一般的纪录片片都会从汉人的角度去讲述故事,而该片除了汉人的角度外又从匈奴人的角度去讨论两族的战争,解说如下“我头戴金冠,身披金甲,草原就是我的帝国……但是如果遭遇灾年,他们(中原人)好像存了不少吃的”,这种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没有从一方的立场出发强行像受众灌输想法,除了可以引导受众以不同的世界来看待历史外,也让受众感受到了话语权的回归。
2.在视听包装上迎合受众的喜好。《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包装看起来简洁但其细节非常考究,如《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这一集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画效果,当我们看到作品最后时发现,前面所有的动画形象都是从战纹铜壶的铭文中提出并在创作的,这种创作细节增加了作品的品质。另外,在创作中导演组在不同分集中还结合主题使用了很多符合年轻人喜好的设计,如作品中大量电子音乐的而使用,部分剧集还出现了拇指戏、科幻感强烈的画框、倍速声音等设计。
3.注重故事的包装。纪录片的故事化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国宝会说话》用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法去讲述故事。每一集每一个文物都被赋予了故事和生命,每一个故事都被精心打造,而且都会提出一个能够触动人心的关键词,如集《曾侯乙编钟》这一集,使用了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当年的解说录音,这一集表面上是讲曾侯乙编钟的故事。但当1986 解说员字正腔圆充满时代感的声音出现时,加之背景中曾侯乙编钟奏明声,两个历史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终究会成为历史,它包含了对古老文物的赞叹,也有对做文化保护工作的前辈们深深的崇敬。《如果国宝会说话》充满设计感的故事提供了作品的深度与品味,增加了作品的粘合度。
四、不忘教育的初心苏联纪录片大师维尔托夫曾说过“纪录片是将现实的片段组成有意义的震撼。”这一观点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大多数纪录片导演仍然恪守着这一原则。诙谐的语言,巧妙的包装这些只是手段,对于纪录片来说,通过对现实的组接和重构,找寻隐藏在生活中的哲理和真谛,并将这些意义传递跟观众才是最重要的。纪录片既要拥抱新媒体,又绝不能失去自己的本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样式创新的同时,保持了纪录片一贯的坚持,在诙谐中包含深刻,巧妙的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正如解说词中所说的“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和传扬。”将沉重的历史以一种新的样式记录下来,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正在用新的传播媒介,捍卫者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让年轻人永远知道我们的根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