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启成 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新一轮科技技术革命,我们已步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传统校园亦悄然向智能校园转变,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高校管理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向。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宿舍管理积极顺应时代发展,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正从传统宿舍管理向信息化、系统化管理模式转变。但与此同时,因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归属复杂、宿舍管理数据巨大、信息庞杂程度高等,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理顺关系、将“互联网+”信息传输形式与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系统化管理模式,才能确保宿舍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从而切实提高后勤服务育人水平。
一、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归属复杂,导致管理缺位错位越位。国内高校学生宿舍大多是由后勤部门管理,主要是进行学生宿舍的分配和物业的服务管理,保卫部门负责安全保障,学工部门和学院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宿舍的修缮等由基建部门负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多头领导、政出多门,归属复杂,极易导致后勤育人功能的缺位错位越位。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也导致数据重复采集、数据难以共享、数据库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二)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已基本实现电子化信息化,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因非标准化流程办公导致数据准确性缺失。目前学生宿舍均安装了通道门禁、电子门锁,智能电表等,基本实现了学生宿舍的信息共享;迎新、离校、调换宿舍、缴纳住宿费水电费都实现了信息化处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大量非标准化流程办公,导致宿舍管理信息化数据的准确性缺失,从而导致后勤服务与学生需求的不一致。如学院颁发毕结业证书时未按离校程序要求学生办理相关手续,毕业生退宿后不按规定归还房间钥匙;年级下编、延期毕业的学生不愿接受整合、调迁宿舍等安排;许多学生要求调换宿舍,而换宿理由以室友不和、作息时间不一致、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不一致为主,还存在老生不愿同意新生入住并排斥新生、校外住宿学生要求调迁至校内住宿、非标准化宿舍学生要求换到标准化宿舍、学生私下调换宿舍等。
(三)高校学生宿舍数据基本实现了共享,但在数据同步方面尚存不足。一是学籍、在校状态发生变化(如休学、退学、死亡等),以及年级下编、延期毕业、博改硕、转学院、转专业等情况下数据不能及时同步;二是学生类别细分时,缺乏即时、高效的数据更新的规范化流程,例如细分如交流生、西部计划、港澳台生时存在分配流程不明确、不规范,导致信息同步的延迟等问题;三是同步字段不明确,财务部门的数据对接存在时间差;四是毕业生的数据更新不准确或延迟,五是线下流程如交流生住宿到期时未办理退宿手续便离开学校、休学、复学等需要在线下办理相关手续的学生未及时到宿舍管理部门办理,导致数据不完整,影响后续工作开展。
(四)宿舍管理队伍素质参差,电子化和标准化办公水平欠缺。高校宿舍管理队伍人员来源多样,大部分存在职业身份认同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办公高度信息化的当下,宿舍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能力却普遍不足。如受体制机制影响,较多楼栋管理员不能熟练操作电脑,无法按照宿舍管理系统的数据逐一核对每一个房间的学生,用传统方法登记,导致数据不准确;楼栋管理员不能熟记学生宿舍相关管理规定和各种办事流程,导致如暑假期间,培养单位和相关学院导师要求学生提前来校,住宿安全问题较突出;腾空房间的统计和特殊房间的报修不准确不及时。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宿舍管理的思考与建议(一)完善法制机制,构建高校宿舍管理的协同机制。职能部门应统筹规划,加强协调,着眼于细节,培养单位应有大局观,局部服从整体利益,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处理学生维稳与维权、维稳与发展的关系。
(二)强化学生纪律意识与契约精神,确保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遵守与执行。用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管理育学生。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促成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遵守。另一方面实施宿舍管理契约化,如新生报到前,通过电子媒介通知学生住宿契约内容;报到流程中,与每个入住学生签订书面住宿协议,以“契约”方式明确权利与义务、住宿费用支付、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等问题;新生报到后,做好遵守协议的倡导,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应大力开展宿舍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宿舍文明创建活动等。
(三)聚合育人力量,形成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合力育人模式。一是目标聚合,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服务管理下沉至学生宿舍,并将学生宿舍考核数据整合至学生评价体系,实现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与行为管理的有机结合,把不同的服务管理目标聚合成学生文明宿舍建设的整体性目标,既满足高校的后勤管理要求,也对接学生的成长成才具体要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重要场所,是自我约束自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室外课堂,只有把学生在宿舍的一切活动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才能对学生有一个客观而又真实的评价。二是数据整合,加强对学生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和整合。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宿舍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网络数据平台的研发、运营和维护,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部门、院系、宿舍之间的纵向关联和横向整合,提升数据的正确性和利用率。三是办事流程融合。如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学籍应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录、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与结业、学业证书管理,并每年都要对学生学籍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报到注册。
(四)加强对宿舍管理队伍的选聘和能力培训。高校宿舍管理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自觉、业务过硬、反应迅速的管理员队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的选聘,在岗位管理、编制待遇、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建立起相对稳定、热情高、业务强的管理队伍,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对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使之熟知学生管理相关政策规定、学生服务管理流程以及宿舍信息化管理技术,使之既能以传统方式完成规定的任务,又能符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五)基于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学生宿舍管理的方式方法。应将高校传统宿舍管理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探索方式方法创新,提升后勤服务的实效性与精准性。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设,从学生行为、学生消费、教务系统、社交媒体等四个方面数据建模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行为和心理因素,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事务服务、宿舍文化建设、危机事件处置等融为一体,构建后勤服务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宿舍楼栋管理人员、学生及家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宿舍管理与服务体系,提升高校宿舍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精准化服务能力。
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第一空间,学习的第二课堂,在管理工作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宿舍管理工作,看待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大数据背景的当下,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管理措施,协同的管理机制,才能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生活场所,创建高雅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达到管理与育人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