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苹果园改造及配套措施案例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09 阅读(464)

摘" 要:山东省沂源县东里镇是“沂源苹果”代表产地之一,苹果收入约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65%。分析了目前存在的果树、果农双老龄化等突出问题,果品质量产量遭遇挑战,提出老苹果园改造的重要性。围绕重新建园和老苹果树复壮两大升级改造方向,总结了重茬障碍农业防控技术、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组织支撑措施、政策支持措施等配套措施,取得显着成效的经验。

关键词:苹果树;老果园改造;重茬障碍农业防控技术;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24)06-0080-03

东里镇位于沂源县东南部,地处鲁中山区腹地,地势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年有效积温4 100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700 mm,适合果树种植,特别是墨源泉、吴家北峪、郑家旺、梅家坡等苹果主产村为红页岩土壤,生产的红富士果个大、皮薄、脆甜、表光好,是“沂源苹果”代表产地之一。东里镇苹果已有100余年的栽培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红富士苹果,至21世纪初,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 666.7 hm2(2.5万亩)的历史新高。2017年苹果年产量达9万t,目前稳定在7.6万t左右,苹果收入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65%左右,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然而目前存在果树、果农双老龄化等突出问题,果品质量、产量遭遇挑战,老苹果园改造迫在眉睫。笔者分析了东里镇老苹果园存在的问题,围绕重新建园和老果树复壮,总结了老果园改造的相关配套措施,以期为老苹果园改造提供参考。

1" 老苹果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东里镇苹果生产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苹果种植面积萎缩,苹果总产量及平均单产都有所下降,果农收入随之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多年形成的管理模式及习惯导致新技术应用不足,果业生产新业态未形成规模,传统一家一户栽培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不利于高质量果品的生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果园老龄化问题突出

目前,东里镇果园树龄超过20年的占82%左右,超过30年的约占50 %,大多数果园密度过大,通风透光较差,结果部位外移,再加上为控制树势、提高产量而采取的环剥、环割等措施,削弱了树势,加速了果树衰老,导致苹果品质、产量下降。

1.2" 果农年龄偏大

当前果农超过60岁的占70%以上,且大多是小学学历,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7%左右,年龄偏大,知识偏少,思想僵化,习惯于老技术、老模式,不愿接受新技术、新栽培模式。经调查,果农将老果园全部更新的意愿性差,果业生产出现了果树技术更新慢、用工荒的严重问题。

1.3" 投入产出比不理想

随着果园老化,果品品质、产量下降,农资价格上涨,肥料施用不科学以及无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有效的技术指导,造成大部分果园投入高、收益低,收益越低,投入越少,果业生产步入恶性循环的局面。

1.4" 规模化、规范化不足

农户各自为战,不能“抱团取暖”,果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合力。一家一户缺乏规范管理,标准质量不一致,市场竞争力弱,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多有出现。

2" 老苹果园改造的方向

2.1" 重新建园

结合东里镇实际,对群众基础较好、科技意识较强、果农年龄相对偏小、劳动力相对富足的吴家北峪等村,老果园改造采取“推倒重来”,老树全部砍伐,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按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要求重新建园。经过3年的不断实践,已建新园266.7 hm2(4 000亩),部分新建园666.7 m2产量达1 500 kg,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2" 老果树复壮

东里镇48个村,除吴家北峪、绳庄等几个村外,其余村采用“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配合水肥一体化管理,按配方施肥标准,重施有机肥,巧施中微量元素肥以及果园覆草等技术,使老果树焕发生机,3年来共复壮老果园1 000 hm2(1.5万亩)。至2023年最早采取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复壮的老果园,产量不仅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时期,有的甚至增产20%以上,增收显着(图1、图2)。

3" 老苹果园改造配套措施

3.1" 技术支撑措施

东里镇在老果园改造中主要采用重茬障碍农业防控技术、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配方施肥及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等多项技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重茬障碍农业防控技术。该技术由山东农业大学苹果重茬障碍防控技术研究团队提出。秋季果实采收后,将计划更新的老果园树体全部刨除,全面清除捡净残留根系,并带离果园[1]。冬前开挖定植沟,春季回填。定植沟深60~80 cm,宽不低于100 cm,将耕作层土(0~40 cm)与下层土(40~80 cm)分别放置于定植沟两侧,经过冬季的冻融和春季的干燥,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回填时,生土在上熟土在下,并于定植沟底部施足底肥。栽植前,在定植沟处挖长、宽、高均为40 cm的树穴,将1 kg专用菌肥与穴土充分混匀,或者用80%的多菌灵40 g或50%的多菌灵60 g,与穴土充分混匀。选根系良好的大苗、壮苗、整齐苗定植建园。定植后前2~3年,每年9月上旬至翌年5月上旬,在距树干30 cm左右的范围内,每株撒播4~5 g葱种,以减轻重茬障碍[2,3]。

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由沂源县果树技术协会会长、淄博乡村振兴学院沂源分院负责人王存刚发明的对老龄果园进行改造的技术,获得农业部农技推广贡献奖。该技术解决老龄苹果园果树郁闭、结果质量低下等问题,并且整形简单、省工省力、避免果树伤病、树势稳定,深受广大果农认可。该技术遵循果树自然生长规律,根据果树生长周期,通过春、夏、秋三个季节对果树进行修剪和管理,抑制果树徒长,增加通风透光性,通过修剪和管理使株距、行距空间增大,既改善了果园的工作环境,也节省了劳动成本。该技术变苹果树冬季—休眠期修剪为春、夏、秋三生长季修剪,实现了苹果树幼枝结果、老树新干,还减少了果树的轮纹病。采用该技术之后,果枝前2年为营养枝,第3年结果,交替结果,无大小年。三年更新完成后,产能提升20%左右,优质果率达到87%以上,“80果”(苹果直径80 mm)以上比例85%以上;颜色好、糖度高、硬度大、表面光洁等优点。3年来,东里镇利用该技术已累计改造老果园1 266.7 hm2(1.9万亩)。

3.2" 组织支撑措施

成立指挥部。老果园改造作为一项农业生产大工程,成立了镇、村两级“老果园改造”工程指挥部,统筹指挥,统一安排,全力督促全镇老果园改造工作。

成立“三振兴、一带动”科技服务工作组织。为改变过去农技推广“开花多,结果少”的困境,切实将老果园改造落到实处,需要技术服务队、村合作社、农户三方紧密合作,组成“三振兴、一带动”的科技服务组织。具体如下:

组织振兴:依托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行老果园改造,给普通果农立标杆、树旗帜,让社员放心、农户安心。

人才振兴:聘请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发明人王存刚同志为老果园改造技术总指挥,主管老果园改造技术推广工作。依托乡村振兴沂源分学院的科技服务队,给村级服务员进行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技术培训,每年12期,年培训村级农技推广员1万人次,同时每年在各村进行4次以上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会,技术服务队手把手地传授果树相关技术,大大提高了果农的科技水平和老果园的管理水平。

产业振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技术服务+加盟+托管”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合作社、科技人才服务队、土地托管户及被托管户四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形成了规模效应,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果农收入,助力实现产业振兴。

一带动:依托合作社、科技人才服务队,带动广大果农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果园产量和果品质量,果农收入随之增加,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果品生产中。

3.3" 政策支撑措施

出台相关政策。依据《沂源县现代农业扶持办法》,镇政府进一步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老果园改造每666.7 m2补贴800元,连片3.33 hm2(50亩)以上的每666.7 m2多补贴100元,同时每666.7 m2再奖励村级合作社100元。

加强与高校合作。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将我镇“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列为“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为果树新技术推广找到了强有力的后台。

4" 小结

详细分析了沂源县东里镇老苹果园存在的问题,围绕重新建园和老果树复壮两大升级改造方向,从技术、组织和政策上总结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如重点推广“重茬障碍农业防控技术”“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成立“三振兴、一带动”科技服务工作组织,出台老果园改造奖励政策等,以期为老苹果园改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刘汉涛,宋伟,刘馨蔚,等.老劣苹果园改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落叶果树,2018,50(4):65-66.

毛志泉.优化重茬土壤环境,防控苹果重茬障碍[J].落叶果树,2021,3(5):1-4.

李家家,相立,潘凤兵,等.平邑甜茶幼苗与葱混作对苹果连作土壤环境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6,43(10):1853-1862.

标签:  苹果园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