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发展油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被列为湖北省油茶主产区之一。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恩施市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本文介绍了恩施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油茶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包括芽苗砧嫁接技术、造林地选择及整地、优良品种及苗木选择、定植与补植、幼林期及成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为提高恩施市油茶种植管理水平及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参考。
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有花果同期“抱子怀胎”的奇观,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而得名。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栽培和利用历史已逾2000多年。茶油营养成分丰富,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健康标准高于橄榄油、大豆油等油种。茶油还是重要的化工、医药原材料,可精炼制作成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产品附加值可增加几十倍;茶籽榨油后的枯饼,通过深加工提取茶皂素,制作高蛋白饲料、生物杀虫剂和机床抛光粉等;茶壳能提取糠醛、拷胶和木糖醇等,可谓全身都是宝。目前,茶油作为健康型高级油,消费需求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一、恩施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1、地形地貌
恩施市属我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呈东北至西南纵裂地带走向。境内最高海拔2078m,最低海拔280m,平均海拔850m左右,其中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面积占72.8%。适宜种植油茶。
2、气候条件
恩施市自然气候属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湿润性气候,小气候十分明显。雨热同季,夏多冬少,年平均气温16.4℃,日照时数1500~2100h,相对湿度79%~88%,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00~1900mm,无霜期180~290天。良好满足油茶生长需求。
3、山地资源
恩施市土壤主要以黄壤、棕壤、黄棕壤和砂壤为主,呈酸性、微酸性反应,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2%~4%,土壤平均厚度在80~100cm之间。适宜油茶生长宜林地面积达20000hm2。恩施市富含硒资源,被誉为“中国硒都”。油茶在增产空间和发展空间上均有巨大潜力。
二、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
1、圃地选择与整地
(1)圃地选择
在靠近道路、水源、居民点的地方,选择背风向阳、海拔250~800m、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或自然坡度在5°以内、土层深厚50cm以上、土壤肥沃、结构疏松、pH值4.0~6.5无病虫源的砂壤土、壤土和轻黏土。
(2)整地作床
清除圃地上的杂灌、杂草,采用圆盘耙、钉齿耙清除植物残根,切碎盘结紧密的生草层,用小型挖掘机耕翻,深度30~40cm。结合耙地,每667 m2施有机肥120kg,或充分发酵的土杂肥500kg,或施复合肥25~50kg作底肥,同时,撒生石灰60kg进行土壤消毒。
土地平整后作高床,床宽1~1.1m,床高20~40cm,床间步道宽、深各20~40cm。作床时,每667m2撒入吡虫啉或二嗪磷1kg(拌细土)进行杀虫。作好苗床后,为便于管理,需架设荫棚,棚高2m以上,遮阴度70%-80%。
2、芽苗砧培育
在12月或翌年1月,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的干净地面上设置砌砖催芽沙床,床宽1.2m,高30cm。在床底先铺15cm清洁湿河沙(用浓度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将种粒大、饱满、无病虫害、使用浓度为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了2小时的成熟种子,均匀撒于沙面,不重叠,覆盖厚度为10cm左右的湿河沙,轻压后浇透水,盖上一些杉树枝,防止太阳晒到沙子发烫灼伤河沙中的嫩芽。在芽苗发育期间,要定期浇水,保证芽苗发育有充足的水分。当靠近种子的河沙显示干燥时,就是需要浇水的时候。河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流水、松手触之能散开为度。当种芽长到6cm左右,芽苗出土展叶之前,尚未完全木质化时,取出并用流水洗净沙子作为砧木待嫁接。
3、嫁接
选择5~10cm的芽,在子叶柄上方约2cm处切断,沿中轴纵切0.8~1.2cm,胚根保留5cm左右,选取优良母树上的无病虫害、叶芽饱满的粗壮春梢作接穗芽,在其下部0.5cm处削成楔形,削面与芽砧切口长度一致,在接穗芽上方0.5cm处切断接穗,叶片保留1/3以上。将削好的穗芽嵌入芽砧,对齐,铝片包扎、捏紧。
4、容器栽植
将基质配比为泥炭40%~50%,腐熟基质10%~20%,珍珠岩10%~20%,黄心土10%~20%的育苗容器排列整齐、靠紧,放置在苗床上。将嫁接苗栽植在容器中央,压实、浇水、消毒。使用竹弓架在嫁接苗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湿,并将塑料薄膜周围用泥土压实,避免透气。然后设置一层遮阳网,当温度过高时,可以适当揭开塑料膜,进行降温和换气。
5、苗期管理
嫁接苗移栽后30天内要做好保温,45天左右接口基本愈合,此时,阴天或雨天或傍晚将薄膜两端揭开,对嫁接苗进行通风换气,在温度上升前要盖好。5~7天后,将薄膜全部揭除,炼苗。如遇晴天,上午9点后将薄膜盖回防止日晒,日落后再揭开。同时,会长出一些萌芽枝以及杂草, 影响嫁接苗生长,因此,要持续开展除萌除草工作。除萌间隔 15~20天1次,直到秋季,除草要“除早、除小、除了”。每次除萌除草之后,结合浇水,追施浓度为0.2%~0.5%的尿素,保证嫁接苗生长需要较高的养分。8月下旬后,进入木质化期,此阶段除可以施1次钾肥外,应停止一切促进苗木生长的措施,保证苗木完全木质化,进入休眠期。同时,收起遮荫网,清除花苞。
三、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1、造林地选择
油茶喜温暖湿润,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生长不良。油茶适应性强,对土壤类型及肥力要求不高。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油茶的生态学特性,造林地选择海拔1000 m以下,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21℃,最低月平均气温gt;0℃,最高月平均气温31℃,日照时数1500~2000小时,年降水量1200~1800mm,无霜期200~300天,相对湿度70%~85%,pH值4.5~6.5,土层深厚gt;50cm,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坡度lt;25°,土壤为砂壤、黄壤和黄棕壤的南坡、西南坡和东南坡避风地带。
2、造林整地
整地前应将造林地采伐剩余物或杂草、灌木等天然植被清理干净。造林前一年秋冬季或造林前30天全垦或带状整地。坡度lt;15°的平缓山地使用全垦整地,整地时可顺坡由下而上挖垦,并将土块翻转使草根向上,防止其再复活,但适当保留山顶和山脚的植被。坡度在15~25°的山地使用带状整地,带的方向沿等高线保持水平,带宽一般为1.5~2 m,为保持水土,带间留生草带。一般使用挖掘机深翻土壤,等土壤充分风化,并清理干净石块、树根之后,人工挖明穴。造林密度一般3×3m,每1hm2约为1111株。挖穴时要将心土和表土分开放在穴旁。考虑油茶的根系特点,明穴规格为60×60×60cm,“品”字形配置。
3、品种、配置与苗木选择
(1)品种选择
根据恩施市气候和立地条件,选择湖北省林木良种委员会审定的适宜湖北发展的油茶优良品种,其中主栽品种为:鄂林油茶151、鄂林油茶102、长林4号、长林40号;配栽品种为:鄂油81号、长林18号、鄂油465号、长林3号、长林5号。油茶是异花授粉,同一油茶园的栽植品种以5个为宜。
(2)品种配栽方式
采用行状配置。主栽品种与配栽品种比例为3:1,配栽品种按等比例配置。
(3)容器苗选择
丰产林营造宜用容器苗。质量要求:种苗茎高比≦100,主茎大部分木质化,根系发育良好,生长正常,无病虫害的2年生Ⅰ级以上苗木,苗高gt;35cm,地径gt;0.35cm。
4、定植与补植
(1)定植
植苗时间为当年12月至翌年3月。植苗前30天左右将土杂肥按10~15 kg/穴或油茶专用肥按5kg/穴与少量表土拌匀后置于穴底,然后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成瓦背形,高于地面10cm,待自然沉降后植苗。容器苗栽植穴略大于容器杯,栽植时去除容器杯,避免伤根和基质散落。将苗木放入穴中央,扶正,填土压实,再覆盖表土5cm左右,栽后宜浇定根水,并做好品种标记。
(2)补植
若幼苗成活率在95%以下,在定植后30天内,及时使用同期优良的幼苗进行补植。
5、抚育管理
(1)幼林期管理
①松土除草。定植后郁闭前每年2次松土除草,第1次是在油茶生长高峰期之前的6月,以防止杂灌杂草与油茶水肥竞争;第2次在杂草种子成熟前的9~10月,避免来年杂草野蛮生长。
②合理施肥。幼林1年追肥3次。春梢萌动前(提前15天左右),施叶面肥尿素0.2~0.3%的尿素溶液或0.2~0.3%的磷酸二氢钾、2%的过磷酸钙,施用量以叶面均匀覆盖为宜,促进油茶抽梢;夏季施复合肥(N∶P∶K=15∶15∶15)0.2~0.5 kg/株,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冬季施加土杂肥或有机肥 5~10 kg/株,确保幼苗顺利越冬。施肥一般采用环状沟施,在树冠投影边缘处开出宽20~30cm、深25cm左右的圆形或半圆形沟,将肥料施入沟中,然后覆土。
③林地间作。幼林间空隙较大,为充分利用土地,可间种矮秆农作物,如红薯、豆类、花生等,以耕代抚,缩短林分郁闭时间;可种植绿肥植物,如苕子、紫云英、三叶草等,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改善林内生态条件;可种植中药材,如黄连、黄精、何首乌等,既增加收益,又充分利用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所释放的CO2补充油茶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促进油茶光合生产,促进生长发育。
④整形修剪。当年12月~翌年2月,按培养自然开心型或自然圆头型树形培育主枝和骨干枝。
自然开心型修剪方法:当油茶苗长到60cm左右时,在距地面40cm处定干,控制顶端优势,促使生长侧枝。当年冬剪,选择3~4个生长健壮与主干不同方向较均匀分布、不交叉、不重叠的侧枝培养为主枝;第2年冬剪,在各主枝上选择2~3个生长健壮的与主枝方位合理的枝条作为副主枝,副主枝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第3~4年,继续培育主枝和副主枝,把生长健壮的春梢培育成侧枝群,主枝、副主枝和侧枝三者之间比例合理并保持一定的角度均匀分布,不交叉、不重叠,逐渐将树体培育成1干、3枝、9条梢的自然开心型。
自然圆头型修剪方法:在距地面40cm处选择4~6个生长健壮的主枝均匀错落排列在主干四周,主枝与主干之间、主枝与主枝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角度;随着树体和生长发育,在每个主枝上再分别选择4~6个生长健壮的侧枝,尽量让侧枝在主枝上按一定的方向和次序分布,做到相邻两个侧枝之间保持一定的角度和距离,不交叉、不重叠,生长发育直至最终形成自然圆头型。
(2)成林期管理
①土壤垦复。7年以后油茶进入盛果期,在地势平坦、坡度lt;15°的成林可全垦进行林粮间作等;对于坡度15~25°不间作的油茶林,用带垦或穴垦。垦复一般冬夏进行,夏季在梅雨季节过后,冬季在每年采果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结合除草施肥进行。垦复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冬季稍深、夏季稍浅;荒山稍深、熟山稍浅;成林稍深、幼林稍浅;平地稍深、坡地稍浅;冠外稍深、冠内稍浅。一般深挖20~25cm,浅锄10~15cm。3年一深挖,1年一浅锄。
②合理施肥。夏季和冬季各施肥1 次,夏季施油茶专用肥0.5~1kg/株,冬季施有机肥15~18kg/株。
③抗旱灌溉。夏季旱季来临,持续干旱时早晚及时灌溉补水。
④整形修剪。在每年果实采收后至翌年树液流动之前,疏去过密内膛枝、剪除枯枝、病虫枝、交叉枝、细弱枝、下脚枝、徒长枝,回缩因结果形成的衰弱枝。
⑤密度调整。当郁闭度gt;0.9时,油茶枝叶交叉重叠,应进行密度调整。间伐过密的、劣质的、弱小的油茶树,一般控制在900~1200株/hm2,郁闭度0.6~0.8。
6、病虫害防治
恩施市油茶病害主要有油茶煤污病、软腐病、炭疽病3种,虫害主要有油茶尺蠖、油茶天牛、油茶象甲、油茶毒蛾、油茶织蛾5种。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环境友好型化学防治为辅,实现无公害化控制。
(1)营林措施
{1}确保所栽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长林系列油茶品种纯正,提供有“三证一签”,从根源头清除病虫害。
{2}做好修枝整形工作,增强林地和油茶树冠的通风透光性,破坏病虫害生存环境。
{3}及时修剪和清理发病枝条和叶片,并集中焚烧或深埋,避免病原菌快速蔓延。
{4}在雨季采取科学排水措施,避免低洼地区积水,降低林间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
{5}在油茶林缘栽植刺槐、金银花等虫媒植物,招蜂引蝶,利用天敌控制虫害数量。
(2)生物防治
{1}以菌治虫。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200~1500mg/hm2喷雾防治茶毒蛾等害虫。
{2}以虫治虫。适时释放密度为赤眼蜂45万~75万头/hm2、管氏肿腿蜂30~90头/株天敌生物,防治油茶织蛾、油茶尺蠖、油茶天牛等。
(3)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设置40 w黑光灯诱杀趋光性较强的油茶毒蛾、油茶织蛾等害虫。
{2}信息素诱杀。适时挂含性诱剂的性诱瓶,诱杀油茶毒蛾、油茶尺蠖、油茶象甲等。
(4)化学防治
防治油茶煤污病、软腐病、炭疽病,可用1~2Be石硫合剂,1%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全株喷雾,多种药剂交换使用;防治油茶毒蛾、油茶尺蠖可用0.2%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防治油茶天牛可用8%氯氰菊酯150~400倍液;防治油茶象甲、油茶织蛾用90%敌百虫500~1000倍液或用联苯菊酯10%乳油3300~10000倍液喷雾,667m2用药液50~70kg。
综上所述,油茶是优质的油料树种,稳定收益60年以上,市场前景广阔,是恩施地区种植历史悠久的木本油料作物,曾作为林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但经营水平落后,管理粗放,挂果率低,经济效益低下,好产业没有达到好效果,阻碍了产业有序良性发展。普及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科学种植,规范管理,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增加林农收入,推动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1.445026 湖北省恩施市国有铜盆水林场;2.445000 湖北省恩施市林业财务核算服务中心;3.445000湖北省恩施市林木种子服务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