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的时空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2 阅读(435)

摘 要:本文以全国乡村民宿发展的典型——浙江省为例,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2012—2022年浙江省乡村民宿的时空格局演变,进一步探索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特征看,浙江省乡村民宿近十年数量波动变化幅度较大,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2)从空间格局看,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形成“两个主核心、一个次核心”的分布形态。近年来,浙江省乡村民宿的核心密集区不断变化,乡村民宿分布的重心在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和金华市四个城市之间转移。(3)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的形成是地形地势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旅游资源禀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交通条件和地形地势次之,坡度和路网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强于单因子的影响,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民宿;时序变化;空间格局;乡村旅游;浙江省;时空演进

中图分类号:F323;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2(a)--05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民宿是繁荣乡村经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兴产业,也是乡村旅游地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1-3]。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宿作为乡村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乡村振兴任务实现的重要抓手[4-5],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民宿经济作为特色产业进行发展与壮大”。因此,民宿作为一种新型住宿业态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贡献部分,其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乡村民宿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江浙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乡村民宿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江浙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并形成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本文以乡村民宿发展成熟的浙江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浙江省乡村民宿的长时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揭示浙江省乡村民宿的发展演进规律,以此为我国其他有乡村民宿发展潜力的区域探索乡村民宿发展模式提供科学支撑和范本参考,助推我国乡村民宿的规范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民宿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一是探讨民宿的概念内涵;二是关注民宿消费者行为,包括研究民宿游客类型、游客购买决策和对民宿的感知、游客民宿体验及影响因素等;三是研究民宿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四是关于民宿时空分布。与民宿相关的研究涵盖了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个领域,不仅仅关注民宿本身,更深入研究了民宿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但我国民宿理论研究缺少对民宿发达地区发展特征和成功经验的研究,缺乏对我国民宿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本文研究的乡村民宿是指地理上位于乡村及以“乡村性”作为吸引游客注意力的民宿,包括地理空间范围位于乡村的民宿和大城市周边的民宿村镇以及农家乐。乡村民宿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乡村民宿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6-7]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背景下,研究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民宿推动乡村振兴的逻辑路径[8-9];三是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分析[10-11]。民宿空间分布是国内外新兴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12-13]。但绝大部分是对城市民宿或民宿整体开展研究,聚焦乡村民宿的研究尚少,不足以为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旅游领域的时空演变方面的文献,大部分是以旅游景区、传统村落为主题[14],很少聚焦于乡村民宿。

2 研究区概况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共有7个民航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3471万人。浙江省属于长三角民宿旅游集聚区,尤其是杭州市作为长三角民宿集聚区的二级组团核心之一,有着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和大规模的民宿旅游市场客源,凭借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成为民宿集聚发展模式最多样、规模最大、经营最成熟的区域。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有:浙江省乡村民宿的POI数据;浙江省高程坡度、流域边界、主要道路、水系等矢量数据;A级景区、特色小镇数量等数据。乡村民宿的POI数据来源于POI查询工具等开放平台及收集二手数据综合得到,对数据的详细地址、名称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更适合、更精准的最终数据。浙江省高程坡度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流域边界、主要道路、水系等矢量数据来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A级景区数据、特色小镇数据等来源于浙江政务服务网和统计年鉴。

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最邻近距离分析、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四种方法。最邻近距离分析法用来分析浙江省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类型,根据点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均匀、随机和集聚三种状态,当最近邻比率大于0小于1时,呈集聚分布;当最近邻比率等于0时,呈完全集聚状态。核密度估计法是分析地理要素在周围领域中密度的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本文用来分析浙江省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缓冲区分析是探索某一地理实体对其周围地物的影响,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空间临近性或接近程度的空间分析方法,本文用来分析浙江省乡村民宿对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的依赖程度。地理探测器主要用于探索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性,具有揭示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对影响因子响应程度的潜力,本文以浙江省乡村民宿核密度值作为目标变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

4 浙江省乡村民宿的时空演进特征

4.1 浙江省乡村民宿时序变化特征

2012—2022年,浙江省乡村民宿数量差异明显、变化较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整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1)2012—2016年,浙江省乡村民宿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6年是浙江省乡村民宿数量达到顶峰的一年,2014年则是这十年来乡村民宿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2)2016—2022年乡村民宿数量整体呈下滑趋势, 2018年浙江省乡村民宿数量相比往年有了大幅减少,但2022年乡村民宿的数量有较大回升。

4.2 浙江省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以2022年浙江省乡村民宿POI数据为例,通过计算得到浙江省乡村民宿的最近邻比率为0.44,其中各民宿单元到邻近单元实际平均距离为1759.22米, 最邻近理论平均距离为3986.92米, P 值小于0.01,进一步表明浙江省乡村民宿的空间集聚特征。浙江省乡村民宿分布呈“两个主核心、一个次核心”的空间分布形态(图1e),其中“两个主核心”,一是指以湖州市东南部、嘉兴市西南部、杭州市东北部为主要区域形成的核心密集区;二是指在绍兴市、金华市与台州市的交界区形成的主要核心密集区,两个椭圆状核心密集区连接成绵延地带,核密度值为0.030~0.039。“一个次核心”为衢州市中部地区,相比周围地区的乡村民宿密度较高,核密度值为0.017~0.023。

4.3 浙江省乡村民宿的时空演进特征

本文使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箱的核密度和最近邻指数分别对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以及2022年五个年份的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态势和演化规律 (图1)。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的环莫干山地区是目前中国重要的品牌民宿集聚区之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重要的“乡村振兴样板区”。2011—2017年环莫干山民宿数量增长迅速,浙江省其他地区乡村民宿的发展壮大也受到莫干山民宿如火如荼发展的影响。(1)2012年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范围较广但不均匀,总体呈现多核心组团,单核心外围递减的分布特点。其中在温州市及湖州市与杭州市小范围交界区域形成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在湖州市与杭州市交界区域、杭州市东北部、温州市形成了三个次高密度区(图1a)。(2)2014—2016年,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均匀,乡村民宿主要集聚在浙江省北方,即湖州市、杭州市和嘉兴市这三个城市中。2014年在嘉兴市北部形成了一个高密度核心区,并以嘉兴市北部为核心外围乡村民宿密度递减(图1b),2016年嘉兴市的高密度核心区范围较2014年缩小,在嘉兴市北部以及杭州市和湖州市的交界区域形成了两个次高密度区(图1c),在湖州市和杭州市这两个城市形成了以次高密度区域为中心、外围递减的组团。(3)2018年浙江省乡村民宿最终呈现围绕“一大一中一小”核心密集区外围递减的空间特征,在杭州市东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高密度核心区,在湖州市、杭州市和嘉兴市的交界区域及宁波市形成了两个次高密度区。(4)2018—2022年,高密度核心区的范围从湖州市、杭州市和嘉兴市的交界区域扩大到湖州市、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和台州市6个城市,乡村民宿的密度以“两个主核心、一个次核心”为中心向周围递减。

本文借助 ArcGIS 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箱的标准差椭圆工具得出2012—2022年五个年份的浙江省乡村民宿分布重心点,进一步揭示浙江省乡村民宿区位分布方向上的时空演变规律(图2)。由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浙江省乡村民宿分布的重心在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和金华市这四个城市之间转移。从近十年来重心的转移轨迹可以看出,浙江省乡村民宿发展范围逐渐从中部扩大到北部,未来有继续向中部转移的趋势。城市之间的互相影响使得民宿发展的重心逐渐向城市的交界处转移,尤其是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这三个城市的交界区域,如今是乡村民宿发展最成熟、数量最多的区域,绍兴市、金华市与台州市的交界处是乡村民宿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

5 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5.1 影响因子选取

乡村民宿的形成和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5],本文结合数据的易获得性,从地形地势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3个维度构建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表1)。借助地理探测器确定各个影响因子与乡村民宿空间分布格局的关联性,通过GIS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揭示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对各影响因子的依赖程度。

图2 2012—2022年浙江省乡村民宿重心转移轨迹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影响分析

通过地理探测器的单因子探测得知,各因子对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三大维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影响大小依次为资源禀赋(0.3470)>交通条件(0.3332)>地形地势(0.3039)。地形地势因素中,高程对乡村民宿空间分异解释力强于坡度;旅游资源禀赋中,A级景区与特色小镇对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度相差较小,特色小镇略强于A级景区。本文利用缓冲区工具,分别以A级景区、主要交通线路为中心进行缓冲区分析。

(1)A级景区

3A级及以上级别的景区常被视作高级别景区来探索对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驱动作用。本文利用缓冲区工具,以浙江省所有A级景区点为中心划分5km、7.5km、10km三个缓冲区。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叠加分析功能,结果显示乡村民宿大多集中分布于高禀赋的旅游资源附近。位于浙江省所有A级景区10km缓冲区内的乡村民宿占总数的90.37%,位于3A级以上景区10km缓冲区内的民宿占总民宿数量的88.77%。由此可见,乡村民宿对A级景区尤其是3A级以上景区的依赖性较强。

(2)交通条件

对浙江省主要交通线路(主要公路、主要铁路)分别建立1km、3km和5km 缓冲区。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叠加分析功能结果显示主要交通线路1km缓冲区内乡村民宿数量占比仅为9.63%;3km缓冲区内乡村民宿数量占比为15.74%;5km缓冲区内乡村民宿数量占比为21.10%。部分学者对皖南地区民宿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中[16],为主要交通线路设置2和5km缓冲区,且缓冲区内民宿数量占比大于50%,对次级交通线路设置0.5和1km缓冲区,结果显示乡村民宿更依赖县道与乡道等次级道路。结果表明与普通民宿对主要交通道路的依赖性较强不同,由于乡村民宿具有缓解城市居民焦虑及依附旅游景区、传统古镇、古村落的特性,其对主要交通线路的依赖性不如普通民宿。

5.2.2 因子交互影响分析

采用地理探测器中的交互探测,获得因子交互探测结果。结果显示,各个因子组合分布的影响均呈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的特征,即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重点村分布的解释力度都要强于其中一个因子,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协同增强特征。具体来看,地形地势因素中高程和坡度的交互作用及坡度和高级别景区、特色小镇数量、路网密度的交互作用都达到非线性增强效果,坡度和路网密度的交互作用最强,q值为0.8761。

6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本文以浙江省乡村民宿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11个市乡村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格局演进进行分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特征的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1)2012—2022年乡村民宿数量差异明显、变化较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整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

(2)以浙江省2022年乡村民宿POI数据为例,浙江省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浙江省乡村民宿分布形成“两主核心、一次核心”的空间分布形态,两个椭圆状核心密集区连接成绵延地带。

(3)2012—2022年,乡村民宿中心的转移体现出乡村民宿逐渐发展成熟及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发展最成熟的是湖州市、嘉兴市及杭州市的交界区域,以及绍兴市、金华市与台州市的交界处这两大乡村民宿主要核心密集区。

(4)地形地势(高程、坡度)、旅游资源禀赋(A级景区、特色小镇)、交通条件都是影响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地理探测结果显示旅游资源禀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坡度和路网密度的交互作用是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6.2 对策

浙江省乡村民宿整体发展较为成熟、进步,产生了省内乡村民宿集聚区。但浙江省存在乡村民宿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根据浙江省乡村民宿时空演进和空间分布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衢州市作为乡村民宿的次要核心密集区,其乡村民宿的发展受该市北部和南部地形地势复杂陡峭的消极影响,但衢州市中部地区的地势平坦、路网密度高,受到距离较近的金华市的积极影响。为衢州市增加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和金华市相联系的旅游路线,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助力衢州市乡村民宿的发展。宁波市、台州市和温州市沿海边界路网密度高、旅游资源较多,可以利用沿海优势,规划连接三个城市的旅游路线,助力三个城市的乡村民宿发展。

研究结论总结了浙江省近十年乡村民宿发展的时空规律,探索了浙江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揭示乡村民宿的时空分布态势和演化规律。本文对浙江省近十年乡村民宿时空格局演进的研究为例,为我国有资源、有潜力的地区发展乡村民宿,以及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1)乡村民宿的发展要依托于所在地区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完善的基础建设。景区、古镇等通常是乡村民宿发展的起点和核心,结合所在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要打造出有地方特色并与资源结合的旅游吸引物;建议在发展乡村民宿之前先完善地区配套设施,例如改善交通条件,从次级交通线路开始,提高路网密度。(2)乡村民宿的发展不可能是均匀的、同时的,即使是一个省域范围内,乡村民宿的发展也要有先后次序,要有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引流”地区。(3)要注重各个区域之间的良性影响,重视游客多元的旅游需求,打造不同市域、县域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区域。(4)乡村民宿成熟及大规模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适时给予扶持和帮助,推动和旅游资源融合的乡村民宿的发展。

参考文献

SNYMAN S L. The role of tourism employment in poverty reduction and 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in Southern Afric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 20(3): 395-416.

ROSALINA P D, DUPRE K, WANG Y. Rural touris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definition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47: 134-149.

明庆忠,李志飞,徐虹,等.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的理论认知与应用创新[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 286-304.

祁峥.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民宿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 农业经济, 2020(8): 64-65.

张广海, 孟禺.国内外民宿旅游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4): 503-507.

白长虹, 李中, 王潇.西方精益服务理论研究与发展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10):27-33.

蔡江莹, 王永强, 王鑫瑞, 等.居民对乡村民宿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以海南的 5个民宿村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9):235-243.

杨雪珂,徐红罡.艺术家影响下乡村绅士化与旅游发展的相互作用:以成都明月村为例[J].旅游学刊,2023,38(4): 15-25.

蔡晓梅, 卜美玲, 吴泳琪, 等. 制造异托邦: 大城市周边乡村民宿集群的空间演变与机制:以深圳市较场尾为例[J]. 旅游学刊, 2022, 37(11): 27-39.

张海洲, 陆林, 张大鹏, 等. 环莫干山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J]. 地理研究, 2019, 38(11): 2695-2715.

王珺玥, 马妍, 沈振江, 等. 厦门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优化思考[J]. 规划师, 2019, 35(1): 71-76.

Gutiérrez J García-Palomares J C Romanillos G et al. The eruption of Airbnb in tourist cities: Comparing spatial patterns of hotelsand peer-to-peer accommodation in Barcelona.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62: 278-291.

Eugenio-Martin JL Cazorla-Artiles JM González-Martel C. On the determinants of Airbnb location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Tourism Economics, 2019, 25(8):1224-1244

吴雪岩,夏梓洋,邵立伟,等. 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甘肃科技纵横,2024,53(6): 50-57.

尹君锋, 宋长青, 石晶, 等. 和美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甘肃省1230个乡镇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 (7): 1389-1402.

陈丹.基于POI数据的皖南地区民宿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2(1): 77-85.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