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在中职课堂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04 阅读(424)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智能移动终端,中职学校的学生亦是如此。该文利用8个自然班级作为教学实验班级,将是否利用手机端教学及利用手机端开展教学的不同时间段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探讨如何在中职学校的课堂挖掘出移动终端的潜力,发挥其优势。让移动终端服务于课堂教学而非扰乱课堂正常教学,为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差异教学效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移动终端;线上教学平台;教学效果;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23-0177-04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rminal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lassroom and Analysis of Teaching Effect

LI Mengchen

(Luoyang Railway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Luoyang  471934,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peoples work and life inseparable from intelligent mobile terminals,so do the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y using eight natural classes as teaching experimental classes,this paper makes 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on whether to use the mobile terminal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produced by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when using the mobile terminal to carry out teaching,and discusses how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mobile terminal in the classroo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Let the mobile terminal ser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stead of disturbing the normal classroom teaching,which provides a variety of possibilities for different teaching effects under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Keywords:mobile terminal;online teaching platform;teaching effect;data analysis

0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5G时代的到来,数字校园建设的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功能离不开智能移动终端。在课堂上玩游戏、追剧、刷抖音、浏览网站等不良现象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棘手问题。很多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多数是治标不治本。本文使用8个自然教学班级,分别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横向和纵向分析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更好的使用手机,为多种教学模式的使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参考。

1  实验内容

1.1  实验情况

实践研究选取本校8个班级作为移动终端教学实验对象,将8个班级分为A、B、C三组,A组为实验组,4个班级,B组为对照组,2个班级,C组为对照实验组,2个班级。

实验总时间为3个月,其中第一阶段2个月,第二阶段1个月。A组4个班级采用融合了线上移动终端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B组班级以传统线下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C组第一阶段线下教学,第二阶段使用线上移动终端进行教学。

1.2  实验内容

第一阶段:A组班级结合线上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活动,B、C两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2个月后通过课堂听课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测试成绩四个维度对A组与B、C两组的班级学生进行评价与比较。

第二阶段:A、B两组教学方式保持不变,C组开始使用线上移动终端教学,1个月后,通过四个维度,对A组与B、C两组班级学生进行横向比较,A组一直使用、C组使用前后做纵向比较,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2  实验目的

本实验得到的教学效果对比主要为实验组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其中第(1)(2)(3)条为实验组之间的横向对比,第(4)(5)条为同一实验组前后不同的纵向对比:

(1)对比第一阶段A组与B、C两组不同,即对比使用移动终端上课两个月与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

(2)对比第二阶段A组与B组两组不同,即对比使用移动终端上课三个月与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

(3)对比第二阶段A组与C组两组不同,即对比从上课开始就使用移动终端辅助教学与从中途开始使用的教学效果。

(4)对比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A组学生不同,即学生使用手机端上课时间的长短对其学习效果是否产生影响。

(5)对比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C组学生变化,即学生在未使用移动终端辅助教学与使用后的学习效果上产生的变化。

3  实验过程

3.1  选取实验班级可行性分析

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本次实验学生上课使用的移动终端均为学生自己的智能手机,每位学生采用手机端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数据377份,其中,有94%人拥有智能手机;95%以上的学生对手机操作比较熟悉;学校已实现教室100%覆盖校园网络,因此选取的这8个班基本满足实验条件,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可行性分析图

3.2  移动终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过程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教学软件层出不穷,如课堂派、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文以蓝墨云班课为例,将线上教学平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观察最终教学效果。

3.2.1  创建与加入班课

教师需要根据学期专业与班级需要建立不同的独立班级,并邀请学生加入相对应班级。

3.2.2  移动端教学过程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智能教学辅助软件,教师和学生通过功能模块可以完成对应教学环节。蓝墨云班课能够实现的主要教学功能如图3所示。

3.2.2.1  课前活动——发布与观看资源

教师从移动端或PC端上传本地资源和网页链接,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查看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碎片化学习,拓展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发布资源的方法如图4所示。

3.2.2.2  课中活动——激励学生建立竞争意识

教师在“成员”选项中,可以发起签到,互赠心意卡片,提醒学生加强学习等;在“添加活动”中可以设置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活动设置可以满足师生互动的需求,实时互动也能让学生及时感受到积极答题的乐趣。

学生可以按要求签到、查看各种信息、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课堂活动、发送弹幕,参与课堂实时互动等。学生学习行为将会全程记录,学生随时可查询班级学习数据及个人排名,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图5所示。

3.2.2.3  课后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课堂延伸

线上“作业和测试”能够立即生成答案和成绩,节省教师的批改时间,也能够监控学生的做题轨迹,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准确、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手机端完成作业或测试,提高手机有效利用率。节省了作业和测试反馈时间,学生也可以随时进行线上提问,延伸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与空间。

3.2.2.4  反思与延伸活动——教学数据与数字资源的利用

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被实时监控,并转化为数据,教师可以运用大量数据进行教学诊断与评价,通过数据分析,科学的调整教学计划,实现精细化课堂管理。教师可以将整理好的课程资源打包分享给其他使用者,同时教师也可以享受到其他分享者的教学资源,实现跨空间的学术交流与经验交流。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数据

实践中的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过程学习情况;测试成绩考核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个阶段A、B、C三组实践结果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根据实验目的,将实验数据做以下分析:

(1)对比第一阶段A组与B、C两组不同。实践A组使用两个月移动端,其优秀比例均比未使用B组和C组高,而不良比例和不及格比例均比B、C两组明显偏低,证明两个月使用移动端教学已见成效,班级中不学习的学生比例明显变低。

(2)对比第二阶段A组与B组两组不同。实践A组使用3个月移动端教学后,与第一阶段对比数据差距不大,这时,学生对于移动端上课已经操作熟练,班级中的优劣学生构成比例已趋于稳定。

(3)对比第二阶段A组与C两组不同。C组使用1个月后与3个月持续使用的实践A组数据对比,C组学生在优秀比例上反超A组学生,在不良比例和不及格比例来看也明显低于A组学生,证明一个月的移动端教学大大引起了C组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用效果非常明显。连续使用三个月移动端的A组学生已经失去新鲜感,移动端教学的优势在递减,但效果仍然高于未使用的班级。

(4)对比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A组学生不同。A组学生在使用移动端2个月与使用3个月的效果对比数据来看有所下降,这时学生对移动端教学处于疲惫期,增速缓慢,使用手机端上课已经产生了边际效益递减。

(5)对比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C组学生变化。使用手机端教学1个月后,C组学生进步非常明显,这时C组学生对于移动教学保持在新鲜期,边际效用呈明显递增至最高值。

4.2  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参与移动端教学的班级学生有以下变化:

(1)上课时会主动请老师发起考勤。

(2)课余时间能有少部分人主动根据推送资源预习。

(3)学生能够有排名意识,并愿意主动争取经验值。

(4)学生会主动随时随地提出相关问题。

(5)学生更加关注平时的课堂表现,实现多维度过程考核。

当移动端教学的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值后,必将出现递减,为了减缓这种效果递减,教师可以经常更新线上资源,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刺激学生情绪,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5  结  论

通过8个班级的教学效果数据可以看出,使用移动端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确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延伸课堂时间和空间上有显著效果;科学的行为数据也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客观的开展教学评价和考核,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但是教师想要一直保持学生学习新鲜度,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不断挖掘优质线上资源,进行教学资源创意制作,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提高自己数据分析能力,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旻.智能移动终端在高职课堂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分析 [J].福建茶叶,2019,41(11):160-161.

[2]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 [J].电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3] 崔澍,古光甫.基于《口译实践》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0,28(3):57-61.

[4] 程少云,杨芳.基于移动终端云班课+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验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5):183-188+214.

[5] 陆映波,郅平.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6):71-75.

作者简介:李梦晨(1988.09—),女,汉族,河南荥阳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标签:  学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