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竞争的收入分配效应检验

known 发布于 2025-08-17 阅读(256)

【摘要】以2004 ~ 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利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的金融许可证信息构建地级市层面的银行竞争指标, 基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视角实证分析银行竞争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 银行竞争能够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 银行竞争通过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 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来发挥收入分配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 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资本密集度较高、 成熟型、 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企业及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推动金融机构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行竞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人力资本结构;债务融资成本

【中图分类号】 F832"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4-0994(2025)07-0115-7

一、 引言

劳动报酬作为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是衡量共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对于增进民生福祉、 缩小贫富差距、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经济总体特征的“卡尔多程式化事实”认为, 各种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大体上稳定不变(Kaldor,1961)。然而, 与该事实相悖的一点是, 由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 年世界就业趋势展望报告》指出, 2004 ~ 2017年, 全球范围内资本收入份额显著上升, 而劳动收入份额却大幅下降, 收入不平等仍然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突出表现。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水平反映出劳动者难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这不仅会阻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与经济平稳发展, 也可能导致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 加大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风险, 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威胁。因此, 在新发展格局下, 研究如何持续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我国银行业已步入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体, 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快速崛起的多元化竞争阶段。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加速形成, 对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信贷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进而可能会影响企业劳动要素分配策略。那么,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背景下, 银行竞争加剧是否会对劳动要素在要素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产生影响?厘清上述问题即为本文的研究动机。

二、 文献综述

(一) 银行竞争的经济效应研究

现有文献主要围绕银行竞争的宏微观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宏观层面, 学者们普遍认为竞争性银行业市场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Fraisse等,2018)、 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宿伟健和赵婧,2019),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微观层面,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银行竞争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但结论不统一。市场力量假说认为, 银行竞争加剧通过简化信贷审批程序、 降低融资利息和融资成本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戴静等,2020)。而信息假说则认为, 银行竞争会削弱银企合作关系, 提高信息不对称程度, 降低信贷可得性, 反而加大企业融资难度(张璇等,2019)。此外, 亦有学者研究发现, 银行竞争的加剧能够增强银行债权治理效应(Dick和Lehnert,2010), 削弱企业杠杆操纵动机(李晓溪等,2023)、 降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黄飞鸣等,2023)。

(二)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技术因素与宏观环境因素。首先, 技术进步程度及偏向性是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关键因素。部分学者认为, 由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劳动替代效应、 工资率效应与生产率效应将减少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挤压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进而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何小钢等,2023;王希元等,2023)。亦有学者认为, 数字技术的应用通过赋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 有助于减少劳动市场摩擦、 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从而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赵春明等,2023)。其次, 在宏观环境方面, 政府颁布并实施的部分经济政策, 如地方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熊家财和黄玲,2024)、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郭健等,2023)等能够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降低企业利润留存比重、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增加劳动要素投入, 进而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而最低工资制提高了企业工资率与用工成本,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将会通过调整要素投入决策加剧企业资本深化, 从而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挤出效应(万江滔和魏下海,2020;安孟和张诚,2022)。

尽管已有大量文献探讨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 但从金融机构层面展开的研究较少。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 银行竞争加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变动将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基于相关文献逻辑, 从金融供给视角出发, 探讨银行竞争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以期为优化金融机构布局并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相较于现有文献, 本文可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拓展了银行竞争的微观经济后果研究。立足于由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现状, 分析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突破了现有银行竞争微观经济后果研究的边界。第二, 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构建“银行竞争—人力资本结构/债务融资成本—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理论框架, 剖析银行市场竞争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间的逻辑关系, 丰富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第三, 鉴于银行结构与企业异质性之间存在一定适配性, 进一步探究了银行竞争对不同特征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为银行信贷资源分配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银行竞争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首先, 银行竞争程度的提高能够强化银行债权治理效应, 减少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 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作为企业存续和扩张的基础,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领域获取利润的必要条件。然而,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代理问题的存在, 企业实际投资支出普遍偏离最优投资水平(宋凯艺和卞元超,2020), 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 银行的获利空间被不断压缩, 为确保债权利益和竞争优势, 银行将更加重视借款企业的债务状况, 加强客户筛选与业绩审查, 通过贷款契约来约束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 强化银行债权对企业的监督效力, 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和投资收益。在此背景下, 企业将有能力和意愿去提升员工薪资水平或增加劳动力雇佣需求, 从而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其次, 市场竞争观认为, 银行竞争的加剧能够优化信贷配置格局,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提供资金支持。银行信贷是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 由于我国信贷资源配置长期存在规模及所有制歧视, 企业往往面临较为严重的流动性约束。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导致我国银行业竞争愈加激烈, 银行在信贷资源配置中所受政府干预逐渐减少, 而是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扩大市场份额, 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会积极主动地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提高信贷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 缓解企业融资困境, 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提供财力支持。

由此, 提出如下假设:

H1: 银行竞争能够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

(二) 银行竞争、 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 传统金融服务存在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金融错配等问题, 致使部分企业偏向于选择相对低廉的低技能劳动者, 从事粗放式、 低附加值的生产经营活动, 扭曲了企业雇佣策略。在银行业管制不断减弱的背景下, 银行竞争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在借贷市场中的卖方实力, 降低了企业贷款准入条件与风险溢价, 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进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资金保障。具体而言: 第一, 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 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机会增加, 从而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为技术雇员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灵活调整内部薪资结构, 有效维持对高技能劳动者的吸引力(祝树金和赵玉龙,2016)。高技能劳动者具备知识议价优势, 在劳资谈判中通常具有更高的谈判地位和更强的议价能力, 因此在利润分配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最终反映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第二, 银行竞争的加剧为过去因抵押品不足或风险识别成本过高而被金融排斥的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得益于银行竞争所释放的红利, 企业更倾向于采用高质量、 高附加值的生产模式, 这激发了企业的实体投资意愿、 优化了资本配置结构, 有效增强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胡玥等,2022), 可助力其获得更多可支配资金, 用于扩大高技能劳动力雇佣规模、 改善人力资本结构, 从而带动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由此, 提出如下假设:

H2: 银行竞争通过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进而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

(三) 银行竞争、 债务融资成本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银行信贷作为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银行竞争引起的信贷市场资金供给变化会对企业外源融资端的债务融资成本造成直接影响, 进而影响企业的薪酬支付能力。价格渠道假说认为, 银行竞争加剧会影响其定价策略, 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下降、 存款利率上升(Love和Martínez,2015)。从贷款利率下降角度而言, 贷款利率的下降扩大了银行与企业的协商空间, 缓解了企业偿债压力。银行拥有自主定价权后为提高信贷资金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会主动投入更多精力筛选与监管贷款, 这会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使原有的隐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带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持续下降, 增强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补充营运资金的能力。稳定的经营环境和财务状况有助于企业提升劳动报酬支付能力、 增加员工福利投入、 完善薪酬激励体制, 进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从存款利率上升角度而言, 存款利率的上升使得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得以增强, 可贷资金供给增加, 从而使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这会有效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为企业劳动要素分配提供资金支持, 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由此, 提出如下假设:

H3: 银行竞争通过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进而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

四、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 ~ 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ST和∗ST公司及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 并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水平的缩尾处理。企业层面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银行竞争相关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中的金融许可证信息查询平台。

(二)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LS)。借鉴现有研究(施新政等,2019;胡奕明和买买提依明·祖农,2013),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测算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LS1=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营业总收入; LS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期末总资产。

2. 解释变量: 银行竞争(CR3)。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提供的金融许可证信息统计出各地级市在不同年度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 并借鉴姜付秀等(2019)的做法, 采用t年城市c的前三大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占银行分支机构总数的比例, 衡量银行竞争程度。计算方法如下:

CR3_Branchct=" " " "Branchjct/" " " "Branchkct (1)

其中, Branchkct为t年银行k在城市c的分支机构数量, 银行j为该地区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第j家银行。CR3_Branchct为负向指标, 其值越大, 表示银行竞争程度越低。本文采用CR3_Branch的相反数CR3作为银行竞争的代理变量, CR3越大表示银行竞争程度越高。

3. 中介变量。一是人力资本结构(HUMAN)。参考黄卓等(2024)的研究方法, 使用企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占比来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二是债务融资成本(COST)。借鉴成群蕊和李季刚(2023)的方法, 采用财务费用与总负债的比值测算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4. 控制变量。参考现有研究(李晓溪等,2023)的做法, 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IZE), 以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进行衡量; 资产负债率(LEV), 以期末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进行衡量; 总资产收益率(ROA), 以当期净利润与期末总资产之比进行衡量; 企业年龄(FIRM-AGE), 以企业成立年限加1的自然对数进行衡量; 企业价值(TOBINQ), 以企业市值与总资产之比进行衡量; 股权集中度(TOP1), 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与总股数之比进行衡量; 两职合一(DUAL), 若董事长与总经理为同一人则取值为1, 否则为0; 董事会独立性(INDEP), 以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会总人数之比进行衡量; 产权性质(SOE), 国有企业取值为1, 否则为0。

(三) 模型构建

为实证检验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设定如下回归模型:

LSit=α0+α1CR3ct+∑Controls+YEAR+IND+εit" (2)

其中: LS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的劳动收入份额状况; CR3ct表示城市c在第t年的银行竞争程度; Controls代表前文所述的一系列控制变量; YEAR和IND分别代表时间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 εit 为随机误差项。本文重点关注系数α1的符号和显著性, 若α1显著为正, 则说明H1得到验证。

五、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LS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538和0.011、 LS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548和0.011, 表明不同样本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存在较大差异。CR3的均值为-0.003, 标准差为0.004, 反映出不同城市之间银行竞争程度差异较大, 银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多元化竞争态势。其余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已有研究(范润和翟淑萍,2023)大体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二) 基准回归结果

表2列(1)、 列(2)报告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 CR3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表明银行竞争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初步验证了H1。

(三) 稳健性检验

1. 替换被解释变量。基准回归中企业劳动收入份额LS1、 LS2的取值范围均为(0,1), 为避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带来的偏差、 提高模型整体的拟合度, 参考施新政等(2019)的研究方法 ,对LS1、 LS2进行logistic转换, 并取自然对数重新进行测度。以LNLS=ln[LS/(1-LS)]重新测度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将其取值范围扩展到(-∞,+∞)。回归结果见表2列(3)、 列(4), CR3的系数依旧显著为正, 研究结论不变。

2. 工具变量法。参考蔡竞和董艳(2016)的研究, 将样本城市划分为副省级城市、 直辖市以及同一省份内城市(除去副省级城市)三类, 使用同一类型城市银行竞争程度均值(不包括自身的城市银行竞争程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内生性检验。工具变量法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CR3的系数显著为正, 可见在采用工具变量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后, 银行竞争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3. 双重差分法。为增强银行服务辐射功能, 2009年原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放宽了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为排除该政策对我国银行业竞争结构的外生性冲击, 参考李晓溪等(2023)的做法, 构建如下双重差分模型:

LSit=β0+β1Postt×Treati+β2Treati+∑Controls+YEAR+IND+εit (3)

其中: Post为时间虚拟变量, 2009年及之后的样本取1, 否则取0; Treat为实验组虚拟变量, 若2008年末企业所在城市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高于样本中值则取1, 否则取0; 其余变量的含义与模型(2)保持一致。系数β1为双重差分的结果, 即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表4列(1)、 列(2)报告了双重差分法检验结果, Post×Treat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与前文结论一致。为保证双重差分法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还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将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前两年分别设置年度哑变量Year2007和Year2008, 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当年及之后两年依次设置哑变量Year2009、 Year2010和Year2011, 并将上述哑变量与Treat交互。表4列(3)、 列(4)报告了平行趋势检验结果, Year2007×Treat与Year2008×Treat的系数均不显著, 满足平行趋势假定。

六、 进一步分析

(一) 机制检验

为厘清银行竞争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机制联系,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Mediatorit=γ0+γ1CR3ct+∑Controls+YEAR+IND+εit" (4)

LSit=φ0+φ1CR3ct+φ2Mediatorit+∑Controls+YEAR+IND+εit (5)

其中: Mediator为中介变量, 分别表示人力资本结构(HUMAN)和债务融资成本(COST); 系数γ1反映了银行竞争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系数φ1反映了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直接影响, 系数φ2反映了中介效应的大小。其余变量的含义与模型(2)保持一致。以H2为例, 若模型(4)中γ1显著为正, 且模型(5)中φ2也显著为正, 则表明银行竞争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进而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

1. 人力资本结构。表5汇报了人力资本结构中介机制的检验结果。模型(4)的回归结果见列(2)和列(5), CR3的系数显著为正, 表明银行竞争加剧可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模型(5)的回归结果见列(3)和列(6), CR3和HUMAN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表明人力资本结构在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时, 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 间接效应置信区间不包含0, 表明人力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显著, H2得到验证。

2. 债务融资成本。表6汇报了债务融资成本中介机制的检验结果。模型(4)的回归结果见列(2)和列(5), CR3的系数显著为负, 表明银行竞争加剧可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模型(5)的回归结果见列(3)和列(6), CR3的系数显著为正、 COST的系数显著为负, 表明债务融资成本在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时, 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 间接效应置信区间不包含0, 表明债务融资成本的中介效应显著, H3得到验证。

(二) 异质性分析

1. 资本密集度。资本密集度作为衡量企业资本投入的关键指标, 对企业财务、 治理等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因生产过程中对先进设备与高技能劳动力的高度依赖, 通常需要大规模且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 因此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更为强烈。银行竞争加剧放宽了信贷审批标准, 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因此更易获得信贷支持, 为其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资金保障。本文预期, 银行竞争对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更为明显。为验证上述推断, 采用企业总资产与职工人数的比值衡量企业资本密集度, 并依据行业年度中位数进行分组回归, 结果见表7。在资本密集度较高和较低企业样本中CR3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而在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中系数的值更大, 且组间系数差异检验显著通过, 表明银行竞争对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2. 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发展战略及要素分配决策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中存在较大差异。成熟型企业通常拥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在资本积累和资源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银行竞争加剧环境下, 成熟型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融资来提升员工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 从而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相比之下, 成长型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市场扩张, 而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视为次要考虑方面。由此, 本文预期银行竞争对成熟型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参考DeAngelo和DeAngelo(2006)的研究方法, 采用留存收益资产比的均值测算企业生命周期。表8的回归结果显示, CR3的系数仅在成熟型企业中显著为正, 与预期一致。

3. 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企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反映出企业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营体系, 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降低代理成本并提高经营绩效。对比而言, 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则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够健全, 银行难以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行信贷决策, 这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激烈的银行竞争可为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降低企业贷款利率、 提高企业贷款可得性。本文预期, 银行竞争对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参考林树和葛逸云(2023)的做法, 从股东、 董事会及激励机制三个层面选取九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以第一大主成分构建综合公司治理水平指标。以公司治理水平指标中位数对样本进行分组, 回归结果见表9。可以看到, CR3的系数仅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企业中显著为正, 验证了上述推论。

4. 金融市场化程度。市场作为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 由于不同地区改革步伐与深度不一, 市场化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特征。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制度较为完善, 内外部监管效应相对较强, 能够提高市场信息流通速度, 有利于企业快速捕捉市场信号, 从而增强银行竞争收入分配效应的发挥。而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因其制度环境不够完善, 企业对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反应不够灵敏, 因而银行竞争的收入分配效应相对不明显。以王小鲁等(2019)构建的金融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企业外部金融市场环境的代理指标, 以该指数中位数对样本进行分组, 回归结果见表10。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CR3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表明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更为明显。

七、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下, 沿袭宏观环境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以银行业市场结构为研究视角, 选取2004 ~ 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基于地级市层面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据构建银行竞争程度指标,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银行竞争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 银行竞争能够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 银行竞争通过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 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进而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 银行竞争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效应在资本密集度较高、 成熟型、 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企业及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更为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 建议政府在有效监管前提下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稳步提升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 合理规划银行分支机构的地区分布, 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 引导各银行开展良性竞争, 以强化银行竞争的收入分配效应。同时, 避免“一刀切”的治理方式,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结合企业自身特征为其提供灵活的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银行竞争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第二, 银行应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审视外部市场环境并及时进行自身经营决策调整, 结合自身优势扩大银行网点覆盖范围, 让网点贴近市场, 最大化惠及有资金需求的企业, 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此外, 银行也应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加强债权治理效应, 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对资本密集度较低、 成长型、 公司治理水平较高企业及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企业给予重点关注。第三, 企业应充分利用银行竞争的正向溢出效应, 完善自身信息披露机制, 加强与银行间的沟通, 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以促进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及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 从而带动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安孟,张诚.工资扭曲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 J].统计与决策,2022(3):152 ~ 157.

蔡竞,董艳.银行业竞争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J].金融研究,2016(11):96 ~ 111.

成群蕊,李季刚.数字金融、外部监督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J].华东经济管理,2023(2):13 ~ 25.

戴静,杨筝,刘贯春等.银行业竞争、创新资源配置和企业创新产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J].金融研究,2020(2):51 ~ 70.

范润,翟淑萍.银行竞争影响企业杠杆操纵吗[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31 ~ 46.

郭健,刘浩萍,宋尚彬.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J].宏观经济研究,2023(7):49 ~ 64.

何小钢,朱国悦,冯大威.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收入份额——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J].中国工业经济,2023(4):98 ~ 116.

胡奕明,买买提依明·祖农.关于税、资本收益与劳动所得的收入分配实证研究[ J].经济研究,2013(8):29 ~ 41.

胡玥,张涵萌,马文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改革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 J].经济管理,2022(8):152 ~ 169.

黄飞鸣,严涵,赖少杰.银行竞争降低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吗?——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 J].财贸研究,2023(7):51 ~ 66.

黄卓,陶云清,刘兆达等.智能制造、人力资本升级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J].经济学(季刊),2024(5):1412 ~ 1427.

姜付秀,蔡文婧,蔡欣妮等.银行竞争的微观效应:来自融资约束的经验证据[ J].经济研究,2019(6):72 ~ 88.

李晓溪,饶品贵,岳衡.银行竞争与企业杠杆操纵[ J].经济研究,2023(5):172 ~ 189.

林树,葛逸云.经济政策关联度、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 J].现代经济探讨,2023(3):63 ~ 76.

施新政,高文静,陆瑶等.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 J].经济研究,2019(12):21 ~ 37.

宋凯艺,卞元超.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基于债务治理与融资约束的双重视角[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9 ~ 110.

宿伟健,赵婧.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银行竞争的“力量”[ J].财经科学,2019(11):25 ~ 38.

万江滔,魏下海.最低工资规制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微观证据[ J].财经研究,2020(7):64 ~ 78.

王小鲁,樊纲,胡李鹏.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M].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王希元,傅帆,陈明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J].金融与经济,2023(4):76 ~ 84.

熊家财,黄玲.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J].当代财经,2024(5):17 ~ 29.

张璇,李子健,李春涛.银行业竞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J].金融研究,2019(10):98 ~ 116.

赵春明,班元浩,李宏兵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 J].财经研究,2023(6):49 ~ 63+93.

祝树金,赵玉龙.融资约束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 J].统计研究,2016(9):55 ~ 62.

DeAngelo H., DeAngelo L.. The irrelevance of the MM dividend irrelevance theorem[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2):293 ~ 315.

Dick A. A., Lehnert A..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2):655 ~ 686.

Fraisse H., Hombert J., Lé M.. The competitive effect of a bank megamer-ger on credit supply[ J]. Journal of Banking amp; Finance,2018(93):151 ~ 161.

Kaldor 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 Cambridge: Palgrave Macmillan UK,1961.

Love I., Martínez P. M. S.. How bank competition affects firms access to finance[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15(3):413 ~ 448.

标签:  企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