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赋能到使能:数字环境下组织柔性提升企业创新质量路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17 阅读(45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5)09-0102-7

一、引言

目前,经济社会已经全面迈入数智时代,各行各业的经济生产活动会产生海量数据且不断赋能技术及应用创新(姜李丹等,2022)。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全球数据量的总和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Rydning等,201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十四五\"规划重点关注数实融合驱动创新发展。可见,将数字技术融人企业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一些学者研究了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认为数字化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培育、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大有裨益。部分企业在数字化抢跑过程中享受了数字红利(刘淑春,2019),但随着数字化的深化发展,企业在专业领域的实质性创新并未取得突破,创新质量提升陷入困境。数字化为重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供了大量数据与信息资源,探究组织在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运用这些资源以最大限度发挥数字效应,从而规避数字化带来的非线性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陈剑等,2020)。在数字化全面推进阶段,企业不能静态不变地保持数字化发展初期的红利运行模式,而是需要借助尖端数字技术,调整企业内部环境,以适应数字赋能向数字使能的推进。

组织柔性是企业匹配环境变化程度的一贯能力,能帮助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挖掘潜在市场机会以制定战略,通过优化资源分布实现最佳结果。为此,在数字化由赋能向使能深化发展的进程中,探究组织柔性如何调整以适应数字赋能到数字使能的转变,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对于拓展数字经济与实体企业创新深化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数字环境与组织结构

数字经济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提供了海量、高速、多样、准确、高价值的数据资源(White,2012;杨虎涛,2024),基于企业具体流程这一载体,数字化在企业内部得以落地。数字化本质上蕴含着开放式、共享式、共创式的数字思维,数字化嵌入企业运营管理和组织流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祁怀锦等,2022)。目前,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数字化转型本身及数字化转型前后的效果评估。事实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后,即刻进人数字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字技术应用于企业运营、管理,实现数字赋能。而数字使能不仅要求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效率,更需要企业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尖端数字技术,突破原有运营模式和组织流程,引领企业创造新的价值(陈剑等,2020)。

组织柔性是企业匹配环境变化的能力,即组织资源的弹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具体包括技术柔性、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三个方面(熊胜绪和李婷,2019)。技术柔性指的是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方式对生产任务的适应性,结构柔性指的是管理层级、任务应对、权力设置的灵活性,文化柔性指的是组织的信念和行为规范对环境变革的适应性。组织柔性是对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基本要求。当企业所处的环境比较稳定时,往往需要刚性或机械结构;当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复杂时,则需要具有高度弹性和活力的有机结构。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环境匹配适合的组织柔性。适当的柔性程度是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过滤器和缓冲区,可以降低不确定性的影响。为此,组织柔性应伴随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企业数字发展不断深化时,组织柔性应该发生改变。

(二)组织柔性与企业创新质量

组织柔性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蕴含的高度敏捷、灵活的资源配置特征,能够克服组织资源专用性和僵化性,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反应,在资源重组、战略决策方面体现出明显的效率优势(Farnese等,2016)。已有学者对组织柔性创新效果的探究主要聚焦于创新影响结果和创新方式选择两方面。一方面,在应对企业变化时,若组织柔性偏弱,则会导致内部大量冗余资源存在,不利于激发创新的氛围(毕克新等,2012)。若组织柔性过强,则不利于企业对创新项目收益的把控,造成大量项目“烂尾”,强组织柔性反而会抑制企业的创新发展(Olson等,1995)。另一方面,March(1991)认为由于内部资源的限制,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会抢夺企业内部的稀缺资源,由此导致企业存在创新选择矛盾。组织刚性占主导的企业可能会过分关注现有市场业务,偏重于利用式创新;而组织柔性占主导的企业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灵活调整,缓解资源刚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反应模式的影响,进而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开展(李桦和彭思喜,2011)。事实上,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相较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实质性改变更多,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在数字化持续深化的进程中,突破原有运营模式和组织流程,引领探索式创新和实质性创新(陈剑等,2020),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在权变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应以其所处的环境变化为基础进行应变(Chakravarty等,2013)。企业从数字赋能到数字使能阶段,组织柔性如何应对,以实现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这一问题值得探究。

(三)企业创新质量评价

目前,有学者分别通过研发投入、专利产出、新产品数量等单一指标评价企业创新质量,或是将研发投人、专利及新产品等创新绩效指标纳人统一的分析框架综合地评价企业创新质量(Griliches,1998;Freeman和Soete,1997;Hitt等,1996)。另有研究将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专利交叉引用率(张明等,2008)等指标引入创新绩效评价中。本文重点刻画的是企业创新质量水平,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将研发投入、专利及新产品纳入创新质量评价体系中,以实现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客观综合评价(Hagedoorn和Cloodt,2003)。因此,本文以企业创新质量为落脚点,针对数字环境变化下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空白,重点关注数字环境下数字赋能到数字使能变化对组织柔性的影响,探究组织柔性如何动态变化以适配企业所面临的数字环境的深化与改变,进而推进企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数字环境变化(数字赋能到数字使能)、组织柔性与企业创新质量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解构和明晰从数字赋能到数字使能的变化下,组织柔性如何与数字环境匹配以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其路径与机理是什么。案例研究法适合回答“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尤其是单案例研究,能够鲜活地揭示出某种现象背后的机制,剖析研究案例纵向过程的变化,清晰地显示纵向过程变化的因果逻辑,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颌茂华等,2022)。鉴于此,本文通过获取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沃斯”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探索性编码分析,以诠释数字环境变化、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

(二)案例选取

本文基于以下原则选取科沃斯作为研究对象:一是极端性原则。该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深人耕耘服务机器人的使用场景及体验,已经成功向全球市场推出包括家用扫地机器人DEEBOT、擦窗机器人WINBOT,以及面向公共领域的“ 服务机器人\"产品在内的完整机器人服务解决方案。二是启发性原则。该公司于2007年首先实现旋风吸尘器的量产,2009年实现全球首款地面清洁机器人地宝的量产。2018年科沃斯以服务机器人第一股的身份登陆A股市场。同年,科沃斯首次在扫地机器人产品DJ35上使用VSLAM视觉导航技术。2019年,科沃斯发布首款AIVI人工智能扫地机器人DF70。同年,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推出首款AIVI人工智能和视觉识别的扫地机器人。2020年,在智能扫地机器人DEEBOTT8上使用dToF技术。2021年,科沃斯DEEBOTX1系列实现技术全面升级,开启扫地机器人3.0时代。综上所述,科沃斯符合纵向单案例研究的标准。

为了充分识别和挖掘数字环境下组织柔性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相关构念及构念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充分挖掘案例企业的一手和二手资料,对科沃斯发展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纵向梳理。如图1所示,基于科沃斯发展战略及组织结构变化,将科沃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 0 0 9 ~ 2 0 1 7 年的数字赋能阶段。科沃斯产品由扫地机器人开始,不断发展拓宽至擦玻璃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及管家机器人,并实现了产品的大数据互联等功能。第二阶段为2018年至今的数字使能阶段。自2018年开始,科沃斯继续深化发展原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及技术化水平;同时,对家用机器人的其他类别也进行了拓展,向多产品线、多品类布局试验的深水区迈进。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了对案例数据进行相互补充以及交叉验证,保证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从多方面收集和获取研究资料,具体包括访谈、体验式观察、平台数据追踪和其他辅助渠道。在获取案例数据之后,本文对案例数据进行了三步分析(刘铁鑫等,2023):第一,在获取的案例数据中识别出与本文内容直接相关的关键信息;第二,对以上获取的关键信息进行概念化编码,以此形成关键构念;第三,在关键构念的基础上,形成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理论范畴。另外,为保证编码结果的相对客观与稳定,在编码过程中采用双盲法。如果出现编码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则邀请专家参与指导,以获得一致的编码结果。案例企业数据信息汇总如表1所示。

(四)编码结果示例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逻辑,本文案例文本数据的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案例企业数据信息汇总

表2理论维度、关键构念及测度指标举例

四、案例分析与结果

(一)数字赋能、应对式柔性与企业创新积累

1.第一阶段典型案例数据列举及编码结果。表3列示了科沃斯发展第一阶段的数字赋能、应对式柔性与企业创新积累的文本数据资料和编码结果。

2.数字赋能。本文基于数字技术水平和数字技术应用范围两个维度分析科沃斯数字化转型后第一阶段的数字赋能情况。

(1)数字技术水平:初级阶段。随着数字化趋势愈演愈烈,科沃斯为跟上市场步伐,提升自身竞争力,开始了数字化转型之路。科沃斯数字化转型的标志化事件是“用APP替代遥控器”。2009年,科沃斯开始量产首款地面清洁机器人,当时的扫地机器人在家用环境工作时主要以遥控器指引的方式进行。为了获取数据资源,科沃斯首先将产品优化,用APP替代遥控器,经用户授权的行为数据可以通过APP返回,从而快速知晓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这些海量数据的生成和积累成为科沃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表3科沃斯发展第一阶段的典型文本数据资料与编码结果

(2)数字技术应用范围:相对局限。科沃斯基于获取到的数据对机器故障进行分析,及时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推动产品持续更新。其还通过数字化对自己的APP软件不断进行升级迭代,将设备联网率由 60 % 提升

至 90 % 。

在此阶段,科沃斯的数字技术以较为普遍、简单、单一的技术为主,主要应用于企业产品的改进、优化,范围相对局限。可见,科沃斯此时处于数字赋能阶段。

3.应对式柔性及其创新效果评价。组织柔性作为一种动态能力,可以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帮助组织及时做出反应。数字化转型之后企业面临的数字化改变就是数字环境的变化,组织柔性会根据这一改变做出反应。为了直观地刻画这一问题,本文将基于技术柔性、文化柔性和结构柔性三个维度(Sanchez,1995),探究科沃斯的数字化转型后数字赋能阶段的组织柔性特征。

(1)技术柔性:以学习与吸收为主。在数字化从无到有之后,科沃斯首先在扫地机器人产品终端实现了互联。基于互联数据,有客户反映机器人扫地时没有实现清洁全覆盖,“弓子型线路规划\"清洁不彻底。为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的定位,二是拓宽家庭地图构建范围。但是,在数字赋能阶段,科沃斯缺乏算法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科沃斯与美国一家拥有激光束获取三维位置测距传感技术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吸收该企业的定位技术,解决定位难的问题。在这一关键壁垒被打破之后,科沃斯又与一家奥地利企业展开合作,实现借助手机APP绘制户型图,形成“先建图,后清扫\"的规划清扫模式。

(2)结构柔性:以以变应变为主。为将海量数据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科沃斯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整合,将云服务部门、APP开发设计部门整合成互联网技术中心。该中心能高效地解决数据获取、存储一整合、分析一应用、转化各环节的衔接不畅、衔接时间长等问题,以此提升数字赋能驱动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和质量。此外,每年“6.18\"和“双十一”,科沃斯在各电商平台都会出现产品订单爆发式激增,形成节点性爆发增长。为此,科沃斯成立专门团队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后续分析,保持组织决策链条最短、时效最高。

(3)文化柔性:以追求进取为主。科沃斯将美国iRobot机器人作为榜样,将追赶iRobot作为自己的目标,开启自已的机器人生产战略,一步一步夯实自身。在研发过程中,科沃斯带领团队小步快跑地追赶。同时,将让机器人服务全球家庭作为企业使命。这体现出科沃斯向行业领先者追赶的决心。

在数字赋能阶段,科沃斯的组织柔性呈现出应对式特点。这一特点有助于企业夯实自身知识、技术,补齐短板,实现创新跃迁过程中的前期积累。

4.数字赋能、应对式柔性影响企业创新积累的具体路径。基于案例文本数据的编码分析可知,科沃斯为了适应数字赋能带来的环境变化,组织柔性呈现出应对式特点,在技术上以学习与吸收为主,在组织结构上以变应变,在文化上以追求进取为导向,进而实现企业数字赋能阶段的创新积累。

在企业数字赋能阶段,为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科沃斯开始了一系列调整和转变。首先,引入外部技术。科沃斯积极顺应环境的变化,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学习先进技术,获取研发创新的外部技术支撑,实现创新投入的增加、单品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以及产品品类的扩展。创新合作的加强促使科沃斯敢于创新,其创新投入逐渐增多。其次,专门成立数字化中心。进入数字赋能阶段后,科沃斯待解决的问题开始增多,企业专门成立数字化中心以解决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数字化专业问题。机构设置的以变应变有利于提升创新困境破解速度以及破解方案的有效性,促进企业产品的研发与改进、专利质量的提升以及新产品的推出。最后,看齐行业标杆。为了深人探索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科沃斯积极向行业先锋看齐,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内核,在向先锋企业追赶和学习的过程中,科沃斯的创新意愿与日俱增,新产品的品类和数量不断得到突破。由此可以得出,在科沃斯发展的数字赋能阶段,企业以应对式柔性为主,数字赋能与企业应对式柔性的匹配有利于企业创新积累的不断提升,其具体路径如图2所示。

(二)数字使能、引领式柔性与企业创新突破

1.第二阶段典型案例数据列举及编码结果。表4列示了科沃斯发展第二阶段的数字使能、引领式柔性与企业创新突破的文本数据资料和编码结果。

2.数字使能。本文基于数字技术水平和数字技术应用范围两个维度分析科沃斯数字化转型后第二阶段的数字使能情况。

(1)数字技术水平:高级阶段。数字赋能之后,科沃斯在数字化道路上不断实现突破。在设备互联的基础上,利用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实现消费者与机器设备的连接和沟通。截至2022年,科沃斯已经拥有1400万APP联网用户,在地宝X1和地宝T10家族消费者中,有超过40 % 的用户使用YIKO智能语音启动清洁功能,这一功能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无缝连接,降低了扫地机器人的使用门槛,提升了体验感。另外,科沃斯还将人工智能和3D地图功能等数字化技术引人对清洁环境的识别,将机器人的环境识别能力从二维发展至三维空间,使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看到\"并且“理解\"环境中的物体。

表4科沃斯发展第二阶段的典型文本数据资料与编码结果

(2)数字技术应用范围:应用广泛。科沃斯将数字技术的应用延展到消费者端,企业产品的功能、设计与改进不再只是专家、工程师和咨询顾问的特权,消费者通过数据授权并反馈数据参与到产品的共创之中,以用于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数据分析还应用于线下体验店,判断进店率、转化率以及留存率,提供消费者喜好和购买偏好信息。此外,科沃斯在行业内率先迈出了探索人工智能的步伐,并利用这一前沿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对数据的洞察与分析能力,为其构建未来千人千面的数字化服务场景提供了基础。

通过分析发现,科沃斯在此阶段的数字技术水平处于高级阶段。数字技术以采用较为先进、复杂、多样的混合技术为主,数字技术应用范围也由企业产品的改进、优化,扩展至产品体验感提升和数字化场景建设等多个方面,这说明科沃斯已经迈入数字使能阶段。

3.引领式柔性及其创新效果评价。在进入数字使能阶段后,组织柔性会根据这一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应对策略。为了直观地刻画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技术柔性、文化柔性和结构柔性三个维度(Sanchez,1995),探究科沃斯数字使能下组织柔性的特点。

(1)技术柔性:以合作原创为主。在数字使能阶段,科沃斯尖端技术得到突破,其利用dToF技术研发了地宝T8家族产品,通过科沃斯机器人前端发来的数据反馈实时动态跟进目测距离,破解超大空间测距难题。基于这一技术,团队还自主研发了针对美国家庭毛发清洁的地宝DN78产品,成为全球首个采用这一技术的品牌。在此基础上,科沃斯引入AIVI人工智能与视觉识别系统,使机器人除了实现扫地、拖地基本功能,还可以进行智能避障及远程的人机互动。需强调的是,此阶段科沃斯的技术研发过程是研发工程师与专利工程师高效协作的结果。面对技术困境,科沃斯携手高校开展扫地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深人研究,大力倡导员工参与各类业界交流大会,紧贴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最新动态,为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助力,推动产品与服务向更高层次迈进。

(2)结构柔性:以以不变应万变为主。进入数字使能阶段后,科沃斯开始打破部门墙,将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全球客服体验中心合二为一,应对旗下所有家用和商用机器人的全球计划、物流和售后服务。通过组织部门的合并调整,各个组织部门与数据中心及创新研发部门直接衔接、融会贯通,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组织特点,让大数据服务于研发部门,推动创新和研发的持续发展。

(3)文化柔性:以引领文化为主。进入数字使能阶段后,数字技术得到强大支持,科沃斯开始勇敢闯入技术无人区。在产品创造上,提出清扫机器人要实现智能规划无死角,在产品技术升级上实现首个突破,引领品牌发展方向。正如企业愿景所描述的,科沃斯要打造生活、生产、生态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带给全人类智慧、便捷、人性化的崭新体验。这指引科沃斯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应用展开探索,对产业界面临的技术挑战发起进攻。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第二阶段,科沃斯处于数字使能的高级阶段,其在这一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呈现出引领式特点。这一特点有助于处于数字化发展成熟期的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进而实现创新的不断突破。

4.数字使能、引领式柔性影响企业创新突破的具体路径。基于案例文本数据的编码分析,在数字使能阶段,组织柔性呈现出引领式特点,在技术上以合作原创为主、在组织结构上以不变应万变,在文化上以引领文化为导向,进而实现企业数字使能阶段的创新突破。

在数字使能阶段,科沃斯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性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首先,为创新突破提供支持。科沃斯进行了以合作原创技术为主的一系列改革,在企业内部消除了部门之间的障碍,为部门间的协作创新提供了可能。在企业外部,为了使企业的产品预想转化为现实,科沃斯产学研并进,实现创新的协同发展。在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的推进下,企业产品实现家用清洁机器人到商用机器人的跨越,核心专利技术得到突破。其次,形成机构枢纽大动脉。企业待解决的数字化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同时激增,为解决这一问题,科沃斯将数字中心、供应链中心、服务中心整合,以这一枢纽中心应对旗下所有家用、商用机器人的全球计划、物流和售后服务,大动脉枢纽打破数字、研发与其他部门的壁垒,实现运营服务于研发,保证创新研发的高效运转,从而提升专利质量。最后,锚定原创技术。进人数字使能阶段之后,科沃斯开始锚定原创技术,以打造生活、生产、生态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带给全人类智慧、便捷、人性化的崭新体验为愿景,指引企业不断进行“高精尖\"创新。科沃斯在芯片、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定位、导航、避障、清洁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产品数量达到历史新高。由此可以得出,在数字使能阶段,科沃斯以引领式柔性为主,数字使能与引领式柔性适配有利于企业取得创新突破,其具体路径如图3所示。

(三)数字环境下组织柔性提升企业创新质量的理论机理构建

基于数字环境的变化分析组织柔性提升企业创新质量的实现路径可知:在企业数字赋能阶段,应形成应对式的组织柔性特点,通过技术柔性的学习与吸收、组织柔性的以变应变、文化柔性的追求进取,实现企业创新合作的加强、产品研发与改进的加快,以及企业创新意愿的增强,为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进行前期积累;在企业数字使能阶段,为应对数字环境的变化,应形成引领式的组织柔性特点,通过技术柔性的合作原创、组织柔性的以不变应万变、文化柔性的引领文化,推动创新协同发展,使运营更好地服务于研发工作,持续实现创新突破,进而通过专利质量的跨越式提升以及新产品数量和品类的不断增加,

五、结语

本文以科沃斯为研究对象,基于科沃斯由数字赋能向数字使能的变化,揭示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路径,并构建数字环境变化下组织柔性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理论框架。本文不仅拓展了组织柔性的理论应用边界,也丰富了企业数字化及创新相关的理论。

性应以追求进取为主,并分别通过创新合作的增强、产品研发与改进的加快、创新意愿的增强,实现企业的创新积累。在数字使能阶段,技术柔性应以合作原创为主,组织柔性应以以不变应万变为主,文化柔性应以引领文化为主,并分别通过内外部创新协同发展、使运营更好地服务于研发工作以及持续创新突破,实现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

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本文仅聚焦于组织柔性视角探究数字环境变化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尚未讨论,未来可纳人其他因素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毕克新,温暖,黄平·信息化条件下流程导向型工艺创新组织结构研究一基于制造业企业新型工艺创新组织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3):474~480.

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一一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2020(2):117~128+222.

姜李丹,薛澜,梁正.人工智能赋能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双重转型[J].科学学研究,2022(4):602~610.

颌茂华,刘铁鑫,施诺等.数据驱动能力、组织结构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基于A网约车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22(3):317~325+432.

李桦,彭思喜.战略柔性、双元性创新和企业绩效[J].管理学报,2011(11):1604~1609+1668.

刘淑春.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靶向路径与政策供给[J].经济学家,2019(6):52~61.

刘铁鑫,杜静然,伊茹罕.数据驱动能力、创新生态系统“占位”与企业高质量创新——以小米为例[J].财会月刊,2023(4):105~114.

祁怀锦,魏禹嘉,刘艳霞·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商业信用供给[J].经济管理,2022(12):158~184.

熊胜绪,李婷.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2):138~146.

杨虎涛.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J].学习与实践,2024(10):3~13.

杨震宁,侯一凡,李德辉等.中国企业“双循环\"中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平衡效应——基于数字赋能与组织柔性的考察[J].管理世界,2021(11):184~205+12.

张明,江旭,高山行.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4):868~873.

(责任编辑·校对:陈晶喻晨)

标签:  柔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