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5)10-0063-8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气候变化已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作为深受气候风险影响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威胁(陈国进等,2021)。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政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应对气候变化\"置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重点之中。
深入探究气候风险的经济影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气候风险是指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全球变暖等气候因素,以及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给经济金融活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现有文献揭示了气候风险带来的多重影响。一部分研究聚焦于气候风险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如极端气候会提升区域金融风险水平,且这种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张帅和阿布都瓦力·艾百,2024)。另一部分研究则探讨了气候风险对微观企业层面的具体影响,例如:极端温度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生产率(Pankratz等,2023);长期干旱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并提高了其股权融资成本(Hong等,2019);气候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监管压力,也推高了融资成本,改变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态度(Santi,2023),并且低碳技术的快速变革导致“资产搁浅”,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困境(Bolton和Kacperc-zyk,2021)。这些影响迫使企业将适应和减缓气候风险措施置于战略规划的核心地位,并在战略层面改变投资和运营活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此背景下,多元化经营战略成为企业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跨行业和跨区域的多元化布局来分散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多元化经营被视为在不确定环境中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策略。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企业如何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各种风险,但仅有较少的学者关注气候风险对企业投资策略的具体影响。Xu等(2024)基于34个国家的企业数据发现,气候风险加剧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但其未对具体的投资策略进行详细分析。Sun等(2024)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气候风险如何影响企业跨区域投资决策,以使企业能够灵活应对气候风险。然而,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多元化方面,忽视了行业多元化的重要作用。作为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区域和跨行业的多元化布局对于提升企业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同等重要。因此,本文旨在填补现有研究中的空白,探讨气候风险是否促使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来分散风险,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由上述分析可知,气候风险是否会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 2 0 0 7 ~ 2 0 2 2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贡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本文为气候风险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在气候风险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经营将资源分配至不同的业务和市场,以缓解气候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本文扩展了多元化经营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企业内部特征(谢在阳,2023)、外部政策因素(杨永聪等,2022)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较少关注气候风险这一外部驱动因素。再次,已有的气候风险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层面,而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出发,使用文本分析和词频技术构建企业层面的气候风险指数,细致探究急性风险、慢性风险和转型风险等不同类型气候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差异化影响,帮助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最后,本文还探讨了气候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异质性影响及潜在的调节机制,为引导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气候风险情境下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否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商业战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气候风险会对企业运营环境产生影响,从而迫使企业调整其运营模式和战略选择。而企业多元化经营作为具有前瞻性的投资决策和战略部署,在规划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受到气候风险的影响,进而改变企业在不同市场以及行业中的资源分配,以缓解气候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气候风险可能会对企业多元化经营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
(一)气候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正向影响
首先,根据风险分散理论,气候风险的增加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更高的经营不确定性,从而促使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以分散经营风险。具体而言,气候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产价值下跌、固定资产遭受损害,进而引发停产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还可能直接破坏基础设施,导致供应链中断,并使特定行业的需求模式发生变化(Huang等,2018)。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增加了企业业绩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同时,政府对企业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政策,迫使企业调整其业务结构以符合新的环境要求(李树祯和张峰,2022),而碳排放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在传统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获取利润的不确定性。在气候风险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经营策略以平衡风险并获取稳定收益。由于不同行业对气候风险的敏感度不同,当某一细分市场需求下降或者竞争加剧,威胁到企业的收入时,企业可通过多元化经营将资源重新配置至其他增长潜力较大的行业或市场,从而有效缓解气候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降低对特定法规变化的敏感性,最终降低企业回报的波动性,分散企业风险。
其次,根据市场扩张理论,气候风险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从而推动企业多元化经营。政府为应对气候风险而对低碳产品和服务进行补贴,消费者偏好具有绿色特征的产品和服务(苏媛和李广培,2021),采取绿色倡议的企业往往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为具有环保特征的企业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进人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机会,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适应气候风险带来的挑战。
最后,根据优序融资理论,气候风险也可能加剧企业的融资困境,迫使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来缓解融资约束。气候风险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使得银行在贷款时将企业所面临的气候风险因素纳入决策,考虑到贷款无法收回的可能性,银行往往会对企业设置较高的贷款利率并要求更多的抵押品或契约约束(李泽广和黄远标,2024)。投资者出于对企业未来前景的担忧,通常也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从而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此时,企业的内部融资变得更具吸引力,内部资金的利用可以缓解融资压力。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多元化经营在内部形成资本市场,实现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现金流的有效互补,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摆脱融资困境。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假设:
H1:限定其他条件,气候风险会正向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
(二)气候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负向影响
首先,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气候风险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信息传递效率,进而影响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多元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企业其内部管理层级和公司结构更为复杂,信息流动效率更低,从而导致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廖明情等,2019)。而气候风险的加剧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管理层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从而导致非效率投资的产生。股东为应对这些风险,通常会采取多种监督措施,以确保管理层的决策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这进一步增加了监督成本(张梓瑶等,2023)。随着成本的增加,股东可能会对多元化经营持有更为保守的态度,从而限制企业的多元化扩张。
其次,根据风险预防动机理论,气候风险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从而降低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气候风险增加了企业未来现金流及盈利水平的不确定性,企业出于预防性动机,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气候风险,防止突发性事件和财务赤字(Javadi等,2023),这可能会缩减企业投资项目,限制企业多元化经营活动的开展。
最后,根据管理防御理论,气候风险可能促使管理层出于保护自身声誉和利益的动机,降低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尽管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分散气候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由于气候风险的不确定性,管理者难以预测市场走势以及向新市场转移的可行性,部分管理者可能因此将资源配置到价值较低的产品市场当中,从而影响其在职期间的企业业绩。因此,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声誉和利益的考量,可能会尽量避免额外的冒险行为,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通过缩减企业投资规模以规避潜在的风险,营造稳定的运营环境(陈效林等,2023),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财产损失和名誉损害,进而降低多元化经营实施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假设:
H2:限定其他条件,气候风险会负向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避免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对结果造成影响,本文选取 2 0 0 7 ~ 2 0 2 2 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业及ST、 类公司;剔除控制变量缺失的数据;剔除连续5年存在缺失值的企业样本;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双边 1 % 的Winsorize处理。最终,获得2742家公司的样本共30687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使用的文本数据来源于A股上市公司年报,其余数据来源于Wind、CSMAR以及CNRDS数据库;实证分析所用软件为Stata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自变量:气候风险。本文基于杜剑等(2023)的研究,利用文本分析和词濒技术构造企业层面的气候风险指数。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通过研读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披露的信息以及《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等资料,创建有关“气候风险\"的词典,如表1所示;其次,通过词向量CBOW模型获取与词集相似度排在前十的关键词对气候风险词集进行补充,最终得到96个关键词;再次,利用jieba分词对年报进行分词处理,计算企业每年气候风险总词频与年报总词频的比值;最后,将统计出的气候风险总词频与年报总词频之比乘以100,作为衡量企业气候风险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所面临的气候风险越高。

2.因变量:多元化经营。本文依据中国证监会2012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三位码行业分类标准,利用企业按行业划分的营业收入数据,测算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目前多元化经营程度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经营项目数、多元化哑变量、赫芬达尔指数以及熵指数四个。熵指数能够很好地衡量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行业分布特点、分布程度以及相关性等,运用熵指数对多元化经营程度进行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本文参考冯根福和温军(2008)的研究,选取收入熵指数作为多元化经营的代理指标。熵指数越高,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其中,Diveri为收入熵指数, 为第i项行业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3.控制变量。本文借鉴 等(2018)的研究,对可能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变量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企业成长性(Growth)、资产周转率(ATO)、第一大股东持股(Top1)、独立董事比例(Indep)以及企业年龄(FirmAge)。
表2对本文所用的主要变量做出了详细的定义。
(三)研究模型设计
为了探讨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Diverit表示多元化经营,ClimateRiskjt为企业层面的气候风险,Controlsit表示前文所述的控制变量, 和
分别表示行业和年份固定效应,
表示随机扰动项。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标准误在企业层面进行了聚类。若系数
显著为正,则H1成立;若系数
显著为负,则H2成立。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呈现了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3可知:本文的总样本量为30687;因变量Diver的均值为0.407,中位数为0.258,标准差为0.441,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0与1.678,表明我国上市企业普遍进行多元化经营,但不同企业之间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差异较大;自变量ClimateRisk的均值为0.226,最小值为0.022,最大值为1.358,且标准差为0.238,说明目前我国不同上市公司面临的气候风险存在较大差异,两极分化严重;控制变量的统计特征与现有研究相一致。此外,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气候风险与多元化经营在 1 % 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H1,且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表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表略,留存备索)。
(二)基准回归分析
表4展示了气候风险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基准回归结果。其中,列(1)仅对年份和行业固定效应进行了控制,未加入控制变量。结果显示,气候风险的回归系数为0.212,且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列(2)为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气候风险的回归系数为0.18,且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考虑到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可能存在潜在的滞后效应,本文进一步验证了滞后一期气候风险(L.ClimateRisk)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列(3)所示,滞后一期气候风险的回归系数为0.184,且在1 % 的水平上显著。由此表明,气候风险的上升显著促进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从而证实了 。


(三)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
1.替换多元化经营的衡量方式。本文参考沈璐和向锐(2023)的研究,采用企业主营业务跨行业数目和反向的赫芬达尔指数作为多元化经营的替代变量,对模型(2)重新进行回归,新的回归结果与原有回归结果一致(表略,留存备索)。
2.调整样本期间。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期间为 2 0 0 7 ~ 2022年,但自从2019年以后,疫情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影响,考虑到此区间的数据可能会对回归结果产生干扰,本文参考杜剑等(2023)的研究,剔除2019年及以后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新的回归结果与原有回归结果一致(表略,留存备索)。
3.控制省份效应。为了排除省份层面的因素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本文进一步控制了省份层面的固定效应,并对模型(2)重新进行回归,新的回归结果与原有回归结果一致(表略,留存备索)。
4.熵平衡法。为了防止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熵平衡法对内生性进行检验。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气候风险指数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气候风险组和低气候风险组,分别赋值为1和0,将基准回归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作为协变量,根据倾向得分将两组进行匹配。其次,为了最大化实现两组样本协变量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精确匹配,根据两组样本协变量的一阶矩、二阶交叉矩和三阶多维度进行调整。参考Hainmuel- 对于协变量维度的控制方法,在选择最优权重时,考虑协变量和各变量的二次项、三次项以及交叉项。再次,利用Logitic模型对协变量进行回归,测算出熵平衡的权重。最后,经过熵平衡匹配后,重新对模型进行回归,新的回归结果与原有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表略,留存备索),进一步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5.工具变量法。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问题,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工具变量法(2SLS—IV)对基准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由于气候风险可能在同一个行业内产生影响,但其他行业企业的气候风险并不会直接影响本企业的投资策略,参考陶然(2024)的研究,使用同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气候风险均值作为本文的工具变量。本文认为,企业层面的气候风险与企业所属行业面临的整体气候风险之间高度相关,但是行业气候风险仅能通过影响特定企业的气候风险来对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所选用的工具变量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要求,最终所得回归结果与原有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表略,留存备索)。
五、进一步研究
(一)调节机制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包括企业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因此,本文从外部媒体监督以及内部管理者特征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3)和模型(4),进一步探究在气候风险情境之下,外部媒体监督和内部管理者短视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并据此为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8Controlsit+μi+γt+εit
其中,Mediait表示媒体监督, 表示气候风险与媒体监督的交互项,
表示管理者短视,
表示气候风险与管理者短视的交互项。
1.媒体监督。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关键枢纽,不仅能广泛传播企业的气候风险信息,还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策略。一方面,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广泛传播企业的气候风险信息,吸引社会对气候风险、碳排放及环境治理等话题的关注。这一过程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和投资者可能要求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环保举措,消费者则倾向于购买具有绿色、环保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企业发生环境违规事件并被媒体曝光,可能会导致其声誉和品牌形象受损,进而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陈运平和刘燕,2023)。出于维护自身形象的考虑,企业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环保措施,并通过实施多元化经营实现结构性减排。另一方面,气候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失误或滋生代理冲突,从而使企业支付更高的成本,这成为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的主要障碍。然而,媒体监督的介入能够增强企业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使管理者能够在决策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孙彤等,2019)。此外,媒体监督所带来的舆论压力迫使管理者减少谋取私利的行为,降低企业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多元化经营的可能性。因此,本文预期媒体监督能够正向调节气候风险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参考袁业虎和熊笑涵(2021)的做法,通过CNRDS数据库获取媒体监督数据,使用媒体报道总量除以1000衡量媒体监督,通过模型(3)检验媒体监督对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调节效应。表5列(1)的回归结果显示,气候风险与媒体监督交互项的系数为0.06,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且其符号与气候风险的系数(0.178)符号相同,表明媒体监督能够增强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管理者短视。气候风险作为一种长期且不可预测的因素,要求企业积极采取缓解措施或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然而,短视的管理者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在面对气候风险的不确定性时,他们可能会规避短期内风险较高但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经营策略(胡楠等,2021),进而限制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开展。同时,短视主义的管理者可能更倾向投资于熟悉的本地市场,而非通过多元化经营进入新的细分市场以追寻新的利润增长机会。此外,短视的管理者可能并未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也缺乏对气候政策和监管要求变化的敏感性,这使得企业以被动的态度应对气候风险,而非主动通过多元化经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从而错失通过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气候韧性的机会。因此,本文预期管理者短视会负向调节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参考胡楠等(2021)的研究,利用企业年报MDamp;A中“短期视域\"的中文词集词频作为管理者短视的代理变量。为避免因量纲上的不一致导致结果不具有参考性,与气候风险词频进行一致处理,即将短期视域词频数乘以100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此检验管理者短视对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调节效应。根据表5列(2)的回归结果,气候风险与管理者短视交互项的系数为-0.453,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且其符号与气候风险的系数(0.169)符号相反,表明管理者短视会削弱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异质性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气候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哪些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应对气候风险,哪些类型的气候风险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主要驱动力呢?这是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基于行业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气候风险因素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差异。
1.高碳企业异质性。考虑到不同企业在面对气候风险时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敏感性,高碳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暴露性、敏感性和替代性,其气候风险较其他行业更为严重,本文根据闫海洲和陈百助(2017)的研究,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划分为高碳行业,将其他行业划分为低碳行业,并对其进行分组检验。

表6中列(1)、列(2)分别为低碳企业和高碳企业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在高碳企业中,气候风险的回归系数为0.2,且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而在低碳企业中,气候风险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表明高碳企业对气候风险具有更加积极的反应,从而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提升。可能的原因是:首先,高碳企业的碳密集型生产模式使其在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时更为脆弱,生产设施和供应链易受干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Sun等,2019)。其次,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法规的实施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压力,使其运营成本持续上升。最后,随着社会对环境表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高碳企业若表现不佳,可能面临环境诉讼和声誉受损,进而加剧融资约束。为了应对气候风险,高碳企业有动机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增强财务稳定性,进入受法规影响较小的行业和低碳领域,减少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同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机会,为其建立内部资本市场提供资金支持(Su等,2023),并通过改善环境形象,获得政府、银行和外部投资者的支持。综上所述,相较于低碳企业,高碳企业可能会更加积极地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应对气候风险。
2.气候风险分项异质性。前文已经验证了气候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型的气候风险可能会对企业投资策略产生异质性影响。因此,为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气候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策略的影响,本文参考Giglio等(2021)的研究,将气候风险划分为急性风险、慢性风险和转型风险,其中急性风险和慢性风险合称为物理风险,并运用模型(2)进行回归。

表7列 ( 1 ) ~ ( 3 ) 依次展示了急性风险(ClimateRisk_Acute)、慢性风险(ClimateRisk_Chronic)以及转型风险(ClimateRisk_Transit)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型风险的系数为0.145,且在 1 %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转型风险显著提升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而急性风险和慢性风险的系数均为负且不显著。产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首先,转型风险通常与低碳经济的过渡密切相关,这要求企业调整其业务模式和资源配置,以适应新的环境政策、市场需求及技术进步。在调整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选择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以确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方针。其次,物理风险通常会对企业的短期运营和特定地区的业务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尽管这些风险对企业短期运营构成了挑战,但面临较高物理风险的企业往往已经采取了适应性措施,如实施灾害恢复计划或建设具备韧性的基础设施( 等,2024)。因此,企业在应对这些物理风险时,可能不需要立即调整其整体战略。
(三)经济后果分析
在气候风险情境下,企业为应对气候风险而做出的多元化经营策略对企业而言到底是福音还是挑战?这是本文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以往的研究指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策略可能产生“溢价\"和“折价”双重影响,这一观点多强调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却忽略了相伴而生的风险因素。因此,本文试图探讨气候风险在推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同时能否有效降低其经营风险。为此,以Alt-man(1968)提出的ZScore作为经营风险的衡量指标,具体计算方式为:ZScore 营运资金/总资产 + 1 . 4 × 留存收益/总资产 + 3 . 3 × 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 0 . 6 × 股票总市值/负债账面价值 + 0 . 9 9 9 × 销售收人/总资产。ZScore值越大,代表企业经营风险越低。同时,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气候风险(或滞后一期气候风险)与多元化经营的交互项(CD),通过构建模型(5),检验气候风险和多元化经营的交互作用,以分析不同程度气候风险下企业多元化经营对经营风险的边际影响。
ZScoreit=βo+β1ClimateRiskit+β2Diverit+β3CDit+
表8列(1)的回归结果显示,气候风险与多元化经营交互项的系数为0.512,在 10 % 的水平上显著,且其符号与气候风险的系数 ( - 0 . 6 4 ) 符号相异。为了消除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列(2)展示了自变量为滞后一期气候风险的回归结果,滞后一期气候风险与多元化经营交互项的系数为0.688,在 5 % 的水平上显著,且其符号与滞后一期气候风险的系数 ( - 0 . 6 5 9 ) 符号相异。这一结果表明,当企业面临较高的气候风险时,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即气候风险能够推动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同时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减缓和适应气候风险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一挑战迫使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本文基于 2 0 0 7 ~ 2 0 2 2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转型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物理风险(包括急性风险、慢性风险)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媒体监督能够增强气候风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管理者短视削弱了这一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相比于低碳企业,高碳企业在面临气候风险时更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经济后果检验发现,企业在面临较高的气候风险时,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战略决策核心。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企业应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不仅关注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物理风险,更应重视其产生的转型风险。为此,企业应建立全面的气候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现有业务的影响,并预判可能的转型压力。同时,通过战略性多元化经营调整资源配置,扩展新的业务领域,构建跨领域、跨行业的业务组合,分散气候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减少对单一市场或业务的依赖,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企业能够灵活应对气候风险挑战,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强化媒体监督和管理者长期激励机制。外部媒体应运用媒体力量,强化气候风险相关信息的披露和沟通机制。通过发布企业正面或负面的新闻报道,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严峻性和紧迫性的认知,激发社会各界对气候行动的支持。同时,发挥外部媒体对企业的监督作用,降低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决策风险和代理成本。此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的约束与长期激励机制,将气候适应性目标和低碳转型绩效与管理层的长期绩效挂钩,从而使管理层的决策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减少短期决策冲动,确保企业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第三,加速高碳企业低碳多元化布局。相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高碳企业面临着更高的气候风险。高碳企业应将绿色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相结合,逐步减少对传统高碳业务的依赖,通过并购绿色技术公司、投资可再生能源或开发环保产品,有效分散气候风险,并在转型过程中进入新兴的绿色市场,寻求未来成长机会。因此,管理层应将低碳转型视为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并通过多元化经营推动转型进程。政府在此过程中可提供政策支持,激励高碳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从而提升其在低碳经济中的市场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陈国进,郭珺莹,赵向琴.气候金融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1(8):131~145.
陈效林,刘业深,宋哲.CEO特征与新创企业战略惯性——来自C4.5决策树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3):60~70.
陈运平,刘燕.媒体关注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一一基于政府环境规制与公众参与的中介效应[J].管理评论,2023(6):111~122.
杜剑,徐筱或,杨杨.气候风险影响权益资本成本吗?一一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文本分析的经验证据[J].金融评论,2023(3):19~46+125.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胡楠,薛付婧,王昊楠.管理者短视主义影响企业长期投资吗?一一基于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J].管理世界,2021(5):139~156+11+19~21.
李树祯,张峰.环境管制与垂直整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系统管理学报,2022(5):931~940.
李泽广,黄远标.气候风险冲击与信贷融资收缩的“加速器\"效应[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4(3):2~10.
廖明情,凌冬宁,邓路.公司跨界经营、信息披露与分析师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2):330~345.
沈璐,向锐.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JJ.管理学报,2023(11):1716~1726.
苏媛,李广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差异化与企业竞争力一一基于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1(4):46~56.
孙彤,袁利,沈小秀.媒体关注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15):185~188.陶然.气候风险会加剧企业避税吗[J].财经科学,2024(1):91~102.
谢在阳.企业数字化、多元化经营与创新持续性[J].财会月刊,2023(1):46~55.
闫海洲,陈百助.气候变化、环境规制与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价值[J].金融研究,2017(6):142~158.
杨永聪,肖青青,刘慧婷.绿色信贷政策与企业多元化经营决策[J].产经评论,2022(6):82~101.
袁业虎,熊笑涵.上市公司ESG表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一基于媒体关注的调节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21(10):68~77.
张帅,阿布都瓦力·艾百.极端气候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24(1):30~40.
张梓瑶,覃家琦,谢雁翔等·融资融券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3(9):1398~1408.
(责任编辑·校对:陈晶喻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