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当代传播方式的变革。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心理需求,提供着精神上的快感体验和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将每一位网络用户深度纳入了其整个信息生态系统,使其信息传播活动具有了明显的经济属性,促进了社会的极大繁荣。杨逐原所著《网络空间的劳动图景——技术与权力关系中的网络用户劳动及报酬》(2020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立足传播学视角,通过对互联网技术与资方权力控制中的网络用户活动方式作全方位立体分析和全景展示,揭示了网络空间劳动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和广阔前景,丰富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当前蓬勃发展的网络劳动现象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立足传播视角定义网络劳动概念。在以信息传播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网络空间中,网络用户的点击浏览、收听收看、搜索、分享、游戏、发布内容等日常活动始终处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数据追踪、采集、统计、整合、分析等活动中,随时都会被技术平台转换为一条条附带着大量商业价值的“数据产品”出卖给广告商,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数据产业链。与此同时,网络用户则被深度整合到了网络信息生产、传播、消费的链条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劳工。由此,该书为重新理解网络用户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点。
紧扣技术赋权解析网络劳动价值。技术构成了现代世界运行的基本方式和规则,能够通过向不同对象赋权的方式来完善和更新各个对象间的权责关系。同理,网络技术赋权也具有类似属性,是透视整个网络用户劳动现象的一个焦点。技术需要资本加持来创造和维持网络空间的存在,资本则希望在新兴技术中发现新的利益增长点。在二者的共谋中,资本与技术分居幕后和台前,一方面通过技术为用户赋权,使用户能够在网络视听享受和精神生产活动中,获得广泛参与政治讨论、文化传播、信息生产和消费等权利。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为资本赋权,让资本能够精准把握网络用户活动的轨迹和特征,并以广告投放、信息资源、知识服务等方式获利。如此一来,网络空间在以其巨大魅力吸引着网络用户参与其中的同时,也为资本提供了隐秘的获利途径,让网络用户的劳动价值在浑然不觉中被资本剥夺了。
深入信息生态揭示劳资异常关系。技术赋权从本质上建构起的是一整套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它以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制度为依托,通过信息的方式转换和建构为一整套以“信息生态主体”(信息人)为中心的同心圆,使现实世界的人在进入到这个体系的同时,便拥有了信息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监管者等多重“信息人身份”。网络用户则在其所营建的信息平台模式、分享模式、场景体验模式、粉丝组织模式、社群组织模式、游戏组织模式等可见的平台模式中不懈劳动,并收获自由的感性体验和身心幸福;同时,在其所构筑的隐蔽权力关系中,让网络用户日渐沦为其获利工具。但这种新型网络劳动关系主要是基于自愿原则形成的,既没有劳动合同,也缺乏法律规范参考,所以资方不必支付给网络用户相应报酬,也不必承担相应的舆论责任、法律责任等,降低了生产成本、转移了法律责任、获得了巨额利益。
确立理性尺度把脉网络劳动前景。随着网络媒介更加深入地嵌套到经济基础结构之中,网络用户劳动是否获得报酬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除却现时已经获得相当经济报酬的网络用户外,所有网络用户还能够在其劳动中获得非经济形式的报酬。这种报酬主要以道德规范、公共精神、社会声望以及个体层面的社交享受、知识满足、身心愉悦、情感体验等“社会资本”的形式支付,这构成了网络劳动中迷人的生产和消费图景,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也是网络劳动得以持续繁荣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不是法外之地,应当受到恰当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管制。除却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和环境规范外,国家层面还可以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对网络空间活动作出正确规范和引导,在坚持以推动网络用户劳动繁荣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同时,也要格外关注其所裹挟的巨大破坏性,使得其能够更好地促进传媒行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