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良梓
【摘要】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空间里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因此,在全媒体语境下,充分认识暖新闻的价值意义,通过关注普通人容易被忽视的一面、从突发事件中发现正面力量、善用共情进行善传播、告别空洞无味的语言等四个策略入手,充分做好暖新闻的传播并有效“避雷”。
【关键词】暖新闻;价值意义;传播策略;避雷
近年来,大众的思想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面对同一事件,各种各样的表达浮出水面,其中不乏匪气和戾气的发泄,干扰着大众的认知。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全媒体语境下暖新闻的价值意义和传播策略。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下,作为党报党刊,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党报的政治责任,理应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把发现、宣传暖新闻作为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报记者要充分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沉下身子“走转改”,挖掘接地气、唤人气、扬正气的暖新闻,让暖新闻搭载全媒体的“高铁”,牢牢掌控新闻舆论主场,立体构建温情社会。
一、做好暖新闻报道的几个策略
在全媒体传播这样的复杂形势下,要让暖新闻获得好的传播效果,表达与呈现的方式极为关键。
(一)关注普通人容易被忽视的一面
暖新闻就是要以一种真实的视角,关注容易被普通人忽视的一面,不需要刻意渲染,不需要夸大其词,只要用心寻找他们自身蕴含的能量,就足够激荡很多人的内心。
2021年“五一”前后,《河南日报》推出“五一·模范的爱”融媒体报道,五对劳模夫妇超飒爽的“空中婚礼”,赚足了眼球,除了“空中婚礼”这种新颖的形式外,最重要的是被他们“模范的爱情”“酸”到了,网友留言说:“这波狗粮吃得心服口服,打嗝了。”
如何让这组视频更走心、更暖心、更具传播性,是这次融媒体报道之初就确定的主基调。从平民视角切入,提问避免高大上,最大程度做到日常聊天式的润物无声、轻松带入,画面呈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与观众产生一种零距离的亲密感,达到走心采访与走心镜头的内外统一。
采访中最难的是打开全国劳模李健夫妇的心扉。采访之前,其实已与李健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不愿意参加,说自己和爱人都是残疾人,不好意思大张旗鼓抛头露面。那天一大早,拍摄组来到桐柏县付楼村,从他们年轻时如何相识、结婚聊起,李健的妻子想起过去的种种坎坷和不易,数次落泪,一直坚持说:“不想去。”拍摄组灵机一动,建议李健给远在南京的儿子打电话,让儿子来说服母亲。2021年4月26日婚礼当天,当夫妻二人从直升机上相互搀扶走下来时,李健妻子满脸笑容,记者问她:“一开始您不愿来,现在您来了后悔吗?”她脱口而出:“不来才后悔呢。”我们原汁原味地用镜头记录了这对夫妻从抗拒到释然再到开怀的整个过程。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具有勤劳、朴实、善良这些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身体上虽然各有残疾,但给予对方的却是一份完整的爱,普通人身上相濡以沫的爱虽然不惊天动地,却能触动心弦,正是这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平淡淡和人间真情,成了爱情最美的模样。
(二)从突发事件中发现正面力量
暖新闻不等于“苦情”和“悲情”,暖新闻要给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帮助人们树立信心、拨云见日,具有润物无声的社会功效。
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中,河南日报融媒体报道的《京广隧道淹没前挨个敲窗大喊撤离的人找到了》《一万个馕九万里路》等消息引起了较大反响。报道就是以小切口选取突发事件中的温暖力量,让守望相助的人间真情带给人们心灵宽慰,这份人间大爱激发社会更多的向心力和正能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也相继跟进,形成热潮,仅微博阅读量就破千万次。
(三)善用共情进行善传播
从暖新闻到善传播,主要是指从一件件小事着手,每天推荐让人心头一热的故事,让每一位读者感到温暖和力量,事儿看起来虽小,但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就能激活人与人之间的信念,医治舆论戾气,重树社会信心。
2018年伊始,《河南日报》特开辟专栏“河南暖新闻”,定位于“发现身边温暖”,经纸媒和新媒体平台联动传播,很快便成了颇受用户喜爱的“网红”栏目。《轮椅上活出精彩人生》《九旬老人26年助200余贫困学子圆读书梦》《生死营救7分钟:女医生跪床“托举”从鬼门关夺回女婴》等报道迅速“出圈”,被全国各地网站疯狂转载,据栏目负责人介绍:“以前有些新闻下面的跟帖难免有些偏激言辞、过激言论,但暖新闻栏下传递出的凡人善举、敬业爱岗、奋斗坚持等价值观就如催化剂一样,激发出了社会上更多的爱与善意,几乎每条新闻下面的留言都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中,《河南日报》精心策划推出“风雨”系列稿件,《风雨中原战犹酣》《雨中愈显党旗红》《风雨中撑起一方晴空》等一批主旋律重磅报道,通过挖掘丰富细节和动人故事,一位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凡人英雄跃然纸上,达到了共情的传播效果。
(四)告别空洞无味的语言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的选择面太多太广,大家只为优质内容买单,没人喜欢看党报摆着生冷面孔的说教,在这种情况下,党报记者书写“暖新闻”时就要转变观念,用质朴的、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来写新闻,把最动人、最真实、最亲民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黏性。
前文提到的“五一·模范的爱”融媒体报道,全国劳模张玉滚的采访用的就是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镜头基本采用的是没有加工的慢“直播”。采访是在山里一块油菜地进行的,张玉滚的“土味”情话就是在这样的漫谈式的谈话中产生的:“谁说胖人穿婚纱不好看?”“胖也是一种美!”相信很多看过视频的人,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语言看似再简单不过,从一对普通农村夫妻嘴里说出来,一切都显得恰如其分,这番“土味”情话比山盟海誓更能打动人。
对草根英雄事迹的报道也是暖新闻报道的一大类型。《河南日报》刊出的长篇人物通讯《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优秀共产党员、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该报道被同行誉为有稻香味、接地气,这也得益于大量群众语言的运用,比如,“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让农民吃饱饭”,一句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陈增喜放弃留校机会到偏远地区从事选种育种工作的初衷,平实的话语中却蕴含着大的“抱负”,更符合那代人的话语体系,一下子就击中了同时代人的内心。再比如,陈增喜一边派人提取污水样本开始化验,一边在排污口附近租了一小块儿地,种上芦苇、香根草,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相熟的人看了,问他:“人家天冠恁大的企业,博士硕士乱碰腿,他们都解决不了,你能弄成?”陈增喜回答:“出水才见两腿泥。别人弄不成的,咱不一定弄不成。”这句“出水才见两腿泥”的群众俗语,给人的感觉是如此亲切,草根英雄的动人形象和感人力量,也更加真实、可感。
二、暖新闻传播需要避免的误区
在暖新闻盛行的当下,媒体更要重视对报道视角的选择,不能因为记者的主观选择,导致暖新闻失真。2017年某报出现了“哑巴说话”“瞎子看报”的“尬暖新闻”,引发受众不少的吐槽和嘲讽,我们不能为了哗众取宠,用这些所谓的暖新闻来吸引眼球。以假新闻示人最终透支的将是人们的信任和温情,这与暖新闻引领社会向真、向善、向上发展的初衷是背离的。
还有些媒体为了赚流量,刻意用强大反差营造所谓的宣传效果。比如,以“87岁农村老党员倾其所有缴纳党费”“拾荒老人把毕生积蓄拿出来捐款”等,这些暖新闻刊出后引发了民众的强烈质疑:他们本身就是应该被关照的弱势群体,这些钱款捐出之后他们的生活该怎么办?从情理上说,这是不值得提倡的。所幸的是媒体已经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
暖新闻通常以展现普通人生活中的善举为主,但并不意味着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握好暖新闻报道的“度”至关重要。暖新闻不应以量取胜,更要重视质的提升,凡人善举事迹的发掘不仅要令人相信,更要经得起质疑和推敲,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审美疲劳。同时,在暖新闻报道中不仅要重视情绪渲染的积极作用,更要注意火候的把控。比如,中国青年网报道的《这份“强制新闻令”火了!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讲述了一名民警因为手术后坚持工作而导致伤口撕裂,公安局党委得知此事后特意发文令其“强制休息”的事情,这样的新闻让网友感到“温暖”,这就比“民警为了工作二十多个春节没和家人团聚”的新闻更具感染力。
三、结语
在全媒体语境下,党报记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暖新闻,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操作层面要细致严谨,主动设置红线,有意识避雷,才能防止出现贻笑大方的窘境。
(作者为河南日报社记者)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