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呈 何志武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的意见表达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公众的意见表达更贴近原生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公众表达有了可见性。公众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极为广泛和丰富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社会精英群体,也包括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新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观点生态,观点新闻也有了更广泛而丰富的来源和内容。观点新闻主要以他人的观点为报道对象,意在为受众提供价值判断和指导性意见,从报道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针对观点的客观呈现,一种是围绕新闻事实而进行的相关观点阐述。前者是单纯以观点为报道内容,后者是将事实与观点并举,并凸显多元观点的碰撞。
【关键词】观点新闻;新媒介;意见表达
作为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组织,媒体的新闻报道通常是以事实形态和意见形态而存在,这两种形态的信息来源既可以是记者通过采访而得,也可以是知情者向媒体机构主动反映事实或意见。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与有新闻价值的“观点”都是新闻,它们都是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新闻既包含事实性的信息,也包括具有主观判断的意见和观点,据此,我们也可以将新闻报道分为事实性新闻与观点性新闻。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形塑着新的传播生态,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以意见形态而存在的观点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互联网让受众观点的表达呈井喷之势,这些意见表达和观点主张往往代表了公众对某一现象或焦点事件的态度和评判,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然而,一方面,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媒体并未将观点新闻作为一个特殊的报道形式来对待,或者说在理论和思想上并未充分认识观点新闻作为新闻的特殊现象和特殊规律,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社会功能,在新闻业务上还没有形成一种新闻自觉。另一方面,新媒介环境下受众对观点的需求和观点新闻的蓬勃发展也引发了学理层面有关观点新闻的讨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关观点新闻的学理研究仍有待拓展和丰富。由靖鸣教授与冯馨瑶、史剑辉两位青年学者合作撰写的《观点新闻学》是国内首部专门研究观点新闻的专著,系统探讨了观点新闻的一般特性和传播规律以及各类观点新闻的采写要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观点新闻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意见表达:原生性与可见性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都是由专业的媒体机构把控,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普通公众很少有公开发表观点意见的渠道,只有少数精英的观点可能成为新闻,也就是说,以往的观点新闻主要是对社会精英观点的陈述和再现。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观点生态,现在更多的学者或企业家等有社会影响力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表达观点,同时还有普通民众的意见通过新媒体得以呈现。新媒介环境下的意见表达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公众的意见表达更直接和原生,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公众表达有了可见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公众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广泛而丰富的集合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精英群体,也包括了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意见表达方式,也让观点新闻有了更广泛而丰富的来源和内容。
(一)意见表达的原生性
意见表达是指个体或群体经由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公开阐述自己的利益诉求或是表达观点和想法。意见表达方式与传播媒介的发展息息相关,公众的意见表达因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意见表达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和形式,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论坛、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媒体平台上发言表意。新媒介平台激发了公众的社会参与行为,也释放出更多的意见表达空间,使得公众的意见和观点得以最真实和最原生地表达。
意见表达首先要有合适的渠道,网络新媒体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发声渠道。传统的意见表达途径有官方的制度性渠道,公众也可以借助新闻媒体来反映情况,但是这些渠道和方式都有明显的局限性,政府部门的意见收集往往要通过各种行政层级的审核,传统媒体则受版面和时长限制,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参与媒体表达,而其中又以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群体为主。传统的意见表达渠道与普通公众之间是疏离的。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情况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式节点的传播模式最大限度地弱化了信息传播的把关环节,每一个表达主体都直接面对网络,不受各种层级和中间环节的约束,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各种禁锢。网络媒体的表达不需要冗长的模板式的套话,其短小、活泼的表达形式更加鼓励贴近民众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那些未经加工的、最原始的意见信息都可以公之于众,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原生态传播。
作为意见表达的新渠道,网络媒介的匿名性也弱化了公众对言论表达的顾虑。正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或者说隐身性,使得网民在表达观点、意见时的顾虑减少,也不用担心作为少数派而被群体孤立。基于新媒介平台的意见表达让个体的心理防线降低,从心理上来说,个体会更加积极、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意见表达也是最具真实性和原生性的观点态度。
(二)意见表达的可见性
丹尼尔·戴扬提出了“可见性”概念来解释新媒介使用所带来的公共生活的转变,可见性被认为是一种人权,包括被他人看见的权利,以自己设定的方式被看见的权利以及赋予他人可见性的权利。[1]可见性也是新媒介环境下公众意见表达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见性意味着表达主体的意见能够被他人看见,能够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在大众传播时代,新闻媒体掌握着指引公众注意力的主导权,能够决定什么可以被看见,什么可以被隐藏,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样一种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意见表达空间。公众不仅可以就某一事件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还可以了解到他人对事件的评价和判断,各种声音可以同时存在于网络平台中,不管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意见都有存在的空间。网络新媒体激活了公众的表达意愿,让公众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发表意见,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进一步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的观点意见可以被看到。新媒介技术不仅赋予公众以可见性,同时还使得公众可以定义他人的可见性,比如各种网络热搜榜的生成。
二、观点新闻的话语实践:客观呈现与多元并举
事实和观点都是新闻报道的对象,不过事实性信息与观点性信息又具有很大的不同,事实性信息主要突出的是事实的新闻性,是具有新闻要素的事实信息,而观点性信息往往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事实性新闻以记录客观事件为主,重在强调新闻要素中的“what”,观点新闻则注重于对“why”和“how”的阐释,意在为受众提供价值判断和指导性意见。在《观点新闻学》一书中,作者将观点新闻定义为“即时获悉、生成且受众欲知的观点、意见、看法、态度、倾向等信息”。[2]这些观点信息便成为观点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其中既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的观点表达,也包括普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从报道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针对观点的客观呈现,一种是围绕新闻事实而进行的相关观点阐述,观点是为事实服务的。在具体的新闻采写中,两种观点新闻的采写要义也有所不同。
(一)纯粹的观点新闻:观点的客观呈现
纯粹的观点新闻是单纯以他人的观点为报道内容,客观呈现他人观点,记者通常会围绕某个主题采访相关人员并对其观点进行直接报道。在《观点新闻学》中,作者将这种以转述和传递他人观点的新闻报道称为直叙式观点新闻,报道对象在一定场合直接发表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记者直接对其观点进行报道。此类观点新闻又分为专访、对话式报道、观点摘发汇编、以呈现与会者讲话要点的会议报道、政府公报、政策解读、特约专家言论等。[3]
对于纯观点性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地转述和呈现他人观点那么简单,媒体需要敏锐地捕捉最有价值的观点信息进行传播,记者首先要十分清楚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迫切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同时记者还要明确这些问题和情况谁最清楚,谁的观点最有权威性或者说谁的观点能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然后再据此展开新闻采写和报道。在2020年1月20日央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1+1》播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如何?》这期专访中,节目组在确定选题后迅速与国家卫健委联系寻求支持合作,双方在反复沟通后确定了钟南山作为专访嘉宾,彼时钟南山刚刚从武汉返回北京,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的观点可以说是最专业和最权威的。在短短5分多钟的专访中,主持人白岩松的每一个提问也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得到解答的问题。关键时刻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声有效引导了舆论,这则电视新闻专访也成为2020年中国抗疫阻击战中的标志性报道。
(二)多元化观点新闻:事实与观点并举
相比于直接以他人观点为报道内容的纯观点性新闻,多元化观点新闻则同时将事实与观点都作为报道的内容加以呈现。在《观点新闻学》中,作者对此类观点新闻的采写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它往往以事实信息为核心,观点是服务于事实的,为了更好地阐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后逻辑,记者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获取其观点看法,进而说明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等。[4]多元化观点新闻是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同时辅以他人观点对事件的相关信息做出说明或解读,事实与观点并举,在为受众提供事实信息的同时,还能通过对相关观点的呈现帮助受众进一步了解事实的重点和核心。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观点穿插于整个行文之中,通常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呈现,需要记者收集大量的资料,从多角度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
2022年7月20日,新京报新媒体中心刊发了一则有关高价雪糕的深度分析报道《市场严查未明码标价雪糕,但一两元的雪糕也回不来了》,报道首先以2022年6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这一新闻事件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为切入点,关注近几年来雪糕越来越贵这一社会现象,然后记者通过深挖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员的观点来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雪糕为何会卖得如此价高?成本仅3到8元的钟薛高是何原因让其变成高价雪糕的代表?消费者会为价格不亲民的网红雪糕买单吗?针对雪糕为何卖出高价的原因,记者先后采访了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财经行业专业人士、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和进口冰激凌品牌市场人员,这些被采访者分别从品牌运营、生产成本、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等不同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消费者会不会为高价雪糕买单的问题,记者则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来呈现普通消费者的态度和表达意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抓取和分析,记者将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雪糕高定价态度以量化数据的形式加以呈现,读者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各种意见的分布比例。
多元化观点新闻不仅要同时有事实和观点,还要在报道中突出多元观点的相互碰撞或是相互印证,具体来说就是从某个社会关注的现象或是争议性的事件出发,从老百姓普遍关心或是可能关心的议题切入,然后就某个议题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和采集相关人士的观点和意见,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观点碰撞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立体式剖析,从而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为受众提供具有价值判断的信息。比如上文关于高价雪糕的报道,记者的采访对象涉及雪糕行业各个领域的人员,他们的观点也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来谈的,虽不尽相同甚至有明显的不一致,不过这些观点合在一起就能相对全面地对所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
三、结语
新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观点生态,以往只有少数精英的观点可能成为新闻,媒体的观点新闻也主要是以社会精英的观点为报道对象,新媒介的普及为普通公众提供了新的意见表达渠道,公众的意见通过网络新媒体得以呈现。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低门槛和便捷性让公众意见表达更加贴近原生性,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普通人的观点表达能够被最大限度地传播,技术赋权让普通人的观点也能够被看见。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观点表达无疑将成为观点新闻新的来源和内容。
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媒体对于观点新闻的报道也应做出一些改变来适应新的传播形式,不过长期以来,媒体并未将观点新闻作为一个特殊的报道形式来对待,不管是新闻实践还是新闻理论层面都缺乏对观点新闻的系统研究。靖鸣教授与冯馨瑶、史剑辉两位青年学者合作撰写的《观点新闻学》正是研究观点新闻的深耕力作。在这本专著中,作者试图建构一个专门研究观点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以新闻报道中的观点新闻生产与传播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观点的形成机制、基本形态、传播规律,以及观点新闻的类型、特征和各类观点新闻的采写要略,赋予观点新闻以独特的研究空间,对于丰富和拓展新闻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新闻实践活动中媒体从业者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媒介传播效果的提升也具有很大的助力。
(本文为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基金“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创新团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Daniel Dayan.Conquering Visibility,Conferring Visibility:Visibility Seekers and Media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7(2013):137-153.
[2]靖鸣,冯馨瑶,史剑辉.观点新闻学[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0.
[3]靖鸣,冯馨瑶,史剑辉.观点新闻学[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95.
[4]靖鸣,冯馨瑶,史剑辉.观点新闻学[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4.
(陈呈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何志武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