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令琦 张海斌
【摘要】黄河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黄河文化精神振奋人心。现以场景理论作为黄河文化传播研究的切入点,丰富黄河文化传播形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价值,以地标符号、视觉符号和时尚符号为基准,建构黄河文化符号传播体系,形成黄河文化媒介传播矩阵,促进媒介跨界融合,增强线上线下实时互动,提升用户场景体验,实现黄河文化符号的智能化与场景化传播。
【关键词】黄河文化;媒介技术;符号传播;场景传播
智能化、场景化、符号化的媒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拓宽黄河文化传播渠道,讲述黄河文化故事,弘扬与传播黄河文化。运用多种新兴媒介传播技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元素,传承黄河文化精神。智能化、场景化、符号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黄河文明塑造成生动、活泼、有趣的符号,意义深远。
一、黄河文化故事与黄河精神的传承
(一)丰富黄河文化故事的传播形式
古往今来,黄河流域发生过许多传奇的、生动的、感人的、励志的黄河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的理想信念和文化基因。河南民俗文化展示馆以“黄河故事”为主题,建成全新的黄河文化传播基地,吸引更多群众了解黄河文化故事。借助新兴媒介技术,赋予黄河文化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及传播渠道,将蕴含着黄河文化精神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散文诗歌等文化故事和文学作品,赋予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使黄河文化故事传播的范围更广。
首先,黄河文化传播将黄河故事和文学作品的原型改编成生动有趣的IP形象。例如,金水河的传说、镇河铁牛的传说、贾鲁河的来历等河南地区黄河民间故事,作为故事原型进行创作,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图像、影音、短视频的形式,实现黄河故事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
其次,黄河文化传播将黄河故事的文化符号由“实”转化为“虚”。借助智能化媒介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使用户与虚拟世界零距离接触,沉浸在符号拼凑的虚拟场景中,增强用户的场景交互体验。智能技术应用在黄河文化主题公园、黄河文化体验馆、黄河文化纪念馆、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等场域,AR技术建造超现实空间,利用VR技术将黄河文化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提供智能视频,打破空间限制,扫描二维码自动识别黄河文化场景,二维平面实现三维空间的全景图全方位展示,使用户了解黄河文化文物、历史遗址的细节。
(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传承
从黄河故事中提炼黄河文化精神价值,以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为依据,构成其独特的文化精神体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上古时期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到夏商周时期,黄河文化逐渐发展壮大。舟楫黄河的人们总会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豪情。黄河是天作地合,黄河所流经的区域孕育着世界著名的农耕文明,黄河儿女见证了母亲河的伟大。黄河文化吸纳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不断地杂糅、交错、融合,逐渐形成如今的中华文明。
对于中华文明来说,黄河已不仅是自然河流,更像精神图腾,形成统一的精神文明。因黄河而生的文化,是建立在人与黄河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黄河文化是兼收并蓄的有机体,是整个黄河流域所发生、发展、发现的全部文明成果的集合。黄河儿女的文化基因流传着国家统一的思想观念,时刻铭记着维护国家领土统一和主权完整,各民族牢记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坚定信念。步入新时代,传统的黄河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黄河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华夏儿女以集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彰显古代黄河文化精神的民族气节。
二、构建黄河文化符号体系
(一)黄河文化的地标符号
千百年来,黄河在河南留下黄帝故里、花园口、小浪底、商城遗址等文化地标。如郑州城西洛达庙遗址保留着古老的殷文化;洛阳的龙门石窟、牡丹花、洛神;郑州的二七纪念塔、中原福塔、花园口等。郑州在商城遗址周边建设商城遗址公园,能够为游客提供室外活动,实现城墙遗址观赏游览、文化展示和聚集休闲三大功能,环城木栈道使游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古朴的城墙,缅怀千年历史。
(二)黄河文化的视觉符号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众多文化流派中,黄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建筑艺术和戏曲文艺等方面。河南境内洛阳附近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华丽篇章是彩色陶器,又称彩陶文化。河南省陕县庙底沟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呈现各种圆形、直线、曲线等图形,几何纹样绚丽多样、变化丰富。视觉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能拉近传媒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视觉符号不断刺激人,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后,裹挟着大量泥沙注入河南境内,使河水显得更黄。这种黄色的泥沙带来农耕文明,成为黄河流域民本思想的根基,形成民族的脊梁。
从色彩角度来看,黄河文化取黄色的象征意义,寓意明亮的、鲜艳的、希望的、富有的。“黄”色蕴含着皇权,进而引申出国家统治者的权威性。借助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设计者借助黄河文化设计宣传文案、图标、LOGO、线条,有利于黄河文化的形象塑造和传播。黄河吉祥物融入黄河文化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形成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可触可感的文化创意产品,有助于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三)黄河文化的时尚符号
以黄河文化的历史文明为内容输出,形成黄河文化消费体系,如开发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所带来的文旅收益,以黄河文化为灵感所拍摄和研发的电影、电视剧、动漫、卡通以及文创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殷朝被设定为黄河文明之始,其活动区域正处于黄河平原,殷朝甲骨文和青铜器艺术登峰造极,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蓝本,进行现代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可作为黄河文化时尚符号的突破。
在媒介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媒介技术的结合,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拓展新的文化空间”。[1]通过黄河文化说唱空间、茶馆体验空间、书院体验空间,将音乐(黄河号子、卢氏劳号)、戏剧曲艺(豫剧、皮影戏、木偶戏、锣鼓书、河南坠子)、舞蹈(齐天圣鼓、夜社火)、杂耍(高跷、舞龙、平垛)融入极具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建筑群落,赋予传统的、陈旧的、静态的黄河民俗文化以新兴的、时尚的、动态的表现。
三、搭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
(一)促进媒介跨界融合,拓宽传播渠道
发挥传统媒体在文化宣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优势,在河南卫视增设“黄河文化”专栏,以“黄河颂”为主题制作黄河文化系列节目,融入黄河流域文物考古和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黄河文化旅游带与景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历史故事与人物事迹、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与精神、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文创产品的研发与制作等内容,实现全天候播出。在河南沿黄地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处,设置黄河文化宣传推广平台,让河南黄河文化走出河南,推向全国,传至海外。
加大黄河文化网络建设力度,拓宽黄河精神网络传播途径。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打造黄河文化传播的全媒体矩阵”[2],是宣传与推广黄河文化的主要途径。加大新媒体平台推广和宣传黄河文化的力度,征集黄河文化话题和议题,以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促进黄河文化传播,提高用户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
(二)助力线上线下联动,增强实时互动
社交媒体结合黄河文化的旅游资源,有助于扩大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各大文化机构在政务新媒体平台推介文化旅游活动,开设黄河文化直播节目,以“慢直播·沉浸式·虚拟游河南”为传播形式,推出直播专题活动。河南博物馆“考古盲盒”融入黄河文化的文化旅游元素,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热捧。洛阳携手抖音、今日头条两大热门社交媒体平台,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广大用户呈现“云赏牡丹、花开满屏”,当日网友点击量过亿。云台山景区在抖音平台直播的汉服花朝节,播放量近亿次。
激活视频传播形态,融合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以短视频为主,以视频号、视频直播为辅,增加黄河文化节目的点击率,扩大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短视频是媒体融合传播信息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投放黄河文化作品,利用短视频、小动画等多元传播方式,展现文化遗址与著名人物的生动形象。“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声势浩大,内容丰富多彩,通过“线下举办■线上直播”的方式传播黄河文化,在微博、抖音多频道开通《豫见黄河文化月》栏目。从黄河珍宝、商代城墙遗址、郑州老奶奶庙遗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洛阳探秘十三朝古都、“宝藏”郑州“潮”你而来等主题切入,在网络平台呈现黄河文化的精彩,以短视频的形式吸引人们的关注,引发热烈讨论和社交圈层的二次传播。在虚拟网络平台身临其境般观看拜祖大典、在手机端聆听黄河文化研究大咖的精彩发言,跟随无人机的镜头欣赏沿黄的壮美风景、体验黄河沿岸有滋有味的黄河民俗风情。
(三)融入智能媒介技术,提升交互体验
“媒介技术越来越透明,深深嵌入人的身体,融入人们的场景体验”。[3]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VR场景,借助于三维视觉显示、声音交互设备等技术,采用实物虚化、虚物实化、信息叠加、全息呈现的手段改变虚拟场景的交互方式,将信息传播内容提升到五维层面,既有空间方位上的XYZ三维度,又有时间维度和虚拟平行世界。在5G技术支持下,4K/8K超高清技术得到广泛普及,拓展了视觉化媒体通感体验效果,实现了全景影像传播。5G时代视频直播为大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与现场感,观众以“遥在”[4]的方式存在于舞台现场。先进的媒介传输技术与科技力量助推,5G技术与文化衍生行业的发展,现代媒介传输技术与舞蹈演员肢体表演的杂糅,促进了影像符号的视听语言表达与镜头拍摄技巧的完美融合。
智能媒体时代,以AR、VR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主导多感官场景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场景的核心是体验,是以用户的行为轨迹为逻辑、以连接质量为前提、以情感输出为要素。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信息传播过程形成人机一体的全感官融合场景。智能媒体将线下的社会生活与线上的虚拟世界融合起来,为用户带来逼真的视听体验,影响用户的数字化生存和艺术感知体验。在智能化媒介技术加持下,黄河文化作品褪去陈旧的外衣,以崭新的面貌,活力四射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场景体验。
四、实现黄河文化的场景化传播
(一)黄河文化的场景呈现
场景呈现是场景再现的基础与条件,其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从场景呈现到场景再现是从真实到拟像的过程。[5]场景呈现是人为的仿制,模拟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
河南通过文旅、文化周边、IP联名、晚会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使黄河文化深入人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元素,运用智能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先进的媒介传输技术与科技力量的助推,增强传统舞台表演的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影像道具的选择对非常规介质进行视觉创作,使用“吸光性的黑松绒面、钢丝绳、铁丝网、无实体空间来呈现山体、树林、水、破碎的镜体,以及移动的人群”。[6]现场排练也会导致影像风格变化,导演根据现场效果调整视觉表达策略。
(二)黄河文化的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是一种拟像,通过电子、数码与科技手段再造场景,融入创作者的主观判断和艺术灵感,唤醒观众的记忆。再现的场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借助舞台布景将色彩、图案、灯光、配乐等元素融合起来,演员的角色扮演、服饰、发型、装扮、台词再现经典的历史场景。每个符号都从细节入手,赋予其形态、色彩和意义,对细节进行刻画与升华。一方面,再现的场景逼真地仿拟现实生活的空间场域,各种装饰、造型、人物关系按照日常生活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再现的场景是人们脑海中意象的投射,是模仿、虚幻的拟态环境。
五、结语
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化媒介技术为场景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让智能化媒介场景实现多重空间并置叠加、文化杂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交融的多样化意象。借助新兴的媒介技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价值,建构场景符号传播系统,形成地标符号、视觉符号和时尚符号,以场景呈现和场景再现的方式扩大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促进黄河文化精神的弘扬。
[本文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智能时代可穿戴设备的场景应用对纺织服装院校传媒类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1BKJGLX548;河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G时代新媒体营销传播的场景化与智能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463);中原工学院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基金项目“智媒时代虚拟社交场景中青少年的自我建构研究”(项目编号:K2020QN0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6):33.
[2]王伟.融媒体背景下黄河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11):53.
[3]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8(12):98.
[4]慕海昕,彭兰.新体验、新风险:5G环境中的人与传播[J].新闻论坛,2019(3):20.
[5]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0.
[6]郑蕾,高素娜,李亦奕.揭秘“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光影背后的故事[N].中国文化报,2021-06-10(4).
(战令琦为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博士;张海斌为中原工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