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黍子植物学特征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全面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84)

黍子属于单子叶禾本科作物,主要在北方地区分布,耐干旱,一年生栽培,黍子成熟时呈现淡黄色,常用来制作黄糕或者酿酒。该种农作物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喜光照,是短日照的禾本科作物,一生需要有效积温早熟品种在1700~1900℃,中晚熟品种在2100~2200℃,整个生育期在80~90d,生长阶段适宜的温度为20~30℃。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小杂粮需求量的逐渐增加,黍子的栽培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基层地区的很多农户一直坚持传统的种植方式品种更新换代较为缓慢,栽培不合理,使得品种的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全面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首次种植管理过程中,应该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种植习惯和种植方式,积极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此来提高黍子的产量和品质。本次研究在对黍子的植物学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黍子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黍子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生育周期相对较短的特征,是内蒙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栽培较为广泛的小杂粮产品和抗旱作物。由于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无霜期相对较短,降水较为集中,年降水量较少,黍子在这些地区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和种植优势,在当地的旱作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内蒙古清水河县依托当地的气候特征,大力发展黍子种植产业,黍子的种植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以此来实现农田利用效率的提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致富增收。

一、黍子的植物学特征

1、黍子的形态特征

黍子是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属于禾本科黍属,植株高度一般在50~150cm之间,有的品种可达2m以上,茎直立呈绿色或紫色,表面光滑,节间较长,叶片狭长,呈条形,叶缘平滑,叶面光滑或略有毛。黍子的花序为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枝端,小穗呈长圆形或椭圆形,通常有2~3小花,小花两性,颖果呈椭圆形或长圆形。颖果为黍粒,呈黄色、白色或红色,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或略有皱纹,黍粒的长度一般在2~5mm之间,宽度在1~2mm之间。黍子的根系为须根系,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种子即为黍粒,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不仅可以作为粮食,还可以作为饲料、酿酒原料等。

2、黍子地理分布和环境适应性

黍子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从地理分布来讲黍子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广泛种植,非洲的部分地区如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也有种植。在中国,黍子的种植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黍子适应性较强,耐旱、耐寒、耐盐碱,对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对土壤适应性广,在沙质、壤土、黏土等多种土壤上均可生长,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为最佳。耐旱但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水分,在干旱地区,黍子可通过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产量,生长发育阶段对光照要求较高,适宜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

二、黍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黍子轮作倒茬模式

根据黍子的生长特性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前茬作物,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但要注意避免重茬,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黍子的产量和品质,轮作周期为3-5年。一般推荐第一茬种植小麦或玉米,第二茬栽培黍子,第三茬豆类(如大豆、绿豆等),利用豆类作物根系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第四茬继续种植小麦或玉米,第五茬栽培黍子。

2、黍子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黍子种植之前应该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轻黏壤土,pH值在6.0~7.0之间,保证种植地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避风向阳的田块,避免连续种植黍子或与黍子同科的其他作物,播种前1~2个月进行翻耕种地,使用旋耕机或机耕翻耕,将土壤翻松,清除杂草和残茬,深度20~25cm。结合整地还需要做好底肥施入,这个阶段施肥主要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并搭配适量的化肥,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667m2,氮磷钾复合肥50~75kg/667m2,将肥料均匀撒施在田面上,然后翻耕入土壤中。整地结束之后进行爬坡和土壤镇压,使用耙子或旋耕机耙磨,耙磨深度5~10cm,将土壤耙细耙平,破除大土块,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播种前1~2d对种植地进行一次镇压处理,使用镇压器或人工踏压,镇压深度应控制在5~7cm,压实土壤,营造一个有利于种子萌发生长的环境。

3、黍子优质品种选择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9°35′~40°35′,东经111°21′~112°07′,东南与山西省的平鲁县、偏关县相邻,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相望,北连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总面积约为2859km2,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促且炎热,年平均气温约为7.5℃,一月平均气温约为-11.5℃,七月平均气温约为22.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7.1℃,年日均气温5℃以上的持续天数为198d,日均气温0℃以上的持续天数为232d,年平均日照时间约为2900h,无霜期平均为135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10mm,但年际变化较大,最高年份可达620.8mm,最低年份仅为184mm,年蒸发量约为2577.2mm,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年份蒸发量可达降水量的14倍。独特的气候特征,十分适合黍子的生长,在黍子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选择耐旱性强、抗寒性好、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在清水河县,推广应用较好的黍子品种主要有赤黍1号、晋黍8号、晋黍4号、雁黍7号、雁黍8号等。

4、黍子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黍子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是确保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重要环节。播种前1周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晒种,最好在10:00~15:00之间进行,将黍子种子均匀地摊放在干燥、通风的场地上,厚度以2~3cm为宜,晒种时间1~2d,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种子温度过高,影响发芽,晒种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种子,确保均匀受晒,防止雨水淋湿,影响晒种效果。将晒干的黍子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普通黍子种子浸泡时间为6~8h,杂交黍子种子浸泡时间为4~6h,浸泡后要及时捞出,晾干至表面无水珠。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播种前选择相对应的药物进行针对性的办证处理,例如对于黑穗病、纹枯病等危害较为严重的种植地可以将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g与黍子种子5kg混合,搅拌均匀后堆闷4~6h,使药液充分吸收,还可以将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g与黍子种子5kg混合,搅拌均匀后堆闷4~6h,或者使用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g与黍子种子5kg混合,搅拌均匀后堆闷4~6h。为有效防治苗期害虫可以将杀螟硫磷乳油50g与黍子种子5kg混合,搅拌均匀后堆闷4~6h,或者将辛硫磷乳油50g与黍子种子5kg混合,搅拌均匀后堆闷4~6h。在拌种过程中,要确保药剂与种子充分混合,拌种后将种子堆放于阴凉通风处,待药液被种子充分吸收后,再进行播种。

5、黍子科学播种技术要点

黍子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通常在4月中旬-5月初进行播种,采用机械化调拨播种方式,行距25~30cm,播种深度2~3cm,播种量1.5~2.5kg/667m2。在播种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种子分布均匀,避免出现局部过密或过稀现象,播种深度一致,播种后要及时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

6、黍子田间精细化管理

①查苗补苗间苗定苗

出苗后3~5d进行大田查苗,人工逐行逐株检查,查看出苗情况、苗势及分布均匀度,查苗后发现缺苗或死苗时及时补苗,选择健壮的同品种幼苗,挖穴补种,覆土压实。黍子生长到2~3叶期进行间苗操作,弱苗、病苗、畸形苗间除,保留健壮苗,逐行逐株间苗,注意不要伤及根系,生长到4~5叶期按照株距10~15cm,行距25~30cm进行定苗操作,人工逐行逐株定苗,根据定苗标准间除多余幼苗,注意不要伤及根系。

②黍子中耕培土技术

在黍子出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目的是松土,防止土壤板结,有利于出苗,深度要浅为3~5cm。黍子幼苗生长到3~5叶期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中耕深度为5~10cm。在黍子幼苗生长到7~9叶期时,进行第三次中耕,目的是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中耕深度可以适当加深为10~15cm。在最后一次中耕松土基础上进行一次大培土,培土高度控制在5~8cm,促进黍子根系生长。

③黍子追肥灌溉要点

黍子追肥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在黍子拔节期,第二次在黍子抽穗期,这两个阶段以氮肥为主,比较搭配使用适量施用磷肥和钾肥。在黍子拔节期,施用尿素15~20kg/667m2,撒施于行间,然后进行浅锄,使肥料与土壤混合,抽穗期,施用尿素10~15kg/667m2,撒施于行间,然后进行浅锄,生长中后期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钾100~150g/667m2,兑水10~15kg进行叶面喷洒,间隔7~14d,使用一次必要时可以使用1~2次。结合追肥还需要做好灌溉处理工作,确保在上述两个阶段,大田的灌溉量能够控制在30~40m3/667m2和40~50m3/667m2,推荐采用喷灌或者滴灌灌溉方式,保证灌溉之后大田土壤墒情能够维持在70%~75%。

7、黍子种植中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黍子黑穗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黍子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禾本科作物病害,发病后病穗通常较健穗短小,直立不下垂,外观可能不畸形,但抽穗时间会稍晚于正常植株,籽粒会膨大,表面包覆一层灰膜,这层灰膜不易破裂,当灰膜部分破裂时,会散出黑色的粉末,这些粉末是病原菌的冬孢子。病粒比正常籽粒稍大,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通常不会发芽或发芽率极低。有些患病植株还会表现为生长点受到侵染,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可能变窄,颜色变浅,生长速度减慢,茎秆可能较细,分蘖增多。着病情的发展,病株的穗部会逐渐枯萎,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死亡。防控该种病害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病害发生初期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②黍子红叶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黍子红叶病首先对叶片造成严重危害,植株叶片呈现红化或黄化现象,病情严重时叶片会逐渐变薄,失去原有的绿色,呈现出淡黄或红色,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边缘可能出现褐色或黑色病斑,严重时叶片会干枯死亡。发病后整个植株表现为矮化,生长速度减慢,植株高度明显低于健康植株,茎秆变细,质地变脆,容易折断,穗颈变短,导致穗部发育不良,籽粒变小,结实率降低,甚至出现全株不实的情况,穗部颖壳和芒也可能出现红化或黄化现象。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根系变短,吸收功能减弱,根系容易拔起,纵剖根茎基部,可见韧皮部变褐坏死。苗期染病严重的植株会枯死,轻者生长异常,叶片可能出现红色短条纹,逐渐向下方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红。防控该种病害可使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③黍子细菌性叶斑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黍子细菌性叶斑病,是由一种叫作丁香假单胞杆菌的细菌引起的,它主要侵害黍子的叶片和叶鞘。初始时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呈不规则形状,水渍状,边缘模糊。随着病菌的扩散,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褐色或黑色的大斑点,边缘有黄色晕环,在叶鞘上,病斑为褐色,形状不规则,有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和叶鞘枯死。在病情严重时,病斑扩展到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死,提前脱落,植株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黍子生长缓慢,产量降低。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导致黍子茎秆出现病变,病菌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茎秆,造成茎秆内部组织腐烂。在病情严重时,茎秆变黑、枯死,导致植株倒伏、死亡。防治期间可使用50%DTM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每隔5~7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④黍子粘虫生长特点及防治措施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内横线通常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卵长0.5mm,半球形,初产时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体色由淡绿至浓黑,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头部红褐色,头盖有网纹,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各有1列齿状点刻,臀棘有刺4根。黏虫幼虫主要取食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小孔,3龄后形成缺刻,5~6龄达到暴食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幼虫也会咬食茎秆,造成嫩茎或籽粒被吃掉,严重时整片田间的幼苗可能被吃光。黏虫发生严重时,可导致作物减产10%~20%,严重时甚至达到50%,甚至绝产。防控该种害虫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在黏虫幼虫发生初期开始喷施,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⑤黍子栗灰螟生长特点及防治措施

黍子栗灰螟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黍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成虫为灰褐色,体长约10~15mm、翅展约25~30mm,前翅中央有1条明显的灰白色纵纹,后翅灰白色,幼虫为白色或淡绿色,体长约20~30mm,头部黄褐色,体表有细小的毛,卵为椭圆形,长约0.5mm,表面光滑,呈淡黄色。幼虫在叶片上取食,形成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叶片仅剩叶脉,在心叶内取食形成空洞,影响植株生长,在穗部取食,形成空洞,导致籽粒减少,产量下降,在根系附近取食时,导致根系受损,影响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防控期间可使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施,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综上所述,黍子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具体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从合理轮作倒茬、种植地的科学选择、科学播种、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满足黍子的生产需求,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  黍子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