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强调在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细化的操作与控制,以确保畜禽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效,本文旨在探讨通过科学选址布局、优化畜舍建设、精选畜禽品种、精细化饲养管理、提高繁殖水平以及关注生产指标等综合技术措施,以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畜舍科学选址与布局
科学选址与合理布局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石,对于提升养殖效率至关重要,在选择养殖地点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导向,确保养殖活动的合法性与可持续性,应优先考虑地势较高、地形开阔且平坦的区域,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便于排水排污,还能有效防止洪涝灾害,为畜禽提供一个干燥、卫生的生活环境。场区建设需体现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理念,注重实效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在规划布局上,应明确划分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核心生产区、隔离区以及无害化处理区,各区域间需保持适当的距离,并通过物理屏障进行有效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同时,养殖场的构建还需充分考虑地形特征与资金投入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科学合理的选址与布局,不仅能为畜禽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地成长空间,还能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养殖业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二、畜舍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
畜舍的建设需充分考虑畜禽的生理特性和生产需求,确保每栋畜舍都能为畜禽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布局上,应根据饲养规模、饲养模式及生产工艺流程,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如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等,确保各区之间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生产区内,不同用途的畜舍应分区建设,如繁殖舍、育雏舍、育成舍、成年舍等,以满足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畜舍的结构设计应兼顾实用性与耐用性,屋顶可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如彩钢瓦、夹心板等,以减少外界环境对舍内温度的影响,墙体应选用防水、防潮、耐腐蚀的材料,如砖混结构或轻质隔墙板,同时设置合理的通风窗和排气扇,以保证舍内空气流通,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地面应铺设防滑、易清洁的材料,如水泥地面或环氧地坪,并设置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和清粪。在设施设备配置方面,环境控制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基础的温湿度调节设备外,还应配备空气质量监测仪,实时监测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并联动通风设备进行自动调节,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光照系统应采用节能高效的LED灯具,根据畜禽的生长需求设定合理的光照时间和强度,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对于饲喂系统,应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如养猪场可采用智能化母猪饲喂站,根据母猪的妊娠阶段和体况自动调整饲喂量;养牛场则可配备TMR搅拌机,将各种饲料原料混合均匀,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饮水系统也应实现自动化,确保畜禽随时都能喝到清洁、新鲜的水。此外,畜舍内还应配备完善的消毒防疫设施,如紫外线消毒灯、高压冲洗机等,定期对畜舍及设备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粪污处理系统也是畜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干湿分离、发酵等处理技术,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为确保养殖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畜舍还应配备备用电力设施,如柴油发电机或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应对突发停电情况。
三、畜禽的品种选购引进
畜禽的选购与引进是养殖成功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后续的生产性能与养殖效益,为确保引进的种畜禽、雏禽及仔畜健康且品质优良,养殖场应遵循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并一次性引进足够数量的种源,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选择种源时,务必考察种畜禽场是否位于非疫区,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与《动物防疫合格证》,以及其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措施是否严谨完善。引进后,新畜禽需先在隔离区进行为期15d的健康观察,确认无疫病后方可进入正常生产群,以确保整个养殖体系的生物安全。在品种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及养殖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挑选最适合本场生产经营方向的品种或配套系,对于追求快速生长、高产蛋率或高产奶量的养殖场,可考虑引进如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进口猪种;若注重饲料报酬,节粮型品种如农大三号等矮小品种则是不错的选择;而追求特色风味或市场差异化的养殖场,则可尝试太行鸡、深县猪和牛等地方特色品种。在商品猪生产中,杜洛克常作为终端父本,以其良好的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及优质的酮体品质,显着提升养殖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品种选择,养殖场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为养殖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禽畜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禽舍光照及温湿度要求
在禽畜养殖环境中,光照的均匀分布至关重要,需确保每个角落都能获得恰当的光线覆盖,为实现这一目标,禽舍内部应巧妙设计错层光源布局,确保各层禽畜都能享受到适宜的光照强度,促进健康成长,特别是全封闭禽舍,应引入全自动化照明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光照周期,LED节能灯因其高效能、低能耗特性成为理想选择,此外,光的颜色对禽畜生产性能亦有显着影响,如在蛋鸡舍内采用红色灯光,不仅能提升产蛋率约10%,还能有效预防鸡啄癖行为。对于雏鸡,初期应采用高温育雏策略,确保雏鸡能在笼中自然分散,避免拥挤和喘息现象,同时,牛舍及采食区域应配备风扇,并通过多路控制系统灵活调节,根据气温变化或特定时段适时启动,确保空气流通无死角,风扇风速需保持在2.8m/s以上,以达到最佳降温效果,此外,牛舍还应安装喷淋系统,喷头需精确调整角度,确保能覆盖到牛的躯干,特别是瘤胃区域,大水滴应能有效触及乳房及饲料,促进消化吸收。猪舍清粪方式多样,既可采用刮板机或人工清理,也可选择水泡粪模式,结合自动控制系统,灵活应对夏冬季节对通风换气的不同需求,养殖者应密切关注天气动态,特别是在季节交替和极端天气条件下,需提前加固畜舍结构,减少畜禽的应激反应。在使用煤炭或柴火取暖时,务必重视通风换气,以防畜禽舍内缺氧及有害气体积聚,保障畜禽健康安全。
2、畜禽饲养密度调控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养密度的合理调控是确保养殖效益与动物福利的关键,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畜禽,应灵活调整其饲养空间,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饲养密度过低,导致场地与能源资源的无谓浪费;同时,也要防止密度过高,以免畜禽间过于拥挤,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可能引发疾病传播。因此,需根据畜禽的种类、生长阶段及个体大小,科学规划饲养区域,确保每一只畜禽都能拥有适宜的生活空间,通过精细管理,既提高了养殖效率,又保障了畜禽的健康与生产力,实现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畜禽饲料营养精准调配
①畜禽饲料配方
在畜禽养殖实践中,饲料配方的科学调整是提升养殖效益的核心环节,需依据畜禽的生长阶段与品种特性,精准匹配营养成分,确保各阶段营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换料过程应循序渐进,避免在畜禽生理敏感期进行,以减少应激反应。同时,应密切关注饲料库存状况,灵活调整配方与投喂量,实现精准饲养,最大限度减少饲料浪费。为降低饲料成本,可积极探索替代原料,如棉粕、菜籽粕及发酵料等,合理替代部分豆粕,既保证了饲料品质,又有效控制了养殖成本。
②畜禽饲喂方式
在夏季高温时节,牛场的饲喂管理需特别关注,针对TMR(全混合日粮)的给料方式,应做出适时调整,以应对高温带来的挑战,建议增加清晨与夜晚等凉爽时段的TMR投料比例,利用这些时段的气温较低,有利于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同时,应每1~2h进行一次推料操作,防止TMR堆积过厚而引发发热变质,确保饲料品质,对于青贮饲料,应遵循“随取随用”的原则,TMR也应现拌现喂,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的二次发酵,从而保障饲料的营养价值与适口性,促进牛只的健康生长。
③畜禽饲料品质
在畜禽养殖中,饲料品质的管理是保障养殖成功的关键一环,从源头抓起,严格把控饲料的采购与质检流程,确保每一批饲料都符合质量标准,合理的储存也至关重要,需根据饲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避免受潮、霉变等情况的发生。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养殖场,更应未雨绸缪,提前储备7~10d的饲料量,以应对可能的交通中断风险,确保饲料供应的稳定,避免骤然换料对畜禽造成的应激。此外,饲料的形态也需根据畜禽的生长阶段与需求进行调整,例如,猪只,尤其是断奶后的仔猪,饲喂粥状料不仅能提高其消化率,还能有效降低因饲料源问题引发的疫病风险,为畜禽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以显着提升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④畜禽饮水卫生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确保饮水的自由获取与卫生质量是维护畜禽健康的重要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定期对水箱及水线进行彻底清洗,以消除污垢与细菌,保障水质的清澈与卫生。同时,应加强对室内水管系统的维护,及时修复任何跑、冒、滴、漏现象,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与畜舍环境的潮湿,对于室外水管,则需做好冬季的防冻措施与夏季的防晒处理,确保水流畅通无阻,为畜禽提供稳定的水源供应。通过这些细致的管理措施,不仅能够保持畜舍的干燥与清洁,还能有效提升畜禽的饮水安全与生产效率。
⑤畜禽免疫预防
在畜禽养殖中,免疫预防是保障动物健康、防范疫病的关键措施,需紧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充分考虑当地疫病流行状况及本场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并执行一套科学的免疫程序,疫苗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所选疫苗具有合法的批准文号,来源可靠,质量有保障。在实施免疫时,应严格遵循正确的免疫方法,确保疫苗的有效接种,建立定期的免疫监测机制,通过抗体检测等手段,及时评估免疫接种的效果,对于免疫不合格的畜禽,需及时补免,确保整个群体的免疫水平,为畜禽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护屏障。
⑥畜禽饲料药残控制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残留是确保食品安全与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饲料组成需严格遵守农业农村部相关公告及国家标准,如第250号公告与GB13078的要求,坚决杜绝产蛋期禁用药物的添加。同时,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也必须符合农业部第2625号公告的规定,确保饲料的安全性与合规性,为防范疾病,应摒弃抗生素的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严禁在饲料中添加任何以促进生长为目的的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激素或其他生长促进剂,推荐采用微生态制剂或中兽药等天然、安全的方式进行疫病防控,既保障了畜禽的健康,又维护了食品的安全与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⑦养殖场卫生消毒
养殖场应构建全方位的卫生消毒体系,以确保生物安全,在场区入口,需配备车辆消毒池与消毒棚,同时设置人员消毒通道,采用熏蒸或洗澡方式,有效阻隔病原传播,生产区内,主干道与畜禽舍入口均应设置消毒池,并辅以顶部喷雾消毒系统,形成立体消毒网络。此外,还需配备流动消毒设备,以便随时对关键区域进行强化消毒,消毒剂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确保其对人畜安全无害、对设备无腐蚀、对环境友好,且在畜禽产品中无残留,对于病死畜禽与粪污,应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流程,防止病原扩散,保障养殖环境的清洁与安全。
⑧利用测定数据科学指导生产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地方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的专业优势,对奶牛进行全面、细致的测定,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基于这些翔实的测定数据,需及时分析并调整牛群结构,优化饲料配方,以精准满足不同生长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同时,应依据测定结果改善养殖环境,为奶牛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从而有效提升牛群的健康状况、繁殖效率及牛奶的单产水平,此外,为确保TMR(全混合日粮)的制作品质,可采用滨州筛等先进工具进行检验,确保饲料的均匀度与适口性,为奶牛的高产稳产提供坚实保障。
⑨及时调整畜禽群体结构
依据畜禽的生长性能与生产效率,需动态调整繁殖群、生产群及后备群的结构,重点关注整齐度、死淘率、产蛋率等关键指标,及时剔除生长迟缓、生产性能低下的个体,如胫长、体尺体重不达标,日增重缓慢,产蛋或产奶量低,以及屡配不孕的畜禽,同时,应把握最佳出栏时机,以实现饲料报酬的最大化。
五、提高畜禽繁殖水平
提升繁殖水平需注重科学选种与选配,依据养殖场的生产目标与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配种公牛或种公猪,要避免过早或过迟配种对畜禽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对于不符合种用标准的个体,应及时进行更新淘汰。同时,需定期监测精液产品的活力、密度及有效精子数等关键质量指标,以确保繁殖效率与后代品质。
六、关注畜禽生产指标
在畜禽养殖中,应密切关注各项生产指标,以确保养殖效益,对于蛋鸡,期望500d产蛋量达到300枚,通过科学管理,延长饲养周期至700d,产蛋量可达500枚,料蛋比方面,密闭舍为2.1∶1,开放舍则为2.3∶1。商品代肉鸡应在42d内出栏,料肉比控制在1.45∶1,奶牛305d的单产应达到10t。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量应提升至20头,且商品猪在180d以内即可达到100kg的体重,这些指标的实现,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养殖业的成功与精细化管理密不可分,通过科学选址、优化畜舍、精选品种、精细饲养、提高繁殖水平及关注生产指标等综合措施,养殖场能够显着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加强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提升畜禽生产性能与产品质量的关键,更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