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规律及防控应急策略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8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猪的生长发育繁殖危害甚大,制约着猪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给百姓的肉食需求和畜牧养殖业经济带来极大的困扰。由于病毒本身结构和环境影响因子的复杂性,猪在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后,会表现出很多不同的症状,而症状的多重表现更加增大了防治的难度。因此,通过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有利于找到切实可行的抗病毒方法,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保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帮助养殖户创收增效,促进猪肉市场的良性运转,对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原因及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特征为发病生猪的耳朵呈现异常的蓝紫色,并伴有呼吸不畅、妊娠母猪繁殖问题、免疫系统严重损伤,有引发其他传染病的风险。该病是由猪繁殖及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属于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与动脉炎病毒属,是一种具有椭圆形病毒粒子的单股正链RNA阳性病毒。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在病毒分类学上的地位明确,与其他病毒类别有明显区分,不存在错误分类信息。在血液相关特性方面,目前尚未发现其具有直接影响血液凝固过程以及导致哺乳动物和鸟类红细胞典型凝集现象的相关机制,但鉴于病毒感染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的复杂性影响,不能完全排除其在感染进程中通过间接途径对血液相关细胞与系统产生潜在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影响。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①猪群的养殖密度过高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当猪的数量过多,相互接触频密,往往导致疫情的暴发和传播,特别是在猪之间的空气和环境条件不良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病毒的扩散传播。个别养殖户为提高养殖收益,会增加猪圈的养殖密度,生长环境不良,大量蚊虫滋生,增加疫病的发生率。

②猪群易受外界病毒感染

为保障生猪质量,养殖企业通常会从外部引入优良猪种,由于防疫意识不足,这些外来猪种在进入养殖区时未能实施完备的隔离和防疫措施,致使病猪混入其中,将外来的细菌和病毒带入猪场,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感染,给养殖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生猪成年后进行买卖和交易往往跨地区进行,在运输过程中不经过严格的疫病筛查也使得疫病得到跨地区的传播。

③猪群出现免疫障碍

没有事先为猪群接种疫苗以及使用不合适的疫苗或接种时间不恰当,可能会导致防疫效果不佳,猪的免疫力无法得到有效强化,从而增加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和死亡风险。生猪一旦感染蓝耳病需要立即治疗,但民间兽医对该病的认识不到位,滥用抗生素,不仅抑制了生猪的免疫系统,也易使病毒产生抗药性,出现免疫障碍。

④死猪处理不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通过病猪的呼吸道、粪便和尿液等途径传播。如果处理不当的死猪体内携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病毒扩散和传播。对病死猪的处理不到位,没有杀灭病菌就直接掩埋,使饮用水和饲料被污染,导致疫病的蔓延和扩散,侵入正常的生猪体内,对猪群的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在处理死猪时,应采用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如焚烧、消毒等,确保不会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动物疫病的传播造成影响。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具有地方流行性特征的传染病,目前只在生猪之间传播,患病猪和带病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病猪与健康猪只保持高度接触更易传染此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有平行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无论何种品种、年龄和用途的生猪均有感染风险。其中,4周龄内的幼仔猪和怀孕母猪最容易感染,常呈垂直传播,一头母猪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仔猪,带毒母猪可通过乳汁将病毒传染给仔猪,所以刚出生的仔猪也有PRRS,而平行传播方式主要是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感染个体的流动和与设备的接触也是PRRS传播的重要手段,病毒可以在病猪感染后2~14周内通过接触传播。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持续性感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的重要特征,病毒的潜伏期约为2周,患病周期为3~13周。猪发病之后,症状会有咳嗽气喘、发烧、食欲下降或停止进食、眼结膜发红、眼睛流泪增加和精神状态不佳等。大多数病猪的皮肤、耳朵、胸部和腹部都是红色的,随着病情的进展,皮肤变成蓝紫色,再转化为蓝色。有些猪还较为虚弱,皮肤发黄,发灰,伴有呕吐。大中型猪的症状轻微,伴有体温升高、便秘和体重减轻,母猪感染后同时会发生流产、死产等严重生殖问题。这些症状分为急性、慢性和无症状类型等。

①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急性型

母猪发病后的症状,有抑郁、食欲下降、发烧和不同程度的呼吸急促,妊娠晚期(105~107d)发病后的症状有早产、死产、木乃伊胎、胎儿虚弱等,流产率在50%~70%,死产在35%以上,木乃伊胎儿的概率在25%左右,部分新生仔猪出生后出现运动障碍、瘫痪、呼吸急促等症状。母猪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死亡率增加至40%~80%。少数发病猪还会出现产后乳汁不足、胎盘穿刺延迟和阴道分泌物增加等症状。

满月仔猪可能会出现呼吸问题,如呼吸急促,时有腹式呼吸,同时还有食欲缺乏、体温高于40℃和腹泻的问题。伴有进行性消瘦,眼睑水肿,炸毛和共济失调。少数仔猪在身体表面可以看到紫色的耳朵和皮肤,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增重减少,日增重减少约50%~75%,死亡率增加(10%~25%)。耐药猪生长缓慢,易患继发性疾病。

生长猪和育肥猪仅有轻临床症状和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少数病猪双耳的背部、边缘、腹部和尾巴显现深紫色的皮肤。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种猪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的临床症状,但会导致患病公猪的精液质量下降,使精子畸形并可能带有毒性。

②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慢性型

慢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症状较之急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症状相对轻微,通过事件的增加和疫病的阻断,患病猪的繁殖能力可以达到正常的健康水平。有数据显示,生猪在初次感染并经过6周的时间后,其繁殖参数就能达到感染前的水平。但与此同时,新生猪仔的存活率会下降,母猪的产仔率也会下降10%~15%。即使母猪在繁殖失败之后也可以再次生下健康的小猪,但这些小猪随着时间的增长,特别是在哺乳后期和保育阶段,其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会不断下降,此时便容易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会随之下降。这种感染现象表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保育栏和育肥出栏群中较为活跃。

PRRS病毒发生在感染PRRS的母猪繁殖后2年和PRRS感染后1~3年,猪血液中有病毒抗体,病毒存活率高。因此,要完全扑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对部分猪场的染病幼崽进行试验发现,这些体弱的猪仔含有大肠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嗜血杆菌及巴氏杆菌等其他病菌,也有少数猪场检出IFA阳性,并产生了猪瘟的大肆传播。这说明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导致免疫力下降,使其他病菌也有机可乘,感染慢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生猪往往也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疫病,使猪的生长周期更长,单位时间和成本获得的报酬率下降,许多重量不达标的生猪被运往屠宰场,以降低进一步的损失。倘若未能加强疫病管理和健康监测,患病猪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多,即使慢性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不如急性那般迅猛和严重,依然会导致平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提升,并会每月迎来患病和死亡数量的高峰。

③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无症状型

无症状型表现为感染猪在临床上没有发病的症状,但猪的血清抗体呈现阳性,猪群的阳性率一般在10%~88%,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

PRRSV应使用能够检测致病性感染的研究性器材进行检测,可以将其与猪细小病毒、猪巨细胞病毒、猪肠道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等病原感染区别开。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病毒分离等。需采集病死猪各个器官的细胞组织并及时冷藏保存,送检的样本量要尽可能多,将不同器官的样本分门别类标记送检。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首次在我国发现后,它引起的感染和扩散严重冲击着国内的生猪养殖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挑战,也间接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因此,势必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应对,加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杂症防治的手段,以降低发病率,遏制疾病的进一步传播,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促使猪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的正常运行。

1、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①养殖场的合理选址

科学、合理地选择猪养殖场是关乎猪仔健康生长的首要前提,应选择地处疫病低发区或无疫区的地方,离动物交易市场远一些,避免病菌的传播。选择空气流通、水质纯净、土壤肥沃的地方,这样有利于猪群健康成长。此外,可考虑选择诸如受绿地保护的荒山等非垦区耕地区域,这样既能够满足养殖需求,又不会对农业耕地资源造成破坏,有利于实现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②坚持猪群的自养自繁

坚持自养自繁的原则,建立稳定高质的种猪群,不要轻易对外引入新种。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证猪群的稳定性和品种的纯度,还可以降低引入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关键能有效防止外部病原体通过引种的方式进入猪场并传播到猪群。如果需要引入新种,应在引入之前进行病毒检测,通过检测后严格按照登记、消杀等程序进行引入,并在引入后对外来的猪种进行4~5周隔离,并在检查和确定健康状况后与原有猪种混合饲养。

③猪圈的严格消毒

养殖现场应配备严格的消毒系统,并严格遵守。所有从外面进入农场的人和物都必须进行消毒,未经消毒不得直接进入农场。定期对猪圈进行消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常在将所有猪送入屠宰场,在下一批猪入驻饲养区之前,为控制病害的猪圈进行彻底消毒,并确保消毒后的通风量高于7d,以便猪圈内的病毒能够彻底清洁。

④为猪群接种疫苗

为猪群接种疫苗首先需选择合适的疫苗,综合考虑猪群的品种、易患疾病类型、所处地理区域以及当地疫病流行特点等因素,从而筛选出最为适宜的疫苗进行接种操作。根据疫苗的使用说明和猪群的生长发育阶段,制定合理的接种计划。在接种疫苗前,需要为猪群搭建一个干净、卫生和安全的接种场所,确保接种工作安全与效率。准备好所需的疫苗、注射器、棉球等疫苗注射物品,并使用一次性工具保证操作安全卫生。确定要接种的猪群,按照制定的接种计划逐一对猪进行接种操作。接种后要及时记录接种时间、疫苗批号和猪群的接种情况,还要观察猪群的身体状况、食欲和反应等,确保疫苗接种效果和猪群的健康安全。对于现代大型养殖场,建议全场猪只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种猪每6个月接种一次疫苗,母猪在交配前需要保证对病毒产生免疫。母猪在分娩的前12d第1次接种蓝耳疫苗,仔猪满月或超过1月后,则需进行第2次接种。

⑤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

感染PRRS病毒的猪场应严格关闭,以免病原体在周边猪场传播,而发病的养猪场也应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在猪场内部的广泛传播。对于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而流产的母猪,所生的死猪仔和胎衣,必须依据规范的程序处理,例如深埋和火葬等无害化方式。在处理完毕后,对仔猪所在的种猪室和猪圈也要彻底消毒和清洁,而那些存活下来的猪也要进行隔离处理,其体内可能仍然长久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视情况接种灭活疫苗。

⑥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

大规模饲养肉猪应实行完全封闭的户外饲养方案,采用现代科学饲养方法,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饲料管理,合理搭配并投喂优质的饲料,保证足够的清洁饮用水,保持饲养区域干燥。猪粪便和尿液应及时清除并安全处理。避免饲养环境过于拥挤,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

⑦减少猪群流动

猪舍内若发现疫情,应及时对生猪的交易按下“暂停键”,并尽可能快速打扫出干净消毒的猪舍,将健康猪进行单独分离饲养,以免病猪与健康猪混养,降低病原体传播给其他猪群的风险,并使用专用隔离喂猪栏治疗病猪。特别是对于病猪的进出,应特别注意,而猪群整体的生长动态要时刻监测。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药物辅助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侧重于疾病预防,必须控制应激及其他相关疫病,兽医必须仔细诊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症下药,对抗菌药物用量适当,严格监控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反复换药。在高温的环境下,给猪接种疫苗时,建议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和其他抗应激和自身免疫药物,以减少猪生病的可能性。建议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公猪每月或每季度预防1次:每吨饲料添加混感抗(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甘草)3000g,多西环素400g连用7d;每周2次消毒:消毒药1∶500倍稀释喷雾。

对于已发病猪,可以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中药治疗:连翘10g、银花藤20g、赤芍10g、玄参15g、生石膏50g、生地黄18g、牡丹皮10g、黄芩15g、板蓝根15g;如有高热加水牛角30g、麦冬15g、丹参10g,加水2000mL,浸泡30min,煎沸10min后,自然放凉。大猪每次服用100mL,每日3~6次,小猪每次服用20~50mL,每日3次,患病猪基本存活。中药治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持久性要远远高于疫苗和抗生素。

西药治疗:对病猪进行单独隔离后,为其注射猪血清,口服阿莫西林片,并施用干扰素。在治疗过程中,若病猪出现其他症状,可考虑使用混合血清以增强治疗效果。需注意,应确保所有猪都能得到相应的关注与治疗安排,以便有效控制疫病传播并促进猪群的康复。

综上所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传染性高、传染性强、流行期长的疾病,需要开展饮食管理、永久免疫、全面消毒防控等工作。畜牧场和猪瘟防治区要建立可行的清理预案,循序渐进开展作业,积极推进隔离猪瘟无猪瘟生物安全区,结合当前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和应对机制,增加防疫装备储备,加强应急训练演练,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疫情,立即按照“快速、严格、小规模”的原则,按照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开展防控治疗,以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标签:  综合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