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生”模式下小龙虾养殖核心技术的规范化实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38)

近年来,随着小龙虾消费量的逐年攀升,市场行情呈现出积极趋势,小龙虾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稻虾生态一体化养殖模式,它不仅确保了粮食产量,维护了生态平衡,还提升了小龙虾的品质。本文对小龙虾养殖中的“稻虾共生”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内容涵盖了养殖地点的选择、稻田的改造、适宜水稻品种的挑选、苗种的选择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旨在提高“稻虾共生”模式下小龙虾产量,以满足“稻虾共生”模式的内在要求。

小龙虾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蟞虾科的水生生物,主要栖息于淡水环境。由于其肉质鲜美、适应环境能力强以及繁殖力旺盛,该物种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龙虾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并不苛刻,属于杂食性生物。因此,结合虾类养殖与水稻种植的“虾稻共生”模式,已成为该产业中主要的养殖方式。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小龙虾的生长环境,还优化了稻田的排水和灌溉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方法。

一、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运用优势

将小龙虾养殖与稻田耕作相结合,能够显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确保稻田的综合种植效益。所谓的“稻虾共生”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在种植过程中适量施用化肥,不仅能够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同时还能为稻田内的其他生物创造一个更为适宜的生态环境。若稻田仅种植水稻,通常需要频繁进行杀虫和除草作业,农药的使用次数可能高达5~7次。这不仅增加了水稻种植的成本,而且农药残留亦可能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在稻田中引入小龙虾养殖,由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小龙虾除了摄食稻谷外,还能消耗掉稻田中的其他动植物,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减少对稻米营养的消耗,同时降低农药使用成本。小龙虾的广泛生活习性使其能在稻田中清除氧化层,促进化肥分解,提高土壤的渗透性,进而实现增产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在稻田中培育小龙虾,可以为小龙虾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增加其生长量,实现小龙虾养殖的目标。应用“稻虾共生”技术,能够持续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稻田的生态功能进行整体优化,全面提升水稻和小龙虾的生长品质,持续提高品质和安全水平,确保稻米和小龙虾的生产更加可持续。

二、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运用的要求

“稻虾共生”技术在小龙虾养殖中的应用,对其性能的要求更为严格。为了使水稻具备更佳的持水能力和肥沃的土壤,以促进进出的便利性。为了确保小龙虾的生长环境,水田内侧应构建专业化的回形虾沟渠,通常占据水田总面积的大约10%。例如,在稻田中,回形虾沟的宽度应保持在3~5m,水深和沟深应控制在0.8~1.2m,沟深约为1.5m。同时,应在田埂边缘安装防逃网,高度需控制在30~50cm范围内,以合理规划稻田的总体布局。在实施“稻虾共生”技术的同时,还需在水田中培育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存在为小龙虾提供了栖息和蜕壳的场所,有效净化了水体环境。通常,水生植物种类主要是水瓜类,使用时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适当控制水瓜田的面积。为了提升小龙虾的存活率,可以采用“稻虾共生”模式对稻田进行改造,改造后用石灰消毒,并引进小龙虾,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要点

1、科学挑选稻虾种植养殖位置

在实施“稻虾共生”技术之前,必须精心挑选适合小龙虾与水稻共同生长的适宜场所,以促进它们之间的和谐共生。首先,作业人员需要对整个地块的地形进行细致的勘察,以便进行挖沟工作;考虑到稻田水位通常不高,夏季的气温对小龙虾的生长具有显着影响,因此需要在稻田四周开挖环状沟渠,确保小龙虾的生长环境。对于规模较大的稻田,环状沟渠可以设计成“井”字形或“田”字形。通常情况下,环状沟的下口宽度为0.8m,上口宽度为3m,沟渠与稻田之间的间距为1.5m。稻田中的环状沟深度一般保持在0.5~0.8m,宽度在1.5m左右,坡度比为1∶2.5。在布置环状沟渠之前,操作者应先对相应区域内的小龙虾进行适当的养殖管理,确保每只小龙虾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有效保障“稻虾共生”技术的实施效果。此外,在小龙虾的养殖过程中,由于个体大小不一,容易逃逸或丢失,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小龙虾为例,它们通常具有攀爬和挖掘的能力,所以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时,应安装适当的逃生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钙塑板结构,由聚乙烯网格构成,网格高度为1m,并且上下两层需要进行加固设计。例如,在网兜中使用的钙塑板,其总高度约为15cm,并通过铁丝和竹子进行加固,安装完成后,应将其浸入水中进行适当的测试。

2、“稻虾共生”稻田的改造方法

为了提升“稻虾共生”技术的实施效果,在培育小龙虾之前,必须对稻田进行彻底改造。特别是,需要对稻田周边的田垄进行全面地观察,并适当增加田垄的高度和宽度。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水渗漏,还能为小龙虾提供必要的保护,从而提高稻田改造的合理性。通常,田埂的高度应保持在1m左右,高于稻田水平面,而埂顶的宽度则应保持在2m以上。此外,必须使用新土进行夯实作业,确保没有渗漏问题。如果稻田已经使用超过一年,则需要进行再次改造,并对“稻虾共生”工艺的运行流程进行合理规划。例如,在改造稻田时,首先应排出沟渠中的积水,然后对底层淤泥进行精确处理,接着将部分底层淤泥晒干直至出现裂痕。当虾沟底部干燥时,操作者应向其中注入10~15cm的新鲜水进行换水,并在投入小龙虾前,使用生石灰进行至少15d的消毒处理,生石灰的用量应达到75~100kg/667m2。这一措施能有效控制虾沟内的环境,防止病菌的出现。在投放小龙虾前,还需将50~80cm深的清水灌入虾沟,并将200~500kg/667m2的农家有机肥合理混合,水深保持在50~80cm。

3、选择栽培水稻品种

在实施“稻虾共生”模式时,必须对水稻品种进行科学筛选。选择稻米品种时,除了要充分考虑稻米的固有特性外,还应考虑其与小龙虾生长的相容性。目前,应优先选择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成熟期短的新型品种,如协优系列、汕优系列等,并确保进行籽粒质量检测。在水稻种植前,应对水稻生长状况进行全面观察,稻田应施用10~15kg/667m2过磷酸钙和200~300kg/667m2农家肥,均匀撒入稻田中。由于目前使用的生态肥料具有特殊配方,能够显着提升稻田的利用效率。在秧苗移植时,结合边行和条栽技术以保证质量。稻田移栽密度一般为30cm×15cm,但为改善小龙虾环境,需科学规划。例如,30cm间距为一垄,60cm为两垄,两垄间保持20cm~40cm。精确测量边沟位置并画线,以保障种植和生长。稻田可形成穴13,500个/667m2,每穴需移植3~5棵水稻,提升育秧科学性。

4、小龙虾虾苗放养要求及规格

①小龙虾苗种选择要素

所投放的小龙虾苗种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生命力、光滑的体表、完整的四肢,并且无疾病和损伤。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本地繁殖或自行培育的小龙虾苗种。若必须从外地采购,应采用干式运输方式,并确保运输时间不超过2h。

②小龙虾放养前的试水和缓苗

小龙虾在正式放养前应先进行试苗和缓苗试验,只有在试验确认无异常后方可进行投放。试验方法包括将少量的小龙虾苗置于准备放养的稻田水中,观察24h,若虾苗存活,则可继续放养。缓苗处理则是将小龙虾苗浸入田间水中1min,接着提起搁置2~3min,之后再次浸入水中1min,重复此过程2~3次,确保虾体及鳃腔充分吸收水分后,方可进行放养。这一过程能显着提升苗种放养的成活率。

③小龙虾的放养时机

为了防止日光直射,选择在3月下旬~4月中旬期间,挑选晴朗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投放。通常情况下,投放20~25kg/667m2规格为200~300尾/kg的虾苗。在育苗期间,应在稻田中泼洒Vc应激剂,以减轻小龙虾苗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其存活率。

5、稻田小龙虾日常管理

在3月~6月初期间,除了通过施用肥料来培养自然饵料外,还可以使用新鲜的杂鱼糜或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2%的虾粉进行喂养。注意,在水温低于10℃时不宜投喂;当水温在10~15℃时,应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适量投喂虾粉和豆乳;而当水温超过15℃时,初始投喂虾粉量为7.50~15.00kg/667m2,并且每周可增加3.75~7.50kg/667m2。通常情况下,每天下午4点~5点之间投喂1次,但具体投喂时间和量应根据水温、气候、水质和摄食情况灵活调整。在日饲料中添加应激维生素C、离子钙等,每隔15~20d进行1次,持续3~5d。

6、稻田小龙虾养殖水质管理

①田间水位调控

为调节水温以促进小龙虾快速生长,需在4月底之前采取相应措施。具体方法如下:在晴朗及阳光充足的天气里,应降低水位以促进水温升高;而在雨天或气温较低时,则应提高水位以保持水温稳定。进入5月份后,应逐渐将田间水位提升至20~30cm。

②田间水质管理

确保田间水体的溶解氧含量维持在5mg/L以上,pH值保持在7.0~8.5之间,透明度维持在25~35cm。同时,应每隔20d注入1次生石灰水,用量为3~5kg/667m2;每隔15d泼洒1次微生物菌剂,以实现对水体质量的有效调控。

7、稻田其他管理措施

每日应巡视田间1次,确保防逃装置完好,并检查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格栅过滤器,确保无虾逃逸。同时,检查田埂是否有渗漏现象。雨季期间,特别要注意防止水田因积水而引发的泛滥。在小龙虾生长期间,可在稻田边缘安置稻草人,以驱赶水鸟。若发现虾类疾病,应立即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并确保使用符合标准的药物。

四、稻田小龙虾常见病虫害防治

1、纤毛虫病的危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①纤毛虫病的危害特征

小龙虾纤毛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其病理机制源于一种名为蠕形轮虫的单细胞寄生生物。蠕形轮虫能够附着在小龙虾的多个部位,包括鳃、腿和胸部,并利用其触角上的纤毛来摄食,从而损害小龙虾的健康。一旦感染,小龙虾的体表可能会覆盖一层薄薄的白膜或丝状物质,导致其活动能力减弱,并且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小龙虾甚至可能因脱水而死亡。

②纤毛虫病的防治措施

小龙虾纤毛虫病的防控,需要从养殖环境、管理方法、防治措施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防治策略,以确保小龙虾的健康并提升养殖效益。首先,提升饲养环境卫生水平。在饲养池和相关用具上,应迅速清除并消毒污物,以维持清洁。其次,定期对小龙虾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建议在放养前,使用1%的食盐水浸泡3~5min,以消灭体表的病原微生物。再次,对于已感染的小龙虾,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是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剂量为0.7 mg/L,均匀泼洒于池塘中。最后,加强饲养管理,优化苗种的营养和生态调节,以增强小龙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水霉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①水霉病的发病特征

小龙虾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受水霉菌感染的小龙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絮状物,其活动能力会显着减缓。在一些严重感染的案例中,小龙虾可能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和食欲缺乏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②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小龙虾的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必须得到妥善控制,否则会导致大量小龙虾死亡。为了预防和控制水霉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洗鱼池及设施内的污物,并及时进行消毒,确保饲养环境的整洁与卫生。其次,定期对小龙虾进行体格检查。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现象,应立即隔离或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再次,实施药物疗法。若出现可疑感染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或清除病原体。例如,可使用水霉灵进行全池泼洒,将水中药剂浓度控制在0.2~0.4mg/L。最后,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防止水源污染,并定期监测水质,以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

3、烂鳃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①烂鳃病的发病特征

当小龙虾感染细菌性烂鳃病后,会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包括鳃部颜色变黑、腐烂、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现大量血液。同时,小龙虾的食欲会下降,生长速度减缓,最终可能导致死亡。这种病害对小龙虾的影响尤为严重,容易导致大规模的死亡事件。细菌性烂鳃病是小龙虾养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导致了小龙虾的大量死亡,还严重损害了其市场价值和绿色健康的品牌形象。

②烂鳃病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烂鳃病给小龙虾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及日常管理、防疫措施,是确保小龙虾健康养殖的关键。具体的治理对策如下:首先,加强水环境管理。为维护养殖场水质清洁,推荐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其次,合理进行疾病防治用药。当出现严重感染时,建议使用 3mg/L 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最后,使用二氧化氯以 0.3 mg/L 的浓度对池塘进行喷洒,连续 2 d,可有效控制病情。

五、稻田小龙虾成虾捕捞

小龙虾苗投放约2个月后,部分虾苗即可达到上市规格。实施“捕大留幼”策略,降低养殖密度,有助于小龙虾快速成长,这是降低养殖成本、提升苗种繁殖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从5月底开始,无论是大虾还是小虾,均可陆续上市。到了6月底,便可完成全部捕捞。通常采用孔径为2.5~3.0cm的地笼进行捕捞作业。初期,会用渔网覆盖整个稻田进行捕捞;当小龙虾数量显着减少时,会降低水位至水面以下,并在沟渠中设置地笼。大约在10月,当水温降至约18℃时,便可以开始大规模捕捞。此时,一季稻通常已到收割期。如果稻米尚未成熟,可以通过放水和冲水的方式进行捕捞,即在清晨布网后放水,让小龙虾随水流自然进入网中,待水位下降后,再进行几次冲洗,即可捕捞小龙虾。

综上所述,“稻虾共生”是当前小龙虾养殖的关键模式之一。对“稻虾共生”的工艺流程实施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在“稻虾共生”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易产生各类问题。因此,需对小龙虾进行科学选种,并强化管理与饲养,以适应“稻虾共生”技术的运行需求,为稻虾共生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标签:  小龙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