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粗齿红山茶繁育及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及推广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11)

湖北恩施市是典型的山区县市,全市林业用地28.2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39.7万公顷的71%。在全市林业用地中,海拔1200m以上高山占42%,达到11.8万公顷。20世纪90年代,恩施市在高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日本落叶松8万公顷,对消灭荒山绿化国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日本落叶松属浅根性树种,冬天积雪容易倒伏,特别是坡度大于25°地带。加上当时营造日本落叶松几乎全部为纯林,结构单一,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恩施粗齿红山茶产量高,耐寒性强。科学栽培盛果期每1公顷产量达2250kg,鲜出籽率23%~25%,干种仁含油率51%~53%,平均100kg鲜果含油4kg,是高寒霜雪之地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大力发展粗齿红山茶,推广粗齿红山茶繁育及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既解决了高海拔山地造林树种选择问题,也解决了恩施市油茶产业目标实施的用地难题,对于高海拔山地提高森林覆盖率、保障国家粮油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生态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粗齿红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山茶亚属红山茶组的一个新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7m。深根性,主干明显,枝直立性强。嫩枝深褐色,无毛;老枝灰色,冬芽瘦长。叶双生,长椭圆形,叶长8~16cm,宽4~6cm。叶面深绿色,背面褐色,无毛。1月上旬开花,花大顶生,花色鲜艳,粉红或大红,花期长达90天。蒴果,圆形,一般2~4室,每室内有种子2粒,10月上中旬果实成熟。因叶厚硬,边缘有锯齿且粗而锐利,与普通红花油茶有显着区别而得名。

2、适生条件

粗齿红山茶喜温凉湿润的高山气候,耐低温霜雪,主要分布于湖北恩施市的芭蕉、盛家坝、白果、龙凤等乡镇,寿命长达80年以上。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5℃~18℃,绝对最高气温34℃,绝对最低气温-15℃,最适气温16℃~17℃,平均年降水量1600~1800mm,相对湿度70%~80%,无霜期200~210天。适宜海拔1000~1800m,最适宜1400~1600m。在pH值5.0~6.0、土层深厚60cm以上、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地黄棕壤、棕壤上生长良好。播种苗6年开始结实,10年后进入盛果期。精细化管理,盛果期可维持40~50年。

二、播种育苗技术

1、采种与贮藏

选择20年生以上的优良单株作种源,在10月上中旬当全树的果实中有8%的果实开裂时采种。将采收的种子,阴干2~3天后用堆藏方法贮藏。在室外的地面上浇水,铺一层10cm左右厚的湿沙,沙的湿度以手握不流水为度,然后将种子与湿沙按1:3的容积比混合堆放,堆放的高度、宽度、长度以操作方便为宜,一般堆高60cm、宽100cm左右。贮藏期间保持湿润,含水量控制在20%左右。次年春播时,将沙藏种子去掉沙及杂物待播。

2、苗圃地选择

育苗能否成功,苗圃地科学选择是关键因素。苗圃地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有水源的地块,满足光照充足、海拔1000~1200m、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或自然坡度在10°以内、土层厚度不少于60cm、地下水位不超过1.5m、pH值5.0~6.0条件的团粒结构、质地肥沃、病虫害少的黄棕壤、棕壤的新开荒地。

3、苗圃整地与作床

整地是育苗壮苗丰产的基础。整地能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肥力。山区高海拔地区7~9月晴多雨少,苗圃整地有利于土壤熟化,病虫害少,苗圃整地在8月进行。整地用小型挖掘机耕翻,粉碎土块,深度20~30cm。将充分腐熟的厩肥1500kg/667m2与25kg/667m2过磷酸钙混匀后,随耕翻土壤进入耕作层。苗圃地整地做到“三净一细”,即杂草干净、树根干净、石块干净,土壤细致,确保幼苗在干净的环境中生长。土地平整后作高床,床宽1~1.1m,床高20~40cm,床间步道宽、深各20~40cm。

4、播种

高海拔地区冬季寒冷,不宜播种育苗。3月上旬在整好的苗床开播种沟条播,沟宽10cm,沟深5cm,沟距30cm,沟底平整。将敌克松4kg/667m2与细沙土混匀做成的药土撒于播种沟底,厚度约1cm,将种子均匀条播。种粒间距3cm,然后再盖心土3~5cm,淋足水分。清沟后,整平床面,覆盖稻草保湿,厚度以不见地面为宜。用种量为100kg/667m2。

5、苗期管理

{1}出苗期管理。时间40天左右,当有50%种子出土时,于阴天或傍晚分3次将覆盖稻草揭除,每次揭除覆盖稻草1/3,以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和适宜温度,保证幼苗生长所需水分和环境条件。

{2}幼苗期管理。时间30天左右,此阶段要勤松土勤除草,防止土壤表面板结,松土深度约5cm,以不伤害苗木根系为准。幼苗期对氮素敏感,齐苗后10~15天追施一次尿素5kg/667m2。

{3}速生期管理。时间75天左右,是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杂草除早、除小、除了。同时苗木对水肥需求量增加,每隔15~20天结合阴雨天气施用复合肥(N:P:K=15:15:15)15~25kg/667m2对苗木施肥3~4次。适当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4}木质化期管理。一般在8月下旬以后,此阶段每隔15~20天施钾肥10kg/667m2,共施2次,保证苗木完全木质化,进入休眠期。

三、栽培管理技术

1、造林地选择

根据粗齿红山茶的生态学特性,造林地选择海拔1400~1600m,年均气温16℃~17℃,坡度lt;25°,年降水量1600~1800mm,无霜期200~210天,土层深厚gt;60cm,pH值5.0~6.0,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含腐殖质较多的微酸性黄棕壤、棕壤的土地上。粗齿红山茶幼树耐荫庇,挂果期对直射光的需要十分迫切,以多结果、多产籽、产好籽、多出油、出好油为目的种植粗齿红山茶,造林地必须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

2、造林整地

整地是粗齿红山茶造林的重要环节。造林整地能有效改善造林地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7月下旬造林整地,因为整地经过伏天高温,土壤熟化快,同时,草木残体翻入土中容易腐烂。整地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①全面整地。是全面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在坡度小于10°的缓坡地实施全面整地,考虑粗齿红山茶深根性特点,机械翻耕深度为25~30cm。全面整地要注意水土保持措施,在山顶、山腰、山脚应适当保留原生植被。

②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土壤,并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的整地方法。造林地坡度超过10°,梯级整地;造林地坡度10~15°,梯面宽3~6m;造林地坡度15~20°,梯面宽1.5~2.0m。梯面宽度和梯间距离根据地形和栽植密度而定。

③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坡度在20~25°造林地段,以及岩石裸露但局部土层尚厚的石漠化地等适合块状整地,有利于保水保墒。块状整地的排列方式,应与栽植行一致,沿等高线排列。

3、造林密度与挖穴

粗齿红山茶产量高峰是在树冠充分占领空间的时候。造林密度小,林分郁闭时间长,杂草竞争激烈;造林密度大,林分过早郁闭,生长空间受限。根据粗齿红山茶种植在高海拔山地的特点,其种植密度应根据山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坡度小的、土层深厚的、山脚的、间作的适当稀些,坡度大的、土壤肥沃的、山顶的、不间作的可以密些。由于粗齿红山茶冠表至光补偿点距离为1.2m左右,所以理想的株行距是稀植的3×3m,密植的2.5×2.5m,每公顷株数分别为1100株、1600株。

挖穴在整地后30天后开始。挖穴时要将心土和表土分开放在穴旁。考虑粗齿红山茶的深根系特点,明穴规格为60×60×50cm。挖穴后,施农家肥 3~5kg,每穴加施复合肥 0.25~0.30 kg,回填表土充分搅拌,再回填心土成瓦背形,高于地面10cm,待自然沉降后植苗。

4、栽植技术

选择国标Ⅰ级苗,即当年生苗木地径gt;0.2cm、苗高gt;25cm,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木质化充分、顶芽饱满、健壮的苗木。高海拔山区造林地冬季土壤冻土,冬季植苗易发生冻害,粗齿红山茶春季植苗比冬季植苗成活率高。植苗时间选在3月中旬。尽量做到随起苗随栽植,防止苗木失水过多,保证成活率。植苗时做到苗正、根舒、栽紧、不窝根。栽植深度以超过原圃地根际3cm为宜。

5、管理技术

①补植。7月是1年之中最热的月份,8月1日之后检查当年造林成活率,若成活率在95%以下,应及时补植。补植应选择阴天或雨后进行。

②合理间作。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粗齿红山茶郁闭前,在空隙部分种植农作物,如红薯、豆类、花生等;种植中药材,如大黄、黄精、板党、何首乌等,以耕代抚,既可增加农副产品收入,又可预防草木竞争,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粗齿红山茶生长发育,一举两得。

③松土除草。粗齿红山茶郁闭前,每年松土除草2次,第1次在粗齿红山茶生长高峰期之前的6月,以防止杂灌杂草与粗齿红山茶水肥竞争;第2次在杂草种子成熟前的9~10月,避免来年杂草野蛮生长。松土除草应选在晴好天气且土壤不过分潮湿的时候进行,做到里浅外深,深度为10~15cm。进入结果期后,为改善土壤透气能力,加速养分分解,每年垦复2次,冬垦在11月中旬进行,深度为20~25cm;夏垦在6月中旬进行,深度为10~15cm,浅铲。

④施肥。粗齿红山茶郁闭前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每年结合松土除草穴施方式施肥2次,每年第1次主要追施氮肥,施肥量0.1kg/株,逐年增加0.05kg/株。每年第2次主要追施草木灰或腐熟厩肥等农家肥,施肥量10kg/株,逐年增加5kg/株。进入结果期既要满足营养生长又要满足生殖生长,以促进开花结果,每年结合垦复环状沟施肥2次,每年第1次主要追施复合肥,施肥量1.5 kg/株,逐年增加0.5 kg/株。每年第2次主要追施有机肥,施肥量15kg/株,逐年增加5kg/株。

⑤排水灌溉。粗齿红山茶不耐水湿,怕涝,雨水多的季节,特别是梅雨季节,注意开沟排水。粗齿红山茶果实在每年9月中下旬膨大和进行油脂转化,期间,如果天气干旱,则需要浇水,否则果实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既影响果实产量,又影响果实出油率。

⑥修剪。粗齿红山茶干物质的积累90%~95%来自光合作用,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要制造大量的营养物质,首先必须具有足够的叶面积。粗齿红山茶最理想的叶面积指数为5.0,当粗齿红山茶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最理想的叶面积指数时,就必须修剪。修剪是粗齿红山茶栽培管理中的重要技术措施。

郁闭前的修剪主要是定型和扩大树冠。粗齿红山茶主枝的顶芽十分活跃,顶端优势明显,顶芽一旦被截,中部不活跃的腋芽受到刺激则能迅速抽发新梢。定型时,第1年先在主干50cm处截干,去除顶端优势,让腋芽迅速生长,选择3~4个生长旺盛、合理方向的侧枝培养为主枝,主枝间距离15~20cm。从第2年起,扩大树冠,在每个主枝上保留 2~3 个生长旺盛、合理方向、适当间距的枝条作为副主枝培养,最后将主副枝上生长旺盛、合理方向、适当间距的春梢培养为侧枝群。树冠控制为自然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

郁闭后空间未被树冠完全占领时,将冠外枝的饱满芽轻度短截,使之抽发更多的新梢占领空间;若树冠重叠,则以修剪树冠中、上部枝条为主,以控制树冠使叶面积达到最理想的指数空间,获得最多果实,实现最高产量。

郁闭前的修剪是为了增加冠体,修剪应在早春新梢抽发前;郁闭后的修剪时间可以在早春新梢抽发前,也可以在秋季采摘茶果之后至盛花之前进行。

⑦昆虫授粉。粗齿红山茶是虫媒花,异花授粉,自花和风媒受孕低,主要靠昆虫授粉,且结实率的高低与花期授粉昆虫的多少关系大。一要保护现有有益昆虫,如野蜜蜂、蝇、蚁、蝶等,提高授粉率;二是在林地周围放养土蜂,如中华蜜蜂、大分舌蜂等,增加昆虫数量,提高结实率。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

粗齿红山茶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软腐病、油茶毒蛾、油茶尺蠖等,可造成大量落蕾、落果、落叶,或树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要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措施。

1、营林措施

主要包括清洁林内环境,保持林内透光通风透气,减低林内湿度,切断病虫害滋生条件;冬春季节结合垦复和修剪,清理焚烧病枝病叶病果;合理水肥管理,注意追施有机肥、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逆能力等。

2、生物、物理防治

主要包括招引益鸟捕食害虫;施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让害虫感病死亡;设置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等。

3、药物防治

应坚持“早发现、早控制”的原则,采取绿色、高效、低毒农药少量多次交替防治。油茶炭疽病的发病高峰期在7~9月,可用1%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喷3~4次;油茶软腐病在发病期可喷洒1%波尔多液或75%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油茶毒蛾可在幼虫3龄之前用100~200倍肥皂液或晶体敌百虫500~1000倍液喷洒;油茶尺蠖2~3龄前幼虫,喷50%二溴乳剂1000倍液或90%的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

五、果实采收

粗齿红山茶的果实为蒴果,外果皮木质,呈圆球形或扁球形。果实成熟时间为10月上中旬,成熟的粗齿红山茶果色泽鲜艳,发红,呈现油光,果皮绒毛脱尽,果壳微裂,籽壳变黑发亮。当全树的果实中有8%的果实开裂时是采收的最佳时期。尚未成熟的果实采收后产量低、出油率低、品质差,严禁提早采摘;采收过迟会大量落果,或在树上开裂脱籽,造成浪费减产。由于粗齿红山茶种子安全含水量为25%~30%,为高含水量,果实采回后采用阴干法脱粒。阴干9~10天果实自然开裂脱粒后将果皮与茶籽分离,粒选净种。之后继续阴干7天左右,促进茶籽油脂合成与积累。然后入库榨油。

总而言之,恩施粗齿红山茶耐低温和霜雪,垂直分布在1000~1800m的大多数农作物、森林植物都不能良好生长的高海拔山地。大力发展粗齿红山茶,为高海拔山地造林树种选择多了一个机会,为有效增加油茶种植面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多了一个路径,还为高海拔地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多了一个空间,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粗齿红山茶不仅经济价值高,它花大、花期长、花色鲜艳,也是十分理想的观赏树种。目前,粗齿红山茶主要是实生苗造林,无性繁殖研究刚刚起步,良种选育工作还在区域试验之中,恩施市应进一步加大繁育力度,重视策略,弯道超车,为恩施粗齿红山茶的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为鄂西南山区高寒地带造林绿化和发展木本油料作物积累经验。

标签:  山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