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麦在我国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和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小麦栽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技术不仅关注产量的提升,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的品质,通过优化土壤管理、创新病虫害防控策略以及实施水肥一体化为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绿色栽培技术概述
绿色栽培技术概述中,小麦的高质高效生产依赖于综合农业技术的应用,包括精准农业技术、可持续耕作方法及先进的生态管理实践。绿色栽培技术强调最小化的农药化肥投入,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作物的生长潜力和抗逆性。具体来说该技术涵盖了种植前土壤分析,确保土壤pH值在6.5~7.0之间,这是小麦生长的最佳土壤酸碱度。通过使用覆盖作物和绿肥作物如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能够显着提升,从而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多样性。此外轮作制度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打断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例如,将小麦与抗逆性强的作物如玉米或大豆进行轮作可以减少对特定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依赖,进而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化学残留。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作物的整体健康和产量,还有助于维护和改善农田的生态系统。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山东小麦的年均产量有望提高10%以上,同时保持或提升粮食的营养质量和安全性。
二、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1、土壤准备和改良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绿色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土壤准备和改良是绿色栽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改良土壤的基础在于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生物有机肥料的使用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这种肥料富含微生物和有机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养分。在山东普遍采用生物有机肥料来改良土壤,这种肥料不仅能够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养分供给能力。生物有机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这些微生物还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从而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轮作和休耕也是土壤改良的重要措施。通过轮作不同作物可以打破病虫害的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例如,豆科作物的种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减少化肥的使用。休耕则可以让土壤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恢复其自然的肥力和结构。种植户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合理的轮作和休耕当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显着改善。在具体操作中通过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不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还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生物有机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的同时能够固氮、溶磷、解钾,提高土壤的养分供给能力。这些微生物还能分泌多种酶类和植物激素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此外,微生物菌剂中的有益菌还能有效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水分管理
有效的水分管理不仅能够确保小麦在生长周期内获得充足的水分,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影响。在播种前应进行土地的深层浸润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在小麦生长期内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播种至出苗阶段土壤表层含水量应保持在60%~70%;分蘖期至拔节期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70%~80%;抽穗期和灌浆期同样需确保土壤含水量不低于70%。应用现代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系统可以精确控制水分供应,提高灌溉效率。滴灌系统在小麦生长季节的总灌溉量每公顷约为3000~4000立方米,而喷灌系统的灌溉量每次应控制在每公顷50~70立方米。灌溉时间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减少水分蒸发损失,采用覆盖作物残茬和覆盖薄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表层的水分蒸发,提升水分利用率。通过精细化的水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种子选择与处理
种子选择与处理是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种子选择和处理方法可以显着提高小麦的发芽率、抗病性和产量。首先在种子选择方面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优良品种,如济麦22、菏麦21等具有抗病性强、高产稳产等特点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经过多年种植实践验证,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山东省的气候条件下稳定生长和高产。种子选择后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符合国家标准。种子处理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健康生长的关键步骤。首先进行物理处理,通过晾晒和风选去除种子中的杂质,同时选出饱满、无损伤的种子。接下来进行化学处理,将种子浸泡在适当浓度的消毒剂或杀菌剂溶液中,常用的有0.1%高锰酸钾溶液或0.2%多菌灵溶液,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害虫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种子处理还包括药剂拌种,即将种子与适量的药剂均匀混合,常用的药剂有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等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种子处理后需进行催芽处理,将处理好的种子放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进行催芽,温度控制在20~25℃,保持适当的湿度,一般经过2~3天的催芽处理,种子开始萌动,出现胚芽。催芽处理能够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处理完成后种子应及时播种,以确保种子的活力和处理效果。在种子处理过程中还应注意环境卫生,避免二次污染。
三、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与管理
1、病害防治策略
病害防治策略是绿色栽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①绿色栽培技术首先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有效避免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为了减少病害的发生,应采用抗病品种和生物防治手段。例如,选择抗病品种在小麦生长初期能够明显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此外,利用拮抗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等,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病害的扩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防治病害,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②小麦绿色栽培技术还注重合理的肥料管理。农民们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精准施肥,避免了过量施肥导致的环境污染。通过土壤检测和作物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确保作物能够吸收所需的营养成分,减少养分流失和土壤污染。此外还采用有机肥料如堆肥、绿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③这种小麦的种植过程也注重节能减排。农民们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进行精准灌溉,既满足了作物的水分需求,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在山东,小麦绿色栽培技术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通过生物防治、合理施肥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害虫管理技术
科学合理的害虫管理不仅能有效控制害虫对小麦的危害,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田间监测和信息技术进行害虫的预测预报可以准确掌握害虫发生的动态,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在物理防治方面,使用防虫网和黄板诱杀成虫有效减少害虫数量。化学防治应作为补充措施,在害虫暴发期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地下害虫如金针虫和蛴螬可在播种前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200~300毫升拌种处理。在综合防治中还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减少害虫滋生环境,结合轮作制度降低害虫基数。通过多种害虫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控制害虫对小麦的危害,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实现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目标。
在山东省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界的天敌、微生物以及其他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的特点。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赤眼蜂作为螟虫、蚜虫等害虫的天敌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公顷田地每次释放赤眼蜂20万~30万头可以显着减少害虫数量,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应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害虫效果显着,每公顷使用1000~1500克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喷雾处理能够有效防治小麦蚜虫和黏虫,同时对环境友好。真菌类生物农药如白僵菌和绿僵菌也在小麦害虫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每公顷使用200~300克白僵菌粉剂能够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如金针虫和蛴螬。寄生性线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每公顷田地施用2500~3000万条寄生性线虫可显着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种植具有驱虫作用的伴生植物如金盏花和万寿菊,能够通过分泌的挥发性物质驱避害虫,保护小麦免受侵害。在生物防治的具体应用中还应注意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引入有益天敌,减少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干扰。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3、集成病虫害管理
集成病虫害管理(IPM)是山东省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中的重要策略,旨在通过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手段,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农业防治方面选用抗病虫品种和优化栽培技术,如选用抗病的济麦22、菏麦21等品种以及合理密植和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在化学防治中应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使用量和次数。IPM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小麦的高产和优质,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优化创新
1、高效精准施肥技术
该系统通过精准控制水肥供应,实现作物营养与水分的同步供应,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智能灌溉系统在高效水肥管理中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天气预报数据和灌溉模型,实时监测和调整灌溉量,确保小麦生长期内土壤水分处于最佳状态。营养液供应系统则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精准施肥。播种后到分蘖期每公顷施用200~300千克氮肥,结合灌溉同步施用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拔节期和抽穗期每公顷施用100~150千克磷钾肥,提高抗病性和籽粒饱满度。高效水肥管理系统还包括养分传感器和施肥控制器,实时监测土壤养分状况,自动调整施肥量避免养分过剩或不足。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集中监控和管理灌溉和施肥过程,实现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幅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还能节约水肥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精准施肥通过土壤和作物营养状况的实时监测,结合作物生长需求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和养分流失。首先土壤养分检测是精准施肥的基础,通过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确定土壤中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含量,基于土壤检测结果制定施肥方案。在播种前每公顷施用200~300千克有机肥,配合100~150千克氮肥、50~70千克磷肥和40~60千克钾肥,进行基肥施用。在生长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营养需求,进行追肥管理。分蘖期每公顷追施100~150千克氮肥,拔节期追施50~70千克磷肥和40~60千克钾肥,抽穗期追施30~50千克钾肥。精准施肥还利用自动施肥设备,实现肥料的精确投放,通过滴灌和喷灌系统将溶解的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施肥过程调整施肥策略,确保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获得最佳营养供应。精准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滴灌、微喷灌和膜下滴灌三种方式。
①滴灌系统通过管道和滴头将水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蒸发和地表径流。每公顷滴灌系统的总灌溉量控制在3000~4000立方米,每次灌溉量为50~70立方米。滴灌系统可以根据小麦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精确调节灌溉频率和灌溉量,确保土壤水分保持在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②微喷灌系统则通过微喷头将水分均匀地喷洒到作物根部周围,适用于土壤质地较为均匀的区域。微喷灌系统的每次灌溉量应控制在每公顷50~70立方米,灌溉间隔时间为7~10天。微喷灌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情况下,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透气性,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③膜下滴灌技术是节水灌溉的一种创新形式,通过在地表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将滴灌系统安装在薄膜下方,水分通过滴头直接渗入土壤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膜下滴灌系统的总灌溉量控制在每公顷3500~4500立方米,每次灌溉量为60~80立方米。该技术特别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减少蒸发和地表径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和天气预报数据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和气象条件,自动调整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例如,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的阈值时智能灌溉系统会自动启动灌溉设备进行补水,确保土壤水分处于最佳状态。通过集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灌溉过程的集中监控和管理,提高灌溉的精确度和效率。
(作者单位:276200山东省蒙阴县蒙阴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