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含肉率高、肉质鲜美等特点。在养殖过程中,肠炎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白便肠炎是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南美白对虾在养殖的过程中,白便肠炎是南美白对虾日常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白便肠炎的病因复杂,病理变化多样,目前对其治疗尚无明确的方案。与普通肠炎相比,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具有独特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因此,正确区分和识别两种肠炎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期促进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地区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一、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霍邱县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流行情况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成为该地区对虾养殖业的一大挑战。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覆盖多个主要对虾养殖基地,通过现场观察、水质检测、饲料分析以及病虾解剖等手段,全面了解了白便肠炎在该地区的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白便肠炎的发生与水质恶化、饲料霉变及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高温季节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藻类过度繁殖后迅速死亡,释放出大量藻毒素,导致对虾肝脏和肠道受损,引发白便。除此以外,部分养殖户因管理不善,饲料储存不当导致霉变,长期投喂霉变饲料也加剧了白便肠炎的发生。
2、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病理变化
①白便肠炎的发病初期
在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病理演进过程中,发病的初期阶段时患病虾会展现出一种隐匿性特征,即缺乏显着的临床表现,此时患病虾虽然会维持正常的觅食活动,但是出现摄食亢进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疾病初期对消化系统尚未形成明显功能性冲击,食欲调控机制尚未被显着干扰。随着病程的悄然推进,南美白对虾的摄食行为逐渐显现衰退趋势,摄食速率减缓,直至出现摄食减少乃至拒食的病理状态,即“慢料”现象。受肠道功能受损的直接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粪便形态与色泽发生显着变异,具体表现为粪便细长、黏性增强,色泽转变为白色或棉絮状,并异常漂浮于水面。此类粪便大量累积后,会散发出刺鼻的恶臭气味,部分个体还展现出拖便、粪便粘连成团等典型的肠炎病理特征。进一步深入至组织病理学层面,通过精细的解剖与组织学检查揭示,白便肠炎对南美白对虾的肝胰脏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肝胰脏内的脂肪含量显着降低,总体积未发生显着变化,胰脏组织颜色由健康的红色或粉红色转变为明显的黄色调,边缘界限模糊,原有的消化、吸收及代谢功能受到严重削弱,无法再有效支持对虾的生理需求。
②白便肠炎的发病中期
当白便肠炎在南美白对虾体内步入中期病理阶段时,其外在表现显着加剧,特别是摄食行为的异常变得尤为突出,此时对虾展现出食欲的急剧下滑,摄食速度减缓至极低水平,这直接限制了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取,进而导致体重的持续减轻。伴随消化系统功能的深刻衰退,空肠空胃现象频发。虾粪不仅细长且转变为鲜明的白色线状,同时展现出异乎寻常的黏性,这些特性均显着偏离了正常粪便的标准。少量此类白便即能轻易漂浮于水面,且部分病虾的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遭受严重破坏,黏膜上皮大量脱落并与粪便混同排出,从而形成了具有特征性的白便。深入解剖研究揭示,死亡对虾的肝胰腺体发生了显着的形态与功能退化,具体表现为肝胰腺体的萎缩以及腺膜上皮的广泛脱落。肝胰腺体作为对虾体内至关重要的消化与代谢器官,其功能是分泌消化酶以助消化并吸收关键营养物质。肠道逐渐失去其自然的色泽与弹性,变得苍白且僵硬。肠道黏膜上皮的畸变与脱落现象加剧,脱落的黏膜碎片与粪便融合;壁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并伴随细菌发酵引发的肿胀现象。
③白便肠炎的发病末期
当白便肠炎在南美白对虾体内演进至危重阶段时,一系列极端症状随之显现,此时水面被大量积聚的白便所覆盖,更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严重污染了养殖环境。对虾的游塘行为异常加剧,频繁且无序地游动,部分个体甚至表现出“偷死”症状,即无明显外部损伤而突然死亡。在白便肠炎的影响下,患病虾的肝胰腺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具体表现为显着的萎缩、上皮细胞的广泛脱落以及局部坏死。鉴于病情已发展至严峻的地步,传统的内服药物治疗方式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肠道及肝胰腺管等关键消化器官的功能严重受损,药物难以通过内服途径有效抵达病灶区域,进而限制了治疗效果的发挥。
二、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主要病原体及与普通肠炎之间的区别
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通过对感染对虾样本的实验室检测和病原体鉴定,确定了导致白便肠炎的主要病原体种类。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包括弧菌属、副溶血弧菌等;病毒病原体包括白便综合征病毒等。病原体的分布与养殖场的水质、饲养环境和疫病防控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从临床症状方面来看,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活动异常、粪便呈白色或黄绿色等;患病对虾的肠道通常会出现充血、肿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肠道坏死和穿孔;患病对虾的肝胰腺也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为颜色变淡、质地变软等。普通肠炎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粪便不成形等。患病动物的肠道可能出现轻度充血和肿胀,但通常不会出现严重的坏死和穿孔等症状,且患病对虾的肝胰腺通常不会出现明显异常。从病理变化方面来看,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炎症和坏死,患病对虾的肠道黏膜通常会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坏死和穿孔,且患病对虾的肝胰腺也可能出现坏死和萎缩等症状。普通肠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的轻度炎症和水肿,患病对虾的肠道黏膜可能出现充血、水肿等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严重的糜烂和坏死等症状,肝胰腺通常也不会出现明显异常。
三、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发病原因
1、品种选择的原因
首先,南美白对虾的遗传特性决定了其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在养殖过程,南美白对虾的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较低。这使得其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高、养殖环境不洁净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更加迅速。其次,南美白对虾的肠道结构和功能特点也与白便肠炎的发病有关。对虾的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对虾的健康状态和免疫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美白对虾的肠道结构相对简单,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差。当养殖环境不洁净、饲料配制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到对虾的肠道健康时,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肠道,引发白便肠炎的发生。
2、白便肠炎的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导致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养殖环境的不洁净是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和饲料容易被细菌污染,特别是当养殖密度较高、水质管理不当时,细菌的传播和繁殖更加迅速,细菌病原体进入对虾体内后,通过对虾的口器、鳃和肠道等途径定殖并繁殖,最终引发肠道炎症和白便肠炎的发生。其次,饲料质量的不合理也是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饲料作为对虾的主要营养来源,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对虾的健康状态。当饲料质量不合格、存储不当或饲料中添加了过多的抗生素等药物时,细菌病原体可能通过饲料进入对虾体内,导致肠道感染和白便肠炎的发生。
3、养殖水域中藻毒素中毒
一方面,藻毒素中毒与赤潮现象密切相关,赤潮是指水体中某些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这些藻类通常会产生一些有毒的化合物,即藻毒素。当养殖水域中出现赤潮现象时,藻毒素会随着养殖水体被对虾摄食,进而引发藻毒素中毒,不同的藻类产生的藻毒素种类各异,对虾摄入不同种类的藻毒素后会出现不同的中毒症状,其中包括白便肠炎。另一方面,对虾摄食了受污染的藻类或其他生物也会导致藻毒素中毒。在养殖过程中对虾通常以饲料为主要食物来源,但当养殖水体中存在含有藻毒素的藻类或其他生物时,对虾可能会摄食到受污染的食物,从而引发藻毒素中毒。在这种情况下,藻毒素会通过对虾的消化系统进入体内,进而对虾的肠道和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白便肠炎的发生。
4、水环境的恶化
水质的恶化可能来源于多种因素,如养殖密度过高、饲料残渣积累、底泥污染、过度投喂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水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积累,影响对虾的健康状况,进而增加白便肠炎的发生风险。当养殖密度过高时,对虾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会大量积累在养殖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的浓度,有机物和氨氮会在水体中分解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若对虾长期暴露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会诱发肠道炎症和白便肠炎的发生。除此以外,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会逐渐释放到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并且底泥的污染还可能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使得对虾的呼吸困难,进一步影响其健康状况。
5、劣质发霉饲料因素
劣质及发霉饲料构成了南美白对虾健康的潜在致命威胁,显着降低了营养供给价值,同时潜藏着种类繁多的有害微生物与毒素。当对虾摄取此类不良饲料后,其肠道系统将遭受强烈的应激与损伤,诱发肠炎病变。更为严重的是,饲料内蕴藏的有害物质会扰乱肠道微生态平衡,削弱有益菌群的活性,而促使有害菌群急剧扩增,进而加速肠炎病理进程、加剧病情恶化。饲料营养配比的失衡亦是南美白对虾罹患白便肠炎的关键诱因,若饲料组成无法精准匹配对虾生长发育的全面需求,特别是关键营养素如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不足或过剩,均会深刻影响肠道结构的完整性与功能效率。具体而言,蛋白质缺乏会削弱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其对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而脂肪在不当条件下氧化所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则可直接攻击肠道细胞,破坏其正常生理功能。
四、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1、轻度白便肠炎的对症治疗
针对轻度白便肠炎的患病对虾而言,其主要症状为出现极少量的白便,或者是虾粪拖便、细长,若吃料情况正常,可以采用内服药物的措施进行治疗,在饲料中加入白便灵 10g/kg,每日早晚喂食两次,连续饲喂3~5d即可对白便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针对中度、重度白便肠炎的患病对虾而言,其主要症状为白便较多,严重的情况下会遍布全塘,吃料速度很慢,部分病虾会出现偷死的现象。为此,应采用外用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疗。使用光合细菌 5~7.5kg/667m2,早晨使用,间隔3~5d使用1次;使用过氧化钙 2~2.5kg/667m2,晚间使用,间隔2~3d使用1次。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内服的方式,在饲料中加入三黄散10~16kg/kg、氧氟沙星1g/kg、小苏打20g/kg,每日早晚喂服1次,连续喂服3d,到第5d时基本可以停止白便的现象。
2、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减少应激因素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合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对虾消化不良和肠道受损;定期检查养殖设施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的稳定,还可采取分级饲养、定期巡塘等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其次,合理配置饲料配方,确保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均衡且无毒素残留。避免食用变质或含有毒素的饲料,以减少对虾肠道的刺激和损伤,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定期观察虾粪情况
南美白对虾的粪便可以为养殖者提供重要的健康信息,通过观察虾粪的颜色、形状和数量等,可以及时发现对虾的消化问题和肠道疾病,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白便肠炎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南美白对虾的粪便颜色通常为深褐色或黑色,如果虾粪的颜色出现异常,如呈现黄色、白色或绿色等,可能意味着对虾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如肠道感染或消化不良,此时养殖者应及时采取措施,检查并调整对虾的饲料配制、饲养环境和水质等,以恢复对虾的消化功能。除此以外,如果虾粪的形状变得松散、散乱,或者数量明显增多或减少,都可能表明对虾的肠道存在问题,如肠道感染或消化功能障碍,此时养殖者应密切关注对虾的饮食和环境状况,及时调整饲料配制和管理措施,保持对虾的肠道健康。
4、养殖过程中水质环境的调控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对虾的健康与生长。首先,水环境的氨氮浓度应控制在0.5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则应低于0.1mg/L,而pH值则需维持在7.8~8.6之间,间隔1~2d定期检测水质1次,以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与此同时,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水体中的有机物会逐渐积累而导致水质恶化。为此,应间隔2~3d换水1次,同时添加增氧设备,充足的溶解氧含量不仅可以促进对虾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还能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6mg/L以上。除此以外,为了避免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倾向于使用生物制剂如EM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的添加能够通过分解有机物、促进氮循环等方式,自然调节水体的pH值,同时改善水质环境,为对虾提供更加健康、稳定的生长条件。
综上所述,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病将会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影响。通过对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发病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本质和特点,为南美白对虾白便肠炎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作者单位:237400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