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特点与构建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01)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地农业部门依托所在地区的气候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草莓种植产业,草莓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产量和品质也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随着草莓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张,栽培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病虫害高发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草莓的多种疾病当中,灰霉病是一类危害较为严重的真菌性病害,由于病害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旦出现将会导致大批的草莓受到危害,甚至会造成草莓出现减产甚至绝产,不利于提高种植效益。为更好推动大棚草莓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明确该种疾病的常发原因,并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将该类疾病所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近年来,闻集镇坚持用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被誉为“冬季第一果”的草莓作为产业强镇的主导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地精准聚焦草莓脱毒育苗、分拣包装、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观光采摘等产业链条,不断强链、延链、补链,持续激活产业发展活力,以产业发展的“提速换挡”,促进乡村振兴升级。随着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以及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草莓生产环节的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做好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方法,势必会降低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最终对整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就需要加强常见病虫害的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疾病的科学识别和针对性防范,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确保种植安全。

一、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特点

1、草莓灰霉病的病原学

草莓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又被称为灰霉菌,属于子囊菌门,座囊菌纲,核盘菌目,葡萄孢菌科的成员,菌丝无色,分枝,具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无色,单生或丛生,顶端膨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具有明显的横隔和纵隔,表面光滑,子囊壳球形或卵形,黑色,表面具绒毛,子囊圆柱形或棒状,8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具有2~4个纵隔。真菌的孢子通过伤口或自然孔洞进入寄主植物的组织,在寄主植物组织内生长,形成菌丝体。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梗,顶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被释放后可随风传播并再次侵染寄主。在适宜条件下,菌丝体可形成子囊壳,子囊壳内产生子囊,每个子囊中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并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

2、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

灰葡萄孢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真菌,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并通过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该病原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生长繁殖,尤其是在气温15~22℃、相对湿度超过90%的条件下,病害发生的风险最高。草莓灰霉病在阴冷多雨的天气和管理不当的温室中更容易发生。果园中长期潮湿的天气会促进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尤其是在花期和幼果期,夜间低温和露水也是促进灰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草莓植株的抵抗力密切相关,植株生长势弱、营养不良或遭受物理损伤等情况都会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另外农业操作如修剪、施肥和灌溉不当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此外果园中残留的花瓣、花梗和其他病残体是病原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因此清除病残体和合理施肥是预防灰霉病的重要措施。灰葡萄孢菌可以在染病的草莓组织中越冬,待条件适宜时再次侵染新的植株,病害的传播通常发生在草莓的开花和结果期,病原菌通过空气中的分生孢子侵染花朵和幼果。

3、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

在草莓花期,灰霉病菌会侵染开放的花朵,首先在花瓣上形成一层灰色细粉状物,随后病菌会进一步侵染花蕾、花序和花托,导致这些部分变成黑色并枯萎。幼果在发育期最容易受到灰霉病的侵染,当病菌侵染幼果时,会在果实表面形成淡褐色水渍状斑点,斑点会迅速扩大至整个果面,使果实变成褐色。随着病情的加重,果实会出现凹陷并腐烂,若果柄受到侵染,会引起果柄变褐、皱缩,进而导致上部幼果枯死。当病原菌从叶片的气孔侵入时,会在叶片上形成“V”形病斑,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的颜色会由浅变深,并具有轮纹状。如果病原菌从叶缘侵入,病斑则呈不规则形状,在潮湿天气下,侵染部位可出现稀疏的灰色霉层。此外,灰霉病菌还可侵染草莓的枝条,尤其是在基部,感染后枝条会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随后嫩梢会死亡。

二、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措施

1、草莓灰霉病的预测预报

在进行草莓灰霉病防控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与当地气象部门有效联合,加快发布预测预报方案,保障防治的针对合理。定期检查草莓园,特别是关注已经发现病害的区域,及时记录病害的发展情况,同时要认识到灰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中要定期监测温度、湿度和降雨情况对于预测灰霉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借助历史病害发生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病害发生趋势,依据“草莓开花期灰霉病气象风险综合指数”来判定本年度灰霉病的发生流行概率和流行程度。在具体监测过程中应该每周对草莓园进行巡视,观察植株是否有花朵枯萎、叶片出现褐色病斑等病态迹象,广泛收集当地气象站的数据,特别是与灰霉病发生相关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然后分析过去的病害发生记录,确定高发期和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将当前的气象条件、病害监测数据和历史病害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灰霉病的发生概率和潜在的严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发布草莓灰霉病的预测预报,以便农民和农业管理者能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草莓灰霉病的农业防治

①规范建造草莓设施大棚

草莓大棚建设之前应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块,要求土壤肥沃,pH值在5.5~6.5之间。长度根据田块大小和种植需求控制在30~60m为宜,宽度6~8m、高度2.6~2.8m、走道宽度1.5m,棚架材料为竹木架、金属管架或水泥铸架,根据成本和需求选择。大棚在建设过程中首先使用竹木架、金属管架或水泥铸架作为棚架,上方覆盖0.65~0.7mm厚白色透明无滴膜,压膜绳固定塑料膜,固绳桩固定压膜绳,准备好横梁、撑杠、竹片等辅助材料。大棚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首先两侧固定桩,截面直径8~10cm,深入地面0.5m,间距2m,撑杠高2.8m和2.5m,固定于固定桩上,横梁连接撑杠,固定竹片,竹片插入地面15cm,间隔50cm,交错固定于撑杆上端横梁。覆盖后,两侧膜边垂于地面,两头用土压紧,用压膜绳将大膜压紧,固定于两侧固绳桩上,根据气温决定卷起高度,留适当通风口。冬季保温主要采用双层或三层保温法,第二层帐膜棚架用毛竹片,间距1m左右设一弓,顶部用横杆相连。

②优选草莓品种科学搭配

在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结合安徽省阜阳市闻集镇的气候特征选择耐热耐湿、抗病性强、果实品质好、早熟或中熟的优良品种,目前推广较好的草莓品种主要有奥尼尔、兔眼草莓、蓝丰、粉蓝、南高丛草莓等几种。在选择好草莓品种的同时,还需要合理搭配授粉树种,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比例为2∶1至3∶1,同时还需要确保品种的花期一致。

③草莓种植地的处理

在种植前,对大棚进行全面清洁,清除残留的杂草、枯叶等,确保大棚内无病虫害源,使用旋耕机或锄头将土壤深翻30~40cm,使土壤松软。整地过程中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添加适量的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底肥应以腐熟的鸡粪、牛粪、猪粪等有机肥为主,同时可适量添加氮、磷、钾等无机肥料,结合土壤肥力和草莓品种施用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667m2、尿素10~15kg/667m2、过磷酸钙30~50kg/667m2、硫酸钾15~20kg/667m2,将底肥均匀撒在大棚内,然后进行翻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大棚种植地翻耕整地施肥环节一般选择在草莓种植前30~40d进行土壤深翻和消毒,在整地后,立即施入底肥,并进行翻耕混合。

④草莓栽植前后的水肥管理

在栽植之前,先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并使用65%的代森锌悬浮剂以300~400倍的稀释比例对苗木进行浸泡消毒,时间控制在10~12min。种植环节要保持合理的栽培密度避免过于拥挤,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形条件,合理安排植株与行之间的间隔,通常建议的株行距为1.5~1.7m×2.0~2.5m。对于分枝较旺盛的草莓品种,应适当扩大株行距以降低种植密度,进而优化植株的光照环境。在水肥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灌溉,特别是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应精确控制水量和浇水频率,雨天应避免浇水。依据《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精选肥料类型,依据作物需求施用成熟的发酵厩肥、生物菌肥和酸性有机复合肥,禁止使用含硝酸盐和氯化物的肥料。在植物生长周期内,应避免偏施氮肥,而应增加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基肥施用一般在11到12月间,在2~3月开花前每施入100kg/667m2生物菌肥,并确保每株获得0.5kg;壮果期施入20kg/667m2硫酸钾复合肥。成熟的厩肥和酸性有机复合肥采取撒施并覆土的方式,而生物菌肥则采用叶面喷洒的方式进行施用。收获果实后及时清除病残植物和杂草,剪除患病的枝条和叶片,并彻底清理园区,集中焚烧,以减少越冬病菌的传播源。在进行园区清理的同时,应在早春时节对园内的树木和地面进行一次石硫合剂喷洒,以消除越冬病菌。为防止树梢过于密集,应加强抹芽、摘心等形态管理措施,以提高植株的通风和透光性能,降低树体内湿度。对于幼树应在其成长期间去除花芽、剪除生长弱小的枝条,并在新梢长至30~50cm时进行摘心处理。对于结果树在生长季节对过长的徒长枝和萌生枝进行摘心,秋冬季则需要疏剪弱枝和过密的丛生枝,同时对衰弱的结果枝进行修剪以促进其恢复生长。

⑤加强草莓大棚温度湿度调控

大棚草莓灰霉病防控期间,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是关键因素,大棚草莓栽培期间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当温度超过25℃时,应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夜间温度控制在10~15℃之间,有利于草莓积累养分,提高果实品质。当温度低于10℃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在温度调控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大棚湿度达标通常情况下,大棚的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之间,当湿度超过70%或者低于50%,应该及时采取排湿和加湿措施。除了做好大棚温度湿度调控之外,还需要强化通风换气,及时排除大棚中的高温高湿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营造一个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生长的环境。在通风换气过程中,应该坚持温度湿度调控原则、气体交换原则和时间综合选择原则,通风之前确保通风设备(如通风口、风机等)正常工作,选择晴朗无风或风力较小的天气进行通风。低温晴天上午9点~10点短暂开启通风口,排潮气,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中午11点~12点连续开关风口,降低棚内湿度和温度;低温阴雪天选择1天中温度较高的时段如12点到下午2点分时间段短暂通风15~20min;低温浇水后晴天上午浇水后,先提高棚内温度至30℃左右,湿气向上流动,然后开风口通风,等温度降低2℃后关闭通风口,让棚内温度回升后1~2h再次通风排湿。通风操作过程中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化通风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大棚顶部和侧面的通风口进行自然通风,在必要时使用风机辅助通风。通风后及时关闭通风口,注意观察棚内温度变化,确保草莓生长环境稳定。

3、草莓灰霉病的药物防治

①草莓灰霉病的微生物农药防治

在草莓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选择在灰霉病发病前或者发病初期及早用药,同时要选择低毒高效安全的药物。在自然环境当中,有些细菌能够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激活植物的自身防御系统,从而更好地降低灰霉病的发生流行率。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确保果园相对湿度能够达到70%以上,草莓树萌芽前可以喷洒2亿/g/667m2的木菌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开花前再使用同等浓度喷洒1次,对预防灰霉病的发生有着显着效果。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10%的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20g/667m2,兑水30kg进行均匀喷雾防治

②草莓灰霉病的化学防治

针对灰霉病可以选择使用5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者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者30%啶酰菌胺悬浮剂500~700倍液或者用波尔多液(硫酸铜500g、生石灰15kg、水60kg)进行喷雾,上述药物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药液量一般控制在30~50kg/667m2。在进行防控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相应的注意事项,保障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应该根据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效果,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明确最佳用药时期为草莓第一花序有20%以上开花,第二花序刚开花时,主要选择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情。为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并注意不要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浓度进行稀释,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可能影响防治效果,注意在草莓收获前应停止使用化学药剂,确保农药残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总之,在草莓灰霉病防控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灰霉病的预测预报工作,强化植物检疫,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搭配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同时要构建完善的科学栽培技术方案,加强果园水肥管理,注重做好果园清洁和修剪整形增强植株身体抵抗能力,减少病原的入侵概率,当达到防治标准之后,应该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和生物菌制剂进行针对性的防范,提高防治成效。

(作者单位:236000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扶贫开发项目促进中心)

标签:  草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