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套种水果玉米技术要点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35)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大棚种植技术因其有效调控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而备受青睐。草莓,作为“水果皇后”,因其鲜美多汁、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而水果玉米,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将两者进行套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棚室空间,还能通过作物间的互补作用,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整体抗性,以及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棚草莓套种水果玉米的技术要点,特别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策略,以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始终将绿色、生态、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面对大棚草莓与水果玉米套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挑战,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旨在通过农业、生物、物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这一举措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李官镇,农户要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农业的内涵,为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一、草莓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绿色防控要点

1、定植前整地与设施消毒

李官镇农户需要利用上一茬作物——水果玉米的残茬秸秆,通过秸秆粉碎机将其精细处理,并均匀撒布于田间,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为草莓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质环境,同时,土地均匀施入2500~4000kg/667m2的商品有机肥,进行深翻作业,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完成深翻后,充分灌溉田地,利用水分的渗透作用促进土壤结构优化,紧接着覆盖塑料薄膜于土面之上,仔细检查并修补大棚膜的破损处,确保封闭性良好,从而让大棚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高温环境,利用自然热量进行为期约20d的高温闷棚发酵与消毒处理,这一过程中,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得到有效杀灭,降低了草莓生长期间的病虫害风险。

2、定植与种苗消毒

大棚草莓的定植时间应选择在8月下旬~9月上旬,该时间段内,气温适宜,有利于草莓苗的缓苗和生长,草莓的定植密度控制在每畦两行,株距20cm,行距25cm,种植深度为6~8cm,以有效避免草莓苗因过密或过疏而导致的病虫害问题。此外,在移栽前,使用多菌灵、速灭杀丁等药剂对种苗进行浸泡处理,以杀灭可能携带的病菌和虫卵,具体来说,大棚需使用多菌灵500~700g/667m2,速灭杀丁200~300mL/667m2,浸泡时间为15~20min,通过种苗消毒,可以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

3、定植后的田间管理

①定植后要进行大棚盖膜管理

10月中旬,农户们需要铺设黑色地膜,以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同时,膜下要布置滴灌系统,利于确保水分与养分的精准供给,避免传统灌溉方式可能带来的土壤湿度过大、病害易发等问题,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约10月下旬,当夜间温度降至接近冰点(约5℃)时,棚室及时加盖透明薄膜,进一步增温保湿,进入11月中旬后,为应对可能的极端低温天气,棚内还要增设第二层膜,构建起多层次的温度与湿度调控体系。

②盖膜前进行肥水管理

盖膜前,施用腐熟后的猪粪3000~5000kg/667m2,并配以氮磷钾各占15%的硫酸复合肥40~50kg/667m2,在草莓定植缓苗后和开花结果期间,每隔20~30d,选用腐殖酸复合冲施液肥3~5kg/667m2,或根据作物需求调整至高含量三元复合肥5~10kg/667m2,为进一步提升作物光合效率与抗逆性,可辅以叶面施肥,如喷施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选用稀释至5000倍的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以增强草莓的抗逆性和促进果实品质提升,对于水分可采用滴灌系统进行灌溉,每隔5~8d需灌溉一次,收获期可缩短至每隔3~5d灌溉一次,特别在傍晚时分进行,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效率。

③棚内通风降湿

在草莓生长旺盛期,需密切关注棚内温湿度变化,早晨日出前,开启顶部通风口,排除夜间积聚的湿气,将棚内湿度控制在60%左右,随着温度升高,每天要开启侧窗和底风口,增强空气对流,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同时,在病害高发期,如灰霉病易发期,可采取短时间闷棚措施,将棚内温度提升至35℃,湿度降至50%以下,持续2h,而后迅速放风降温,连续进行2~3次,以杀灭棚内病菌,减少病害发生。

4、大棚草莓病虫害防治

在李官镇的大棚草莓栽培过程中,尤其是在草莓与玉米共生阶段,针对可能出现的叶螨为害,可以引进害虫天敌捕食螨,通过在大棚内释放3000~5000只左右的捕食螨,来控制叶螨的种群数量,在引进天敌存在困难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建议使用300g/hm2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兑水750kg/hm2进行喷雾防治,这种药剂对叶螨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草莓和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小,在施药过程中,请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施药量和施药时间的精准控制,以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二、水果玉米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绿色防控要点

1、水果玉米培育壮苗

①苗床选择与设置

鉴于李官镇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与充足的光照资源,苗床的选择应严格遵循“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原则,精选地块,确保土壤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同时良好的排水性能够避免积水引起的根部病害。苗床设置上,可以采用高畦栽培模式,这一设计不仅有利于土壤管理,还能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作物抗病性,具体来说,畦面宽度设定为1.2m,便于日常作业如施肥、除草、采摘等;畦高0.3m,确保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并有效防止水淹;畦间沟宽0.4m,既利于排水,也为田间行走和机械化操作预留了足够空间,从而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田间管理。

②营养土及盖籽泥的制备

营养土制备需要选取当地丰富的阔叶树落叶(如杨树、槐树等)作为基础材料,加入2.5kg尿素(或等效的家畜粪尿250kg),并配合富尔德微生物发酵剂3kg,以及加入米糠5kg以调节碳氮比,兑水150~200kg,使发酵物料的含水量达到60%~70%,将原料混合均匀后堆积成大堆,边堆边踩实以缩小体积,用尿素水均匀喷洒在堆上,接种富尔德微生物发酵剂,发酵过程中,应定期翻堆以保证发酵均匀,通常经过20d左右即可完成发酵。而盖籽泥制备则需选用细土或细沙,加入腐熟有机肥,其比例为土与有机肥的比例为9∶1,将混合好的盖籽泥进行充分搅拌,在日光下暴晒2~3d,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

③精细制作营养钵

选用直径6cm的专用营养钵,制钵前,对营养土的水分进行精心调控,提前2~3d调整至最佳状态,即土壤手握成团,松手即散,彻底排除任何可能影响根系发育的僵块与硬块,播种前夕,严格按照需求,精心制作4500~4700个/667m2营养钵,并立即覆盖上农用薄膜,不仅有效锁住了土壤中的水分,还促进了地温的适宜提升,为玉米种子的萌发创造了最为理想的微环境。

2、玉米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主要选用早熟、优质、口感好且抗病性强的品种,如“浚单20”,该品种不仅适应性强,而且其金黄色的半马齿形籽粒深受市场欢迎,为有效预防种子带菌引发的病害,需要采用种子包衣技术,选用含有特定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的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1.5%进行拌种,也就是每100kg种子需使用1.5kg种衣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晾干备用,这种处理方式能减少玉米丝黑穗病、苗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或者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配置,加水至种子量的2倍,浸泡种子8~12h,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3、水果玉米科学播种

一般在草莓收获前的早春季节(如2月中旬),开始套种第一茬水果玉米,在播种环节,李官镇的农户要选择催芽已经露出白点的优质种子进行播种,采用“一钵一籽”的精细播种方式,确保每颗种子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播种深度控制在3cm左右,且轻轻覆盖一层厚度约为0.5~1cm的细土,均匀喷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种子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4、苗床管理

针对特早熟茬水果玉米的培育,稳固搭建内外双层棚架结构,确保空间利用率与稳定性,随后于底层铺设电加温线,顶部覆盖透明膜,播种作业完成后,随即在土壤表面铺设地膜,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尤为关键的是,在幼苗出土前,要保持地膜覆盖状态,当约50%幼苗破土而出时,移除地膜,以确保幼苗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照与空气流通,促进其健康茁壮成长。除此之外,出苗后不需要再浇水,这是因为要在播种完成后,一次性充足灌溉,即所谓“底墒水”或“蒙头水”,为种子萌发提供必要的水分基础,除非苗床遭遇干旱威胁,否则应尽量避免直接浇水,要采用细雾喷壶局部补水,进入二叶期,需将环境温度稳定在20~22℃之间,有利于幼苗稳健发育,预防徒长现象,移栽前夕,建议每日清晨约8点,开启棚膜两端,根据幼苗适应情况逐步扩大揭膜面积,以增强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5、科学进行移栽玉米苗

玉米苗在达到2叶1心~3叶1心的生长阶段时,是最佳的移栽时期,这一阶段的秧苗已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潜力,移栽后能够迅速恢复并进入快速生长期,在进行移栽作业时,土壤的水分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保持土壤湿润是确保移栽成功的基础,土壤过干会导致秧苗根系受损,延长缓苗期,进而影响整体生长速度和产量。因此,移栽前应充分灌溉,确保土壤含水量适中,移栽后也需补水,以维持土壤湿润状态。对于与草莓间作的玉米种植模式,建议在两株草莓之间定植一株玉米,这种移栽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草莓行间的空间,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而且玉米与草莓的共生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土壤环境,为作物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6、剥去水果玉米分蘖现象

水果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分蘖现象,就是主茎基部或附近长出侧枝,这些分蘖不仅会消耗大量养分,影响主茎的生长和果穗的发育,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藏匿之地,增加管理难度和病虫害风险。因此,建议在水果玉米长出3~4片叶时进行首次剥除,每隔7~10d检查一次,及时剥除新长出的分蘖。在实际操作中,要剥除所有位于主茎基部和附近的侧枝,确保主茎周围无多余枝条,对于长势较弱或易受损伤的植株,可放宽剥除标准,避免过度伤害,剥除分蘖时,应选择晴朗天气进行,以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剥除后的分蘖应及时带出田间销毁,防止病菌扩散,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养分集中供给主茎和果穗,促进植株健壮生长,还能降低病虫害的防治成本。

7、棚内人工授粉

在大棚环境中,由于空间相对封闭,自然授粉效率可能受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户可以选择蜜蜂授粉,因为一只蜜蜂一天可采蜜40次,每次访问约100朵花,即一只蜜蜂一天能接触4000朵花。因此,可以投放约2000~5000只工蜂,以便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授粉工作。尽管人工授粉速度无法与蜜蜂相比,但在特定条件下仍具有其独特优势。在李官镇,农户可采用手持授粉器或毛笔等工具,轻轻抖动玉米雄穗,使花粉散落,再逐株对花丝进行涂抹或轻触,确保每株玉米都能均匀授粉,建议每隔2~3d授粉一次,确保授粉效果。

8、合理进行草莓与水果玉米采收

在李官镇,草莓的采收时间通常根据果实的成熟度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草莓的成熟标志为果实表面颜色均匀鲜亮,香气浓郁,且具有一定的硬度,采收时,应选择晴朗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此时温度适宜,果实表面水分较少,有利于保持果实的品质和延长保鲜期,注意需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并采用分级包装,确保每颗草莓都能达到最佳的销售状态。与草莓不同,水果玉米的采收时间更为严格,需在其籽粒饱满、含糖量高、口感最佳时进行,李官镇的农户要仔细观察玉米苞叶颜色、籽粒灌浆情况及品尝水果甜度来判断采收时机。

9、草莓和水果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灯光诱杀措施

金龟子、潜叶蛾等害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当地农户要在大棚内科学布局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这种物理防治手段,无需化学药剂,完全依靠害虫的自然行为习性进行诱杀,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效果明显,实际操作中,每盏杀虫灯的有效覆盖范围应设定为1.5~2hm2,确保大棚区域内害虫的有效控制,夜间当害虫被杀虫灯发出的特定波长光线吸引并靠近时,随即被高压电网击毙,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减少了害虫对草莓和水果玉米的危害。另外,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还具备节能环保的特点,利用太阳能供电,无需外接电源,降低了运行成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由于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为李官镇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色板诱杀措施

农户可在每3~4m间距的大棚横梁上悬挂一块标准尺寸的黄色诱虫板(通常为25cm×30cm),确保整个大棚区域均匀覆盖,初期悬挂数量设置80~100块诱虫板,以此作为监测虫口密度的基线,随着作物生长,农户要根据诱虫板上的害虫数量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当发现单块诱虫板上日均捕获害虫数量超过30只时,视为虫害发生预警信号,需立即在该区域及周边增加诱虫板数量,一般每增加一块原诱虫板,需额外增设2~3块新诱虫板,直至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③设施阻隔措施

在大棚周边,建议种植了艾草、薄荷等趋避植物,形成宽度为2m的自然防护带,这样可以有效阻挡斜纹夜蛾、蚜虫等害虫的入侵,而且在棚内入口处及通风口处,应当安装40目的防虫网,确保害虫无法通过自然通风口进入棚内,在此过程中,请定期清理大棚周边的杂草、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

总而言之,在大棚草莓套种水果玉米的实践中,通过以上的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品质,还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进一步增加了农户们的经济收益。

(作者单位:276033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人民政府)

标签:  草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