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之下,很多种植户不注重做好生产环境有效的调控,各项资源利用不规范不合理,尤其是农作物接管处置不当,随意焚烧,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农作物秸秆禁止燃烧法律规范的出台和实施,如何更好地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拓展秸秆的资源利用途径是现阶段很多农业技术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农作物秸秆是宝贵资源,通过将其适当的处理,能够转移到其他领域,更好地满足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基质化处理之后,通过栽培食用菌可以大大地提高秸秆的腐蚀效率,同时产生的各种代谢原料也是优质的有机肥可以直接输入到农田当中,在增加额外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值得在今后生产中不断加强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主要以双孢菇栽培为例,详细探讨了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该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丰富而未充分利用的生物质资源,通过基质化处理用于食用菌栽培,可以有效地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农产品,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秸秆基质不仅可以为食用菌提供必要的养分和生长环境,还能够通过分解过程产生富含有机质的菌渣,这些菌渣可进一步用作有机肥料,回归农田,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这样不仅实现了秸秆的循环利用,还减少了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大气污染,达到了资源的高效、环保利用。
2、有利于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秸秆基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显着降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成本,传统的食用菌栽培通常依赖于木屑、棉籽壳等基质材料,这些材料成本相对较高且供应不稳定。而秸秆作为一种廉价且易得的农业废弃物,通过科学处理后可以替代传统基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此外,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能够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推广秸秆基质化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生产投入,还能增加产出,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推动有机废物的还田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秸秆基质化食用菌栽培技术,农作物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避免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产生的菌渣富含有机质和营养成分,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还田,这不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农田土壤的污染风险,还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秸秆基质化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这项技术的成功实施,需要依赖于对秸秆处理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以及有机肥料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秸秆基质的利用效率,提升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秸秆基质化食用菌栽培技术也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推动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秸秆基质化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应用,可以为其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高产技术
1、优良菌种的选择
根据栽培目的和当地条件选择高产、抗病和抗逆性强的品种,保障供应商信誉良好,菌种应呈白色至乳白色,菌丝体呈均匀、浓密的网状结构,不应出现杂菌或异物,生长势应旺盛,菌丝体延伸速度快,生产能力高,子实体产量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强,不易感染病害或受环境胁迫影响。通常选择来自经过筛选和测试的母种,不携带病害或害虫。菌种应具备较强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对常见病害和环境胁迫具有抵抗力,菌种培养基应呈均匀、白色或略带黄色的菌毯,不应出现变色、杂质或污染物。
2、双孢菇菇棚的选址和建设
①双孢菇菇棚的选址
菇棚应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运输原料和产品。距离污染源(如工厂、化工厂、垃圾场等)至少在5km,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低,避免因地下水过多导致菇棚内湿度过大,周边水源充足、水质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5.5~7.5之间。空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浓度≤0.50mg/m3,氮氧化物(NOx)浓度≤0.15mg/m3,颗粒物(PM10)浓度≤0.15mg/m3,颗粒物(PM2.5)浓度≤0.10mg/m3。水源环境质量标准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标准,水中化学需氧量(COD)≤30mg/L,氨氮(NH3-N)浓度≤2mg/L,总磷(TP)浓度≤0.1mg/L。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铅(Pb)浓度≤0.5mg/kg,汞(Hg)浓度≤0.05mg/kg,镉(Cd)浓度≤0.2mg/kg,砷(As)浓度≤0.5mg/kg。
②双孢菇菇棚的建设
建议采用塑料大棚或标准菇棚,每个菇棚以550m2为宜,长12m,宽14.5m,棚内设4个床架,中央床架宽1.5m,两侧床架宽0.9m,通道宽0.8m(两侧)和1m(中央)。菇床层数6层,底层离地0.4m,最上层离顶1.4m左右,层间距0.6m,每条通道地对直两端各开上中下3个40cm×30cm的通气窗。菇棚塑料薄膜选择透光性、保温性好的塑料薄膜,钢筋用于搭建大棚骨架,钢管用于固定骨架,水泥用于地面铺设。木棍、竹竿等用于搭建床架。建设过程中首先平整土地,做好排水系统,铺设水泥地面,根据设计图纸,使用钢筋、钢管等材料搭建大棚骨架,将塑料薄膜覆盖在大棚骨架上,注意固定,防止风刮,在棚内搭建床架,铺上玉米秸、苇箔等,按照设计要求,在大棚两侧和中央通道设置通风窗。菇棚内部床架铺设好,安装供水、排水管道,确保菇棚内部排水畅通。
3、双孢菇培养料配制
在双孢菇栽培过程中,培养料的主料主要是稻草、麦秸、玉米秸秆等,其中以稻草为佳,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稻草、麦秸、玉米秸秆须铡成20~30cm长并碾破后使用,增加其吸水性和提高发酵质量。辅料包括牛粪、鸡粪等畜禽粪,菜料饼粉、米糠、尿素、石膏、碳酸钙、过磷酸钙等。具体配方如下(100m2计)稻草1000kg、麦秸500kg、玉米秸秆500kg、畜禽粪(湿)1500kg、菜料饼粉100kg、尿素20kg、复合肥25kg、过磷酸钙12kg、石膏或碳酸钙13kg、石灰13kg。将稻草、麦秸、玉米秸秆等主料提前3~5d进行预湿,使其吸足水分,然后将畜禽粪进行预湿,使其含水量达到60%左右,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度,紧接着将预湿后的稻草、麦秸、玉米秸秆等主料与预湿的畜禽粪混合均匀,在堆料场地用石灰粉画出宽2.3m、长约11m的堆基,将混合均匀的原料分层堆放,每层约20cm厚,第一层放稻草、麦秸、玉米秸秆等主料,第二层放畜禽粪,第三层放稻草、麦秸、玉米秸秆等主料,以此类推。在堆料过程中,按“下层少、上层多”的原则,将配方中尿素总量的二分之一分层撒于原料间,最终堆成宽2.3m、高1.5m的长方形堆,堆宽2m,高1.5m,堆形直立,利于透气。在堆料过程中,结合湿度适当浇水,使堆底部有水分渗出即可。在堆积发酵处理过程中要观察堆料温度,当温度升至70℃以上时,保持1~2d,然后进行翻堆,翻堆时将堆料从顶部翻到底部,底部翻到顶部,使每部分料达到堆中心温度,继续发酵,通常发酵周期一般为7~10d,发酵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堆料温度、湿度、气味等,确保发酵质量。发酵结束后优质的堆料颜色变黑,有浓郁的菌香味,然后将发酵好的堆料进行晾晒,使堆料水分降至60%左右,即可用于栽培双孢菇。
4、双孢菇栽培设施消毒
消毒前确保菇棚内外环境整洁,无杂草、杂物等,准备好甲醛、敌敌畏、高锰酸钾、百病去无踪溶液等。空棚消毒是关闭菇棚门窗,确保菇棚内无人员活动,将甲醛和敌敌畏按照1∶1的比例混合,配制成消毒液,用喷雾器将消毒液均匀喷洒在菇棚墙壁、地面、床架等处,喷洒面积要全面覆盖,等待3~4h,让消毒液充分渗透,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排除残留的消毒剂气味。然后将床架、工具等设施用高锰酸钾浸泡或擦拭,确保全面消毒,对于不宜浸泡的设施,塑料薄膜、布料等,可用消毒液喷洒或擦拭。可以将高锰酸钾按照200~300倍的比例稀释,配制成消毒液,用喷雾器将消毒液均匀喷洒在地面上,喷洒面积要全面覆盖,等待30min以上,让消毒液充分渗透。空气消毒选择将百病去无踪溶液按照1∶600的比例稀释,配制成消毒液,用喷雾器将消毒液均匀喷洒在菇棚内空气中,喷洒面积要全面覆盖,等待30min以上,让消毒液充分渗透。消毒结束后,打开菇棚门窗,通风换气,排除残留的消毒剂气味。
5、双孢菇培养料进棚
培养料发酵结束之后应该及时将其放入到菇棚,当中上架铺床一定要快,必须在当天完成,这样能够尽量减少培养料当中的热量损失,使培养料上床之后具有进一步发酵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杀死虫卵和病原菌。一般培养料的铺设厚度控制在20~25cm,要确保均匀摊放彻底翻拌抖松,大的粪块一定要捏碎。在铺设过程中,对于培养料当中存在蓝色的粪块、土块或者杂物应该及时清除干净,并及时将工棚当中的通风孔打开排、除农药、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如果培养料当中的氨味过重,可以向培养料当中加入2%的甲醛溶液进行中和处理,若培养料过干可以结合翻拌向其中添加5%的生石灰调节湿度,若培养料湿度过大,可以加入生石灰粉或者多进行一次翻料,增加通风排湿效果,上述工作完成之后立即将菇棚密封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方案与菇棚的熏蒸消毒方案保持一致。
6、双孢菇播前检查及播种方法
在播种前一天应该对菌种进行最后一次的检查,凡是菌丝枯萎土黄或者菌丝严重徒长,出现黄绿色、黑色或者橘红色的杂菌孢子一律不能够用于播种。要确保菌种质量达标,菌丝活力相对较长,色泽洁白,将菌种瓶打开之后能够闻到浓郁的蘑菇香味。播种之前要做好防止杂菌污染的工作,菌种瓶的外侧、盛放菌种用的小盆和各种用具都需要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干净也可以使用75%的医用酒精棉球擦洗消毒、在播种过程中衣物鞋帽一定要穿戴干净,用具不能够随意乱放。对于粪草料菌种一般采用穴播播种方式,在料面上每8cm左右,用手指挖一个小孔,向其中塞入核桃大小的菌种一块,确保床面上能够露出少量的菌种,播种完成之后将菌料表面轻轻拍平使菌种和培养料的充分接触,一般使用500g/m2的菌种两瓶。对于麦粒菌种一般采用撒播播种方式,先将75%的菌种均匀地撒到培养料上用手或者小耙子轻轻地将培养料搂平,确保菌种能够和培养料充分接触,然后再将25%的菌种撒到表面,轻轻拍平,通常500g/m2的菌种1.5瓶,播种完毕之后如果培养料表面较干可以在上方覆盖地膜,起到增温保湿的效果,如果湿度较大可以在上方覆盖薄纸,起到吸湿的效果。
7、双孢菇发菌管理
双孢菇发菌阶段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5℃,菌种接种后的初始阶段,温度应控制在20~22℃,以利于菌丝的定植和生长,如果气温过低,可以通过增加室内供暖设备如电热毯、热水管等来提高温度。当菌丝生长进入稳定阶段,应将温度稳定在22~25℃之间。在发菌后期温度可以适当降低到20~22℃,以利于菌丝的成熟和子实体的形成,若温度过高,应立即采取措施降温,如增加通风、使用遮阳网等。湿度调控过程中应该确保菌丝生长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可以通过喷水、使用加湿器或增加室内植物等方式来增加湿度,发菌后期,空气湿度可以适当降低到60%~65%,若湿度过高,应增加通风,降低室内湿度。
8、双孢菇播种后的覆土工作
播种结束之后要准备好覆土材料,要确保覆土材料团粒结构达标,土壤疏松,具有一定的腐殖质含量和持水能力,通透性相对较好,不含有病原微生物和虫卵,呈弱碱性。在选择过程中,应该使用未使用过任何蘑菇废料无污染的田园土或者耕作土,先将表层8cm的土壤挖掘舍弃,然后挖去耕作层内40cm的土壤,可以一边挖土一边将土块打碎到1.5cm的土粒,然后向其中喷洒2%的甲醛与500倍液的敌百虫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堆积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覆土前1~2d将培养料表面整平若培养料的表面较干可以喷洒3%的石灰水进行湿度调节,然后覆盖土壤,土壤覆盖厚度控制在3.5cm。覆土结束之后要加强对土壤温度湿度有效调控,采用多次喷水的方法,确保在2~3d内迅速将覆盖土壤湿度调整达标,具体方法是每间隔2h将土面喷洒1次清水,喷水量不超过500g/m2。覆土后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5℃,约10~15d当菌丝快要长出土层表面时,要使用小耙子将表面的土壤轻轻地松动,这样能够促进菌丝横向生长,防止过早扭结出菇,造成产量下降。
8、双孢菇出菇阶段的管理
出菇阶段温度保持在16~20℃为宜,湿度控制在85%~95%,光照强度200~300 Lux,以散射光为主,避免直射光。初期适当增加喷水量,保持土壤湿润,中期减少喷水量,保持土壤微湿,出菇后期注意菇体生长速度,适时采摘,采摘后适当增加喷水量,保持土壤湿润。一般在双孢菇现蕾后5~7d,菌盖大小3~4cm,菌膜未破时要及时采收,采收过程中手捏住菌盖轻轻旋转,切勿伤害周边的未成熟的小菇。
综上所述,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基质化处理发展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一项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技术体系,该种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显着提高秸秆的整体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也能够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原材料。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通过合理栽培技术能够显着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为拓展秸秆资源的利用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后的食用菌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和技术实践,不断推动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的创新应用、创新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272612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