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大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及病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47)

大姜又称生姜,是一种常见调味品和药用植物。近年来,大姜价格持续上涨,种植大姜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为可观。本文结合山东省安丘市大姜的种植经验,探究大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及大姜种植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办法,推动大姜增产增收。在山东省安丘市,大姜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还被广泛用于药用和保健。此外,安丘大姜种植面积广泛,年产量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种植大姜已成为安丘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一、山东省安丘市大姜种植概况

山东省安丘市种植大姜已经成为山东省的着名特产,并被誉为“中国姜蒜之乡”。是我国大姜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县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安丘市的大姜产业更是蓬勃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步增长。安丘大姜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凭借优良品质和独特的口感,安丘大姜在国际市场上也备受青睐。大姜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为安丘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对绿色食品和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安丘大姜的出口前景将更加广阔,经济效益也将进一步提升。

二、大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科学选地与合理轮作

首先,要精心挑选肥沃、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砂质土壤进行种植。这类土壤不仅透气性好,而且有利于大姜根系的生长和块茎的膨大。应避免选择过黏或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土地,土壤排水不畅,容易导致大姜病害的发生,如姜瘟病等。其次,合理轮作也是提高大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大姜忌连种,连种容易导致姜瘟病等病害的高发,且预防困难,导致减产。因此,建议生姜连种不得超过2年,并进行合理的轮作。轮作农作物时,不要选择辣椒等茄科类农作物,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进行水旱轮作,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利用率。

2、整地施肥与培养土壤

在大姜的栽培过程中,整地施肥与培养土壤是确保高产高效的关键步骤。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深翻,通过反复耕耙,使土壤变得疏松细碎,有利于大姜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深翻的深度应达到30cm左右,确保土壤层深厚,为大姜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空间。其次,进行起垄施肥。每亩地应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1500kg,同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适量添加氮、磷、钾等化肥,从而满足大姜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起垄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还有利于排水和灌溉,为大姜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通过使用土壤调理剂,可以将土壤的酸碱度调整到适宜大姜生长的范围,通常pH值在6—7之间最为适宜,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为大姜的高产高效提供有力保障。

3、精选姜种与催芽处理

在大姜的高产高效栽培中,精选姜种与催芽处理是确保种植成功和产量提升的关键步骤。首先,要选择优质、品行好、抗病虫害性能高的姜种。优质姜种通常具有生长健壮、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能够为后续的大姜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在挑选时,要剔除受涝、受冻、腐烂或遭受过病虫害的姜块,确保所选姜种的健康和质量。然后,进行催芽处理。在催芽前,需要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姜种进行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为30分钟左右,可以有效杀灭姜种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害的发生。其次,消毒后将姜种晾晒2—3天,使表面干燥,有利于催芽的进行。晾晒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姜种受损。通过精选姜种和催芽处理,为大姜的生长提供健康、健壮的起点,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大姜的品质和产量。

4、合理密植与适时播种

在大姜的高产高效栽培中,合理密植与适时播种,不仅会影响大姜的生长状况,还决定了最终的产量和品质。一般春季的3—4月份和秋季的9—11月是大姜播种的理想时间。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有利于大姜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而秋季可以利用残余的高温促进大姜的膨大,提高产量。在选择播种时间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确保播种后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合大姜的生长。在播种密度方面,每亩播种4700—5000株较为适宜。过密的种植会导致大姜植株之间竞争激烈,影响光照和通风,从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而过疏的种植会降低土地利用效率,减少产量。因此,根据土壤条件、品种特性和生态条件来确定合适的播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在播种时,浇足水是确保大姜种子顺利萌发和生长的关键。同时,为了提高种子的利用率和减少成本,可以将大姜种块掰成小种块进行播种,并确保每个种块上留有一个壮芽,不仅可以减少种子的浪费,还可以使每个种块都能充分利用养分和光照,促进大姜的健壮生长。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时间和密度,以及采取适当的播种方法,可以为大姜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同时,还需要注意土壤管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细节工作,确保大姜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量。

5、田间管控方法

在大姜的高产高效栽培过程中,田间管控包括浇水管控、培土管控和施肥管控等多个方面。首先,在苗期,由于大姜根系尚未完全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此时应控制土壤湿度在65%—70%之间,避免土壤过湿导致根系腐烂。而进入旺盛生长期,大姜的叶片茂盛,蒸腾作用增强,对水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将土壤湿度控制在75%—85%,满足大姜快速生长的需要。同时,浇水时应避免大水漫灌,避免冲刷土壤,影响大姜根系的生长。其次,培土不仅可以为大姜根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还能防止大风天气下大姜倒伏。在结合追肥和浇水的过程中,应进行培土操作,加厚加宽垄面,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培土还能促进大姜根茎的膨大,提高产量。在培土时,应注意不要损伤大姜的根系和叶片,避免影响其正常生长。最后,施肥管控对于大姜的高产高效栽培至关重要。大姜对钾肥和钙肥的需求较高。因此,在施肥时应以钾肥和钙肥为主。硝酸钾和硝酸钙是两种常用的肥料,不仅能为大姜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还能促进大姜的生长和发育。在施肥时,根据大姜的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浪费。同时,注意肥料的均匀施用,确保大姜植株能够充分吸收养分。通过科学的浇水管控、培土管控和施肥管控,可以为大姜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

6、设施栽培策略

在大姜的高产高效栽培策略中,为了最大化地提升大姜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采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能够有效地延长大姜的生长期。通过三层覆盖的保护,从而让大姜的生长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不仅温度更加稳定,而且湿度也得到了良好的调控。稳定且适宜的生长环境,为大姜的健壮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大姜的生长期得以延长,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积累养分和生长。此外,三膜覆盖栽培方式,还能够提高大姜的产量。由于生长环境的优化,大姜的根系更加发达,叶片更加茂盛,整体生长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种生长状况的提升直接反映在了大姜的产量上,使得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因此,在大姜的高产高效栽培中,设施栽培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通过采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栽培方式,为大姜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三、大姜病虫害防治方法

1、大姜病害防治措施

①姜瘟病。姜瘟病是大姜生产中危害性极强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下垂无光泽,由下至上逐渐枯黄,最终枯死。大姜的根茎部位会出现水渍状病变,随后转为褐色腐烂,并在受压时溢出白色伴有恶臭的汁液。姜瘟病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携带病原的种姜、污染的土壤、肥料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病原菌能在根茎组织和土壤中越冬,具有长久的生存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远距离的扩散。在防治姜瘟病时,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清除,并灌注石灰水或硫酸铜进行消毒,防止病菌扩散。同时,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选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例如,每公顷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进行浇灌,每次用量根据病情和土壤湿度确定,一般每隔7—10天浇灌1次,连续浇灌2—3次。使用药剂时,注意多种不同类型农药的合理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②姜炭疽病。姜炭疽病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呈红褐色或黑褐色,边缘清晰。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影响大姜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姜炭疽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雨、灌溉水等途径进行传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菌繁殖迅速,很容易导致病害的爆发。在防治姜炭疽病时,可以采取喷洒化学药剂的方法。例如,选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硫悬浮剂进行喷洒。每公顷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浓度一般为70%左右,用量为1500—2000g,兑水750—1000kg喷雾,进行喷洒防治,一般为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从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姜炭疽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喷洒化学药剂等,确保大姜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效。

③姜斑点病。姜斑点病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点,颜色由淡褐色逐渐变为灰白色,边缘清晰,且斑点上常有小黑点。这些斑点会不断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严重影响大姜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在防治姜斑点病时,首先,要注重合理施肥和浇水,提高大姜植株的抗性。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合理控制浇水量和频率,为大姜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从而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当病害发生时,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例如,选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每公顷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可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在使用药剂时,注意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浓度和用量的控制,避免过量使用造成药害。

④姜细菌性叶枯病。大姜的叶片很容易受到姜细菌性叶枯病的侵害,患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淡褐色、略带透明的水渍状小点,随后这些小点会逐渐加深颜色至深褐色,并且边缘变得明确。随着病害的不断发展,这些病斑会沿着叶片的边缘和叶脉蔓延,最终使整片叶子干枯并脱落。在防治姜细菌性叶枯病时,可以选用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或代森锌·王铜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每公顷叶枯唑可湿性粉剂的用量一般为1500—2000g,兑水750—1000kg喷雾,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除了化学防治外,应注重田间管控,如合理施肥、浇水,及时排水,避免积水等,提高大姜植株的抗病性。同时,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大面积扩散。

2、大姜虫害防治手段

①姜螟。姜螟也叫大姜钻心虫或玉米螟,是对大姜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孵化后会立即开始侵蚀姜茎,特别偏好在姜茎的中上部进行蛀洞,导致姜茎内部形成空洞。受害的姜茎因此变得脆弱,表现为茎秆枯黄、萎缩,并且极易折断,会对大姜的生长状况和产量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在防治姜螟时,可以选用除虫菊酯类农药或速杀灭丁乳油进行喷杀。每公顷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用量一般为150—200g,速杀灭丁乳油的用量则为300—400mL,需要兑水稀释后进行喷雾。通常为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农业防治的方法,如清洁田园,把收获后遗留在田间虫蛀的断株、枯叶等清理干净、烧毁,以减少虫源。同时,也可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姜螟的防治需要综合多种措施,确保大姜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效。

②大姜其他害虫。在大姜种植过程中,除了姜螟之外,蚜虫、红蜘蛛等也是常见的害虫。这些害虫主要以吸食大姜叶片的汁液为生,导致叶片卷曲、发黄,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植株死亡,对大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这些害虫,可以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等,通过减少害虫数量来降低其危害。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来控制害虫数量。或者通过化学防治,选用适合的药剂进行喷洒。例如,对于蚜虫和红蜘蛛,每公顷可以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

3、大姜综合防治策略

在大姜的病虫害防治中,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非常重要。首先,在种植前和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病株、枯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物和害虫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其次,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合理控制浇水量和频率,可以创造有利于大姜生长的环境,从而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喷药防治方面,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时机。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抗药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同时,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进行喷药,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此外,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灯光诱杀等,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利用生物制剂等,化学防治则选用低毒、高效、环保的药剂进行喷洒。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采取综合防控的方式,防止病虫害发生,减少对大姜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大姜种植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栽培管控,如合理施肥、浇水、覆盖栽培等,可以提升安丘市大姜产量和品质。同时,针对病虫害危害,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包括清理田园、提高植株抗性、合理选择和使用药剂,以及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方法,确保大姜健康生长,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

(作者单位:262100山东省安丘市农业农村局)

标签:  大姜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