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调控的辣椒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精准防治策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03)

辣椒中蕴含丰富的维生素、抗氧化物质、矿物质等,能够有效提高人类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具有十分高的营养价值。基于该作物在国内外市场中需求量日益增加的现状,相关产业应积极使用现代化技术,改良原有品种,提高辣椒的生产质量,稳定供应数量,并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强化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以期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一、辣椒产业的市场前景

辣椒的味道相对特殊,其作为蔬菜被人们食用,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拥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盛行,辣椒的应用领域逐渐增多,其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中,均广受欢迎。为提高辣椒的供应数量和质量,应创新种植技术,重视病虫害防治,实现辣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辣椒的栽培技术要点

1、选种以及种植

①培育新种

辣椒作物的栽培,需根据当地的种植条件,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从根本上,提升辣椒质量,降低种植成本。应用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可以更快地获取优质基因的组成结构,培育具有良好抗性的新品种。也可利用全国的优质辣椒品种资源数据,进行新品种研发,加强进度共享协同,重点培育抗逆能力强,且适应性更高的优质品种。

②种植准备

第一,在种植时,要针对辣椒种子进行处理操作,提高发芽率。如可将种子在阳光下暴晒,时长约在2d到3d之间。取回后,需把种子浸泡在适宜深度的水中3h左右。随后再次把种子放置到5%含量的硫酸三钠中,浸泡时长约为20min,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辣椒种子平均每亩使用45g左右,确保其能够满足发芽率的播种要求。第二,选择种植区域时,应优先选择土壤肥沃,3年内未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区域。在土壤中混合加入1kg硫酸二铵、0.1kg多菌灵,以便在播种前,优化土壤环境,加快辣椒生长速度。第三,种植前,需对土壤进行浇水,保证苗株需求的水分充足。完成播种后,辣椒播种的坑上,第一层应使用细土进行覆盖,厚度约为2cm。第二层应用干草或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持地表温度,锁好水分,减少种子发芽时间,增大辣椒幼苗的存活率。第四,根据辣椒种类,确定具体的种植计划。如依照辣椒成熟的早晚,明确栽种时的行距大小。早熟的种类,行距应控制在45cm左右,苗株距离应为30cm左右,平均每个穴坑栽培1到2株。晚熟种类行距可为70cm左右,株距则在55cm左右,一般来说,1个穴栽种1株。

2、重视科学施肥

科学的施肥,可以更好地满足辣椒作物生长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化肥的吸收效率,从而有效达成作物预期的理想目标。在辣椒的栽培中,通常采取适应当前生存环境与辣椒种类的肥料,以科学化、合理化的现代农业化肥调配技术实施栽培,以便可以达到该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在此基础上,应明确辣椒的微量元素需求,针对需求进行细节调整,重视科学施肥。如辣椒对氮、磷、钾的要求比例为1.0∶0.4∶1.0。该作物在中性、微酸性土壤中,生长状态良好。氮元素主要作用在辣椒的茎叶发育中,如缺少,则可能会延长植株成长时间。磷元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株根系发育,不足可能会导致出现短柱花,其授粉的效果不佳。钾元素可以加快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辅助果实发育,若该元素不足,辣椒则会容易倒伏、病虫害防治能力弱。种植人员应以适宜的肥料,协调土壤中的酸碱度,规避碱性土对辣椒生长的不良影响。

在辣椒的种植期间,需要根据当前环境中的土壤肥力分布情况、辣椒的品种类型,以及生长期需求的微量元素比例等,制订一个最大限度提升施肥效果的调配方案。①选择基肥。播种前,需对每亩地实施基肥,如以25kg草木灰、15kg过磷酸钾、55担左右的腐熟厩肥混合,加入到土壤中。该阶段需要以少量多次、薄肥多施的方式,进行施肥,以此避免过量的施肥,影响辣椒栽培的实际发芽率。也可以选用4000kg农家肥、40kg三元复合肥(按15∶15∶15比例调制)作为基肥。施肥时,尽可能选择沟或穴施肥的方式,增加肥料使用效果。②追施苗肥。定植后的7d后,可以配合中等程度的田地耕种,根据辣椒植株的成长情况,追施苗肥。可以使用1000kg稀粪水或5kg尿素。该阶段苗株需肥量较少,不应追加过多的肥料。③选用果肥。在辣椒苗株出果后,需采取20kg氮磷钾元素均含有的复合肥。该期间,同样禁止多施肥,规避枯死、落花等现象。④精施叶面肥。辣椒第一批次采集前10d,需追加叶面肥,以磷酸二氢钾复合肥为常规的选择肥料,其可以有效助力辣椒产量得到保证,进一步强化果实培育质量。喷洒的浓度应控制在0.28%左右,每隔10d喷洒1次,以3次为1个周期,最高可增加辣椒产量的30%。

3、优化水源灌溉

在进行灌溉期间,需要根据当地辣椒的种植情况进行判断,确定合适的灌溉方式。如以冬春茬(12月定植,7月拉茬)的辣椒为例,在前期,苗株对水分的需求较少。在灌溉期间,灌溉使用的水量需要做好精准把控。每亩地可以灌水12m3,通常1周灌溉1次。中期,随着生长情况变化,辣椒苗株的需水量增加,可适当提高浇灌的频率,该期间,每亩应浇水10m3。中后期,苗株需水量大幅提升,种植人员必须重点注意灌溉的频率和水量大小,避免其出现缺水现象。一般以5d为1个周期,水量控制在每亩10m3。后期,需水量变少,可适当减少灌溉频率,以7d或10d为1个完整的周期,每亩8m3左右。

针对辣椒栽培,应优化原有的水源灌溉方式,高效提升水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可以使用滴灌的方式,降低种植的支出成本。在种植区域铺设输水管网,在进水口与出水口均设置连接水泵。根据辣椒田间的行距,选择适宜的距离,设置开关接头,并在侧面连接滴管。滴管的长度,通常会在48m左右,且每当间隔距离达到60cm,则以小竹片的方式,加固滴管,完成定点设置。也可以将追加的肥料、防治病虫的药剂等,以滴灌的形式,进行混合灌溉,直接向土壤输送,减少劳务压力。基于此,滴灌可以在缩短工时、预防病虫害、追肥等方面,都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精确完成水肥供给率的有效提升,提高辣椒产量、质量。

4、推广机械化种植

新时期,可以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种植技术,加快辣椒产业的生产效率,推动机械化的规模种植。在种植期间,可以根据当前辣椒栽培区域的特征,采取不同的作业模式。如当前区域广阔且较为平整,则可以利用播种机器,实现定向参数播种。目前,播种机的类型分为单行、双行、四行等,依据地域类型,制定相应的种植计划,争取一次性完成整地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在耕地时,可以通过使用大型拖拉机,联合大型铧式犁,进行机械化的配套作业,以便更好地控制深耕的程度。若深耕的指标需要超过40cm,则能够采用1SQ-340类型的全方位深松机实施作业。在耕作整地时,需注意依照辣椒苗株的成长情况,进行判定,选择适合的耕作方式,避免破坏苗株的根系,增加栽培的实际死亡率。可以利用机械传感器、远程遥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有效针对种植区域,实施精准控制,进一步保证辣椒的品质与产量。以智能化的农业设备,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自动、智能种植+人工作业的全新栽培模式。

5、精细化田间管理

应针对辣椒的田间管理,不断优化,促使其能够有效助力该产业预期指标的顺利达成。以除草进行举例:①可以使用二甲戊乐灵,对辣椒苗株根系上的表层土,通过喷雾的方式,进行喷洒。具体每亩的药剂配比,如33%含量的100ml二甲戊乐灵+15kg水进行混合。②可以用敌草胺,其每亩用量为:20%含量的150ml敌草胺乳油+50kg水。若当前区域的土壤为沙土地,则应每亩加用120ml。③可用乙草胺,使用喷雾器进行施药,周期时长应少于3d。基于此,每亩应施加1200ml乙草胺,确保药剂效果达到最佳。④应在成长期,使用10.8%含量的20ml高效吡氟氯禾灵乳油,或者10%含量的50ml精恶唑禾草灵乳油,重点针对禾本科的杂草。通过对辣椒田间进行除草,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证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营造适宜辣椒成长的环境。

三、辣椒的病虫害防治

在辣椒的栽培期间,常见的病虫害有斑点病、白粉病、疮痂病、茶黄螨、蚜虫、棉铃虫等。面对病虫害问题,应及时进行预防,同时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便可以保证辣椒植株的存活率达标。防治病虫害的方式,通常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需根据辣椒种植区域爆发的病害、虫害类型,选择最恰当的方案。如在使用农药期间,选取的药剂,应符合国家要求的安全标准。科学选择适应性强的防治药剂,控制药剂的使用量。尽可能在辣椒的生长期内使用,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影响,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因此,应注意喷雾的涉及范围,规避风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斑点病、茶黄螨进行主要的举例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1、斑点病

①病害表现

斑点病是由于辣椒中存在大量的灰星尾孢霉,产生的常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辣椒植株的叶片,对茎干部分危害的程度较浅。病叶在初期会出现水渍形状的斑点,后期会演变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褐色斑点(叶心为灰白色、附近为灰褐色、边缘为黑褐色)。严重情况下,斑点会开始连结、穿孔、枯死,出现大范围落叶,叶片两面均会存在灰色的霉状物。果实染病后,其表面会存在黄褐色的圆形斑点,凹陷位置处生有黑色霉菌。茎干染病后,斑点形状为椭圆形,其余均与叶片病状相同。斑点病一般在温度达到23℃时,爆发最为激烈,同时期,如湿度严重超标,则病情越严重。该病的病原体可以在辣椒种子上过冬,也可以利用菌丝的残体,在枯死病叶上过冬,以上是防治斑点病的重要关注方向。

②防治措施

防治的方法,根本上来讲,应选择抗病能力高的优质品种,同时需加强辣椒栽培期间的技术管理。发现病株后,可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有效防治,限制病虫害的传播、感染范围。从农业防治的角度出发,可与其他科目蔬菜进行隔年轮作,或者可以采取水旱轮作的形式。避免使用爆发过该病害的土壤,或未经消毒,直接重复种植,因此,必须降低菌源随着土壤传播、感染健康的苗株。定期清理垄沟,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实施浇灌,杜绝田间存在积水的现象。可以在表层覆盖塑料薄膜,保持地表的温度,减少水分的蒸发,将湿度维持在一定程度上,以此保证辣椒能够健康成长。在辣椒进行收获后,种植人员需将区域内的病残植株和落叶,收集到一起,统一进行焚烧处理。

从化学防治的角度出发,需对栽培的各个环节进行消毒。第一,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如使用50%含量的多菌灵、50%含量的福美双制作混合药剂,结合15kg细土,具体的施药标准是8g/m2。第二,在定植以前,需要对使用设施进行消毒。若该辣椒使用棚区种植,可用烟雾药剂,熏蒸一定的时间,完成事先消毒。药剂的配料可为:0.25kg硫磺、0.5kg锯末。第三,种子应用50℃左右的温水,浸泡10min,然后放入冷水降温,再进行播种。第四,可以使用80%含量的500倍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溶液,或者63%含量的600倍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溶液,又或者67.96%含量的800倍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药剂溶液。每间隔7d喷洒1次药剂,连续2-3次即可,前期需确保喷洒的密度达标,后期可适当减少频次和周期长度。第五,可以采取喷洒微生物杀菌剂,利用真菌、细菌等,抑制辣椒作物中病菌的生长速度。

2、辣椒茶黄螨

①虫害表现

茶黄螨(白蜘蛛)是在辣椒作物生长,存在情况最多的一种虫害。该螨虫体积较小,体型多为椭圆形,外表比较透明,其主要危害辣椒苗株的幼嫩部位。辣椒在出现该虫害的感染后,其病叶无法正常生长,颜色逐渐演变成黄褐色,叶片边缘明显发生卷曲、褶皱。茎干感染后,会慢慢扭曲畸形,导致辣椒植株在后期存在整体植株矮小、不开花、不结果,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大面积的干枯现象。果实被感染后,逐渐变硬,同时失去光泽,向黄褐色转变。该虫害,主要在作物上过冬或杂草的根部潜藏,通过风雨开展感染、传播。

②防治措施

第一,可以选择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强的抗病品种,并在实际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处理,尽可能确保能够清理、灭杀过冬虫源。种植人员需做好区域内的杂草、病叶、落叶等可能传播途径的清理工作。也可以选取早熟的辣椒品种,避开虫害的爆发严重周期。

第二,种植辣椒之前,需先对田间进行整地处理。通过有效的耕作,可以整治病虫危害过的土地,减轻新一年播种时,出现茶黄螨虫害的可能性。选用机械作业的模式,可以减轻整地压力,提高辣椒产业的生产效率,为其质量达标,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可使用现代化农业中应用效果更强的杀螨剂。如20%含量的1000倍双甲脒乳油溶液、20%含量的3000倍哒螨灵可湿性粉剂溶液、25%含量的1000倍爱卡土(喹硫磷)乳油溶液,或者50%含量的1000倍溴螨酯乳油溶液、24.5%含量的1000倍绿维虫螨溶液,又或者10%含量的1000倍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溶液。在喷药期间,需针对辣椒的幼嫩部分,进行重点治理,每10d连续喷药3次。

第四,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在田间针对茶黄螨,投放其生物天敌,并控制好天敌的实际数量,有效减少其造成的危害范围。生物防治的方式更具备安全、环保性,不会带来农药的残留威胁,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理念。基于该种方式的应用特点,其见效较慢,随推行时间的流逝,效果会趋向稳定、高效。如使用生物拮抗剂,可以加强辣椒的免疫能力,针对其抗病虫害能力进行精准培育。

总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期间,辣椒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转型、升级,具有相当突出的现实意义。相关产业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种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并采取精细化的田间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栽培质量。辣椒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可以应用新型防治措施,实现环保作物生产,进一步保护生态的环境安全,以及人们的饮食健康。

(作者单位:125200 辽宁省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

标签:  辣椒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