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链球菌病作为一种严重的羊只传染病,对全球养羊业构成了重大威胁。该病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羊链球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羊和带菌羊是主要传染源。在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多变、饲草质量下降等因素,羊只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发病。因此,深入了解羊链球菌病的发生原因,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综合预防对策,对于保障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羊链球菌病的发生概述
1.羊链球菌病的病原学特征
羊链球菌病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高热和败血性的传染性疾病,这种菌在病原学方面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特性。溶血性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常排列成双球状或者短链状,并被荚膜所包围,使其对宿主环境产生一定的存活与抵抗能力。该菌具有热敏感性,但能抵抗低温及干燥环境,可广泛分布于病羊体内组织器官,尤以鼻液、鼻腔、气管及肺等处最多。除此之外,溶血性链球菌有能力生成多种有毒物质和酶,例如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等,这些物质和酶不仅对宿主细胞造成直接伤害,还在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经研究发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与毒素及酶产生能力有密切关系,各菌株间致病力有明显差别。
溶血性链球菌培养特性亦是实验室条件下病原学诊断的重要基础。该菌种在一般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形成圆、平滑、潮湿、灰白色小菌落并被明显β型溶血环所包围。这种独特的溶血现象被认为是区分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细菌的关键手段之一。另外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球菌排列成双球状或者短链状,从而进一步证实病原体身份。
2.羊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
从传播方式来看,羊链球菌病的传播方式以呼吸道及消化道为主。病羊及带菌羊为该病主要传染源,以咳嗽、喷嚏等形式将病原体排出体外,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健康羊仅以吸入含病原体的空气飞沫或者接触受污染饲料、饮水等感染患病。另外,本病可经受损皮肤、黏膜和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值得关注的是病死羊在肉体上、骨骼上、皮肤上和毛发上还会散播病原而成为传播疾病的主要介质。
就易感动物而言,绵羊易感羊链球菌病,其次是山羊。不同种类、年龄、性别羊只都可以感染患病,但是幼龄羊以及体质弱的羊只更容易患病。另外,家兔等实验动物对羊链球菌病高度敏感,常用来进行本病的实验室研究与诊断。
3.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链球菌病在病程、感染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临床症状。急性型病例通常发病急骤,病程短促,病羊常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1°C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疾病进展,病羊咽喉部和颌下淋巴结急剧肿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腔内有浆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排出。有的病羊也有流涎、磨牙、抽搐的神经症状。急性型病例死亡率很高,有的病羊24小时就死亡。
①亚急性型病例临床症状较轻、病程长(1-2周)。病羊体温上升,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程度逐渐增加。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明显肿大,眼结膜充血,流泪及鼻腔有黏性分泌物排出。一些病羊也表现为腹泻、便秘相间。亚急性型患者死亡率虽较急性型低,但仍须及时处理,才能控制疾病进展。
②慢性型病例多发生于老疫区,也可发生于病情较轻者。病羊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病羊随病程增长而消瘦,贫血并发生关节炎和肺炎等并发症。慢性型病例病程可长达几个月,严重影响羊只生长及生产性能。
需要强调的是,羊链球菌病在临床表现上与羊炭疽病、羊巴氏杆菌病等其他羊传染病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必须进行细致的区分。通过对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全面分析,可作出确切诊断及制定防治措施。
二、羊链球菌病的综合预防对策
1.强化羊群饲养管理
羊链球菌病是一种对羊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细菌传播疾病,因此,强化饲养管理措施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步骤之一。
从饲料供应上看,要保证羊只吃到营养均衡的饲料。针对羊的不同生长阶段及生产性能,建立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以育肥羊为例,其粗蛋白的含量可以维持在大约15%,其中植物性蛋白如豆粕的比例大约是30%,而动物性蛋白如鱼粉的占比大约是10%。还要确保饲料有充足的能量、维生素及矿物质。研究表明,育肥羊每公斤饲料应含维生素A不低于5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不低于800国际单位,维生素E不低于20mg。从而提高羊只免疫力和减少羊链球菌病感染概率。
合理调控饲养密度同样关键,饲养密度过大会使羊舍空气变污浊,湿度变大,给羊链球菌繁殖蔓延创造了条件。一般情况下,每头羊占地面积不小于1.5m2,如一间100m2羊舍最多可以养羊66只,从而确保羊只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减少应激反应以降低发病概率。
保持羊舍清洁卫生,是防止羊链球菌病发生的根本,每日要及时清除羊舍粪便及杂物,并定期彻底消毒羊舍。消毒时可以选择高效低毒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和戊二醛。数据显示,定时进行消毒能显着降低羊舍内细菌的数量,降低超过80%。还要注意饲料、饮水卫生,以免污染。饲料要贮存于干燥通风处以防发霉。饮水要干净无污染,以流动溪水或井水为佳。在水中,细菌的总数量不应超过100个/mL,而大肠杆菌的数量也不应超出3个/mL。另外,强化羊只日常管理至关重要,应重视对羊只精神状态、食欲及粪便等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发病的羊只应及时隔离,以防病情蔓延。同时定期为羊只驱虫以降低寄生虫对羊只的伤害。通常情况下,每隔3个月就对羊只驱虫1次。
综上所述,采取强化饲养管理,供给营养均衡饲料,适当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羊舍干净卫生,强化日常管理可有效防治羊链球菌病。
2.改善羊舍环境条件
有利的环境条件在羊链球菌病防治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温度、湿度对羊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羊舍内的温度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来说,冬季羊舍温度应不低于5°C,夏季应不高于30°C。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羊只应激反应和免疫力下降,加大羊链球菌病感染概率。比如到了冬天,就可以采取保温的措施,比如给羊舍装暖气和热风炉,以保证羊舍的温度合适。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确保羊舍内的湿度维持在50%~70%的范围内。湿度过大会使羊舍空气湿润,利于细菌、病毒繁殖;湿度过低会导致羊只呼吸道黏膜变干,抵抗力下降。羊舍湿度可采用通风和采用加湿器进行调节。根据研究显示,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羊的免疫系统可以增强超过30%,而感染羊链球菌病的风险则可以减少大约50%。
良好的通风是维持羊舍空气清新的关键。羊舍空气要保持循环,污浊空气要及时排走,新鲜空气要导入。一般来说,每小时应进行3~5次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0分钟。通风可使羊舍氨气、硫化氢及其他有害气体浓度下降,细菌、病毒滋生减少。研究表明,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使羊舍内的氨气浓度降低超过70%,硫化氢浓度降低超过80%,从而显着减少羊只感染羊链球菌病的风险。
光照是影响羊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当光照能促进羊只新陈代谢和提高免疫力。羊舍内自然光照要充足,日光照时间至少8个小时。冬季日照时间较短时,可通过人工补光,如装白炽灯、节能灯等给羊只充分照明。根据数据显示,足够的阳光照射能够使羊的免疫系统增强超过20%,同时降低感染羊链球菌病的风险大约40%。羊舍环境卫生十分重要。羊舍应经常清扫、消毒,做到干净卫生。还要注意羊舍四周环境卫生,并及时清除垃圾、杂物等,以防细菌、病毒繁殖。
综上所述,改善环境条件,控制温湿度,保持良好通风与光照,维护环境卫生可有效防治羊链球菌病。
3.定期进行羊群的免疫接种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是羊链球菌病防治中最主要的方法,其中应结合本地羊链球菌病流行情况及羊只免疫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情况下,羔羊在出生后的2~3个月内需要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然后在2~3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成年羊每年需要进行1~2次的免疫接种。如羊链球菌病的高发区,春、秋两季可分别免疫1次。同时,选用适当疫苗至关重要,目前市场上羊链球菌病疫苗的选择很多,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要结合本地实际及羊只特点,选用品质可靠、免疫效果良好的疫苗。同时应重视疫苗保存及用法,以保证疫苗效果。比如说,灭活疫苗应当在2~8°C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储存,而弱毒疫苗则应在-15°C以下进行保存。使用疫苗时应严格遵守说明书要求,以免疫苗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再者,保证免疫接种质量,免疫接种时,应一羊一针,以免交叉感染,同时应正确把握疫苗注射剂量及注射位置,以保证疫苗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根据数据显示,适当的疫苗接种能够使羊的免疫系统增强超过80%,从而有效地避免羊链球菌病的出现。另外,还应加强免疫后监测工作,免疫接种结束时,应严密观察羊只反应情况,有无发热、食欲减退和呼吸困难。如发现有异常现象,要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定期检测羊只抗体,掌握其免疫状态以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4.及时隔离处理患病羊
羊链球菌病综合控制策略中及时隔离处理为关键环节。羊链球菌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接触性疾病,其传播迅速和影响范围广泛,常常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当发现羊群中存在疑似链球菌病症状时,需要迅速行动起来,将病羊隔离开来,避免病情继续蔓延。
隔离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对病羊进行精确鉴定。这就需要饲养员及兽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敏锐的观察能力,能透过羊只行为变化,体征异常以及其他细微线索及时捕捉病情蛛丝马迹。如病羊可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这也是链球菌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当检测到上述异常情况时,立即对病羊进行群内隔离,以免病羊暴露于健康羊只,以阻断该病传播途径。被隔离病羊,需给予适当护理与处理,应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应激因素,帮助其恢复体力。同时根据病情严重情况及兽医建议进行相应药物治疗来控制感染及减轻症状。治疗期间,还要严密观察病羊病情变化情况,并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保证治疗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隔离治疗病羊的同时,还要彻底检查监控羊群。采取定期体检和抽样检测,对可能感染源进行及时检测和治疗,避免病情再暴发。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提高羊群整体健康水平是链球菌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在羊链球菌病的全面预防和治疗中,及时的隔离措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蔓延,降低经济损失,又能保证养殖业持续发展。所以在实际的生产当中,一定要对这一环节的落实给予高度的重视,保证这一环节能够在疾病防控当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5.做好羊养殖环境的消毒工作
羊链球菌病综合防治系统中消毒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环。消毒可以有效杀灭或消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阻断疾病传播途径,给羊群营造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所以做好消毒工作,是为羊链球菌病全面预防和治疗筑起坚实屏障的关键。
落实消毒工作需遵循科学规范。①明确消毒对象及范围消毒对象包括羊舍,饲养工具,饮水设备,运动场以及其他一切可能接触到羊群的物体及场地。②选用适宜消毒剂以保证广谱、高效、低毒,针对不同消毒对象及环境条件制定合理消毒方案。消毒时,需格外留意细节及死角。如羊舍墙角、缝隙、门窗等常易堆积灰尘及病原微生物而成为消毒难点与重点,所以,消毒时应该用喷雾器和刷子之类的工具来保证消毒剂能完全覆盖这些部位,做到彻底消毒。
做好消毒工作不但是个技术活,而且也是个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投资与管理,所以在落实消毒工作时,还要加强对饲养员、兽医等人员的训练与监管,保证其能熟练消毒技能、严格执行标准。还要建立健全消毒记录与档案,追踪与评价消毒工作落实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做好消毒工作对建立羊链球菌病整体控制的坚固屏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取科学规范的消毒措施可有效杀灭或者消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阻断疾病传播途径,给羊群营造干净安全的生存环境。这样既可以减少羊链球菌病发生的危险,又可以提升羊群整体的健康状况,确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6.强化羊群引种检疫
加强引种检疫,是防止羊链球菌病进入羊群的关键步骤之一。养羊业经常会遇到引种的问题,但是引种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疾病传播方式。若传入的羊群中带有溶血性链球菌,则整群羊群均有感染危险。所以加强引种检疫,保证引种羊只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对防止羊链球菌病发生与蔓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引种时,必须严格隔离观察,检疫检验。隔离观察时间要够长才能全面观察羊只临床症状。同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如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等,以确认羊只是否携带溶血性链球菌。只有经严格检疫检验证实为健康羊只才能混入原羊群中。从而使引进羊只带有病原体的危险降到最低限度,维护了原羊群健康。另外,强化引种检疫需建立健全检疫制度,规范检疫操作过程,其中包括编制周密的检疫计划,明确检疫责任人及操作人员责任,保证检疫设备及试剂质量可靠。通过制定健全的检疫制度,规范检疫操作流程等措施,能够保证引种检疫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促进检疫准确可靠地进行。
综上所述,羊链球菌病是危害养羊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预防和控制不可忽视。通过对本病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全面认识,可更科学地制定和执行综合预防对策。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定期免疫接种,及时隔离治疗,搞好消毒工作,才能显着降低羊链球菌病发生与传播的风险,确保养羊业良性发展。同时,加强引种检疫工作和预防病原的传入也是确保羊群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只有通过综合、科学的防控策略才能够对羊链球菌病进行有效防治,确保养羊业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810900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