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非洲猪瘟的全方位构建综合性防治措施深入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10)

非洲猪瘟是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头号杀手之一,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类疾病属于外来传入性的病毒性疾病,国际畜牧兽医局将其划归为法定报告的A类动物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不仅会对生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并且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播流行能力,一旦出现一例,就会通过多种渠道迅速向着整个群体快速传播蔓延,所以针对非洲猪瘟疫情必须从全方位入手,加快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并严格执行防控方案,为推动生猪养殖业的良好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次研究探讨了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最早发生于非洲的肯尼亚,因此被称为非洲猪瘟,目前该种疾病没有特效疫苗,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生就需要进行大批量的扑杀、无害化处理,养殖户会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引导养殖户将关注重点放在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方面,要从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入手,明确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源头,并提高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掌握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加强对养殖群体防控方案的有效调控,保障养殖户能够严格执行防范非洲猪瘟传入,确保生猪养殖安全。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

1、病原学

非洲猪瘟的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肝类病毒是一种大型双链DNA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毒力和变异性。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大小在170~193 kb之间,是目前已知最大的DNA病毒之一,基因组含有151~167个基因,能够编码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调控蛋白等多种蛋白质。病毒具有很高的变异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宿主和环境条件,基因组的变异可以通过重组、突变等方式发生,这导致病毒毒力的增强或新的病毒株的出现。

2、致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感染猪只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尤其是脾脏中的这些细胞。在感染过程中,病毒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干扰素反应和抗原呈递能力,利于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感染和扩散,脾脏是病毒载量最高的器官,说明病毒在脾脏中复制和繁殖非常活跃。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编码了Ⅱ型DNA拓扑异构酶,这是调控双链DNA拓扑结构的关键酶。研究人员首次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编码的Ⅱ型DNA拓扑异构酶的基本机制,有助于了解病毒如何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其基因组,以及如何应对宿主的抗病毒反应。在感染动态方面,研究建立了ASFV对猪感染致死的模型,并测定了各组织感染指标的消长规律。研究发现病毒在脾脏中的复制和扩散速度非常快,导致巨噬细胞大量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罕见的单核细胞亚群因为未表达或低表达单核细胞的标记分子CD14,成了病毒感染的主要群体,这对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感染至关重要。

3、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ASFV的猪只,包括发病猪、感染猪和带毒猪,在自然环境当中软蜱也是重要的中间传播媒介,病毒可以在软蜱中增殖并持续携带病毒,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从传播途径来看,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其中直接接触传播主要由感染猪通过口、鼻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由被病毒污染的泔水、工具、设备、物资、饲料、环境等传播,还可经由软蜱、蚊、蝇等叮咬感染猪后携带病毒传播。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易感性都很强,所有品种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家猪高度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目前通过刘雄教学调查可以得知非洲猪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流行。然而根据一些研究报告,非洲猪瘟在温暖湿润的季节(如春季和夏季)更容易传播,因为这些条件下更有利于软蜱的繁殖和活动。

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非洲猪瘟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非洲猪瘟往往突然死亡,不显示任何临床症状,若出现症状表现为皮肤发红、食欲减退、精神萎顿和乏力,死亡率高达100%。急性型非洲猪瘟患病毒出现高热,体温42℃以上,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和便血,皮肤发红或出现淤血,特别是腹部和四肢,死亡率极高,可超过90%。亚急性型换票中出现中度发烧,体温在39~41℃、采食下降,病程可持续7~15d,死亡率较急性型低,为40%~70%。慢性型非洲猪瘟出现间歇性发热、间歇性排毒,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和关节炎、呼吸道症状,病程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患病猪出现渐进性衰弱和死亡。

三、非洲猪瘟的病理学变化

非洲猪瘟的病理变化多样,且与疾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最急性型病死猪往往表现为内脏器官病变不明显,但会有广泛的出血,脾脏已经显着肿大,颜色变为紫色,质地易碎。急性型非洲猪瘟脾脏显着肿大,达到正常的3~6倍,颜色变为紫色,边缘圆钝,质地易碎,胃、肝和肾等部位的淋巴结出现明显出血、肿大,质地变脆,有时呈现大理石样花纹,肾脏皮质和肾盂常见瘀血点,肺脏出现水肿,胃底部出现淤血,胆囊充盈,肠道有出血性炎症,特别是小肠。亚急性型非洲猪瘟脾脏由出血性肿大转为逐渐恢复,出现一些病灶损害,最终消失,淋巴结呈现出血、水肿和易碎,尤其是胃部的淋巴结,出现胸腔和腹腔积液、胆囊水肿、脾脏出血性肿大。慢性型非洲猪瘟淋巴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是剖检所见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常见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和胸膜炎,肺部常有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灶。

四、实验室诊断

1、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试验之前准备好包被微孔、检测抗原、样本、底物、终止液。操作过程中首先在包被微孔中加入样本,加入HRP标记的检测抗原,通常在37℃下作用一小时,彻底洗涤微孔以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加入底物溶液,并在适当的温度下孵育20~30min,加入终止液以终止显色反应,使用酶标仪在特定波长下读取吸光度(OD值)。样本孔的吸光度(OD值)与对照孔的平均吸光度进行比较,通常设定一个 cutoff 值(CO)作为判定标准,计算公式为CO = 2.5 × 阴性对照孔的平均吸光度(OD值),样本孔的 OD 值 ≥ CO,则判定结果为阳性(Positive,P),样本孔的 OD 值 < CO,则判定结果为阴性。

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采集新鲜猪血清或血浆,稀释1∶20(血清)或1∶10(血浆)于含磷酸盐缓冲液(PBS)的稀释液中。使用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的猪肾细胞单层,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当CPE达到80%以上时,收集细胞并制成抗原涂片。将稀释后的标本加入抗原涂片,在37℃条件下孵育30min,洗涤涂片3次,每次用PBS洗涤5min。加入荧光标记的抗猪 IgG 抗体,在37℃条件下孵育30min,再次洗涤涂片3次,每次用PBS洗涤5min。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涂片,细胞质中出现明显的苹果绿色荧光判定为阳性,无荧光或仅有微弱荧光判定为阴性。

五、疫情处置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各级政府、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养殖场(户)等应切实履行防疫责任,确保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生猪、野猪出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或异常死亡等情况,应立即向所在地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重点报告疫情发生地点、疫病症状描述、数量、死亡情况等,并提供联系方式。接到报告的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指派两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到场,开展现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符合《非洲猪瘟诊断规范》可疑病例标准的,应判定为可疑疫情,并及时采样送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根据现场诊断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认定可疑疫情。对可疑疫情,当地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封锁、监测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及时将样品送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若样品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判定为疑似疫情,当地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对疑似疫情进行确认,并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的防控措施,疑似疫情经国家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确认后,确定为确诊疫情,农业农村部将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防控工作。一旦确诊为非洲猪瘟疫情,应立即启动疫情封锁措施,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禁止猪只及相关产品进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防控措施。对疫点内的生猪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环境、设施进行彻底消毒,疫点周边区域内的猪只也需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周边受威胁区域内的猪只进行疫苗接种。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应对周边区域进行持续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新的疫情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强生猪养殖、运输、屠宰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在疫情处置结束后,应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各地应压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科学、周密、扎实做好防控工作。一旦出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六、非洲猪瘟的综合有效防控

1、深入基层注重做好摸底排查,指导养殖户加强疫情防控

在较为偏远的乡镇和乡村,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信息传播存在延迟,使得疫情在初期较难被发现。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基层水产畜牧兽医站派遣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每个村庄和家庭生猪养殖的情况,并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对每一户进行逐一排查,实施网格化管理,并设立片区责任制。同时在进行调查过程中还需要制定严格的排查制度,确保工作人员不能无故推诿,及时做好疫情的排查工作,以便尽早发现疫情,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和扩散。此外,在开展摸底调查期间还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生猪养殖户疫情防控指导方面。由于偏远地区的生猪养殖多为小规模养殖,散户较多,这些人群通常缺乏专业的疫情防控知识和技术,养殖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畜牧兽医站应定期派遣技术人员下乡为养殖户提供疫情防控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生猪免疫接种、猪舍卫生消毒、蚊蝇四害的杀灭及寄生虫的防治等工作,从而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2、强化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宣传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单靠政府和兽医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实现群防群控,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防控效果。相关部门应当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通过发放宣传册、疫情资料以及利用报社、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突出非洲猪瘟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让公众认识到非洲猪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拓宽宣传的影响范围。此外,定期举办公益培训讲座,向养殖户传授防治非洲猪瘟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广大养殖群体能够更好地识别疫情规律,及时发现潜在疫情,采取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疫情扩散造成的经济损失。

3、严格控制泔水饲喂生猪行为

长期以来,许多养殖户习惯使用泔水来喂养猪只,然而这种做法已成为非洲猪瘟传播的关键途径之一。研究表明泔水中含有众多病原体,以俄罗斯地区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流行情况为例超过95%的非洲猪瘟案例是由泔水传播引起的。因此,在生猪养殖管理过程中需要提高养殖户对泔水养猪风险的认识,使他们深刻理解泔水养猪可能带来的疫情风险,进而促使养殖群体摒弃传统落后的养殖做法,确保能够彻底禁止和消除泔水养猪的行为。

4、加强生猪转入转出的针对性监管

为了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建议实施分区域管理的策略,养殖场应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工作人员的生活办公区、生猪养殖区、饲料储存区以及专门用于病猪或疑似病猪隔离的区域等,不同区域之间应保持至少50m的距离,以确保有效的隔离和防止交叉污染。同时,在每个区域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和消毒设备,以加强卫生防疫措施。在猪舍内部,应设有专为不同生长阶段猪只设计的猪舍,包括育成猪舍、公猪舍、分娩舍、断奶猪舍和隔离舍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严格控制生猪的转运过程,确保在生猪转移前后的各项工作都符合防疫要求。在转移前15d内,生猪需通过交易部门的检验,并取得相应的检验证明方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运输车辆的清洁,并对饲料和饮用水进行严格监控,到达指定地点后生猪应隔离至少15~30d,并在通过检疫后才能被引入猪圈。对于新引进的猪群,应进行持续的观察,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的疑似症状,应立即隔离并将疫情上报由官方受益人员对病情作出有效的诊断,确诊之后实行严格的铺砂无害化处理制度,直到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才能够解除封锁。

近年来,非洲猪瘟已经成为影响生猪养殖业安全发展的重要传染性疾病,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防控这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就需要基层地区的防疫人员和广大养殖群体全面参与其中,认真落实本职工作,并从生产管理到疾病防控再到场地检疫等诸多环节进行层层的质量把关,在严格做好消毒排查工作的同时,及时监督疫情防控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落实。针对当前非洲猪瘟没有特效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情况,需要各个部门注重有效的沟通交流,加大研发力度通过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生猪养殖业的有序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671499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翠屏街道办生态环境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猪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