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控技术核心策略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36)

在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这一现实情况促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我们能够持续改进绿色防控技术,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需求,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一、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意义

绿色防控的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绿色防控的意义:

1、经济效益显着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农药施用2-3次,以蔬菜为例,亩平减少农药投入40-60元,亩挽回损失或增加蔬菜产量400-500kg,以无公害产品平均售价高于普通产品15%计算,每亩绿色防控产品增收600元以上。

2、社会效益突出

实施绿色防控区域内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可以达到100%;同时,培养了一批绿色防控技术的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民,绿色防控已成为企业自律、农民自觉行为。

3、生态效益明显

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后,农药使用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天敌种群数量增加。

二、合理选择使用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包含了一系列广泛的策略,其核心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特定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时,应仔细评估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于那些病虫害频发的地区,应根据农作物的种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使用杀菌剂,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扩散,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对于在常规农田中种植的作物,农业防治方法尤其适用。通过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实行轮作与间作等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在病虫害特别严重的区域,引入生物防治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资源,以自然方式控制病虫害,既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又能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物理方法在绿色防控技术中也非常重要。通过安装紫外线灯、设置黄板等物理手段,可以有效诱杀害虫,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损害,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总的来说,绿色防控技术的选择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和农业的绿色发展。

1、农业防控策略

农业防治是指为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由于农业防治措施的效果是逐年积累和相对稳定的,因而符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而且经济、安全、有效。但其作用的综合性要求有些措施必须大面积推行才能收效。

2、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生物农药,作为源自生物或提取物的农药产品,凭借其显着的环保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我国农药使用领域的主导趋势。尽管如此,生物农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生物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害虫自身的抗药性。这与传统化学农药形成对比,后者通常仅能针对特定害虫,且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此外,生物农药的适用性受昆虫种类及其生活习性的显着影响,这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广泛应用。

(1)Bt蛋白(苏云金杆菌)

在当前阶段,Bt蛋白(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因其卓越的效果而被广泛采用。特别是Bt蛋白,作为一种新型化合物,展现出强大的活性,不仅在防治病虫害方面表现出色,还能有效保护害虫的天敌,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在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的施用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种子包衣和喷雾方法尤为普遍。特别是喷雾方法,因其操作简便、效果显着,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除了单一使用生物农药外,混配使用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合理搭配两种或多种生物农药,可以进一步提升防治效果,实现病虫害的综合防控。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生物农药的使用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持续性。Bt蛋白(苏云金杆菌)的使用剂量相对适中,通常情况下,稻田仅需使用250-500g/hm2菌粉,即可实现理想的防治效果。对于那些无法施用生物农药的稻田,土壤熏蒸或毒饵等替代方法同样可作为有效的防治手段。Bt蛋白(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机制主要基于其对害虫体内核糖体抑制作用。当昆虫体内的核糖体合成受到抑制时,害虫将停止进食,进而导致其死亡。这一机制不仅阐释了Bt蛋白(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效果,还为其在不同害虫控制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Bt蛋白(苏云金杆菌)的施用方式灵活多样。特别是对于害虫密度较高、规模较小、抗药性强或对其他农药敏感的害虫。然而,在施用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环境保护,避免任何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以确保Bt蛋白(苏云金杆菌)在害虫控制中的长期可持续性。

(2)印楝素

印楝素,源自植物的天然杀虫剂,展现了非凡的杀虫效果。印楝是一种速生落叶乔木的名称,种子和树皮都可入药。印楝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印楝素存在于印楝树的种子、树叶及树皮中,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印楝树具有趋虫治病的神奇功能。其主要用途在于对抗瘿螨、叶螨和龙眼叶螨等植物害虫,展现了突出的防治效果。印楝素的高杀虫效力、广泛的应用范围以及其安全性,为了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控制并尽可能降低其使用量。例如,可以将印楝素与赤霉素结合使用,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化学成分的生物农药进行混合使用,以达到更佳的防治效果。比如印楝素与吡蚜酮混配防治蚜虫、粉虱等,印楝素与多杀菌素混配防治小菜蛾等。

(3)生物农药混配

为增加病虫害防治效果,生物农药的混用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但不当的混用方法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轻者药效降低,重则出现药害,甚至发生事故。要根据害虫的生态习性和田间主要害虫种类,精确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依据选定的生物农药类型,进一步挑选适当的剂型,并通过科学配比,显着增强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以番茄潜叶蛾的防治为例,可考虑将苏云金杆菌与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混合应用。此类组合作为杀虫剂,不仅能够增强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制效果,还能有效减少对田间天敌的负面影响,从而保护生态平衡。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应重视不同类型生物农药之间的合理搭配。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可以避免因单一农药杀虫效果不佳而对天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根据不同作物品种以及害虫防治的不同时期,也需要精心选择适宜的生物农药剂型。在防治蚜虫时,可选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而在防治红蜘蛛时,则可选择阿维菌素或印楝素等。在选择生物农药的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防止药害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生物农药进行合理选择,确保其不会对作物造成损伤。同时,为了提高生物农药的使用效率,还需对生物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严格把控,既要避免生物农药的浪费,又要防止因不当使用而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生物农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应用物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因素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物理因素包括光、电、声、温度、激光、红外线辐射等。这类防治方法可用于有害生物大量发生之前,或作为有害生物已经大量发生为害时的急救措施。物理方法作为一种创新的病虫害控制策略,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它利用特定的物理技术和原理,能够有效地延长或干扰害虫或病原体的生存周期,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对病虫害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能够显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同时,物理方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损害。

(1)杀虫灯诱杀害虫

太阳能杀虫灯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灭虫设备,展示了其在农业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该设备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效地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于内置电池中,确保了设备的持久稳定运行,减少了频繁更换电源的需要。太阳能杀虫灯通过发射特定光谱的光线,具备了消灭害虫的功能,有效抑制了这些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一特性不仅有助于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环境,还显着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为了保证太阳能杀虫灯的最佳性能,需要对其使用条件进行精确调控。①在设定杀虫灯的工作时间时,应优先考虑在害虫活动的高峰期,即晚上7点-9点。在这个时间段内,害虫的活动性较高,杀虫灯的光线能够更有效地消灭害虫。②杀虫灯与作物之间的距离也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太近的距离可能会导致光线直接照射到作物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而太远的距离则可能减弱光线的杀虫效果。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类型和生长阶段,适当调整杀虫灯的位置。③控制光照强度也极为关键。虽然高强度的光线可以迅速消灭害虫,但过强的光照也可能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如叶片烧伤或影响光合作用。因此,在使用太阳能杀虫灯时,应根据作物的耐受性和害虫的种类,适当调节光照强度,以实现最佳的杀虫效果和作物保护的平衡。

(2)色板诱杀

色板诱杀技术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偏好,成为一种高效的病虫害控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色板被精心放置在作物的上方或下方,以吸引并减少害虫的数量。以白粉虱为例,黄色色板可作为有效的防治工具,其效果显着。在布置色板时,必须根据实际环境和植物种类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色板类型和数量,这对于提升控制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使用黄色色板进行诱捕时,确保色板的色调与作物颜色相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害虫。为了进一步增强控制效果,建议在黄色色板上适量施用杀虫剂,并定期更换色板,以防止因杀虫剂失效或色板老化而降低诱捕效率。此外,色板之间的距离也是实现高效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色板之间的理想距离为5m,这有助于维持色板之间适宜的诱捕区域,从而提高害虫的捕获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害虫密度、作物布局等因素,灵活调整色板之间的距离,以确保控制效果的最大化。

(3)防虫网与粘虫胶

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防虫网的应用已被证实为一种高效的害虫控制策略,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领域。①防虫网显着减少了害虫的数量,有效减轻了它们对作物的直接损害。②防虫网的使用还间接导致了农药使用量的降低,这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③如果防虫网的安装或管理不当,害虫仍可能渗透进农田,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构成潜在威胁。这一现象强调了在使用防虫网时,必须结合其他辅助手段以确保其效果的最大化。

防虫网应用,一方面防虫网具备卓越的防水特性,能够有效抵抗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侵蚀,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另一方面,防虫网还表现出强大的拦截性能,有助于减少害虫的扩散,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持。考虑到防虫网的这些优势,在实际操作中,有两大主要应用策略可供选择。一种是将防虫网与粘虫胶结合使用,利用粘虫胶的粘性,进一步提升对害虫的拦截和消灭效果。另一种是单独使用防虫网,主要依靠其作为物理屏障来阻止害虫的侵入。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发挥防虫网的管理效能,而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综合考虑作物类型、害虫种类以及田间环境等多种因素。

4、科学应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显着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爆发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5、应用生态调控技术防治病虫害

生态调控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已经证明了其在控制病虫害方面的显着效果。它能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将影响降至最低。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滋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作物病虫害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和普及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因此,在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管理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值得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以助力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和品质提升。

(作者单位:122318辽宁省喀左县六官营子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标签:  害虫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