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生猪养殖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重要支柱,其中生猪疫病成为养殖业重点防范疾病,这既能确保生猪处于健康生长状态,还能提高生猪品质。根据对生猪疫病展开研究发现,其主要分为传染性及非传染性常见疾病,由于传染性疾病对生猪健康危害性较大,这使得养猪户要重点加强疫病防控工作,还要根据传染性疾病特点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使生猪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一、基层兽医在猪病诊治及预防中的作用
1、疫病监测与预防
通过定期巡视、检查和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疫苗接种、消毒、隔离等,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2、疾病诊断与治疗
当猪群出现疾病时,基层兽医会进行病情评估、病因分析和病理检查等工作,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如使用药物、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来帮助猪群恢复健康。
3、养殖管理与指导
提供养殖管理指导,帮助农户合理安排猪舍环境、饲养方法和饲料营养,指导养殖户如何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正确使用药物和疫苗等,提高猪群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协助政府监管
在猪病诊治及预防中,基层兽医也扮演着协助政府监管的角色。例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协助政府对养殖场进行检查、登记和监管,确保猪群健康和食品安全。
二、基层兽医在猪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兽医猪病防治能力较低
猪病防治工作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却非常复杂,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涉及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因而,猪病防治工作对于基层兽医的专业知识与猪病防治业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阶段,我国的基层兽医人员却普遍能力不足,多数基层兽医的人员数量比较少,且老龄化比较严重,在专业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不足。且由于基层兽医工作任务繁重,平时学习时间少,对业务知识的更新不及时。因而,基层兽医不能很好地满足猪病防治的实际需求,猪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效果不甚理想,亟待提升。
2、猪病诊断技术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的猪病流行特点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导致猪病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所涉及的细菌和病毒种类也不断增多,甚至会出现由多种不同的病原菌混合所共同导致的感染。因而,对于猪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困难,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来做支撑。对于猪病的诊断,需要借助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室技术,才能使得诊断结果准确高效。这样凭借其经验,虽然能够对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常见猪病进行诊断,但是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却难以保证,常常会出现误诊的现象,难以保证用药的准确性,进而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3、资金设备投入不足
对于猪病的诊断,除了依靠基层兽医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之外,还需要借助先进的检疫检验仪器和设备。因为猪病诊断除了观察症状之外,还需要对病猪的血液、体液等加以检测,这就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和设备。因而,先进的设备是确保猪病诊断高效准确的必要前提与保障。然而,由于资金与投入设备也比较欠缺,这就使得很多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办公条件比较差,猪病诊断相关仪器设备比较落后。很多基层兽医站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也缺乏足够的诊断试剂。这样就使得基层兽医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困境,对于很多新型的猪病,难以做到及时而有效地诊断。
三、常见猪病种类及防治方法
1、常见猪病种类
①猪链球菌病
该病主要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所导致的生猪疾病,致使生猪发生呼吸道部位病变,严重时会引发生猪心内膜炎或脑膜炎并发症 , 给生猪正常生长造成较大威胁。当生猪感染该疾病后,就会导致生猪体温迅速提高,并伴有非常严重的毒血症变化,当养猪户发现生猪患有该疾病时,需及时治疗,如病猪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导致病猪死亡。猪链球菌病一般不受季节影响,主要患病原因在于生猪养殖密度较大,且主要是通过伤口感染方式传播,该病对生猪威胁程度和感染位置有关,常见的有脑膜炎、关节炎、化脓型与急性败血症状。
②猪气喘病
气喘病是生猪养殖经常遇到的传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该病致病源是肺炎支原体。当生猪感染该疾病后,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气喘、咳嗽等外在症状。由于气喘病是通过呼吸道、飞沫等方式传播,这导致气喘病传染概率较高,且该病与季节因素影响不大,但气温骤变和管理条件等因素会导致气喘病高发。通过对生猪患有气喘病临床症状研究发现,可以按照发病时间和潜伏周期划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会导致患病猪患有肺气肿、肺水肿等疾病,亚急性、慢性则会导致肺部出现较为明显病变。由于气喘病传染性高,但致死概率相对较低,会影响养猪户收益,致使生猪出栏时间延期,给养猪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③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该疾病主要通过生猪支气管部位感染败血波氏杆菌导致,使生猪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在生猪圈养环境中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生猪患有该疾病主要症状集中在流鼻血、鼻炎等特征 ,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患病猪生长迟滞,严重时会导致患病猪诱发呼吸系统综合症状,这将直接增加生猪病死概率,致使养猪户经济效益下降。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发病年龄通常集中 2~5 月年龄,随着生猪年龄逐渐增加,患该病概率也会随之下降。该疾病主要传输渠道是通过飞沫及呼吸道分泌物,导致生猪患有该疾病主要因素在于饲养管理、养殖密度、饲养方式等。
④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SF)这一疾病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导致的猪的急性致命性感染。该种病毒有多种传播方式,包括直接的接触、饲料污染以及蜱虫的扩散。主要症状为体温上升、皮肤呈现青紫色以及淋巴结、肾脏和胃肠道黏膜出现明确的出血现象等。这一疾病的死亡率极高,一旦暴发,会对养猪业造成巨大影响。预防和控制应以加强监控和预防性手段为主,严格执行隔离、消毒以及检疫流程。
⑤猪流感
猪流感由A型流感病毒感染,是猪类的一种紧急呼吸道传染疾病,会给养猪行业造成严重的损害。患病猪主要表现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涎以及食欲的降低等。这一疾病具有人畜共同感染的特点,很容易在人和畜之间扩散,为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气流畅通,并对生病的猪只进行及时隔离,都是疾病防控的关键途径。
⑥猪囊尾蚴
猪囊尾蚴是由寄生虫感染所致。这种感染对生猪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当猪囊尾蚴感染发生后,猪会出现各种明显的临床症状。虽然最初的症状可能不容易直接观察到,但随着寄生虫在生猪体内的快速繁殖,疾病的症状会逐渐加剧,导致患猪出现如营养不良、身体变窄、臀部宽阔等症状,甚至其头部可能出现类似狮子头的现象,极端的情况下,猪的呼吸、声音和反应都可能会出现异常。在确认生猪体内受到囊尾蚴的影响后,应当迅速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需要特别清除生猪养殖环境中的污染物,以防止该种疾病大规模地传播。养猪户还可以选用生石灰作为消毒剂,以减轻该疾病对整体生猪种群造成的不良影响。
2、常见猪病预防措施
①预防措施
为了降低生猪患病的风险,养猪户需确保生猪养殖区域的良好管理。要加大对猪场建设和管理力度,保证猪群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安全。养猪户需确保他们的猪舍始终保持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中。猪舍内还应该配备必要的饲料添加剂和驱虫药物,保证猪吃得好、睡得好。对于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尿液等,应立即进行清理,并在夏季特别注意猪舍的通风。此外,还要加强对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并适时进行疫苗接种,保证其健康生长。养猪户还需要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杀工作,加强对猪舍墙壁、地面和使用器具的消杀频率,并根据不同季节的流行病特点,配合使用消毒药物。此外,养猪场还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做好防疫工作,以保证猪群能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增强生猪的免疫系统,科学的饲养方法至关重要。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养猪户可以考虑在饲料中加入一些中草药,这有助于预防常见的生猪疾病。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温湿度控制,保证猪只正常生长所需温度与湿度,从而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生猪的饲养密度与其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养猪户在进行自繁自养的过程中,也应努力减少生猪的饲养密度。对于母猪而言,需要加强管理,保证其正常产仔。另外,在涉及引进仔猪的情况下,还需要对仔猪是否处于疫区域进行调查,并采取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以降低疫病在猪群中传播的风险。
②实行定期免疫管理
实施免疫是提高生猪免疫力的重要措施,可以使生猪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但在选择疫苗接种时,需要根据当地常见疫病传播情况,而采用适当的疫苗,还要确保疫苗处于保质期内。例如 , 在开展猪链球菌病疫苗接种时,养猪户需要对猪群致病菌和疫苗型号进行核对,只有确定疫苗型号符合生猪免疫需求,才能注射该类疫苗。在注射该类疫苗时,应当仔细观察生猪反应,只有确定生猪反应正常,才可以大规模接种该类疫苗。同时,在选择接种疫苗前,应避免在接种前15天及接种后2个月内注射抗生素,确保生猪不会出现药物接种不良反应。
3、治疗方式
当生猪患有常见疾病时,首先应当确认生猪患有疾病种类,再选择针对性治疗措施。如生猪患有链球菌病时,养猪户应首先对患病猪实行隔离措施,再根据生猪年龄及健康情况选择药物,猪链球菌病通常采用青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 ,这样可以缓解患病猪病情。如生猪患有急性败血型或者脑膜炎型链球菌病时,则应当采用塞米松、青霉素等药品,并根据患病猪实际情况而决定药品剂量。而化脓性淋巴结炎则应当需要将患病猪脓肿部位切除,清理脓肿部位脓液,再使用双氧水进行反复消杀作业,当切口已经完全清理后,才能用碘酊涂抹,以此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当生猪患有气喘病时,养猪户需要根据患病猪外在症状来决定治疗药物,可以采用罗红霉素肌肉注射方式治疗,如患病猪症状较为严重,也可以适当使用止咳药物,以此来缓解患病猪病情。由于萎缩性鼻炎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且不同阶段生猪患有该类疾病临床症状有所差异,这需要养猪户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在进行仔猪饲养阶段时,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土霉素,以此来增强仔猪免疫力。
四、常见猪病检疫措施研究
1、提高自身诊断技能,确保病因分析精准
猪病种类混合多样,病理复杂多变,基层兽医在诊疗过程中,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易出现错误诊断。因此基层兽医人员还需提升专业知识与能力,扎实兽医专业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猪养殖领域流行病新趋势,当出现猪病时,基层兽医需从猪病感染源、感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发病根源并充分准备诊治方案。首先,观察猪病临床症状,综合考虑病理变化,查阅收集相关病理资料,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诊治对策。其次,基层兽医可通过技术设备进行检查,综合实践经验进行有效分析,给出诊断依据。最后,完善生猪养殖地诊疗设备,确保诊断准确性,减少因传统治疗带来失误。
2、严格规范用药剂量,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为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用药前,基层兽医需要严格规范用药剂量,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要确保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用静脉注射、肌内注射或者口服方式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在仔猪体重介于25~30千克之间,假定1为口服药物剂量,则肌内注射使用剂量通常情况下为口服药物的1/2,静滴用药剂量则低于口服药物剂量的1/3。如体重超过60千克成年猪,用药剂量则需要达到仔猪2倍或3倍,才可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为获取良好治疗效果,最大限度规避用药错误造成的风险,在诊治过程中,基层兽医要考虑猪病具体症状,找到对症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数据进行记录,明确不同药物休药期,药物之间相互使用的禁忌,提高患病猪抗病能力。基层畜牧兽医用药时,还需根据病猪发病程度与症状,明确药物使用途径,科学有效用药,避免对生猪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3、明确疫苗接种时间,提高免疫接种效果
免疫接种是基层兽医预防猪病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需加强生猪养殖场的免疫监测管理,使养殖场所存在的免疫性疾病,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基层兽医需提高自身疫苗接种水平,把质量与适宜性作为选择疫苗前提条件,拒绝使用过期疫苗,并对过期疫苗进行合理处置。使用冻干苗,先确保冻干苗是在温度不低于-18℃冷冻状态下保存。如使用灭活苗,则应将灭火苗放置在2~8℃范围内的冰箱中进行储存。进行疫苗接种时,需明确疫苗接种间隔时间,建立规范疫苗接种顺序,并结合猪病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症状,制定出完善的疫苗接种方案,提高免疫接种质量,避免在对生猪接种过程中因各种因素造成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疫病对生猪养殖业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和广大养猪户切身利益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动物防疫部门应加大生猪常见疾病和疫病临床观察及预防措施宣传工作,还要根据当地生猪防疫工作特点,深入养殖一线,帮助养猪户制定完善科学饲养方式。动物防疫部门还要加强对疫病发病原因研究工作,在发病高峰期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市场上交易生猪要加大检疫力度,为区域养殖业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动物防疫部门还要根据工作需求而构建人员培训体系,加大对生猪常见疫病研究力度,使基层动物检疫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提高检疫部门工作质量及效果。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鄄城县分校;274700山东省郓城县畜牧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