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表现及高效科学处理方法的应用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46)

仔猪黄痢作为养猪业中常见且严重的疾病类型,主要影响2—8周龄的仔猪,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多种饲养管控因素有关,病原包括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以及沙门氏菌等,这些病原体能够引起仔猪肠道的急性炎症,导致严重的腹泻、脱水及电解质失衡。疾病发生后,会对仔猪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不仅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高死亡率。所以,早期诊断与适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需要对疾病进行科学的处理,这对于保障仔猪健康、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仔猪黄痢病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作为一种潜伏期相对较短的疾病,特别是在感染大肠杆菌之后,其会迅速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出现各种明显的临床症状,最长潜伏期约为3d。结合具体临床症状的发病进程,仔猪黄痢可分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两种。最急性型仔猪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不会表现出任何先兆性临床症状,其身体指标均显示正常。患病猪在短时间内会突然出现身体衰弱,但通常不会出现腹泻症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死亡。整个疾病过程十分迅速,不易察觉,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给防控工作增加难度。急性型病例相对比较常见,发病周期较最急性型相对较长。患病的猪会出现严重的腹泻,排泄物呈黄白色,同时常含有未消化的饲料或是凝乳块。随着病情的发展,仔猪的食欲会逐渐下降,身体逐渐消瘦,并伴有严重的脱水症状。通常,这些患病的仔猪不会出现发热症状。由于发病时间相对短暂,患病猪的身体逐渐衰竭,最终陷入昏迷并死亡。

二、仔猪黄痢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仔猪黄痢的病原体主要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大肠杆菌菌体外观呈胶囊状,两端钝圆,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这些细菌会呈现出特定的形状和大小,容易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多数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够自行运动,以提高其在宿主体内的传播能力。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像土壤、水和各种有机物质中,但其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和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大肠杆菌对紫外线较为敏感,特别是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可以有效地杀灭这些细菌。此外,在60℃的温度环境下,其仅能维持15min的生命活力就会被消灭。在常规的养殖环境中,使用标准的消毒剂(如醛类、碱类和含氯消毒剂),可以迅速灭活这些细菌,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仔猪黄痢主要侵害的群体是新生仔猪,尤其是7日龄以内的仔猪,新生仔猪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于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成为该疾病的高发群体。疾病通常有12h—3d的潜伏期。最早出现症状的仔猪可能在出生后1h内即开始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而大多数患病猪通常在出生后3d左右开始发病。在养殖场中,仔猪黄痢的发病率可以高达90%以上。尤其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病死率甚至能够达到100%,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值得注意的是,仔猪黄痢的发病风险随着仔猪的年龄增长而显着下降。7日龄以上的猪群发病率会明显降低,而在其他生长发育阶段的猪群中,几乎不会出现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患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传播。在受到感染的仔猪体内,大肠杆菌数量增多,患病猪在排便时将大量细菌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细菌能够通过粪便、尿液、唾液等多种方式进入环境,进而实现间接感染,危及同群其他仔猪的健康。在养殖场中,主要的传染源包括两类猪:首先是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患病猪,其次,是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仍然携带大肠杆菌的带菌猪。这些带菌猪在外观上看似健康,但实际上仍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即使是经过急性期的仔猪和康复的猪,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向外排菌,增加疾病的防控难度。实际防控工作进行时,掌握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还能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解剖

仔猪黄痢死亡后,尸体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变化,其病理变化主要集中于肠道,尤其是小肠和十二指肠的卡他性炎症。此外,肝脏和肾脏出现微小的坏死灶,相关变化共同反映出疾病对身体造成的严重破坏,强调了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的重要意义。死亡的仔猪,多呈现严重脱水的状态,皮肤较为干燥、失去弹性,皮下组织出现水肿的情况。剖检过程中,最显着的病变部位多集中在肠道,尤其是小肠、十二指肠。肠内容物多为气体和黄色液体,且液体通常有强烈的腥臭味。肠系膜的淋巴结出现充血、肿大,并伴随有多汁以及弥漫性的小出血点。整个肠黏膜均显示出卡他性炎症的特征,相关炎症会进一步导致肠道的吸收和消化功能严重受损。在肝脏和肾脏的表面均发现了微小的、具有凝固性的坏死灶。上述病理表现不仅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后期的科学处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3、实验室诊断

若是想要进一步的精准诊断,还需配合实验室诊断技术。在初步诊断时,观察仔猪的发病症状至关重要,特别是发病的日龄和粪便颜色。可结合发病猪的日龄,尤其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待仔猪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稀便时,可以首先考虑仔猪黄痢的可能性。进行病死仔猪剖检时,还需仔细观察病死猪尸体是否明显脱水,是否存在皮下水肿,并对肠道各症状做好判断,以上剖检特征能够初步确诊为仔猪黄痢。实验室诊断可取病死仔猪的肝脾或小肠前部内容物以及其他病变明显的部位作为样本。使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进行划线培养,以获取单菌落。将培养基放入37℃的培养箱中培养18—24h,之后挑选培养基上红色菌落,并将其接种到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继续培养18—24h,观察是否会出现溶血现象。并提取溶血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大小不等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即能够确认存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总的来说,仔猪黄痢的实验室诊断需要多个步骤的结合,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剖检分析和病原学检测,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高效科学处理方法

1、疾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养殖过程中,防疫人员需加强疾病的科学监测,一旦发现仔猪黄痢疫病时,还需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这对于控制疫病的扩散和降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立即隔离病猪。将出现黄痢症状的仔猪立即隔离,防止与健康仔猪接触,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如有病死猪,需尽快处理,并记录死亡原因,防止二次传播。对于病死猪,还需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处理过程中,可以寻求当地防疫部门的帮助与指导,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科学处理。对于隔离仔猪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观察,特别是监测其他仔猪的临床症状,如食欲、粪便情况和活动能力等。同时详细记录每只仔猪的症状变化,便于为后续的治疗和疫病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对于患病仔猪的生活环境,还需立即清理,去除粪便等污染物,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同时使用3%来苏尔溶液或10%漂白粉溶液进行圈舍消毒,杀灭环境中潜在的病原菌,并确保环境清洁、干燥。另外还应加强护理,根据仔猪的需要,提供高营养价值的饲料,帮助恢复体力和增强抵抗力,并密切关注仔猪的饮食和饮水情况,确保健康仔猪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这一期间,还需加强疫病报告以及跟踪,及时向兽医师或专业机构报告疫病情况,寻求专业指导。后期对疫病进行跟踪评估,分析病因和防控效果,制定后续的防控方案。综合针对疫病发生的原因、流行情况等,制定预防和控制方案,包括母猪管控、日常卫生、疫苗接种等,避免疫病再次发生。对于养殖场内的防疫人员,需要加强培训,使其更好地掌握识别疾病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增强整体防控意识,科学地应对疾病,降低仔猪黄痢的发生概率及其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的威胁。

2、科学治疗措施

针对仔猪黄痢的科学治疗,必须基于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最敏感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同时规避耐药等情况的出现。首先,在开始治疗前,必须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对致病菌高度敏感的药物,为用药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之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和硫酸黄连素注射液被认为对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具体治疗方案如下: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剂量为2000IU/kg体重,每日1次,连续使用3d;硫酸黄连素注射液:剂量同样为2000IU/kg体重,每日1次,连续使用3d。上述药物均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由于仔猪黄痢伴随着比较严重的腹泻、脱水症状,对于脱水比较严重的患病猪,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还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和补液盐的方式进行脱水纠正和能量补充: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并混合维生素C注射液10mL,有助于增强仔猪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恢复;再加入维生素B1注射液10mL,即能够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健康;最后可加入30%安钠咖注射液10mL,用于强心和护心,保护仔猪的心脏。还可以直接在仔猪饮用水中添加补液盐,让猪群自由饮水,达到补液、强心和护心的效果。治疗时还需注意,严格控制好药物剂量,避免过量导致药物毒性或不足影响治疗效果。并定期观察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和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微生态制剂疗法在猪养殖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防治仔猪黄痢方面。其在应用时,通过调整胃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即能够促进仔猪的健康,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例如,在防治时,可使用促菌生,其主要用于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痢。使用时,可在仔猪吃奶前2—3h喂服3亿活菌。之后每日1次,连续服用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可以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乳康生能够增强仔猪的肠道免疫力,提高其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是防治仔猪黄痢的重要制剂。可以在仔猪出生后,早晚各服用1次,连续服用2d,之后每隔1周服用1次。每头仔猪每次服用0.5g。使用时还需注意,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严禁使用抗菌药物。因为,抗菌药物可能会抑制益生菌的活性,降低微生态制剂的疗效。

3、猪黄痢病的科学防控策略

对于仔猪黄痢病,还应从源头出发,做好有效的防控。前期需从母猪的管控入手。在母猪妊娠中后期,为母猪提供充足的护理以及营养,这是预防仔猪黄痢的关键措施。妊娠期间的母猪管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妊娠中后期,应注意为母猪提供营养价值全面的日粮,确保日粮中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母猪及其胎儿健康发育。新生仔猪通过吮吸富含母源抗体的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力,这是免疫屏障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做好母猪的饲喂以及免疫,这样母猪的初乳中会含有丰富的抗体,即能够帮助仔猪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所以在仔猪出生后,即需要及时为其提供初乳,通常在出生后1小时内,即能够帮助其迅速建立起自身的免疫系统,抵抗疾病。前期还需为母猪进行大肠杆菌多价菌苗的免疫接种,以增强母猪抵抗病原的能力,后期其在哺乳期间仔猪即能够获得被动免疫力,抵抗大肠杆菌的侵害。疫苗可选择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上述两种疫苗采取口服免疫的方式,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则需进行注射。一般可选择母猪产前15—30d进行免疫。除了营养和免疫之外,加强环境卫生管控是预防仔猪黄痢的重要措施。防疫人员需前期做好产房的消毒,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确保母猪和仔猪的生活环境干燥、通风,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在新生仔猪的管控过程中,确保仔猪能够获得最佳的生长条件至关重要。仔猪出生后,应立即使用清洁的剪刀或脐带夹剪断脐带,避免过长脐带造成感染。并对断端的脐带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碘酒或酒精,防止细菌感染。另外,在仔猪出生3d后,还需结合养殖场以往的发病情况,适当补充铁制剂,以防止贫血和提高免疫力。除此之外,还需加强温度、湿度的控制,避免仔猪应激,出现黄痢疾病高发的情况。1—3日龄的仔猪,应将猪舍温度控制在32℃,以模拟母猪体内的温度环境,有助于仔猪的存活和生长。4—7日龄时,随着仔猪逐渐调整适应环境,温度可逐步降低至25℃—28℃。同时保持圈舍内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避免湿度过高引发疾病。还需及时清理猪舍中的粪便、尿液等各种污染物,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圈舍的干燥和整洁。消毒剂可使用3%来苏尔溶液或10%漂白粉溶液进行严格的消毒,清除病原微生物,防止疾病传播。保证圈舍通风良好,防止圈舍潮湿、阴暗和过度拥挤,创造适合仔猪健康生长的环境。后期,对养猪场中的新生仔猪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定期观察仔猪的饮食、排泄和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综上所述,通过对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及科学处理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防疫人员可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疾病对养猪业发展的影响。疾病发生后会有很多临床症状,相关症状的早期识别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诊断工作进行时,强调了临床症状观察、病史收集和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性,通过多层次的诊断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科学处理方面,还应加强感染控制,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方法,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治疗、补液和电解质平衡,是治疗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采取有效防控对策,以有效控制经济损失,并促进仔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246641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便民服务中心)

标签:  仔猪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