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黄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作物产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玉米套种黄豆作为一种新型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玉米和黄豆的协同增产。本文旨在系统阐述玉米套种黄豆的栽培技术要点,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玉米套种黄豆栽培技术的原理和价值
玉米和黄豆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两种作物的套种创造了条件。玉米属于禾本科植物,株型高大,根系发达,对光照和养分需求量大。黄豆为豆科植物,株型较矮小,根系分布相对集中,具有固氮作用。将两种作物套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玉米高大的株型为黄豆提供了适宜的遮阴环境,有利于黄豆的生长。同时,黄豆的固氮作用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氮素养分。两种作物的根系分布不同,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资源。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玉米和黄豆套种可以在单位面积上获得双重收益,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因此,玉米套种黄豆具有显着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二、玉米套种黄豆栽培技术
1、地块选择
选择适宜的地块是玉米套种黄豆成功的前提。理想的地块应具备以下特征: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pH值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宜,一般在6.0~7.5之间。避免选择连续多年种植玉米或大豆的地块,以防病虫害积累。前茬作物最好选择小麦、油菜或马铃薯等,这些作物的残茬可以为玉米和黄豆提供一定的养分。地块的光照条件也需要考虑,应选择向阳、通风良好的地块,以满足玉米和黄豆的光照需求。对于土壤贫瘠的地块,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或种植绿肥作物来改良土壤。在选择地块时,还要考虑灌溉条件,确保在干旱季节能够及时进行灌溉。
2、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的玉米和黄豆品种对套种成功至关重要。玉米品种应选择株型紧凑、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的品种。株高以250cm以下为宜,生育期控制在125d左右。这类品种有利于阳光透过玉米植株照射到黄豆上,同时也便于田间管理。推荐选择如雅玉889、中单808等品种。黄豆品种则应选择耐荫性强、抗倒伏能力好、产量稳定的品种。生育期应与玉米相匹配,以确保两种作物能够协调生长。适合套种的黄豆品种如桂夏1号、桂夏2号等。在选择品种时,还需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对于高纬度地区,可选择生育期稍短的品种;而在低纬度地区,可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此外,还应注意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发生风险。选择合适的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玉米套种黄豆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对玉米和黄豆种子进行精选,剔除杂质、病斑粒、虫食粒等不合格种子,只保留饱满、大小均匀的种子。这一步骤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确保出苗整齐。其次,对精选后的种子进行晾晒处理。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摊开晒1~2d,每天晒3~4h,避免阳光过于强烈。晾晒可以降低种子含水量,提高种子活力。对于玉米种子,可以直接使用市售的包衣种子,这些种子已经过杀菌、杀虫处理,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黄豆种子则需要进行拌种处理。通常采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每千克种子用16~20mg药剂,充分搅拌使药剂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拌种可以预防土传病害,提高种子抗逆性。此外,还可以采用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如使用赤霉素等促进种子萌发。种子处理完成后,应及时播种,以保证种子活力。
4、播种
玉米套种黄豆的播种方式对产量有显着影响。一般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玉米宽行120cm,窄行40cm。在玉米宽行中种植黄豆,黄豆与玉米之间的距离保持在40cm以上。播种前需要深耕整地,耕深25~30cm,以确保土壤疏松。玉米通常选择春播,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黄豆选择夏播,一般在5月上旬~6月上旬播种。播种时,玉米可采用机械直播或人工点播,每穴播种1~2粒。黄豆可采用免耕橇窝点播或免耕机械直播,每穴播种3~4粒。玉米播种深度为4~5cm,黄豆为3~4cm。种植密度因地制宜,玉米一般为4.5~5.25万株/hm2,黄豆为9~13.5万株/hm2。播种后要及时浇水,确保出苗整齐。在播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行距和株距的一致性,以便于后期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5、田间管理
①补苗定苗
玉米和黄豆播种后,需要密切关注出苗情况。通常在播种后7~10天进行补苗。对于未出苗或出苗不良的区域,要及时补种,以确保田间苗情整齐。补苗时应选择与原种子相同品种,并保持相同的播种深度。在玉米和黄豆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定苗。定苗原则是去弱留强,保留生长健壮、株型优良的植株。玉米每穴定苗1~2株,黄豆每穴定苗2~3株。定苗时要注意不要伤及保留植株的根系。对于生长过密的区域,可以进行适当的间苗,以确保每株植物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定苗后要及时浇水,帮助植株尽快恢复生长。在定苗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合理的补苗定苗可以确保田间植株分布均匀,为后期高产奠定基础。
②防除杂草
杂草防除是玉米套种黄豆栽培中的重要环节。杂草不仅与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还会影响田间通风和光照条件。玉米和黄豆播种前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常用的除草剂有50%乙草胺乳油,用量为2250~3000mL/hm2,或50%异丙甲草胺乳油,用量为1500~2250mL/hm2。这些除草剂可以有效防控1年生杂草。玉米出苗后,可以选用25%辛酰溴苯腈乳油进行茎叶处理。黄豆田可以使用50%乙草胺乳油,用量为1500~2250mL/hm2。除化学除草外,还可以采用机械除草或人工除草。机械除草要注意控制深度,避免伤及作物根系。人工除草虽然劳动强度大,但可以针对性地清除杂草,特别适合于杂草种类复杂的田块。在玉米和黄豆生长中后期,可以利用作物自身的遮蔽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合理的杂草防除可以显着提高玉米和黄豆的产量和品质。
③科学施肥
玉米套种黄豆的施肥管理需要考虑两种作物的不同需求。玉米生长前期需要大量氮肥,而黄豆作为豆科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对氮肥需求较少。因此,施肥时要注意平衡。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可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用量为15~20t/hm2。同时配合施用复合肥,用量为600~750kg/hm2。玉米追肥可分2次进行,第1次在玉米拔节期,以氮肥为主;第2次在玉米抽雄期,以钾肥为主。每次追肥用量为150~225kg/hm2。黄豆一般不需要追肥,但在开花结荚期可适当追施磷、钾肥,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施肥时要注意均匀分布,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植株。对于缺素症状明显的植株,可以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进行补充。此外,还可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进行精准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科学合理地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抗逆性。
④控旺防倒
玉米套种黄豆栽培中,控制植株生长势和防止倒伏是关键技术之一。玉米生长过旺会影响黄豆的光照条件,而黄豆生长过旺则易导致倒伏。对玉米可以采用喷施玉米健壮素的方法进行控制。一般在玉米10~12叶期,选择40%玉米健壮素水剂,用量为375~450g/hm2,兑水225~300L喷施。这种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玉米株高,增强茎秆强度。对于黄豆,可以在分枝期或初花期使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或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进行化控。这些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黄豆增花保荚,矮化壮秆,提高抗倒伏能力。在栽培管理中,还要注意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避免后期植株徒长。对于长势过旺的植株,可以适当进行摘心或打顶处理。此外,合理的种植密度也是防止倒伏的重要措施。通过这些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控制玉米和黄豆的生长势,防止倒伏,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三、玉米套种黄豆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
1、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该病害可导致玉米植株矮化,叶片变厚变硬,叶脉突出呈浓绿色。严重时会影响雌雄穗发育,导致产量大幅下降。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关键在于预防。首先应选择抗病品种,如丹玉28、郑单958等。其次,要做好田间卫生,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残体,减少病毒传播源。播种前可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如使用40%噻虫嗪悬浮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药100~150mL。
2、玉米灰飞虱
玉米灰飞虱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不仅直接危害玉米,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成虫体长3~4mm,灰褐色,翅膀半透明。幼虫淡黄色,无翅。灰飞虱主要通过刺吸玉米叶片汁液为害,导致叶片出现黄斑、枯黄,严重时整株枯萎。防治灰飞虱首先要做好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杂草。其次,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如释放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昆虫。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选用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每亩用量4g,兑水30~40kg喷雾。或者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注意喷洒均匀,覆盖植株全身,特别是叶片背面。在玉米套种黄豆的情况下,黄豆的存在可能会增加田间湿度,为灰飞虱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田间通风,合理控制灌溉,降低田间湿度。同时,要注意观察黄豆植株,防止灰飞虱在黄豆上繁殖后转移到玉米上。
3、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主要包括玉米缢管蚜和玉米长管蚜。这些蚜虫通过刺吸植株汁液为害,导致叶片变黄、卷曲,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枯萎。防治玉米蚜虫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选择抗蚜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等。其次,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控制氮肥施用量,避免植株徒长。在生物防治方面,可以利用七星瓢虫、食蚜蝇等天敌昆虫。化学防治可选用5.7%氟氯氰菊酯乳油,每亩用量20~30mL,兑水40~50kg喷雾。或者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注意喷洒到植株各部位,尤其是叶片背面和心叶部分。在玉米套种黄豆的情况下,需要注意蚜虫可能会在两种作物之间迁移。因此,在防治时要同时关注两种植株,避免蚜虫从一种作物转移到另一种作物上。此外,还要注意保护田间的天敌昆虫,维持生态平衡,减少蚜虫的发生。
4、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黄豆套种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其危害程度和防治难度都较高。成虫为灰褐色蛾类,翅展约25~30mm;幼虫初期呈乳白色,后期变为粉红色或淡褐色,体长可达25mm。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但在套种环境中也可能转移到黄豆植株上为害。其幼虫钻入玉米茎秆内部啃食,造成茎秆空心,影响水分和养分运输,严重时导致植株倒伏;还会蛀食玉米穗轴和籽粒,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玉米螟需采取综合措施:首选抗虫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等;适时收获并及时处理作物残体,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虫源;利用灯光或性诱剂诱捕成虫;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在关键时期施用化学农药。推荐在卵孵化盛期或幼虫孵化初期喷药,可选用2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6%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在玉米黄豆套种系统中,防治时需特别注意药剂对黄豆的安全性,同时要兼顾2种作物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机和方法。此外,还应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玉米螟的发生风险,保障玉米和黄豆的产量与品质。
5、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是危害黄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可钻入豆荚内部为害,造成直接的产量损失。成虫为灰褐色小蛾,翅展约10mm。幼虫乳白色,头部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8mm。防治大豆食心虫首先要做好田间监测,利用性诱剂诱捕成虫。其次,要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虫株和落叶,减少虫源。在生物防治方面,可以利用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化学防治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亩用量15~20mL,兑水30~40kg喷雾。或者使用5%甲氧虫酰肼乳油10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注意覆盖整个植株,特别是豆荚部位。在玉米套种黄豆的情况下,玉米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药剂的均匀喷洒,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喷药技术,确保药液能够均匀覆盖黄豆植株。同时,还要注意防治时机的选择,一般在盛花期至结荚初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此外,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6、大豆豆荚螟
大豆豆荚螟是危害黄豆的重要害虫,其幼虫主要危害豆荚和种子,可导致严重的产量和品质损失。成虫为褐色小蛾,翅展约20mm。幼虫初孵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或淡绿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5mm。防治大豆豆荚螟首先要做好田间监测,可以利用性诱剂诱捕成虫,掌握虫口动态。其次,要注意选择抗性品种,如中黄13、中黄35等。在栽培管理上,要适时播种,避开害虫的高峰期。生物防治可以利用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天敌昆虫。化学防治可选用5%氟啶脲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注意覆盖整个植株,特别是豆荚部位。在玉米套种黄豆的情况下,由于田间环境较为复杂,可能会影响豆荚螟的发生和防治效果。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田间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害虫。同时,还要注意防治措施对玉米的影响,选择对玉米安全的药剂。此外,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通风条件也有助于降低豆荚螟的发生风险。
玉米套种黄豆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优势。然而,这种种植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作物间的竞争、病虫害防控的复杂性等。要实现玉米套种黄豆的高产稳产,需要在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首先,要选择适合套种的玉米和黄豆品种,确保两种作物能够协调生长。其次,要精细化管理,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等,为两种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病虫害防控方面,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天敌,维持田间生态平衡。此外,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调整种植策略。
(作者单位:276031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农业和财经服务中心)